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安全感

2020年7月11日,《陕西都市热线》报道了一则骇人听闻的校园霸凌事件:大荔县官池镇石槽中心小学的一名六年级学生在寄宿学校里遭遇了同年级四名男生的霸凌,这些恶霸孩子以“保护费”的名义频频勒索这名小学生,为了避免挨打,这名可怜的小学生多次上交自己的零花钱。

碰到拿不出钱的时候,那四个“恶魔”孩子就拿刀具伤害他,或者蒙头殴打、泼冷水、砸砖块、掐脖子……这样地狱般的生活,这名小学生竟然苦苦支撑了半年之久,直到后来,男孩的哥哥发现了端倪,逼问之下,才得知了弟弟的可怜遭遇。

在这起校园霸凌事件中,学校无疑存在着监护缺失的重大责任,另外,孩子怯于表达和家长的疏忽也是导致这起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相关报道显示,父亲曾多次发现孩子身上有伤,但是孩子不敢向他透露实情,多次以“意外碰伤”为由搪塞爸爸,这才导致孩子错失了及早被解救的机会。

事后,我们不禁会在心里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孩子宁愿忍受来自他人的肉体折磨和精神凌辱,也不愿向最亲的爸爸透露自己的心思,以求得摆脱苦难的机会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孩子在家庭中未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习惯了在家里扮演一个指责者的角色。比如孩子和别人打架了,他们首先批评的是自己的孩子,“你能不能让我省省心”“连一个比你小的孩子都打不过,真窝囊”,类似这样的话张口就来。身为父母,他们考虑的只有自己的利益和颜面,从来不考虑孩子的内心究竟受了什么样的委屈,也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他们说话。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疏离感,而且在一些关键的事情上,孩子不敢自由发言,生怕一不小心说错话被骂,同时因为孩子没有得到父母对其全身心的信赖和维护,所以内心缺乏安全感,有了什么心事也不会主动跟父母分享,只能自己默默承受,最后当孩子被伤害得伤痕累累,做父母的依旧一无所知。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作为家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安全感。那么具体怎么做呢?以下是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

第一,不要用威胁的语言逼迫孩子。

孩子是一个有意识的主体,所以对于家长的每一个指令,孩子未必愿意一一配合完成。而有些家长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经常用威胁性的语言逼迫孩子就范,比如孩子啼哭不止的时候家长会说:“你再哭我就把你扔到大街上了。”再比如孩子不想吃饭,家长会说:“你再不好好吃饭,我就让坏人把你抓走。”

这种威胁性的语言虽然暂时让父母以最快的速度达成了目的,但是这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他们遇事没有依靠,内心会感到害怕、恐惧,不敢提一些违背父母意愿的要求,即便怀揣着很多心事,也只能自己默默消化和承受,从来不愿意跟父母交流沟通。

所以,家长要是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就必须戒掉说狠话的习惯,给予孩子一个自由、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这样孩子心里有事才愿意主动和父母倾吐。

第二,对孩子建立一定的信任。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对孩子总有一种负评价的心理定式,看到孩子拿手机,就断定孩子是在荒废学业;看到孩子跟异性接触,就怀疑孩子在早恋;看到孩子成绩下滑,就认定孩子不努力。这种毫无信任感的态度对于孩子而言会有很强的杀伤力,他们会觉得无论做什么,父母都不会把自己往好的方面想。

自尊心受挫的孩子心里要是有什么小秘密,当然也不愿意讲给父母听,这样亲子之间的隔阂就形成了。而父母要想打破这种隔阂,就要试着放下对孩子的成见,以一种信任的姿态和孩子真诚交流,相信这样做更容易叩开孩子的心门。

第三,切勿在孩子面前情绪化。

孩子的内心是稚嫩、敏感的,对于父母的种种坏脾气,他们还没有能力理解,也没有办法区分每种情绪的不同。对于他们而言,父母的坏情绪只会让他们感到害怕,只会让他们逃离。

当然,即便孩子的心里藏着事,他也不敢跟你敞开心扉,因为他担心你的坏脾气随时会爆发。所以,身为父母,要想跟孩子来一场心与心的交流,那就不要总在孩子面前情绪化,这样孩子才能丢掉诚惶诚恐的戒备心理,以一种放心、轻松的姿态和你展开真诚的对话。

第四,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过度限制孩子的行为,给他们充分的认知自由、选择自由,以及管理自己的自由,这样他们才会有独立的思维,也能有畅所欲言的勇气。反之,假如家长平时对孩子要求苛刻,处处设限,那么无形中便降低了孩子与自己交流的欲望,增加了其分享的困难。这样,家长便更加无从了解孩子的内心。

拥有充足的自由和安全感是一个孩子袒露自我的前提和基础。家长们不妨通过上面的几种方法给孩子创造出自由和安全的交流氛围,这样他们才能畅所欲言,把经历过的小摩擦和小委屈如数反馈给家长,家长因此才有机会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gHXKiEmj/hfjcZDX1W+HHFUqRMxqjOH78VH6gda03knoJqjOuiBKyIGS7qqs46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