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情绪管理,始于“需要”终于“现实”

第一节 我们要管理的不是情绪,而是需要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的“情绪管理”,主要是指负面情绪的管理,如焦虑、抑郁、压力、生气、愤怒等。

1.1 情绪的本质

我们经常说情绪管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真正需要管理的,不是情绪,而是:

(1)情绪代表的需要;

(2)满足需要的方法;

(3)宣泄情绪的方式。

举个生理上的例子会更容易理解。

手上不小心割了道口子,出血了并且很痛,我们会:

(1)痛让我们马上去看手怎么了,发现是出血了;

(2)赶紧想办法解决出血问题,想办法止血、消毒、预防感染;

(3)血止住了,但还是很痛,可以吃点止痛片,解决痛的问题。

心理上的情绪,其实和生理上的疼痛一样,它所代表的,是我们身心的状态。疼痛代表的是我们身体的状态,而情绪代表的,是我们心理的状态。

疼痛,说明我们的身体出了问题,舒适,则说明我们的身体状态很好。

消极的情绪,说明我们的心理需要未得到满足,而积极的情绪,则说明我们的需要得到了恰当的满足。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情绪只是一种信号。

当我们在说情绪管理的时候,其实真正需要管理的不是情绪,而是我们的需要。就像生理疼痛意味着我们的身体出了问题,我们的核心不是关注疼痛,而是要去治愈身体的疾病,疾病消失了,疼痛也自然消失。

心理情绪也是一样,当出现消极情绪时,我们的核心不是要管理情绪本身,而是去觉察情绪背后的需要,想办法满足需要,而不只是管理情绪,否则,就像我们疼痛的时候只吃止痛药却不治疗疾病,最终疼痛不会缓解,疾病还有可能恶化。情绪管理,就像我们吃止痛药一样,是在疾病不能马上治愈时临时采取的一种缓解疼痛的方式,并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情绪作为心理状态的信号,告诉我们自身需要的满足情况,同时也在告诉他人,这样对方才能根据我们的情绪,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

所以,情绪的信号功能,一方面用于提醒我们自己,另一方面也为了告知他人,方便沟通。

1.2 情绪的基本原理

情绪作为一种信号,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具体包括:

(1)只要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情绪就会一直在,就像对方一直没有满足我们的期待,我们会一直失望、生气一样。

(2)情绪会吸引、占用我们的注意力资源,帮助我们关注需要、解决问题,越是强烈的情绪,对注意力资源的占用越强、越多。比如,当我们感到生气、愤怒的时候,就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做其他事情。

(3)情绪的信号指标达成后,它会随着时间弱化,这样,我们才可以释放注意力,用心做其他事情。就像我们平时说的,时间是疗伤(心理伤害)的良药。

(4)情绪也可以通过表达、身体放松等方式缓解。比如,心情不好的时候,找个人聊聊天,心情会好很多。

(5)我们对情绪的承受能力,也像对疼痛的承受能力一样,可以通过不断重新练习、训练,得到提升。比如,经历的困难、挫折越多,就越能承受更强烈的情绪。

以上5条情绪运作的基本原理,是我们所有情绪管理技巧的基础。

1.3 情绪管理的方法

基于情绪的“信号”本质,以及上述的基本原理,当出现负面情绪时,我们需要:

(1)借“情绪”这个信号去看看,是哪种需要出了状况。

对同事很愤怒,可能是他批评你工作做得很差,你的自尊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要考试了,你很焦虑,说明你很在乎考试的结果,但是你对考试结果的“控制感”没有得到满足。生老公的气,可能是期望他用你希望的方式爱你,但是他没有理解你……

每一种情绪,都代表了我们内心需要的满足状态,那么它代表的需要是什么?满足的状态又是什么?

