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父》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看不清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同样的平台,同样的环境,相差无几的资质,总有些人浑浑噩噩度日,看不透自身处境;也有一些人,一直努力,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前几天一位老总替他的几个员工担忧:财会专业的三个女员工,入职三年来,竟然从来没想过考职称,更谈不上职业规划了,整天只知道看八卦新闻、追剧,压根儿没一点儿上进心。顺着这几个员工的现状进行纵深分析,可以发现她们没有规划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与评价,是一个复杂又模糊的概念,因为人很复杂,环境又时刻在变化。我们很容易说出一大堆自己的优点,却无法一针见血地指出自身的缺点。
一个人如果缺乏自我认知,看不到自身优点,会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迷失自我,会因他人的否定而备受打击,努力只是想证明给别人看;相反,一个人如果高估自己,盲目乐观,很容易沾沾自喜,自我膨胀,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两种极端,都是缺乏内心原动力和自我认知的表现。
从心理学人格理论谈自我认知,虽然有些抽象,但更具有参考价值。
心理学人格理论包括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为代表的“人格结构理论”和以大五理论为代表的“统计学研究结果”,衡量自我需从自我稳定性、自我的灵活度、自我的力量、自我的疆界、自我组织力5个维度考虑。
(1)自我稳定性,其强弱与抗压和交流密切相关:自我稳定性越强,越抗压;自我稳定性越弱,越难以与外界交流,很容易被外界的变化所影响。
(2)自我的灵活度,是指在稳定性的状态下,构建出的另一个小我,让自我在这个尘世间完成不同角色的转换。
(3)自我的力量,是人格中蕴含的力量。如果一个人有汹涌澎湃的力量,这种力量会一直存在;如果一个人自我力量比较弱,也很难迸发出“洪荒之力”。
(4)自我的疆界,即对外界的感知和态度,属于容易改变的因素,取决于对外部世界的感知。
(5)自我组织力,指自我在高压下被击溃时,是否可以重新组织的能力。自我组织力强的人,追求自我提升,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不断尝试挑战自我、改变自我;自我组织力弱的人,在高压下,担心自我瓦解,维护自恋,通常只能听进满足自恋的信息,排除伤害自恋的信息。
自我的5个维度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自我稳定性和自我灵活度影响自我疆界的大小;同时自我疆界的发展可推动自我稳定性和自我灵活度的发展;自我的力量虽说难以改变,但不是没有可能,在自我稳定性、自我灵活度和自我疆界互相作用的过程中,起着类似于大小调节器的作用,同时也在慢慢得以完善;自我组织力,应该说是综合体现:当外界的压力让自己濒临崩溃时,自我稳定性确保自我不会过于破碎,同时自我灵活度可让人尽快找到自救的路径和资源,而原生的自我的力量则能把控整个自我重塑的节奏。
了解自我认知的5个维度,我们在建立认知闭环时,会有意识地强调自我稳定性与自我灵活度,而忽视自我的疆界与自我的力量的作用。当然,不同情况下,每个人的自我认知偏好略有差异。
我们习惯强调如何与别人相处,其实,我们更需要和自己和谐相处,我们与自我的关系,其实也是一种人际关系,而且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
自我认知受限于我们的视角。有时候,我们会焦虑不安,因为我们的自我认知是混乱的、支离破碎的,像冰山模型,我们很难全面掌握。冰山下的自我,只能通过只言片语来判断。持续的焦虑与外界环境关联度不大,更多的是内心深处安全感的缺失。
自我认知与我们的欲望和目标密切相关。很多时候,我们并非不了解自己,而是出于某些原因拒绝了解自己。很多时候,谎言说多了会产生虚幻的真实,我们习惯自欺欺人,选择性遗忘。
自我认知还受到性格特质的影响。性格到底是怎样的,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很模糊,虽然我们会用DISC、性格色彩等工具进行性格测试,但只是一种参考。事实上,我们并不了解性格。
自我认知与价值观具有正向逻辑。价值观听起来很抽象,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但是认清自己价值观的人却不多,有的人持着家庭比工作重要的价值观,却在外面忙于事业。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在面对人生选择题时直接对号入座即可,而且后悔的概率会很小。
总之,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必须有客观的自我认知。
我们也经常出现需求与认知错位:想做HRD,却连六大模块都不精通;想职场晋升,却连基本的沟通都做不到位;想成为老板的左膀右臂,却不知道老板的需求与爱好……这样的错位,葬送的将是整个职业生涯。
认清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规划人生,更好地发现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并找到缩短距离的方法。认清自己的需求与能力再去做事,这样会减少成长焦虑,避免在各种纠结中消耗能量。
由于工作因素,笔者接触过特别多的人力资源总监,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很多人力资源总监由于年龄偏大(40-50岁),将其信息丢到猎头群里,几乎无人问津!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植物以这样的规律在地球上生长了数亿年,日益繁盛;孕育、出生、长大、成熟、衰亡,动物遵循这样的规律在自然界出现、死亡,生生不息……自然界按照自己的周期不停歇地运转着。事实上,职业生涯也有生命周期,理解职业生涯的周期性,可以帮助我们预判职业生涯的发展趋势,增强控制力。
