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5章
如何优化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第一节 决定关系的底层逻辑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

●被人爱、被人关心,满足自己爱的需要;

●爱他人、关心他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他人身上;

●归属于某个团体,满足自己的归属感。

这是我们在关系中所要追求的3种基本需要。

1.1 决定关系的3种心理特征

与上述3种基本需要相对应,我们会形成3种心理特征:

(1)我们的自我价值。

如果我们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在他人关心、帮助我们的时候,就会坦然接受,也会主动索取爱、关心和帮助。如果我们不相信自己值得,就容易拒绝他人,容易变得孤僻。

如果我们相信自己,在关系中遇到问题也会主动解决,最终问题越来越少。如果我们不相信自己,遇到问题就更容易逃避,最终问题越来越多。

(2)我们的安全感。

我们把情感寄托在他人身上是否安全?如果我们觉得是安全的,就会信任他人,如果觉得不安全,就容易担心、多疑、焦虑,害怕对方离开。

我们付出了真心,未必要求对方回报,但是如果对方背叛我们,那将是极大的打击。所以,如果缺乏安全感,会导致我们的多疑、猜忌,促使我们创造问题,最终影响关系。

(3)我们的责任心。

归属于某个团队,就要尽团体成员应尽的责任。团队可以是两个人的朋友关系、情侣关系、夫妻关系,可以是多个人的家庭关系、团队合作,也可以是更多人的社区、城市、国家、民族。

无论是大的团队,还是小的团队,我们都需要在团队中尽到自己的责任。如果我们有勇气承担,就会在团队中受到尊重,找到一席之地。如果我们经常逃避,则会被其他人嫌弃,甚至被迫离开。

所有关系的问题,本质上都源于我们在以上三个方面的表现。

我们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就会主动融入关系;我们有安全感,就不会过度放大关系中的问题,人为地制造麻烦;我们有责任心,就会在关系中尽到自己的责任,也会努力经营、维持关系。如此,所有关系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1.2 我们对关系的误解

但是,我们经常对关系有误解,以为关系的问题主要是沟通、表达能力的问题。

确实,沟通、表达能力不足,是关系问题的直接表现,也是关系中问题表现的80%。

但是关系问题,遵循简单的二八法则,虽然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看起来占了80%,但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那20%,而这20%正是我们的自我价值、安全感和责任心。

沟通、表达,只是一种能力,而能力是最容易培养的,只要我们有动力、有执行力,能力的培养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不相信自己、没有责任心、缺乏安全感,就没有成长的动力,也会严重影响成长的执行力。没有动力、无法坚持才是根本,而并非沟通、表达能力本身有多难。

举几个常见的,我们对关系有误解的例子:

(1)关于内向。

我们经常觉得,内向的人不擅长沟通、表达,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内向的人,只是更喜欢一个人待着而已,和表达能力其实没有必然关系。

有些内向的人不擅长表达,不是因为内向,而是因为自卑。因为自卑,他们不敢沟通、不敢表达、不敢去训练自己,最终才变得不擅长表达,而不是因为内向本身。

很多内向的人,其实表达、沟通能力都非常好,也非常幽默。他们相信自己,所以即使不喜欢表达,也会因为处理关系的需要,刻意训练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最终,变得很会说话。

所以,内向不是导致不擅长表达的根本原因,缺乏足够的自我价值才是根本原因。

(2)关于敏感。

生活中,有很多对关系问题特别敏感的人,能经常敏锐地捕捉到关系异常的各种征兆。

我们经常会觉得,这种人就是比较敏感。其实很多时候,跟敏感没有关系,而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因为缺乏安全感、缺乏信任,会导致过度担心、过度害怕失去,特别容易焦虑。而越是担心、害怕的东西,就越容易敏感。

比如,我们越是害怕蛇,就越容易敏锐地捕捉到树丛中的各种异动。

不是因为我们本身很敏感、敏锐,而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让我们过度担心、害怕,才变得更加敏感。

所以,因为敏感导致的各种沟通、关系问题,背后真正的罪魁祸首其实是缺乏安全感。

(3)关于抱怨。

喜欢抱怨的人,经常传递负能量,大家都不太喜欢。所以,我们经常觉得,是因为这些爱抱怨的人传递负能量,我们才不喜欢。

其实根本的原因不在于负能量,而在于喜欢抱怨的人没有勇气承担责任,而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人,在任何类型的团队中都不会被喜欢。

所谓“抱怨”,就是认为问题是其他人的责任,觉得其他人应该为问题负责,而不是自己。

事实上,任何关系或者合作出了问题,彼此一定都有责任,就算完全是对方的错,我们没有想办法提醒、制止,也要承担责任。

但是喜欢抱怨的人,不想承担责任,所以就抱怨他人、抱怨现实。本质上,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承担责任,而没有勇气承担责任的人,对任何一个团队来说都是负担,自然不会得到团队成员的喜欢。