(2)想办法满足需要。

如果说情绪需要调节,需要管理,那么,调节、管理的核心应是满足需要的方法,而不是情绪本身。

比如,同事被领导批评,自尊受到打击,我们安慰他,说他其实做得挺好的,如具体在哪些方面做得就很不错。

我们所做的,就是在他的自尊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发现他的优点,表扬、鼓励他,满足他的自尊需要。这是满足需要调节的方法。

如果我们只是听他宣泄,听他控诉领导的“不识英雄”,那么,就只是在帮助他宣泄情绪,他受伤的自尊需要其实仍然没有得到满足。

(3)宣泄情绪。

需要得到满足但情绪可能还在,或者需要的问题暂时解决不了,此时可以找些合适的方式,把情绪宣泄出来。情绪得到宣泄后,强度就会降低,心里就会舒服很多。就像伤口还没好,吃点儿止痛片止痛一样。

1.4 为什么有时情绪管理无效

生活中,我们经常在情绪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核心原因有两个:

(1)只关注了情绪本身,没有关注情绪背后的需要,最后发现情绪问题永远解决不了,缓解之后又会卷土重来。

比如,工作焦虑,不减少工作量、降低工作难度,或者提升工作能力、提升对工作结果的控制感,只是通过宣泄缓解情绪,没有根本解决问题的话,焦虑必然会一直存在。

再如,夫妻关系中,妻子每次生气,丈夫都不去关注妻子内心的需要,总是想办法帮助妻子缓解情绪,最后会发现每次需要花费的时间越来越长,双方对彼此都越来越失去耐心。根本原因就在于丈夫只关注妻子的情绪,而忽视了情绪背后的需要。

(2)宣泄情绪方法不合适,导致原来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甚至增加了新的需要。

比如,女朋友被领导批评后,耿直的男朋友帮她客观地分析问题,本来她的自尊心就受到了领导的打击,想找人“补”一下,结果男朋友不仅没帮忙,还雪上加了点儿“霜”,效果可想而知。

再如,通过批评、指责、吵架、辱骂等方式要求对方满足自己,对方不仅不会满足自己,还会让情况变得更糟。不仅原来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又激发了新的自尊需要,而且本来只是一个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现在是两个人的自尊都受了伤,效果自然不理想。

以上的情绪管理问题也说明,情绪只是信号,是告诉我们,我们的需要出了状况,此时我们要管理的是需要,而不是情绪本身,需要的状态改变了,情绪自然会随之改变。

第二节 觉察情绪背后的需求和管理需求的4个方法

既然情绪只是信号,情绪背后的需要才是根本,那么当情绪出现时,我们首先需要觉察、管理好自己的需要,需要管理好了,情绪自然就不是什么问题。

2.1 觉察我们的需要

当情绪出现时,我们需要觉察情绪背后的需要。比如:

●生气,说明我们对对方有期待,觉得对方应该满足我们,但是对方没有;

●愤怒,说明对方以难以接受的方式伤害了我们的利益或者自尊;

●忧伤,说明对我们重要的人、事不存在了,或者没有按我们希望的方式出现;

●焦虑,说明我们希望得到好的结果,但是我们对结果并没有控制感;

●抑郁,说明我们希望把事情做好,希望自己优秀,但是结果却偏偏相反。

以上,是几种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绪,每一种情绪发生时,背后都有需要的满足被落空。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饥、渴、性等;

(2)安全需要:稳定的工作、安定的社会秩序、安全的关系等;

(3)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于某个团体、友情、亲情、亲密感、爱他人以及被他人爱等;

(4)自尊需要:自主、主动、自控、自信、自己尊重自己、他人尊重自己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好奇、兴趣、心流体验、高峰体验、成就感等。

●当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会非常难受,会非常饿、渴,非常“好色”;

●当安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会经常焦虑,特别容易担心、害怕;

●当归属与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会感到孤独、孤单、寂寞;

●当自尊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会自卑、愤怒、生气、抑郁;

●当自我实现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会迷茫、无聊、空虚、烦躁。

2.2 觉察我们的核心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还有另外两个基本原理。

(1)需要的递进。

在马斯洛看来,不同层次的需要有一定的差异,高层次的需要会在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会被释放出来。在低一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基本满足前,高一层次的需要处于潜伏状态,虽然也会表现出来,但不会成为主导需要。