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萨帕、金斯伯格、格林豪斯等人对职业生涯的阶段划分略有差异,但本质上并无区别。关于职业生涯周期的众多理论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美国舒伯(Donald 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他将人的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成长,探索,建立,维持,退出,每个阶段都有其关键特征。
(1)成长阶段是产生对未来工作的关注,学会如何做决策的过程。正常情况下,这个阶段距离真正进入社会还有一段时间,生涯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自身发展,对外界产生兴趣,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信心。
很多应届生在选择工作时,常常纠结于薪水高低,其实,职业导入期应该将薪水列为最后一项参考内容,而喜欢、擅长可以作为首要考虑条件。在职业导入期,良好的自我认知非常关键。
(2)探索阶段是了解未来从业的趋势与匹配度,通过自我认知进行职业选择,并因为这些选择去开发技能、探索提高,追求职业的稳定与保障。
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2018年的调查报告显示,2017届中国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3%,与2016届(34%)基本持平。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在半年内换过工作,说明他们还没有找到喜欢、适合的工作,要通过跳槽去试探、寻找,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3)建立阶段是逐渐实现自我概念、不断整合自我概念和价值观,做出稳定选择的阶段,如果有必要,则进行自我概念的调整。这个阶段,更容易得到晋升或承担更大的职责。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地思考职业生涯的过去和未来。
(4)维持阶段会整体思考职业生涯,然后决定继续从事这份工作还是跳槽。如果跳槽,很可能重新经历前面的阶段。
职业生涯中,40岁的职业人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人脉,有实力去选择跳槽或创业。如果继续目前的工作,有可能遭遇职业生涯的“瓶颈期”,出现职业倦怠。如果选择跳槽或创业,则意味着打破稳定,冒险前行。
(5)退出阶段,因为精力不断下降,我们开始把权力委托给他人,逐渐退出工作,有偿的工作不再是生活的核心。
不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个阶段可以适当滞后。对一些专家或特殊人才而言,即使退休了,还可能被返聘。很多人的退出阶段,其实是从返聘结束后开始的。
笔者曾将HR的成长划分为四种类型:事务型、专业型、业务型与战略型。如果你对自身的生涯缺乏规划与针对性的开发,将很难了解不同类型HR的本质,导致无法根据企业需求与个人意愿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很容易陷入事务型的泥潭不能自拔。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不会一帆风顺,不一定能完成从事务型到战略型的蜕变。虽然笔者曾在工作第一年晋升到经理岗位,达到职业生涯初期的巅峰,但此后十余年,职业生涯几乎陷入停滞状态。现在看来,当时对职业生涯周期缺乏认识,忽视了职业生涯中期的危机,没有正视职业生涯中期特有的“职业高原”症状,导致职业生涯过早地进入职业枯竭状态。为了扭转职业生涯的被动局面,笔者不得不断臂求生——换个平台重新出发,否则可以想象,笔者的职业生涯晚期会是何等的凄惨。
很多人会纠结职业生涯周期的分类与界定,我们习惯把职业生涯周期和年龄联系起来,从招聘信息不难看出,专员一般被限制在30岁以内,经理会延长到35岁,普通总监的极限是45岁。当然,年龄只是大致的划分,学历不同,经历不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起点和界定。技校生17岁拥有第一份全职工作,而博士则可能到27岁才进入全职阶段;家庭主妇重入职场,接触的还是十年前的工作内容;濒临退休者,却爆发出超人的能量,迎来新起点……这时候,如何界定职业生涯的早中晚期?
职业生涯周期的界定,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双重影响。因此,在职业生涯周期界定时,年龄可以适当模糊,核心还是实质性内容的影响。职业生涯预备期主要接受必要的教育,形成初步的职业观;职业生涯早期,开始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习惯调整,并在职场中初步建立职业威望;职业生涯中期,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职业保持稳定,并成为职业发展的上升阶段;职业生涯晚期,接受挑战性工作的机会在减少,个人职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利用职业发展周期论,我们还可以了解当前工作或学习的意义所在,清楚个人短期行为与长期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如果用职业发展周期理论来看,学生时代的主要任务是能力、技能、职业习惯和性格的训练,是为了将来尽快融入组织、受到信任。几乎所有人都不喜欢事务性工作,但在职业生涯的成长期,如果你不能驾驭事务性工作,我凭什么给你更专业的内容?
