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国必立社,社必树木。《说文》社字下曰:“各树其土所宜木。”《周礼·大司徒》曰:“设其社稷之
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我国古代史籍中载有“桑林之社”“栎社”“槐社”“枌榆社”等社名,源于树木之名的地名亦尤为多见,即古代以社树“名其社与其野”的结果。
《墨子·明鬼篇》曰:“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楚之社树必是楚地所宜之木,楚地所宜者为橘。《吕氏春秋·本味篇》曰:“江浦之橘,云梦之柚。”《史记·货殖列传》曰:“江陵千树橘。”《山海经》载产橘之山有六,皆在楚境之中。故而苏秦称楚,径谓“橘柚云梦之地”
。
那么楚之社树是否即橘呢?笔者曰然。
《楚辞·橘颂》载:“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先说“后皇嘉树”。何谓“后皇”?王逸谓:“后,后土也;皇,皇天也。”
闻一多先生谓:“似后皇即后土。”
笔者以为,后皇即后土、后稷,皆社神之称。《汉书·礼乐志》载有《郊祀歌》十九首,第十四首题为《后皇》,是祀后皇之辞,曰:“后皇嘉坛,立玄黄服,物发冀州,兆蒙祉福。沇沇四塞,徦狄合处,经营万亿,咸遂厥宇。”汉代郊祀的“后皇”是何神?《汉书·郊祀志》的记载,可作说明:“天子郊雍,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祠,则礼不答也。’有司与太史令谈,祠官宽舒议:‘今陛下亲祠后土,后土宜于泽中圜丘为五坛……而从祠衣上黄。’上遂立后土祠于汾阴睢上。”《汉书·武帝纪》又载:“立后土祠于汾阴睢上。……诏曰:‘祭地冀州……’”显然可见,“后皇”即后土。所谓后土祠之“五坛”,即“后皇嘉坛”;所谓“立玄黄服”,即“从祠衣上黄”;所谓“物发冀州”,即“祭地冀州”。而《后皇》辞中所谓“沇沇四塞”“咸遂厥宇”,实际上已说明了后皇作为土地之神的职能。由此可见,汉代郊祀的“后皇”实即社神,“后皇嘉坛”亦即社坛。
姜亮夫先生说:“作九章之歌,盖亦以楚声为主,以正月上辛,用事于甘泉圜丘……盖亦沿袭楚俗无疑。”
如是,“后皇嘉坛”既为社坛,《橘颂》之“后皇嘉树”必为社树。
再说“受命不迁”。何谓“不迁”?曰:一谓不移,一谓不变。不移不变,正是社树的性质。社树本是封疆之林木,为国界的标志。徐喜辰先生说:“植树于社坛之四至,正所以象征一邦土地的四至,而此种树木自然就是封于陲境即封域的树木。”
因此,社树不可迁移,社树迁移则意味着社稷动摇。古谓“社稷有奉,国家无倾”
,“社稷不动,祝不出境”
,以“君不抚社稷而越在他境”
,为亡国之兆,与社树之“受命不迁”意义皆同。
社树又是国家的象征,故而社树不可变迁,社树变迁意味着国之兴亡。《艺文类聚》卷七十九引《周书》曰:“大姒梦见商之庭产棘,太子发取周庭之梓树于阙,梓化为松柏。”文王以此为吉兆,谓“受商之大命于皇天上帝”。其根据就是商庭社树变为棘,而周阙之梓变为周人的社树——松柏。又《艺文类聚》卷八十八引《后燕录》曰:“晃之迁于龙城,植松为社主,及秦灭燕,大风吹拔,后数年度社处,忽有桑二根生焉。”也是以社树的变迁,来说明国之兴亡。
据上所述,笔者认为:《橘颂》所颂的“受命不迁”的“后皇嘉树”,即楚人社树。
橘为楚之社树,其俗唐时犹存。李朝威著《柳毅传》曰:“洞庭之阴,有大橘树焉,乡人谓之‘社橘’。”此外,笔者在拙作《〈橘颂〉作者为伯庸考》
述及,《橘颂》作于楚宗庙中。橘既为社树,那么以橘而喻人也可谓是触景生情了。
关于荆、楚的国名问题,近几年有不少专文对之进行了探讨。说虽各异,但有一个基本观点却是相同的,即:荆、楚原是木名,荆、楚国名源于荆、楚之木名,荆、楚一木二名,故为国号亦得二名。
