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章
如何突破长期养成的心智模式

第一节 性格的化整为零与心智模式的结构形成

我们经常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说的就是性格。

20多岁时,我们进入职场,此时,我们的秉性已经基本形成。有些性格特征,会帮助我们在职场获得成功,如自信、高成就动机、细心、喜欢交流等。而有些性格特征,则可能会延缓我们的职业发展速度,如被动、自卑、低成就动机、孤僻等。

如果我们把性格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那么,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就太难了,因为要改变的是整个人。

生活中,一旦我们把一个人的某些特征归为“这个人性格就这样”时,往往也就放弃帮助对方成长的努力了。我们已经在潜意识里形成了一种认知,即性格跟遗传有关,而且太难改变。

1.1 是心智模式,而不是性格

确实,改变一个人的整体性格太难,也无从入手。但是如果把性格变小,变成一个个的心智模式,并且把它的内部结构理清楚,那么,改变就会容易很多。

虽然也需要一些时间,但从心智模式而不是从性格入手,确实会容易很多,而且更容易找到明确的着手点。举一个例子。

被动是职场中对职业发展速度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初入职场时,其实大家水平都差不多,能力可以通过锻炼得到提升,而主动的人会主动争取很多工作、学习、锻炼的机会,所以事业发展速度快。而被动的人,只完成自己分内的事,至于其他,总是等着别人来安排,那么,他获得工作、学习、锻炼的机会,相比主动的人就会少很多,成长的速度也会慢很多。

而且,被动还跟职场中更高职级、更高岗位任命的“事后”方式相违背。大部分企业在晋升评估的时候,核心是看员工胜任更高职业、更高岗位的能力和潜力,无论是能力,还是潜力,都需要员工先表现出来,其他人才能看到,才能判断你是不是有能力、有潜力,如果你没有先表现出来,对方是看不到的。企业给你晋升,是因为你已经基本胜任,可见,晋升是“事后”,不是“事前”。

问题是,你还没有晋升到新的职级、新的岗位,怎么就基本胜任了呢?

一方面是在你目前的工作中可以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你自己主动做了很多超出现有职级、岗位的事,已经把更高职级、更高岗位的工作提前做了,或者按更高职级、更高岗位的绩效标准在做事,因为你已经做到了,管理者才看到并晋升你。

很多被动的人,经常在职场中抱怨晋升太慢,自己也不知道原因。有时候,无论你在本岗位做得再好,可能都没有机会获得晋升,因为你没有表现出你可以胜任更高职级、更高岗位的能力和潜力,你没有主动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1.2 心智模式的结构

每一种心智模式,都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适应的环境情况;

(2)我们的需要以及需要的强度;

(3)我们对环境的理解、认知;

(4)我们采取的行动;

(5)我们的情绪;

(6)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

具体到被动的例子上,则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适应的环境情况:有额外的工作、学习机会。

有时候,是领导安排的额外工作;有时候,是以加班的形式出现;有时候,是领导询问有谁想做;有时候,是责任不清的工作事项;有时候,是不同程度的努力可以获得不同结果;有时候,甚至是大家都不想做的事。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主动争取的工作、学习、锻炼机会,我们有机会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2)我们的需要以及需要的强度:表现欲、成就动机强度。

我们的表现欲越强,就越容易把这些被别人忽视的机会当成展现自己的机会。已经进行的工作,大家都习惯了,很难再获得关注,相反,额外的工作表现,更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

另外,我们的成就动机越强,对自己的要求会越高,越想比其他人更快成长,也越希望做更多的事来快速提升自己,也就越容易主动抓住这些机会。

如果我们都没有欲望,主动也就无从谈起,我们的需求、欲望越强,就会越主动,需求、欲望越弱,自然也就没有必要给自己添麻烦了。

(3)我们对环境的理解、认知:这是机会,还是麻烦?