所以,在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前,他的主导需要就是生理需要,虽然也会有些许安全、归属与爱、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只要生理需要没有得到基本满足,他的主导需要就不会发生改变。

(2)需要的分类。

在五个层次的基础之上,马斯洛又将需要分成两类:匮乏性需要和存在性需要。

匮乏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归属与爱的需要。

存在性需要,包括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匮乏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会非常难受甚至痛苦,一旦满足,难受、痛苦就会消除。比如,饿了、渴了的时候我们会非常难受,但是一旦吃饱喝足,难受就会消除。

但是,存在性需要不同,存在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未必会痛苦,但是得到满足后,会非常幸福。存在性需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永远不知足,而且越满足,需要越强烈。如自我实现的需要中的成就感,我们永远不会知足,实现了一个阶段的成就和价值,会激励我们追求更大的目标和成就,而不是结束。

所以,匮乏性需要与存在性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

根据需要的层次以及需要的分类,我们可以去觉察自己行为背后的核心需要,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主导需要。

核心需要,会表现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它会决定我们的核心情绪。

比如,一个人的核心需要是安全需要,他就会经常容易担心、焦虑:在工作中,经常担心被领导批评、被公司炒掉,担心自己落后;在生活中,经常担心别人不喜欢他,伴侣会出轨或者亲密关系出现问题。

我们的核心需要,决定了我们的核心情绪。一个人的核心需要处在哪个阶段,与其同阶段的情绪就会经常出现。

2.3 管理我们的需要

发现了情绪背后的需要,我们就可以想办法进行管理、调节。管理需要,有四种常见的方法。

(1)直接满足需要。

如果需要是现实的,是可以想办法满足的,那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满足需要。

比如,领导批评了我们,说我们做得不好,我们可以问一下领导,有没有做得好的地方,让他也讲讲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就可以“补”回被批评损失的自尊心;对方惹我们生气,可以要求对方向我们道歉,并补偿我们;害怕自己被淘汰,就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实力和竞争力来提升安全感。

以上,是在需要比较现实,而解决方法又现实可行的时候,最快速、最理想的解决方法。

(2)间接满足需要。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是现实的,也并不是所有需要满足的条件都具备,所以,必要的时候,我们也要用到一些间接的方式。

比如,被领导批评以后我们很生气,但又不好直接跟领导讲,这时我们可以找伴侣寻求安慰、鼓励,虽然不能直接从领导那里“补”回来,也可以从其他人那里间接得到满足。

再如,我们希望自己能考上大学,但是最后没有考上,那也可以去读大专、成人本科,这也是一种间接的满足方式。

(3)弱化需要。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的过度缺乏而把某些需要放大,会对相关的刺激特别敏感。也有些时候,是我们下意识地产生了一些需要,它们本身是现实的,但是它们的强度不太现实。

此时,我们需要学会放弃,降低、弱化自己的需要,否则,很容易陷在持续、强烈的负面情绪中。

比如,我们希望领导可以随时随地支持、鼓励我们,但是领导也是人,也有情绪化的时候,如果我们这么期待,就注定会受到很多挫折,也会对领导产生不满。如果我们能想通一点儿,降低一些自己的期待,我们和领导的关系就会改善很多。

再如,我们希望伴侣能够无条件地爱我们,实际上这也不容易,人生除了父母之爱的条件最少,其他的爱都需要以交换为前提,就算是情侣关系,指望对方一直无条件地爱自己,迟早会碰壁。如果我们能想通一点儿,多想想自己能为对方付出什么,情侣、婚姻关系也会改善很多。

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对自己的需要强度没有觉察,所以经常出现强烈的消极情绪,越是强烈的情绪,越容易影响我们、影响关系。所以,如果我们的需要强度被不合理地放大了,适当调节一下也是帮助自己缓解情绪的一种方式。