既然荆、楚国名是源于荆、楚之木,那么要弄清荆、楚国名的由来,首先必须弄清荆、楚究为何木。论者大都认为,荆、楚之木泛指“灌木”“丛木”“荆棘丛林”。笔者以为不然。
《仪礼·士丧礼》曰:“楚焞置于燋。”郑注曰:“楚,荆也。荆焞,所以钻灼龟者。”贾疏曰:“古法钻龟用荆,谓之荆焞也。”可见荆、楚之木坚可钻龟。段渝同志在《荆楚国名问题》
中说:“古代的耒最初是一尖头木棒,后来逐渐发展到下端歧出分杈的形制,取材于荆楚一类树枝丛木。荆为楚木,商承祚先生谓其‘乃有刺之木’,自然可以用为制作古耒的原材料。徐中舒先生说荆‘因用树枝耕,故得训为楚木’。”可见,荆、楚之木是一种坚可制耒而耕的“有刺之木”。既然荆、楚坚可钻龟、制耒,必是一种质地坚硬的树木。此外,江淹《金荆颂》曰:“江南之山,连障连天。……金荆嘉树,涵云宅仙。”《艺文类聚》卷八十九引《文选》曰:“不别荆者,庆云之惠君也。荒郁萧森,参天榛之蒙笼。”此亦可见,荆、楚之木并非丛生灌木。
综上所言,笔者认为:荆、楚之木当即生于楚地的橘树。
商承祚先生谓荆、楚为“有刺之木”,楚亦训茨,荆又训棘,皆以棘刺著称。而橘树的特点也是“曾枝剡棘”,王逸《橘颂》注曰:“棘,橘枝,刺若棘也。”徐中舒先生谓:“僰为棘人,即荆楚之人。”
亦是以为棘与荆、楚义同。古人习以荆棘连称,荆棘又通作枳棘,如《楚辞·愍命》“树枳棘与薪柴”,《楚辞·疾世》“鹄窜兮枳棘”。而枳者即橘树之原生种,在橘树未被培育成果木之前,枳、橘原为一木。楚有“棘围”
,又有“棘门”
,可见楚人原是以枳棘为封疆之沟树,即管子《侈靡篇》所谓“枳棘者所为雍塞也”。然而封疆之木例为社树,足见楚之社橘源于枳棘。
再从文字看,荆、橘双声,楚、橘叠韵,楚字古音创举切,读如取音,与橘字韵同。
橘字从矞,古代从矞之字亦可从术,如鹬又作
,谲又作
。如是,橘字亦可写作
。
楚字在甲文与金文中有两种结构,一为形声字,或林下从足作
,或林下从疋作楚,或林下从去作
。其中之足、疋、去皆表音而已,并无足在林中以示跋陟山林之意。另一结构为
,见于周原卜辞及西周《楚公逆镈》。这种结构的楚字为会意字,林中有○,象枝头之果。
愚意以为橘字本当作
,亦即卜辞、金文中的
。如是,橘、楚本为一字所变化而来。另如《战国策·魏策二》谓“楚山一名谲山”,《括地志》谓“终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可见楚、橘两字后人亦通用。
明乎此,荆、楚国名的由来也就昭然若揭了。《周礼》曰:“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水经注》卷八曰:“昔天子建国名都,或以姓名,或以山林,故豫章以树氏都,酸枣以棘名邦。”楚人以社树之名,名其国,正合此制。类似的例子也有,如春秋宋国。宋国的社树是桑,其社曰“桑林之社”,其国名宋,宋字其实就是桑字。杨宽先生说:“‘宋’古从‘木’声,而‘木’古有‘桑’音。”
并举《山海经》“扶桑”又作“扶木”为证,其说甚确。王国维先生《说商》云:“余疑宋与商声相近,初本名商,后人以别于有天下之商,故谓之宋耳。”并且举以多例,征明“周时多谓宋为商”,“商人谓宋人”。宋字的结构与宗字同,为屋中立桑主之形。商人称商恐怕也是因为商社为桑之故。如《吕氏春秋·顺民篇》载“汤以身祷于桑林”,《艺文类聚》卷十二谓为“祷于桑林之社”。又《吕氏春秋·慎大》谓“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诚廉》篇亦谓“守殷常祀,相奉桑林”。祀商谓之“奉桑林”,可见古人径以桑林、桑社为商之代称。
(原刊《求索》198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