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孩子言行探视其内心世界

俗话说:“言为心声,行为心表。”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言谈举止里藏着他的思想感情。我们作为家长,要想探知孩子的内心世界,可以从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开始。

通常来说,孩子们会通过以下几种特殊的“语言”告诉家长他们内心的想法。

第一,时刻追着大人。

很多低龄的孩子经常喜欢跟在大人的屁股后面跑,就好像大人的小尾巴一样。对于这种被“跟踪”的行为,很多家长表示不满,有的甚至厉声呵斥孩子:“你这样跟来跟去,我还怎么干活?”

其实大家只是看到小跟屁虫们带来的麻烦,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对于稚嫩的孩子而言,他们的内心有情感方面依赖他人的需求,在这种心理需求的支配下,他们总喜欢寸步不离地跟着自己的爸爸妈妈。

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不是无情地甩开缠人的孩子,而是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多给予他们一些关注的目光和爱意的表达,以此满足他们情感依赖需求,这样才能保障他们的心理成长不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第二,故意捣乱。

在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中有一个不让人省心的孩子,名叫蒋思远,这个孩子是名副其实的“小魔头”。妈妈煞费苦心地买了练习册让他好好做题,转眼间,练习册就被他折成了纸飞机;到培训机构上课,他上蹿下跳,搞得班级不得安宁,其他家长群情激愤,最后老师不得不把他从尖子班调到了普通班;在幼升小的节骨眼上,爸爸妈妈好不容易托关系请到一位说得上话的老师,他却拿水枪喷了老师一脸水,弄得他的父母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在现实生活中,像蒋思远这样活泼好动、故意调皮捣蛋的孩子比比皆是。这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外界表达着内心的诉求。一般来说,孩子会捣乱通常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故意制造出一些大动静,以此获得父母的关注;二是内心充满了好奇,总想做点“出格”的事情,一探事物的究竟,比如把玩具的零件一个个地拆卸下来,看看玩具里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三是看到别人拥有自己没有的东西,嫉妒心理作祟,故意捣乱,搞破坏。

所以,故意捣乱只是孩子的表象,家长要做的是透过这些表象探寻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然后对症下药,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第三,存在攻击性行为。

很多时候,孩子喜欢用踢、打、咬、推搡等方式攻击他人。这些攻击性行为一般发生在其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并且此类行为在3—6岁的孩子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孩子之所以有攻击性行为,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发泄某种负面的情绪,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为了博得他人的关注。当然了,如果孩子长期浸泡在暴力环境中,也有可能学习和模仿攻击性行为。

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首先应该仔细分析孩子当时所处的特定情境,然后根据情境揣摩孩子的内心需求,并且理智、客观地加以引导,从而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方式。

第四,喜欢模仿别人。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有模仿别人的习惯,比如看着别人的握笔姿势新奇,自己也会偷偷模仿一下;看见别人背诵课文的时候摇头晃脑,自己也想尝试一下;看见爸爸刮胡子、妈妈抹口红,自己也想趁人不注意刮一刮、抹一抹。

其实这些是很正常的行为,孩子通过这种模仿行为可以有效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更有利于他们理解他人的情感。所以,家长对此不必过于担心。

另外,孩子之所以喜欢模仿别人,除了自主意识较弱、依赖心理较强之外,还有从众心理支配的原因。孩子模仿和追随他人的行为可以使其更好地获得他人的认可,更快地融入集体,从而满足其需求安全感的心理。

当然,孩子的心理活动并不仅仅通过以上几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除了肢体动作和行为方式,家长也可以通过揣摩孩子的语言特点,探知其内心的世界。

第一,语速。

孩子的语言速度可以很好地折射其内心的变化,家长可以通过孩子说话的快慢来判断其当时的心理状态。比如,一个平时活泼开朗、滔滔不绝的孩子突然间说话慢慢吞吞、闪烁其词,说明他可能藏着心事,或者做错了某件事情底气不足。而如果孩子说话的速度比平时加快不少,那么说明他内心可能很认可父母提出的某个观点,或者对某件事情很感兴趣,抑或是想迫切地向父母讲述一件引以为傲的事情,以求得父母的表扬和鼓励。

第二,音调。

孩子的心态不同,其说话的音调高低也不同。比如,当他意识到自己犯错之后内心是充满愧疚的,所以说话的时候也是细声细气,跟蚊子哼哼一样,声音非常低。但是当他做错事情不承认时,就会大声辩驳,以证“清白”,因为在他看来,大嗓门可以更好地凸显自己的气势,激烈的反抗可以更好地掩盖自己的过失。

再比如,当孩子想满足某个要求而没有得到父母的应允时,他说话的音调也会由低到高,最后演变为大声哭诉。在此过程中,孩子的委屈、急躁、不满等情绪通过音调的变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节奏。

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其说话的语气是肯定和果断的,并且话语也是抑扬顿挫、情感充沛,很有节奏感的;反之,如果一个孩子说话慢慢吞吞、磕磕巴巴,那么说明他的内心是不自信的,对于自己所讲内容的准确性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内心也是没有自己的主见的。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可以客观、直接地反映出其内心世界。作为父母的我们,要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妨从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切入进行分析。相信通过一系列的“察言观色”和“条分缕析”,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还原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GqxvSCF1vGItL/iX9WapEVRZuSPM9l4ZfbWTw9IBVPhQ9lroKrG/wWHf1Z9ruu8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