遇到前面所说的情景,如果我们认为主动做这么多额外工作,是在为自己而做,是在帮助自己更快成长,就会把它当作机会,也就会主动把握,至少会去尝试。

但是如果我们认为这是麻烦,是领导在为难自己,是别人的事,是老板在剥削我们或是在为领导做业绩,那么,我们怎么会主动去做呢?

我们的想法、认知本身没有对错,怎么想都可以,但是一旦我们形成了一种认知,就会影响我们后续的行为。

(4)我们采取的行动:我们做了什么?

如果我们认为这是机会,在领导问的时候,我们会主动表达自己想做,领导不问的时候,我们也会主动去做、主动去争取,在已经达到要求的情况下,我们会主动做得更好,也更愿意承担大家都不想做的事情,而且毫无怨言。

如果我们认为这是麻烦,在领导问的时候,我们会说自己没时间或者做不了,领导不问的时候,我们也不会主动去做或主动去争取,在已经达到要求的情况下,我们也会赶紧完成去交差,而不是做得更好,更不愿意承担大家都不想做的事情。有时候实在没有办法,迫于无奈做了,也会满腹怨言,抱怨公司、抱怨领导、抱怨同事、抱怨自己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

(5)我们的情绪:是激情还是抱怨?

在环境、需要、认知、行为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我们的情绪只是自然的结果。

我们的成就动机强,认为这是机会并主动做了,会感觉特别高兴、特别兴奋,觉得自己又进步了。

如果我们的成就动机弱,认为这是麻烦,就不会主动去做。没做,为自己庆幸;实在没办法去做了,会为自己额外的付出而生气、抱怨。

我们的情绪只是结果,不是原因。

(6)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有没有自信?

我们对自己有信心,认为自己可以,才敢有更高的成就动机和更强的表现欲,因为我们相信自己可以有、值得有。

我们对自己有信心,也才敢去尝试,尝试才可能成功。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不行,认定主动带来的一定是失败,就算我们想主动,也没有勇气开始。

以上6个部分是每一种心智模式中都包含的内在结构,只有我们把它的内在结构看清楚了,更理解它,才能找到成长的具体方向和切入点。

1.3 心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那么,我们的心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呢?

它是家庭教育的结果。

家庭教育通过两种方式影响我们:第一种是父母的沟通互动方式,第二种是榜样学习。

仍然以被动的心智模式为例。

从2-3岁开始,孩子开始尝试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开始主动探索这个世界,主动为自己、为家人做一些事情。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是鼓励、支持的,会有助于培养出孩子的主动性。

但是,如果父母说孩子做不好,别做了,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识,认为自己不可以;制止孩子,主动帮孩子做了,会让孩子养成被动的依赖习惯;告诉孩子别多事,别招人烦,会让孩子觉得主动就是麻烦。

如果父母采取的是以上教育方式,孩子的成就动机将会被遏制。成就动机只有得到强化、鼓励才会进一步发展,如果很早就被打压,孩子最初的成就动机也就慢慢消失了。如果这种家庭教育方式重复很多年,心智模式也会由此形成。

至于榜样学习,如果父母都是被动的人,对自己没有过多的要求,觉得主动是麻烦,经常被动等待安排,认为自己不可以,也不会对孩子有过多的期待。孩子耳濡目染,也会习得父母的被动心智模式,变得跟父母一样。

第二节 心智模式的循环验证与环境影响的恶性循环

心智模式一旦形成,会影响我们职场、婚恋、亲子、情绪管理等每一个方面。

仍然以被动的心智模式为例,被动的人,不只在职场被动,影响职业发展速度,在其他方面也会受影响。

在工作中被动的人,在追求异性的时候往往也会被动,在经营婚姻、家庭生活的时候也经常等着另一半来做。

在亲子教育中,被动的父母也更容易放纵孩子,而不是用心帮孩子规划学习、生活。

在个人情绪方面,因为被动的人不喜欢麻烦,而生活总是麻烦不断,也就会经常体验到生气、不公平、被逼迫等情绪。

每一种心智模式,都会影响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职场,是我们自我成长的一个渠道,但是在职场的成长,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职业发展,还可以促进我们生活中每一个方面的进步。

那么,为什么心智模式的影响如此广泛?又如此难以改变呢?

