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书推荐

伯特兰·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本珍贵的书。我不知道人们究竟应该更多地钦佩这位伟大思想家的令人愉悦的清新和独创性呢,还是应该更多地钦佩他善于同遥远的时代和古老的心智发生共鸣的敏感性。我认为,在我们如此枯燥乏味而又残酷的这一代,能出现这么一个聪明、正直、勇敢而同时又幽默的人,实乃幸运。这是一部超越派别和意见冲突的、最适宜于教学的著作。

——美国犹太裔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罗素对蒙昧主义和暴政,特别是教会和独裁者在这方面的行径,比其他任何人都深恶痛绝。和其他书相比,罗素的这本《西方哲学史》凸显了在人类历史上,允许理性自由发挥其作用的时间是多么少,其时长是多么短暂,其间隔又是多么遥远;同时,本书也强调了当理性得以从桎梏中解放出来时,其成效是多么明显,其工作是多么有益。罗素个人的学术成就如此卓越,以至未来的思想史学家在探讨罗素时,也一定会像罗素那样,将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严谨地运用到历史研究和哲学思辨中,正如罗素对他的那些最为杰出的前辈们的效仿。罗素为何对这些哲学家表达了种种不同的态度,《西方哲学史》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论据,就这一点而言,即便是不了解哲学的普通读者,也能从本书中得见真理之光,并在智识方面获得持久的刺激体验,这便是阅读本书的价值和乐趣所在了。

——英国哲学家以赛亚·柏林

罗素肖像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第三代罗素伯爵,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曾在三一学院、剑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他写了许多著作,其中包括经典著作《西方哲学史》。罗素在数学哲学上采取弗雷格的逻辑主义立场,认为数学可以化约到逻辑,哲学可以像逻辑一样形式系统化,主张逻辑原子论。1920年7月,罗素申请了一年假期,前往中国和日本讲学,对中国学术界有相当影响。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表彰其为“西欧思想界维护言论自由最勇敢的斗士,卓越的活力、勇气、智慧与感受性,代表了诺贝尔奖的原意和精神”。

《雅典学院》

希腊哲学既是西方哲学的古典形态,也是其原生形态,那是一个天才成群而来的时代。如拉斐尔的这幅名画《雅典学院》中,居于画作最中间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老师柏拉图走在左边,一手指天,阐述着崇高的理念如同天体般永恒不变;学生亚里士多德走在右边,掌心向地,表达自己对此生和现世的关注。这是西方哲学的一幅群英图,此后西方再没有哪一个时代,其哲学的创造性能与之相比。

阿亚索菲亚大清真寺马赛克壁画

如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在古代作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长达十一个世纪之久,而如今已改名为阿亚索菲亚大清真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仍保留的马赛克壁画,见证了晚期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尊崇。在圣母与圣子的两旁,分别是手捧君士坦丁堡的君士坦丁一世和手捧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查士丁尼一世。从这一时期开始,基督教将在随后的一千多年中统治整个西方的精神世界。

圣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是天主教早期教父哲学的代表人物,在教会中享有“恩宠博士”的美誉。他最著名的传世之作有两本,一是作为其自传的《忏悔录》,另一本就是参考新柏拉图主义写就的《上帝之城》,后者为日后天主教的教会政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圣托马斯·阿奎那

另一位对基督教神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是有“天使博士”“全能博士”等美誉的托马斯·阿奎那。和奥古斯丁不同,阿奎那神学体系的基础是亚里士多德主义。阿奎那的神学著作是天主教会的思想基础,所有的天主教学院和大学都必须教授阿奎那的理论。

马基雅维利

中世纪晚期教皇与教会的腐败堕落,让世俗君主痛苦不已。一些有力量的统治者于是发起反抗,而给出指导方针的就是马基雅维利,他为此写就了著名的《君主论》。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通过众多例子解释了君主如何得以成功地取得统治并保持权力。为了做到这一点,君主必须学聪明些,不能因为宗教道德或世俗伦理束手束脚,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将自己对教会发放赎罪券的不满与驳斥,用拉丁语写成一篇论文,名为《关于赎罪券意义与效果之见解》。因为这篇论文一共列出了九十五条见解,故得名《九十五条论纲》。有人将它翻译成德文,以刚刚盛行起来的印刷术印刷发行,立刻不胫而走,传遍德意志地区乃至整个欧洲。因此,人们一般将路德在维滕贝格的诸圣堂大门上张贴《九十五条论纲》这件事视为宗教改革运动的起点。

霍布斯的《利维坦》

利维坦原为《圣经·旧约》中记载的一种怪兽,在本书中被用来比喻强势的国家。《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分别为“论人”“论国家”“论基督教国家”“论黑暗王国”。该书系统阐述了国家学说,探讨了社会的结构,其中的人性论社会契约论以及国家的本质和作用等思想在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西方极有影响力的政治哲学著作之一。

勒内·笛卡尔

理性主义的复苏与崛起,是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后西方哲学发展的一大显著特点,甚至出现了一种以理性为核心的哲学阵营。由于该哲学阵营主要分布在欧洲大陆,所以得名欧陆理性主义哲学,该阵营的领头人就是以“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而广为人知的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

约翰·洛克

理性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知具有先天性,这种观点自柏拉图起就一脉相承。但是,还有一些人对此表示反对,或者至少对其持怀疑态度,他们更重视人的后天经验。这种重视经验的哲学阵营被称为经验主义哲学,其代表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洛克著名的“白板说”,便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后天经验塑造的。

大卫·休谟

不论是理性主义还是经验主义,哲学家们都认为人能够真实地认识这个世界,但果真如此吗?人能够真实地认识世界这一点不值得怀疑吗?有人提出了这个怀疑,并用这种怀疑一度将人类的知识推向了死胡同,这个人就是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休谟对因果律的质疑直接动摇了人类知识的根基,以至罗素宣称休谟的哲学象征着18世纪理性信念的破产。

伊曼努尔·康德

推动哲学发展最表层的因素,往往是一个哲学家对另一个哲学家的启发,就好比休谟的怀疑让康德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并使康德不得不严肃、严谨地回应休谟的怀疑。为此,康德发起了哲学界的“哥白尼革命”。康德认为,人的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外界的经验材料,二是人的先天直观形式,经验材料只有经过直观形式的“改造”,才能进一步成为知识。

卡尔·马克思

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的经济生产水平大幅提高,而在各国累积的庞大社会财富的阴影之下,是很难被人看到的财富的真正创造者——工人。他们需要被看见,也需要被从资本的阴影中引领出来,而担负起这项责任的就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的矛盾,将会由工人阶级夺取政治权力而终结,最终建立无任何阶级制度的共产主义社会。

约翰·杜威

随着移民不断前往新大陆,美国也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与欧洲的哲学思想有很大不同,它试图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间寻找一条中间道路。另外,从“实用”这个词也可以看出,杜威的哲学思考并不在于对真理与实体的汲汲追寻,他看重的是思想的结果,而哲学的概念、判断或范畴,不过是达到结果的工具或手段。因此杜威的实用主义也被称为“工具主义”或“实验主义”。 FKw8FjVJbNaM4tyj6OnXArG78Eqjnt1ACCaqyto5fx2hvNd86NzXelthS5oHpq3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