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道德移情更适用于普通人

在谈到共情的意义时,不得不提到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M.L.Hoffman),他研究道德移情及其功能实际上就是在探讨共情的作用和意义。罗杰斯在探究共情时,认为其基本含义就是把自身投射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中去,并且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情绪,这是在心理活动方面跟随他人的一种能力,而不管他人情感之性质正常与否及其强烈程度,这是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所特别需要的一种心理品质。

霍夫曼则从个体情感发展以及它作用于个体使之产生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动机的角度,去探讨移情问题。这样的移情就是道德性移情,这样产生的情感,霍夫曼称为移情性道德感(Empathic Moral affect)。他的研究更加适用于正常的普通人。

1.道德移情发展的四个阶段

根据霍夫曼的研究,道德移情与个体移情性情感唤起的发展有关,还与个体对他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关。比方说,一个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听到其他婴儿哭叫声后会跟着他们哭叫,但这称不上有什么道德意义。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通过对语言的广泛使用和设身处地为他人思考的活动,一个人的移情性情感会被唤起;这时候,这种道德移情就已经具有了道德意义。

因此,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道德移情是有其发展阶段的,每个阶段水平是不同的。

第一阶段是普遍性移情(Globle Empathy)。在个体出生后的第一年,婴儿期的人类都处于这一阶段,婴儿还不能分清自己和别人的边界。

第二阶段是自我中心移情(Egocentric Empathy)。当幼儿成长到两岁左右,能够区分自我和他人,以前那种普遍性的移情就会发生变化。

当幼儿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他便知道这是他人遭到了不幸而不是自己遭到不幸。但是这时候的幼儿对他人的内部心理状态是不清楚的,以为和自己的是一样的。比如,一个一岁半的小朋友看到同伴哭泣时,会拖着自己的妈妈去安慰他,但是其实他的同伴的妈妈也在身边。

第三阶段是对他人情感的移情(Empathy for Another’s Feeling)。这一阶段通常在幼儿的2 ~ 3岁。这一阶段的幼儿会对他人的真实情感作出反应,会用语言表达出日益复杂的情绪。有自己的需要,有自己的对事物的不同理解。

这时候即便遭遇不幸的幼儿不在现场,只要听到一些信息,也能够唤起别的幼儿对他的移情。这就是说,幼儿在这一时期已经能够区分开别人的痛苦和自己的痛苦,即便没有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但是已经能够通过语言等信息感知别人的痛苦而非自己的痛苦。

第四阶段是对他人生活状况的移情(Empathy for Another’s Life Condition)。当个体进入童年晚期会认识到自己和他人各自的生活背景不同、个性不同,从而跳脱出当前的情境,以更加广阔的生活经历和更加多元的视角来看待他人所感受的愉悦和痛苦等情绪。

这时候,个体不仅可以对他人当前的不幸事件做出一种移情的反应,而且当个体意识到这种不幸事件是长久存在的时候,这种移情的反应还可能会逐渐地变得更加坚定起来。比方说,当少年看到独居的老人会心生怜悯,这是短暂的移情。当他意识到这是老人一个长期的困境时,就可能会产生改变这种现状的想法,会主动去成立志愿者组织,去帮助这些孤寡老人。

到达第四阶段的时候,道德移情会给我们人类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种促进其道德和思想理念发展并形成某种行为倾向的动力基础。

2.道德移情的功能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其实霍夫曼所指的这种道德移情就是我们所要讲的一种共情。只不过霍夫曼更加注重于这种共情对道德发展的影响。

首先,道德移情影响道德价值(观)取向。道德移情的发展使得一个人能够更好地去关注引发其他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各种因素和线索,注意到其他人情绪和心理的发生、变化,能够让一个人更好地感受和了解到他人真正的生活状态,并且更好地领会这种状态与其他人情感之间的种种关联。这些共情行为往往使得个体在社会中形成强烈的心理倾向,那就是保障和维护别人的合法权益。或者,使个人必须帮助那些不幸的人走出困境,或者让处在心理压抑境况的人得到安慰。这就是道德移情对人的影响。

当一个人对别人的苦难感同身受的时候,才会有进一步的改变和帮助的想法出现。有句话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正是因为对压迫的共情反应,才让那些个体团结起来,为自己和他人的共同权益作斗争。

其次,道德移情会影响道德判断。道德判断主要是指面对在权利、义务、情感诸方面有矛盾冲突的道德问题时,一个人会作出何种价值判断。

道德移情及其发展会使一个人对人们的权益受到侵犯或对人们不愿履行义务深感不平和愤慨,也会使一个人对他人的不幸处境和身心痛苦产生发自内心的同情,甚至因不能为之解困而内疚自责,这时“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就会使一个人意识中与当前问题有关的道德准则更为凸显和活跃,随之就更有可能把它作为在思考道德问题时的重要依据,并最终得出相应的道德判断。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看书或者电影的时候,看到作品中那些被伤害的人和事件,虽然他们与我们本身的生活无关,但是我们依然期望造成这些伤害的人能受到惩罚的原因。因为我们能从受害者那里共情到他们的痛苦和悲伤,从而想到如果这种痛苦发生在自己身上该怎么办。我们以此会判断凶手是不好的,这种伤害行为是不对的,从而形成一套自己的道德准则。

最后,道德移情影响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在一定的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具体行为。

在电影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桥段:起先,主人公是个冷漠的人,他之所以改变是从道德移情开始的。就是突然有一个苦难降临到他的身上,他感受到了受害者的痛苦,所以才作出改变的决定。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个体的道德移情发展只有在达到第三个阶段和第四个阶段,即当我们已经形成了“对他人的情感”和“对他人生活状况”的移情能力时,才会对一个人的道德各个方面发展产生上述的影响。

而普遍性移情和自我中心移情阶段也是一个个体道德移情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所以要给予充分的关注。“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所阐释的正是这样的道理。 ZaV4LNgJEImla6frKrx8RAFhcrAb6mylCmlGNvJ2uQK6C0Sc84LXC6qAvmdaXpb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