(4)放弃/搁置需要。

也有一些需要,其本身是不合理的,不太现实或者至少当前不太现实。就像孩子的很多需求,父母不可能每一件都满足。

对于成年人来讲,我们经常也会抱着很多儿时没有得到满足的愿望生活,虽然我们从年龄上看已经长大了,但是在某些需要上却一起停滞了。

比如,我们希望失去的亲人能够回来,或者在我们心中假装他们永远没有离去,这会让我们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沉浸在潜意识的悲痛和逃避之中,如果我们能鼓起勇气面对、放下,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放下虽然不容易,但确实可以帮助我们解脱,并且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通过以上四种方式,在觉察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管理需要,我们将从情绪中彻底解脱出来。

第三节 学会宣泄情绪

情绪只是信号,根本在于需要,就像生理疼痛只是告诉我们身体出了问题一样。

疼痛一旦出现,就会让我们非常难受,但疾病的治疗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此时,止痛片是非常有效的,虽然不能根治问题,但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疼痛。

情绪宣泄,正是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止痛片”,情绪发泄出来了,心情就会好很多。

除了缓解情绪,情绪宣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价值,即释放注意力。当我们情绪强烈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资源会被占用,导致我们无法集中精力做事。情绪宣泄完了,心里舒服了,我们才能专心工作。

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情绪宣泄的方法,必要的时候,给自己的心理“止止痛”。

3.1 接纳情绪

在宣泄情绪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接纳自己的情绪。很多人有了情绪之后,会经常对自己说:“怎么又这样?”当我们这么想时,就是对自己情绪的不接纳,我们觉得情绪不应该出现,或者不应该这么经常出现。

但心理现象有一个奇特之处,你越压抑,它会越强大,就像我们对自己说“一定不要想一头白色的大象”一样,越让自己别想,就会发现“白色的大象”越是在脑海中萦绕不去。相反,不去管它,它一会儿自然就没了。

情绪也是一样,我们越压抑、越否定,情绪会越强烈,存在的时间会越久。

所以,管理情绪,我们首先需要接纳自己的情绪,不要害怕它、否定它、压抑它。

接纳情绪,承认、允许它存在,我们会发现,其实它也没有那么可怕。

3.2 改善环境

情绪的根源虽然在于需要,但情绪往往因现实的刺激而产生,比如别人的批评伤害了我们的自尊,虽然我们本身就有自尊需要,但是如果没有别人的批评,我们的自尊需要也不会被激活。所以,缓解情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改善环境、消除刺激。

比如,一个人让你很恼火,那你就离他远一点儿,眼不见心不烦。

再如,工作压力太大,你可以把工作分出去或者找别人帮助,事情少了,压力自然就小了。

所以,通过改变环境,减少刺激对我们的消极影响,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缓解情绪。

此外,舒适的环境和积极的刺激也可以帮助我们缓解、改善情绪。比如,有情绪的时候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冷静一下;听一会儿放松的音乐;找个舒服的沙发躺一下;看一部搞笑的电影;刷一会儿搞笑视频……

3.3 表达情绪

有时候,需要没有那么容易被满足,环境也会持续存在,那么,将情绪表达出来,心里也会舒服很多。

对大部分人来说,表达情绪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沟通,找亲密的朋友、家人倾诉,情绪会缓解很多。

这不仅对女生非常有效,对男生同样如此,只是女生之间的沟通往往更直接,而男生则经常借着喝酒、看球、打球、聚会进行沟通而已。

除了沟通这种情绪表达方式,还有:写出来,通过文字的方式来表达;画出来,通过图画的方式来表达;唱出来,通过唱歌的方式来表达。

以上所有方式,都可以帮助我们将情绪表达出来,这样情绪的强度就会降低,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心里舒服一些,另一方面也可以释放注意力,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3.4 身体放松

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其实是一体的。身体上的不舒服会影响心理上的情绪,心理上的情绪也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影响我们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

当长期处于强烈的情绪中时,我们的食欲会发生变化,睡眠会受影响,身体的免疫力也会发生变化。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身体锻炼、身体放松来缓解情绪。