2.1 心智模式的循环验证

我们再举一个“依赖”的例子。

孩子在2-3岁的时候,自主性、主动性开始萌芽,如果这个时候能得到家长的鼓励和支持,孩子会慢慢变得自主、独立,但是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觉得孩子还小,或者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剥夺了孩子自主、主动的机会,帮孩子代劳,孩子会慢慢发展成依赖的心智模式。

依赖的心智模式,其完整形成过程是这样的。

开始的时候,孩子有自主、主动的需要、动机,也会自主、主动去尝试很多事情。但是,家长怕孩子闯祸,或者不忍心孩子自己去做,为孩子代劳。家长的代劳,让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很多事情也就不会做、不敢做,只能依赖家长,在家里,养成了依赖的习惯。

进入学校后,孩子会继续用依赖的模式适应学校环境,变得比较乖,比较听话,孩子的乖和听话,可能会获得老师的表扬,孩子的依赖习惯得到强化。

加上父母在家庭里持续的过度照顾,孩子的依赖习惯也一直被不断强化。

成年之后,因为长期的依赖,让孩子已经丧失了自主、主动的意愿,也不相信自己可以照顾自己。此时,他在人际交往中,也会特别喜欢跟那些有照顾者或者控制者特征的人交往。尤其在谈恋爱的时候,也往往会找照顾者或者控制者。

而照顾者、控制者在与依赖者交往的时候,因为依赖者的依赖性,刚好激发了自己的照顾欲望和控制欲望,能让自己的照顾欲和控制欲得到很好地表达,虽然有时候也会觉得依赖者很麻烦,但是因为自己的照顾和控制需要,还是会继续照顾依赖者。

在职场,也同样如此,依赖者总会找到可以依赖的领导者或者同事,因为依赖者的依赖也会让领导者和同事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促使他们持续帮助依赖者。

这样,依赖的心智模式,在成人世界得到了继续强化、维持。

如果依赖者从此过上了美好生活,那也没有什么问题,然而一旦照顾者、控制者不愿继续,依赖者就会变得非常痛苦,因为依赖者自己无法独立、自主,尤其心理上无法自立,失去照顾者、控制者将变成极其痛苦的事情。依赖者将会继续找其他照顾者和控制者,如此循环往复,依赖的心智模式得以持续存在。

2.2 从环境影响我们到我们选择环境

在心智模式形成的开始,是环境影响了我们。

影响了我们原始需求实现的程度,决定了我们需要的强度和水平。

影响了我们最终的行为,慢慢养成了行为习惯。

影响了我们对相关情境的理解和解释方式,形成了我们的认知。

最终,影响了我们的情绪,以及影响了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

当我们带着一种心智模式的雏形去适应新的环境时,只要情境是相似的,无论是在学校、职场,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会主动选择跟我们心智模式相匹配的环境、人去互动。

最终,我们的选择又继续强化了我们的心智模式。

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是环境影响了我们,而后来,是我们选择了与之前相似的环境继续影响我们。如此,我们的心智模式得以持续强化、持续存在。

没有良好的自我觉察和自我探索,很难发现这个恶性循环,只能陷在其中无法自拔。

第三节 觉察自己的心智模式

突破心智模式,首先需要从自我觉察开始,发现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自我觉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是最核心的方法。

3.1 自我觉察的重要性

自我觉察,是自我成长的基础,没有自我觉察也就无法发现需要成长的点,自我成长也就无从说起。同时,自我觉察也是自我成长的目的。

自我觉察之后,其实改变就已经开始了。一旦有了自我觉察,原本下意识、潜意识的内容会进入意识,一旦进入意识,我们就会给它下定义,我有×××的情绪、我有×××的想法,我的行为是×××,当我们通过意识对它进行描述时,就自动赋予其意义、价值,我们改变的方向也就明确了。