虽然笔者将HR分为事务型、专业型、业务型、战略型四大类型,但现实中,仅有不到1%的HR能够成为战略型,除了个人努力、良好的职业背景之外,还有运气成分,毕竟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否认,选择大于努力。
很多HR在入职初期,面对新环境,尤其是处于变革期的企业,往往会发现很多问题,却很少考虑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在做好事务性工作的基础上,几乎都在摩拳擦掌地准备做些规范管理的事情。
我们习惯在做所谓的管理工作之前,没有预判,没有沟通,不考虑需求与影响,总是想当然地做各种规范,结果自己认为重要的离职管理领导根本看都不看,只是强调人力资源是为全员服务的。这时候,你会如何定位人力资源的工作,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HR的定位与职业生涯规划密切相关,定位决定了职业规划的走向:
(1)如果你的定位是服务,事务型HR将是职业生涯的上限;
(2)如果你的定位是管理,你可能很快突破事务型HR,进入专业型HR阶段;
(3)如果你的定位是业务,将很容易体现价值,在突破业务型HR之后,很有可能冲刺战略型HR。
很多时候,HR既有管理职责,又有服务职责。例如,对企业、部门和岗位进行制度制定、流程规划等,这是管理的具体体现;HR为全体职工提供制度培训、流程咨询等服务,这时他们又是服务者。因此,对HR来说,必须扮演双重角色,其中哪一个角色扮演不好都会给工作带来损失。
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我们会发现:HR的定位,不是服务,也不局限于管理,而是业务,这是所有工作的核心。如果你的工作内容不能用业务思维去做,那很快会沦为事务部门(服务);如果你具备了管理意识,可以做二线的管理部门(管理),但并没有对业务起到直接支撑的作用;真正的HR,表面上履行的是管理职能,真正要做好的是具备业务思维。
在大环境不景气时,企业会寻求变革,变革意味着不确定,不但事情不确定,人也不确定。如果你不考虑外部因素,闷头工作,很可能做得越多错得越多,还容易引起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软抵抗。
我们再纵深考虑:变革一定是为了规范吗?显然不是,类似规矩多不等于有教养是一个道理。很多企业的变革,是为了消除内部矛盾,让岗位和资源重新整合,为更大的变革做准备。
HR可以先服务,再管理,但这只是过程环节,并非最终目的。所谓业务思维,就是了解市场变化和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带来了什么影响,你需要如何应对。
HR找准定位后,经过努力才会转化为成果。很多HR认为做出成绩,领导就会重视自己,其实这个认知有很大的误区。业绩是核心,但方向决定成败。
一个注重职业规划的HR,首先要有定位的能力,确定正确的方向,用业务思维开展工作,才能逐步被领导认可。HR常常用事务思维考虑应该干什么,而忽略了为什么干这件事,这件事对企业、对自身的价值如何体现。
为什么你的切入点是离职而非招聘?离职制度再规范,最大的作用也只是规避企业风险;而招聘则是生力军,可以解决企业的痛点需求。如果用业务思维来分析,你显然拿错了产品。
职业规划也是如此,很多人的规划设定的是几年内成为主管,几年内晋升总监……却没有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与企业的需求。你晋升到哪个位置不重要,你具备怎样的能力、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关键。
业务思维在职业生涯中的应用,主要在于评估企业还有没有顾客价值,值不值得继续投入。假设你对职业规划的定位是管理或业务,而目前的工作都是事务性内容,这意味着你该离开了;如果这个体系对你的职业规划还有支撑价值,你可以暂时留下来,积累和尝试一些事务工作,锻炼自己的管理意识与业务思维。
职业生涯的定位与发展,需要保持空杯心态。我们都很反感那些新入职员工的口头禅:我们以前是这样做的;我们以前不是这样做的……经验主义以及思维定式让新员工很难接受企业文化,得不到老员工的认可,最终难以融入新环境。
因此,在做职业生涯定位时,最好保持空杯心态。只有保持空杯心态,才能随时对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盘点,清空过时的,为新知识、新能力的进入留出足够的空间。空杯心态就是永远不自满,永远在学习,永远在进步,永远保持身心的活力,这样的心态将促使职业生涯不断突破。
职业生涯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因此心态需要打磨。很多HR在遭遇挫折后,不从自身反思如何改进工作思路,只是一味地抱怨,自怨自艾,失望,心灰意冷,甚至产生跳槽的冲动。跳槽不应该成为逃避问题的捷径,这样只会让人更迷茫、更颓废。这种状态,除了客观环境的影响之外,更多来源于自己的思维模式。
当我们整合了这三种思维,在工作中将会游刃有余:能用事务思维做好的,就用事务思维,解决不了时用管理思维,迷茫困惑时用业务思维。当你具备这三种思维能力时,就很容易解决问题了。作为HR,如果我们不能用这三种思维体现自己的工作价值,职业生涯可达到的高度将非常有限。
人们会因为高薪,跨行进入一个完全不熟悉的行业,开始重新积累经验,这似乎很常见。但这种行为对职业生涯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万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循,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不例外。如果在打基础的阶段拔苗助长地做一些带团队、偏管理的事情,很容易导致根基不稳。如何才能将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避免职业生涯贬值呢?