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大多是一种应激反应,提醒我们心理出了状况,应准备应对。心理出了状况,身体也会处于应激状态,如心跳加速、肌肉紧绷等。

而身体上的应激状态,可以通过运动、锻炼、放松得以缓解,当身体的应激状态得以缓解时,心理的应激状态也会相应缓解。

我们可以通过运动、锻炼等身体放松的方式,缓解情绪。

常见的运动、锻炼包括:散步、快走、跑步、爬山、打球、健身、瑜伽、肌肉放松等,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我们缓解情绪。

运动、锻炼可以帮助缓解情绪,一方面是身体放松的效果,另一方面是运动、锻炼转移了我们对情绪刺激的注意力,变相地改善了环境。

所以,通过运动、锻炼缓解情绪,一般都会有明显的效果。

3.5 认知调节

外界的刺激会激发我们的需要,告诉我们,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

但是激发什么需要,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一方面取决于刺激本身,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我们对刺激的理解。

比如,领导提出了建议,可以理解成领导在帮助我们成长,是对我们的重视和关注,也可以理解成领导在挑刺,在批评和否定我们。

如果我们往积极的方向去理解,觉得领导是在帮助我们,就会激发我们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而领导提出的建议满足了这一需要。我们不仅会觉得很高兴,也会想办法协助领导把事情做好。

但是如果我们的理解是消极的,觉得领导在挑刺,这将会激发我们的自尊需要,而且自尊需要受到了打击,我们可能会辩解、解释甚至争吵。如果觉得领导不尊重自己,我们与领导的关系也不会和谐。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认知调节,建立积极的理解方式,而不是消极的理解方式。刺激本身是什么,其实很多时候并不重要,但我们以为它是什么,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做出什么样的行为。

多培养积极的认知,让自己学会以积极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最终我们会发现,世界确实变得越来越积极。

第四节 与压力和平共存的4个步骤

职场发展,自然少不了工作压力,尤其是在竞争压力这么大的社会环境下。

为了应对这种竞争,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但我们的努力,也会带给自己很大的压力。

适度的压力,可以让我们保持工作激情、提高工作效率,但压力过大,往往让我们过于紧张、容易犯错、降低工作效率。

在现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学会与压力共存,学会压力管理,让自己的压力保持在适度水平,不要“超载”。

4.1 减少压力源

我们的压力,源于外在的压力源。如果压力源能够减少,我们的压力就会瞬间缓解,这是缓解压力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的方式。

减少压力源是缓解压力的首选方式。

●减少自己的工作任务,把部分工作分出去;

●延长工作的交付时间,给自己争取一点儿时间。

通过以上两种方式,都可以瞬间减少压力源,缓解工作压力。

减少压力源,我们还要学会拒绝,学会说“不”。如果不好意思拒绝,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事情永远没完没了,而且很多时候做的是自己不太喜欢、不太想做的事情。不会拒绝他人,会给自己增加很大的工作量,也会让自己经常面临压力。

4.2 提高能力与效率

虽然减少压力源可以瞬间缓解情绪,但是很多时候,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压力源很难减少,这就需要另辟蹊径。

压力,本质上是应对能力的一种反应,如果我们可以轻易完成,就没有任何压力,如果我们勉强可以完成,就有一定压力,如果我们要非常努力才能完成,甚至不知道能不能完成,那我们的压力就会大很多。

所以,缓解压力的第二种方式就是提升我们的能力和实力。能力提升了,在同样的时间做的事情更多了,完成一件事情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了,那么工作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工作效率提高,我们就不再需要担心出现无法完成工作的情况,我们的压力也就自然缓解了。

4.3 团队合作

以上两种方式,都是根本性的应对方式,但有些时候,压力客观存在,能力又不能在短期内快速提升,我们就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降低压力的强度。

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团队合作。

当整个团队,甚至全公司就自己一个人加班时,我们会非常不爽,感觉压力特别大,但如果整个团队一起,大家一起加班,甚至整个公司一起努力,那么我们对压力的感受就会弱很多。