比如,我们发现了自己的被动心智模式或者依赖心智模式,我们就会主动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也会在阅读新闻、浏览公众号文章的时候被相关的内容抓住眼球,这样,我们在相关的成长点上将了解到更多的内容,学习、成长的速度也会快很多。

同时,自我觉察也是精神分析最核心的治疗方法,很多心理困扰或者心理问题,本身是因为被压抑的情绪、需要一直在作怪,一旦这些被压抑的情绪、需要被释放,我们的心理困扰、心理问题也就自然消失了。

3.2 自我觉察的具体方法

那么,自我觉察,具体应该怎么觉察呢?

自我觉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梳理发生了什么事情,把事情简单记录一下。

比如,领导给小李提建议,小李觉得领导是在故意为难自己,觉得很生气,小李跟领导解释了很久,最后领导看小李听不进去,觉得也没有什么意思,就走了。

(2)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需要是什么?环境的刺激是什么?我们是怎么想的?情绪是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我们具体到小李这个案例。

●需要:小李希望获得领导的表扬,因为小李对自己不太自信,怕领导批评自己。

●刺激:领导提出了建议。

●想法:领导是在批评、为难自己,没有看到自己做得好的方面,只看到自己做得不好的方面。

●情绪:很生气,觉得冤枉。

●行为:向领导解释、辩解自己做得没有错,不需要改进。

通过以上的觉察,可以明显地看到,我们的需要、刺激、想法、情绪、行为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小李希望获得领导表扬而害怕批评,结果领导给小李提了建议,小李只收到了否定的部分,没有收到建议的部分,所以觉得领导在为难自己,当然也就觉得很冤枉、生气并进行了辩解、解释,不仅没听进去建议,还差点儿与领导吵了一架。

(3)想想下次再发生类似事情的时候,哪些部分可以优化一下,效果会更好?

比如,在小李这个例子中,可以优化的地方如下。

●需要优化:觉察自己的不自信,知道不自信会让自己对批评特别敏感并容易误解他人的建议,所以下次在别人给自己建议的时候,先想想是不是自己的不自信在作祟,对方并非真的在批评自己,可能确实是想帮助自己。

●刺激优化:下次领导提完建议之后,问一下领导自己有没有哪些是做得比较好的,让领导说一下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也就不会那么生气了。

●想法优化:领导确实是想帮助自己,自己进步了,团队才会进步,对领导来说也才是好事,自己不进步,团队不进步,领导自己也不会获得他的上级领导的认可,所以他确实是在用心帮助自己,希望自己能够进步,这样想,对领导就没有那么多埋怨了。

●行为优化:直接跟领导说,听到他给自己提建议,心里稍微有点儿不舒服,觉得自己被否定了,但还是非常感谢领导的建议,自己会认真考虑、努力进步。

通过以上的优化,未来再与领导沟通时效果会好很多。这当然也需要一个过程,但是通过一次次的自我觉察和优化,我们的整个心智模式也会开放、灵活很多。

表4-1 自我觉察表格

刚开始进行自我觉察练习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以上步骤填写表格,效果会好很多,熟悉之后就可以在心里分析。

3.3 发现自己的心智模式

以上是每一次问题出现或者情绪来临时,可以做的自我觉察。而心智模式的自我发现,则是通过一次次的觉察,发现其中的重复规律。

所谓“心智模式”,就是在相似的场景中,重复表现出来的需要、认知、行为、情绪以及自我价值、自我认知等心理内容。

比如:

(1)被动。我们经常在机会出现在面前时抓不住或者看不到机会,别人抓住了并成功了,我们就会想,当时自己其实也在,怎么就没有抓住机会呢?

