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节
抗病良师

动物老师

道法自然,万物为师。人类科学进步史。

观察分析再模拟,仿生研究应运起。

动物实验,无可代替。尝针试药护人体。

疾病源头须探秘,常记福利与伦理。

“天生万物,各遂其一。唯人最灵,万物能并。”这是北宋哲学家、易学家邵雍在《偶书》一诗中的诗句。人类之所以比其他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大自然不仅是为人类无私奉献的母亲,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老子说“道法自然”,意思就是说世间的很多智慧结晶是从自然那里提炼出来的。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在面对越来越多新问题的时候,人类往往第一时间就想到大自然这位老师。恩格斯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通过对大自然不断深入地探索,通过对自然规律的不断挖掘与总结,人类最终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回溯历史长河,不难发现,人类文明就是在向大自然不断学习中不断进步的。一部自然科学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向大自然学习的历史。相传早在大禹时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就通过观察鱼在水中依靠尾巴的摇摆而游动、转弯获得启发,巧妙地在船尾架置木桨,逐渐演变成橹和舵;鲁班用竹木作鸟,“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人们模仿鸡蛋外形的特点,建造了拱形桥;受鸟儿飞翔的启示,人们发明了风筝;从茅草划破手指,人们发明了锯……通过向大自然这位老师学习,人类发展出了一门特殊的学科—“仿生学”。在这门学科下,人们研究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工作的原理,并根据这些原理研究出先进的技术,发明新的设备、工具,从而让生产、学习和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例如,根据苍蝇嗅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人们仿制出小型气体分析仪;通过模仿苍蝇的楫翅,人们制成了“振动陀螺仪”,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人们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根据长颈鹿利用紧绷的皮肤控制血管压力的原理,人们研制了抗荷服,使宇航员的血压保持正常;通过对蝴蝶色彩在花丛中不易被发现的研究,人们生产出了迷彩服,大大减少了士兵在战斗中的伤亡。

如何战胜疾病和死亡,是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的难题。在抗击疾病、追求健康的过程中,人类以动物为师,也获益颇丰。汉魏时期,神医华佗通过效仿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和鸟之轻捷,模仿编创了一套健身运动“五禽戏”。坚持练习“五禽戏”,可以让身体各部位得到针对性的锻炼,目前仍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一种有效手段。清代医家陆以湉在所著《冷庐医话》中写道:“禽虫皆有智慧,如虎中药箭而食青泥,野猪中药箭食荠窟,雉被鹰伤贴地黄叶,鼠中矾毒饮泥汁,蛛被蜂螫以蚯蚓粪掩其伤,又知啮芋根以擦之,鹳之卵破以漏药缠之。方书所载,不可胜数。”很多中药的治疗功效是人们通过观察动物自救的情况而发现的,不少中药名称就是根据动物是否食用以及食用后的反应而得名的,例如淫羊藿、羊踯躅、鹅不食草、醉鱼草、蛇衔草等。

在抗击疾病的过程中,能够作为人类老师的动物还有很多:传统的有小鼠、大鼠、仓鼠、天竺鼠、兔子、狗、猫、猴等,现在则包括了大型哺乳类动物如猪、牛、羊、马等,非哺乳类脊椎动物如鸟、鸡、蛇、蛙和鱼,无脊椎动物如果蝇、蚊子等昆虫。