此外,通过团队合作,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其他人帮助我们分担事情,减少压力源,也可以通过团队配合提升工作效率。

4.4 管理好情绪

压力,本质上也是一种情绪,它是对我们胜任情况的反应。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当我们可以有效胜任时,就没有压力,当胜任面临挑战时,就会产生压力。我们对胜任越没有底气,压力就会越大。

既然压力也是一种情绪,当我们无法直接满足需要的时候(减少压力源或提升能力),就可以通过情绪宣泄来缓解压力。

本章第三节向大家分享的5个情绪管理方法,对于缓解压力同样有效,包括:

(1)接纳压力,坦然承认并勇于面对,问题总有解决之道;

(2)改善环境和刺激,适当的时候,参加聚会放松一下,可以帮助缓解压力;

(3)表达情绪,发发牢骚虽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和压力;

(4)身体放松,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人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身体也会紧张,通过让身体放松,也可以缓解压力;

(5)认知调节,压力是挑战也是机遇,以积极的方式理解压力,将其视为表现自己和获得成长的机会,我们对压力的消极体验就会瞬间减少很多。

第五节 通过承受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几个前提

我们在前面几节分享了情绪管理的一些具体方法,那么,情绪是否一定需要管理呢?如果不管理,情绪一定会伤害我们吗?

不一定!

就像生理的疼痛,经历的多了,我们对疼痛的忍耐度也会提升。而心理的情绪,经历的挫折多了,也会提升我们的抗挫折能力,而抗挫折能力的提升,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

所以,承受情绪,也是成长的一种选择,而且成功人士大多都历经磨难和挫折,最终才成就了后来的成功。

但是,通过承受情绪来提升抗挫折能力,让内心变得强大,有以下几个前提。

5.1 承受的前提是觉察和接纳

承受情绪的前提,是我们知道自己经历了挫折,觉察到自己有情绪,并且承认自己有情绪,允许情绪存在、自然流露。

如果我们不接纳挫折、失败,不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就容易压抑或否认情绪。压抑和否认,不仅不能消灭情绪,还会迫使情绪进入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让我们失去自我调节的机会和可能性。

所以,承受情绪,需要以觉察、接纳情绪为提前,而非逃避!

5.2 陪伴,可以缓解痛苦的程度

人生总会经历挫折,如果挫折要由自己独立承受,孤独会放大痛苦的程度,让痛苦更加难以忍受。

但如果我们在经历挫折、痛苦的时候有人陪伴,那么,他人的支持会帮助我们缓解痛苦,也会让我们更容易从痛苦中走出来。

与他人一起经历痛苦,也可以让我们与他人培养出“患难见真情”的感情,这种感情本身也是一种财富。

所以,在他人支持和陪伴下的承受,会让这个过程容易很多。

5.3 独立承受,虽然痛苦但磨练心智

有时候,出于客观原因,我们只能选择独自承受。

独自承受,虽然会放大痛苦的程度,但也因此可以磨练一个人的心智。

我们喜欢听别人讲,也喜欢给别人讲“独自拼搏”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一个人最大的心理财富。

当我们实在没有他人支持、陪伴的时候,不要气馁,扛过去,我们的人生会因此而不同。我们的抗挫折能力和对生活、生命的领悟,也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5.4 超越挫折,而不是被打垮

通过承受挫折使情绪得到历练,而不是被打垮,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熬”过挫折依然能够正常生活,或者在挫折中实现成长,生命获得新的飞跃。

我们真正佩服的,是经历挫折却没有被打垮的人,如果被打垮,我们会“同情”“惋惜”对方,而不是敬佩对方。

如果情绪实在无法回避,就勇敢地去承受,提升我们的承受能力和勇气。

但是承受的前提是觉察、接纳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抑和否认。在觉察和接纳的基础上,有人陪伴,可以帮助我们缓解情绪的强度;独自承受,可以让我们内心变得更强大,但前提是我们能够“熬”过去,而不是被打垮。

只要能够将挫折“熬”过去,我们的抗挫折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内心世界也会越来越强大。