杰克·C.弗朗西斯曾说过:“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可以雇一个人到固定的工作岗位,你可以买到按时或按日计算的技术操作,但你买不到热情,你买不到创造性,你买不到全身心的投入,你不得不设法争取这些。”
搜狐首席执行官张朝阳在一次企业家精神论坛大会上说:“我们生活的目的是工作,工作的目的不是生活。”他进一步解释说,工作的目的不是个人享受,你要齐家治国,你要让你的国家为你骄傲。张朝阳正是通过努力工作,在解决了生活所需之后,才发现生活并不是工作的目的。
关于选择,似乎永远不止有一种答案。现实是,很多时候,每一种方向都让我们左右为难……为什么会这样?最本质的原因在于自我认知:我们不清楚工作的意义,不了解自己的本心,不知道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
从三茅网众多大咖的职业规划看,似乎是两个极端:一种不断地变化行业与岗位,不断地跨界与融合;另一种坚持在同一个行业甚至同一家公司深耕,成为本行业的专家。
哪种选择对职业生涯的发展更有利,不能一概而论,而是个人特质、HR发展趋势、公司需求等各种因素综合决定的。职场没有地图,无法位置共享,跳槽看上去更像是一次豪赌。
事实上,不少企业对HR都有行业的要求,有的企业甚至尝试从业务人员中培养HR,这应该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将影响到人力资源发展的方向。
虽然职场没有定式,但我们可以从各种信息中解读HR的进阶之路。跳槽绝对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一场预谋已久的行动。从行业到职位,从公司背景到职业前景,都在我们的考虑范畴,否则很可能多走弯路。
面对高薪的陌生行业,我们常规的选择方式是列出优劣。例如,旧岗位熟悉业务流程、有行业沉淀;新岗位薪资高但完全陌生。如果再细分,旧岗位是只熟悉业务流程,还是也熟悉业务的整体运作,这是本质上的区别;新岗位的高薪,与旧岗位相比较高,还是在新行业依然属于高薪?高薪是绝对高薪还是相对高薪?这些需要我们理性判断。
当然,即使了解了薪酬的高低,我们依然不好做决定,原公司的晋升通道、新单位的稳定性等,都是影响因素。假设顺利入职,你的职业生涯如何规划?三五年后,你的方向会在哪里?是不是再一次清零重来?
职业生涯的发展,到底是像爬山一样,每次都必须从山脚重新出发,还是像攀爬铁丝网,可以适当调整方向,这取决于我们每一次的选择。
《幸福的方法》里所说的道理,十分浅显易懂。
(1)第一种汉堡是口味诱人但危害健康的垃圾食物,吃它等于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埋下未来的痛苦。拥有这种幸福观的人被称为享乐主义型。
(2)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但能够确保日后健康。拥有这种幸福观的人正好相反,他们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未来的目标。
(3)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利于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此刻没有享受到美味,而且日后也会影响健康。这类幸福观的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期望和欲望,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对未来没有任何期望。
(4)最后一种汉堡叫作幸福型汉堡。生活幸福的人,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而且透过目前的行为他们能够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我们的职业规划到底是哪一种汉堡?
工作中究竟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三五年后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高薪,高专业度,还是成长为本行业的人力资源专家?
很多时候,我们会说每个职业阶段的需求不一定相同,如果在需要沉淀的时候选择高薪,那么在该享受高薪的时候将会发现缺失太多。
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更好的职业生涯,关键是如何认知和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反思自己的内心渴求,学习接纳自己并归纳过去的成功经验,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