近代医学上许多重大的发现均和动物实验紧密相关,特别是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的、开拓一个新的领域或导致医学的某一方面突飞猛进的革命性发现。哈维应用活体解剖的实验方法,直接观察动物机体的活动,发现了血液循环,于1628年发表了著作《心血运动论》;科赫(Koch)采用牛、羊和其他动物做实验,发现了结核杆菌,发明了利用固体培养基获得微生物的“细菌纯培养法”,提出了“科赫原则”;巴斯德采用鸟类做动物实验,发现被减毒的鸡霍乱和炭疽病原菌能诱发保护性的免疫反应,他在鸟和家兔上进行狂犬病疫苗的研究,对狂犬病的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潘德尔(C. H. Pander)在研究动物发育过程中,发现了胚胎发育的三个阶段,从而引导他在人类胚胎里获得了同样的发现;巴甫洛夫(Pavlov)在狗身上进行了许多外科手术,改进了实验方法,开辟了高级神经生理学研究;贝尔纳(Claude Bemard)通过解剖兔子发现了胰液在脂肪消化中的作用;冯·梅林(Joseph von Mering)研究胰脏在消化过程中的功能时,用手术切除了狗的胰脏,认识到了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用胰岛素控制糖尿病的方法;莱夫勒(F. Loeffler)等用豚鼠等动物研究白喉杆菌,发现引起动物死亡的原因不是细菌本身,而是细菌的毒素;艾克曼(Ekman)偶然发现由于鸡饲料变化,供实验用的鸡群患了多发性神经炎,其症状类似人类的脚气病,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带壳的糙米有预防和治疗脚气病的作用,进而导致维生素B的发现;亚历克西·卡雷尔(Alexis Carrel)用狗研究神经缝合手术,开创了人类器官移植的历史;小儿麻痹症疫苗在应用于人体之前,先注射到小鼠身上,然后再注射进与人类接近的猿猴身上,最终才得以开发出来;人们对于人类脑部的了解,是经由对大鼠脑部的研究而逐渐拼凑出来的。

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的100年时间里,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20余年,医学与生命科学的突飞猛进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没有实验动物进行各种前期实验,人类的科学文明根本无法如此快速地发展。若不是这些实验动物,人类的科学文明可能要倒退一个世纪。现在,实验动物更广泛地运用于疾病的研究、疫苗的开发、药物的毒性测试、肿瘤的研究、诊断以及遗传等领域。

2003年,席卷中国的“非典”(SARS)疫情,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伤痛,也许已经定格为一代人不忍回忆的噩梦。在全民动员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实验动物也同样做出了卓越贡献。在疫情最紧张的时刻,“秦川的猴子发烧了没有”成为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抗疫医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秦川的带领下,经过研究瓶颈的连续突破,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专家们率先建立了国际首个准确模拟SARS病理表现的恒河猴模型,实验证实了SARS是非典的真正病原,发现了SARS感染的传播方式、感染的物种范围、宿主免疫反应、宿主组织解剖学结构与易感性之间的关系,领先国际9个月评价了首个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缓解了疫情紧张局面,为疫情防控送上了一颗定心丸。

时隔17年,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刷新了人们曾经见证的历史。秦川教授和她的猴子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正是秦川教授领导的团队分别于2020年1月29日和2月14日率先完成了转基因小鼠模型和恒河猴模型的构建,才使得疫苗的临床前动物实验周期从常规的1~2年时间,压缩到短短数月,为中国疫苗的研制工作“抢”出无可估量的宝贵时间。有关领导和专家说:“假如没有秦川的动物模型,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将会面临难以想象的被动局面”,“秦川研制的动物模型立下了‘汗马功劳’”。

大自然这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不仅教导我们如何在物质世界中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还在精神世界中为我们树立旗帜、指明方向,促进我们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美国环境伦理学会创始人霍姆斯·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指出:“自然指导我们,使我们知道自己是谁;与自然相遇,使我们相互团结、避免傲慢、变得有分寸。”人类许多德行和品格,都来源于对自然的这种适应。从低垂的稻穗上,我们学会了谦虚;从奔腾的小溪上,我们学会了执着;从广阔的大海上,我们学会了包容。蚂蚁能抬走“庞然大物”,是在教我们团结;柔弱的水珠能滴穿岩石,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穿梭,是在教我们勤劳。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布莱士·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曾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的高度决定着人类自我发展的高度,而这一高度的基础就是自然这位最为无私的老师亲手奠基而成的。“为学莫重于尊师。”“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人类使用实验动物进行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探索生命科学真理的道路上,这些以生命来换取科学进步并造福人类的实验动物们,更值得人类以最谨慎、最诚恳的心态面对。让我们在实际行动中,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RpE2jzzUtOEwFGil+fVe87DLi2xFO2xPhcSUpTNl1Yxb14p69QGe+sr46n/adDO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