(2)依赖。每次需要做什么时,总是心里没底,有时候自己明明知道该怎么做,但还是想问一下其他人,心里才有底。做完之后,也会特别在乎其他人的评价。

(3)完美主义。每次出现哪怕一点儿问题的时候,或者担心出现问题的时候,就特别焦虑、特别着急,总是想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只要有点儿问题或不好的地方,就觉得自己没有做好。可能最终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好,但是压力还是特别大,感觉特别累。

(4)自卑。每次挑战、机会出现的时候,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经常拒绝去做,最后发现去做的那些人其实跟自己也没什么区别,甚至比自己能力还差,但也把事情做好了,这时我们又有点儿后悔。

其实在日常工作中,还有很多很细小的心智模式,如“拖延”“偷懒”“抱怨”“粗心”等。每一种心智模式的背后,都有环境、需要、情绪、认知、行为、自我等复杂的原因。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平时想要改变自己的性格感到如此困难的原因,它背后不只是习惯这么简单,还有一整套的心智机制相互牵制。

第四节 突破心智模式的5个步骤

突破心智模式确实不太容易,但并不是没有可能,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就是可以的,只是需要一点时间。

而且,一旦开始成长之后,效果会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我们可能只想在某个方面实现突破,最后却发现它不仅改善了我们的工作表现,还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那么,如何突破心智模式呢?

4.1 自我觉察

首先,我们需要通过一次次的自我觉察来觉察到自己的心智模式,并且通过自我觉察的方法来觉察心智模式内容的构成,包括:

●它经常在什么情境下发生?

●它底层的心理需要是什么?

●在这些情境下,我们经常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和认知?

●我们经常发出哪些言行?

●我们经常体验到的情绪是什么?

●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如何?

通过这样的觉察,我们对自己的心智模式就会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其次,觉察心智模式会在哪些情况下影响我们,比如:

●如何影响我们在职场中的表现?

●如何影响我们在婚恋、家庭中的关系?

●如何影响我们与孩子相处,以及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

●如何影响我们在面对情绪时管理自己情绪的方式?

这样,我们就可以觉察到,心智模式对我们的影响要比原来想象的大很多。

同时,只有知道了心智模式会在什么情况下影响我们,我们才能确定在什么时候应该自我觉察、自我成长。

4.2 自我分析

自我分析,就是参照前文关于被动的心智模式形成原因分析流程,分析每一种心智模式的形成原因。

自我觉察,是分析心智模式的横向结构,而自我分析,则是分析心智模式的形成原因。

分析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的心智模式如何有效地适应了早期的家庭环境,又是如何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自己主动选择与家庭环境相似的环境,选择与父母相似的人以继续强化自己的心智模式,让心智模式得以持续,至少是持续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4.3 自我接纳

通过自我觉察、自我分析之后,我们对自己的心智模式将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

但是自我觉察、自我分析之后,我们要先自我接纳,而不是急于改变。

因为每一次的自我觉察、自我分析,都会让我们发现更多问题,而对于问题,我们总是习惯于觉得它一定要改变。

每一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都会让我们的自信降低一些,增加自责和自我否定。

自我接纳,就是让我们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允许已经发生的事情存在。

接纳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允许它继续存在,但允许它已经存在可以让我们不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让我们在成长的路上不要负重前行。

所以,在自我觉察、自我分析之后,一定要先自我接纳,没有自我接纳,随着我们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压力会越来越大,最终不堪重负。

4.4 自我选择

自我接纳之后,我们才可以自由选择,选择我们是否改变,如果是,什么时候开始改变?

