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懂得共情的父母更容易读懂孩子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上站着一个衣着破烂、双目失明的乞讨者。在乞讨者的旁边放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过往的行人络绎不绝,他们看见木牌上的字,却没有要施舍的意思。

有一天,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路过这里,他发现了木牌上的字,便问乞讨者:“有人愿意给你钱吗?”乞讨者满脸落寞地说道:“并没有,我什么都没有得到。”

让·彼浩勒听后拿起那块木牌,用笔快速地写下几个字,然后就离开了。到了晚上,他又一次经过这里,问乞讨者今天下午的情况怎么样,乞讨者满脸笑意地说道:“先生,不知道为什么,今天下午给我钱的人可多了。”让·彼浩勒听后高兴地笑了起来。

原来,他把木牌上的字由“我什么也看不见”改为“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添加了寥寥几字,乞丐便从一无所有变得盆满钵满。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神奇的改变呢?因为经过诗人的润色,第二句话带上了非常浓烈的感情色彩,能引发人很强的共鸣,使人共情,所以路人的同情心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

同样的道理,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们也可以像诗人那样运用共情的力量与孩子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进一步打开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何为共情呢?

人文主义创始人罗杰斯这样说过:“所谓的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

如果父母能够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孩子自然能够以一种友好和开放的态度与父母沟通交流;反之,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以自己的观念裹挟孩子,从来不考虑孩子的感受,那么孩子势必无法敞开心扉,与父母自由平等地交流。

李美的儿子今年八岁了,小小年纪的他身上很早就有了叛逆的迹象,每天放学回家,就把自己关进卧室,李美想跟他聊几句,但是每次都吃闭门羹。

这天,月考成绩出来了,李美迫切地想知道儿子的成绩到底怎么样,但问了好几次,儿子都以一句“还可以”敷衍过去了。后来,李美的耐心终于耗光了,她随手操起一旁的扫把就怒喝道:“小兔崽子,你反了天了啊!现在就知道糊弄老娘了,我好吃好喝地供着你,你就是以这样的态度对我的吗?”

儿子听了李美的训斥,抬头看了她一眼,接着又摆弄起自己的玩具。儿子这种置若罔闻的态度彻底让李美奓了毛,她扬起扫把“啪”的一下就照着儿子的屁股重重地敲下去。儿子顿时哇哇大哭。

李美边打边骂:“小兔崽子,有能耐你就给我死扛着,不要开口呀,你哭什么哭!”儿子泪眼婆娑地看向她,然后声嘶力竭地说了一段让她终生难忘的话:

“你老让我跟你聊一聊,有什么可聊的啊,你见了我的面不是指责我,就是询问我的分数,我哪有心情跟你聊啊。我敢把我的心里话告诉你吗?不管我说什么,提什么要求,你都觉得不对,你就认为分数是最重要的。

“分数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难道它比我的快乐还重要吗?你一天天不是问我考多少分,就是问我作业写完了吗,要不就是拿我和别人比,你知道吗,这样真的让我很烦。请问我什么时候逼问过你工作怎么样,月奖金多少?又什么时候拿你和隔壁小微的妈妈比了?人家博士毕业,是高薪白领,在那么高档的写字楼上班,而且月入过万,你是不是也需要再努力努力,毕竟咱们家以后花钱的地方还多着呢!

“假如这样的话我天天跟你说,你是什么感受?妈妈,你真的太功利了,你这样我怎么会愿意跟你聊天呢?怎么会把心里的话跟你说呢?”

儿子的话犹如平地一声惊雷,惊得李美振聋发聩,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平时竟然这样不通情理,也没想到儿子心里竟然藏了这么多的怨气。沉思了一会儿之后,她主动找儿子道了歉,并郑重承诺自己以后一定会多考虑他的感受。儿子见妈妈的态度来了180度的大转弯,也开心地跟妈妈说起了当天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懂得共情是一个优秀父母最高级的教养,父母只有获得共情的能力,才有可能掌握叩开孩子心门的钥匙。那么,在日常的亲子教育中,父母怎样做才能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呢?以下是三点可供参考的建议。

第一,尊重孩子的感受。

纪伯伦曾经写过这样一首短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这首诗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告诉我们: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力强行施加在他的身上,我们需要尊重他的独立灵魂,这样才能真正进行平等的亲子沟通。当然,只有尊重他的意愿和感受,我们才能为后面的共情创造可能。

第二,和孩子换位思考。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出去逛街,街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周遭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母亲逛得不亦乐乎,可是孩子却哭着闹着想要回家。母亲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热闹孩子却不喜欢?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蹲下来给孩子系鞋带,才发现,从孩子的视角看去,周围都是大人的腿,密密麻麻,慢慢蠕动,看上去好无聊。至于那些有趣的玩物,孩子压根看不见。后来,妈妈把孩子抱起来,孩子的脸上才绽放出惊喜和满意的笑容。

在亲子沟通中,要想了解孩子的内心,就要像上面故事中的这位母亲一样,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搞明白他们在想些什么。

第三,认真倾听。

倾听是共情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来说,就是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并且从孩子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中体会与识别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另外,在此过程中,不能轻易打断孩子的谈话,也不要在听的时候三心二意,而且适当的时候还要给孩子一定的回应,比如点头,或者发出“嗯”“哦”的声音。这样孩子才会感觉自己被父母重视,才会产生更多表达自我的欲望。

要想与孩子产生情感的共振,除了上面所说的三点以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口头语言表达一些对孩子的理解,以及用具体的行动传递对孩子的关心。这些言行举动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科学引导,呵护他们的身心,使他们健康成长。 wfnfdDV5owvQkzcQFbYsAS4jZ3AcBUXwBb6V40FtWiZAEUbMzDQTR8e9CeE6/Tf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