第六节 接纳现实,从消极情绪中解脱的6个具体方法

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中,总有很多不如意。当我们不想面对、不愿接纳时,往往喜欢抱怨、发牢骚,虽然抱怨、发牢骚可以暂时缓解情绪,但也会让我们更加沉浸在消极情绪中。

而接纳现实,承认并允许现实的存在,则可以帮助我们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

具体来说,接纳现实有以下6个具体方法。

6.1 重新评估影响

当我们不接纳现实时,往往只盯着它的消极方面,放大了它的消极影响,也就忽视了它的积极影响。

比如,有人经常批评公司的制度、文化环境以及领导的管理水平,却忽视了公司给自己创造的工作机会、领导的付出,以及在公司获得的工资和同事关系。我们在抱怨公司制度、领导水平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它们积极的一面,容易陷入对消极一面的不满中,陷入消极的情绪当中。如果我们能够发现现实的积极之处,发现它的积极影响,我们的情绪就会平静很多。

6.2 探索补偿策略

我们不接纳现实,介意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它所带来的影响。

当我们抱怨公司制度、公司文化、领导水平时,是因为我们觉得它影响到了自己,认为公司没有为自己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如果是别人的公司,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意见。

但是,更好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我们可以等待公司为我们创造,也可以自己创造。自己把自己的工作环境布置好了,自己和领导处好关系,也就不会经常抱怨公司了。无力改变现状的人,才会经常报怨现实、抱怨环境。

如果我们可以自己改变现状,改变现实对我们的影响,那么我们对现实的接纳程度就会高很多。

6.3 把问题普遍化

当我们觉得只有自己所关注的现实有问题,就会觉得特别难以接受,但是如果我们发现问题普遍存在,就更容易接纳、包容。

仍然以抱怨公司制度、公司文化和领导水平为例,如果我们觉得只有自己所在的公司有这些问题,就会觉得自己特别不幸,这个公司特别不好。

但如果我们和同学或其他公司的朋友聊聊,会发现其实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问题,在制度、文化、领导力上也都存在各种问题。

如果再放眼全球看一看,会发现基本上所有公司的员工都会抱怨自己公司的制度、文化和领导力。

相互比较一下,发现问题的普遍性,我们对自己公司的各种问题也就会更易接纳。

6.4 理解问题原因

对一件事情,我们越了解它的形成和维持原因,就越容易接纳和包容。

我们身在职场,最不容易接纳的,就是自己公司存在的各种问题。总是觉得这些问题这么简单,怎么就得不到解决。

其实,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想一想,就会发现,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很多问题看似容易,但只要某一个条件不具备,被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比如,合适的人员、足够的时间、恰当的时机,等等。

很多人在当员工的时候经常抱怨,晋升当了领导之后,就再也不抱怨了。因为当了领导之后才真正理解,很多事情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

6.5 发现微小进步

我们对问题的不接纳,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问题本身,另一方面是进步的速度。很多时候,我们真正介意的,是没有达到预期的进步,而不是问题本身。

但实际上,很多时候不是现实没有进步,而是我们的期待太高,没有发现它的进步。发现这些微小的进步,让自己看到希望,也会帮助我们接纳现实。

6.6 开始行动计划

当我们不接纳一个问题时,经常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容易让我们陷入其中,忘了寻求解决方案,忘了开始行动。

很多问题,尤其是公司、团队的问题,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其得以改善。这对职业成长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很多时候,公司不是没有发现问题,而是在等待合适的人去解决,如果我们能够鼓起勇气承担责任,就能协助公司、团队解决问题。

这样,一方面我们对问题的接纳程度会提高很多,另一方面也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甚至是晋升的机会。

接纳现实,不是要放弃,恰恰相反,它是让我们从对现实的抱怨中,从与现实的对抗中解脱出来,以积极的心态与现实和谐相处。 wLeY72T2ZRuXbJhnepmYzjejrGXDG1An+6dr4eL0AU72wwyVdk4aKHyTHHh5XQR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