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改变,也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急于改变。

首先,每一个问题对我们的影响不一样,有些问题影响大,有些影响小,有些影响当下,有些不影响当下但影响长远。

其次,解决每一个问题的投入成本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每一个方面都成长得完美。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问题的人,都会有缺陷、不足。我们可以选择改变、成长,也可以选择接纳,让它现在存在,未来继续存在。

即使选择成长、改变,也未必是即刻开始,我们还可以选择开始的时间。

选择,让我们获得了改变的主动权,而不是被潜意识逼着走。

在自我接纳、自我选择之前,一旦我们发现问题,总想急于成长、改变,每一次自我觉察和自我分析,都可能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但是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选择,我们重新夺回了对问题改变的主动权,让我们可以主导自己的成长过程。

对于选择改变的,我们做好计划,而对于选择继续让它存在的,我们也摆脱了潜意识对它的压力和约束。如此,我们的心灵才能获得自由。

4.5 自我计划

最后,确定需要成长的心智模式之后,我们再制订成长计划,确定从哪里入手,确定自我成长的主要方式,以及确定自我觉察、自我分析、改变练习的频率。

首先,跳出原来的环境。

自我成长最快速的方式,就是打破环境与心智模式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如果我们经常选择与原生家庭相似的环境,想改变心智模式就非常困难。

所以,改变心智模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换一个环境,或者换一种类型的人来交往。

比如,原来喜欢抱怨的人,总喜欢和抱怨的人交往,最后相互强化,大家都越来越喜欢抱怨。

要改变恶性循环,喜欢抱怨的人需要找一些积极、乐观、有担当的人来交往。跟他们待的时间久了,爱抱怨的人也会变得更积极、更乐观。

其次,选择主要的成长方式。

在自我觉察的练习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心智模式的内部结构(环境、需要、认知、行为、情绪)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改变了任何一个方面,我们原来的心智模式就会被撕开一个裂口,开启新的循环。

有些体验性比较强、擅长调节情绪的人,可以从情绪入手,先把自己的情绪管理好,情绪没有那么强烈了,也就可以更加理性地处理事情,而不被情绪所控。不被情绪所控,改变行为、认知,也就更容易了。

对体验敏感的人,也可以从需要入手,去觉察自己心智模式背后的需要,把需要放下了,也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放下需要,我们可以直接放弃它,也可以分析实现的可行性,将它弱化,或者推迟一点儿,也可以换一种其他方式进行变相补偿。

对于比较理性的人,从情绪和需要入手,可能会不太习惯。这些人可以选择从优化自己的想法入手,想法本身并无对错,但是我们的每一个想法都会直接影响自己的行为、感受,最终我们会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感受将现实变成我们认为的那个样子。

比如,遇到一个陌生人,你认为他很善良,你会很安心,并且给他真诚的微笑,他感受到了你的微笑,也会回报你微笑,最后你发现,他确实比较善良,对你很好。

还是同样这个人,如果你认为他很邪恶,你会很担心,甚至害怕,见到他也会躲得远远的,或者给他一个客气的微笑,他见你这么防着他,也会开始防着你,离你远一点儿,或者也给你一个客气的微笑,最终你发现,他好像确实有点儿奇怪。

其实对方真实的样子并不重要,每个人都有很多面,但是我们开始的认知会影响我们后续的行为,而我们后续的行为会激发对方跟我们认知一致的行为,最后印证我们最初的想法。

既然想法本身并无对错,却会影响我们的言行和感受,最终影响环境和现实,那么,我们何不选择一个对自己更有益的想法和认知?

而对于行动力比较强的人,则可以直接从改变行为入手,我们的行为更有效,环境也会跟着改变,环境改变了,我们的认知、情绪也会跟着改变,新的循环也就开始了。

最后,确定自我成长的频率。

自我成长,很难一蹴而就,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确定合适的成长频率。

如果希望快速成长,就可以在每天的固定时间进行自我觉察,自我觉察之后,进行自我分析、自我接纳、自我选择并通过自我计划进行改变。

如果我们对成长速度没有过高的要求,就可以在问题、情绪发生之后,再进行自我觉察、自我分析、自我接纳、自我选择以及通过自我计划进行改变。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 QSXRP96M3iACxIqxufqvtO0yiUIy89+i74KUlW3EVqfH+JG/9TRfNSPTqUUj4P0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