朋友之间,也会经常发牢骚,相互调侃,如果从负能量的角度,这些都是负能量,但是我们喜欢和朋友继续交往,因为他们只是说说而已,之后还是会尽职尽责。

所以,我们不喜欢抱怨的人,不只是因为他们传递的负能量,而是因为他们抱怨之后并没有准备承担责任,所以我们才不喜欢。

所有长期存在的关系问题,本质上,都是因为自我价值、安全感和责任心的问题。

第二节 如何突破我们固有的关系模式

我们的自我价值、安全感和责任心的发展情况,往往会决定我们经常重复发生的关系模式。

比如,自我价值低,同时缺乏安全感的人,一方面觉得自己不值得,另一方面也担心关系不安全。所以,经常会陷在想要处理好关系,但是又想逃避关系的纠结中。在朋友、恋人、家庭关系中如此,在职场关系中也同样如此。

之前有一位网友前来咨询,就是这种情况。

初入职场,她非常想处理好自己与同事们的关系,但总是害怕自己说错话,担心同事不喜欢自己,经常把自己“包裹”起来,一个人独来独往。

长期独来独往,又更担心同事们不喜欢自己,担心自己是不是太孤僻了,担心同事们怀疑自己不喜欢大家。这样想,又让自己更担心、更焦虑。

这样来来回回的纠结,最后搞得自己非常难受。以前她在学校处理同学关系的时候如此,进入职场,依然还是这种模式。

如果她不能从自己的关系模式中跳出来,就会不断地在各种关系中重复这种模式,最后让自己非常辛苦。

所以,处理好关系,除了学习一些基本的方法、技能之外,还有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就是成长自己的关系模式,从关系模式中走出来。

2.1 发现自己的关系模式

要从关系模式中走出来,就要发现自己的关系模式,发现我们在关系中经常重复发生的关系问题。

其实对于这一点,大家基本都有觉察,我们都有自己在关系中的问题,也尝试了很多方法想要改变,但是效果都不太理想。

所以,我们在发现关系模式之后,要深入觉察、分析关系模式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自我价值不高、缺乏安全感?还是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

自我价值不高,会让我们经常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害怕自己讲错话、做错事,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因为不相信自己而不敢去面对。

缺乏安全感,会让我们过于担心失去关系,对关系中的问题过度敏感,容易放大关系中问题的严重性,让自己陷入担心、焦虑。

而没有勇气承担,则会让我们容易依赖,容易抱怨,容易在关系出现问题时,选择逃避、放弃而不是鼓起勇气应对。

我们可以通过发现在关系模式中经常体验到的情绪和行为,识别在关系模式的背后到底缺乏什么,需要提升什么。

如此,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2 鼓起勇气做出行为改变

理解了关系模式背后的原因,我们需要在行动上做出一些新的改变。

(1)关于自我价值,我们需要知道,它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评价,进而影响我们敢不敢去处理关系,是否会放大我们的缺点,忽视我们的优点。

如果我们发现是自我价值比较低的原因,在关系中遇到问题时,就需要给自己一点儿勇气,努力去应对。

害怕讲错的时候,要鼓起勇气去讲,不要放弃。害怕他人不喜欢自己的时候,要主动与对方交流,通过我们的用心经营和努力,关系改善了,我们对自己也会越来越有信心。

当我们越来越有信心,我们在关系中的底气和主动性会更强,关系也会越来越好,最终进入积极的正向循环。

(2)关于安全感,我们需要知道,缺乏安全感会让我们容易敏感、多疑和焦虑。我们需要在每一次敏感、多疑和焦虑的时候,提醒自己,我们担心的不是事实,而是因为自己缺乏安全感导致的。

然后我们要努力去确认,我们的担心是不合理的,他人、关系是值得信任的。通过这样一次次的确认,确定关系、他人是安全的,就可以慢慢重新培养起我们的安全感。

只要安全感提升了,我们的担心和焦虑也就慢慢减少了。

(3)关于责任心,我们需要知道,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承担的勇气,会让我们害怕麻烦,害怕承担,喜欢逃避、抱怨。

所以,当关系出现问题时,我们需要认真分析一下,是不是自己也有责任没有尽到。如果有,鼓起勇气去承担、去面对。

如果我们习惯于逃避,往往会放大问题的严重性,放大承担的压力和难度,当我们真正鼓起勇气承担时就会发现,其实问题也没有那么严重,自己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通过一次次的承担和面对,也会进一步培养我们的勇气、抗挫折能力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慢慢地,我们敢于面对了,问题得到解决了,关系模式也就不会继续重复了!

2.3 及时发现进步

在行动过程中,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就是及时发现自己的进步。无论是缺乏自我价值、缺乏安全感,还是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都会因为我们的进步而得到提升。

我们要学会及时发现进步,哪怕是细微的进步,也会对自己有莫大的鼓励。

而持续地发现、持续地进步,更会让我们有信心坚持下去。

成长的路并非一帆风顺,按照我们原来的习惯,我们会过度关注挫折和不顺,会过度放大它们的影响,从而给我们造成巨大的打击,让我们容易放弃。

越是这种情况,越需要我们及时发现进步,很可能我们发现了10个进步,才能抵消一个退步带来的伤害。

所以,及时发现进步,对自我成长、坚持自我成长来说非常重要!

2.4 刻意坚持练习

通过成长自我价值、安全感、责任心来改善关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往往并不容易。

解决表面问题、解决一两次问题容易,但是解决底层问题、解决深层原因,需要一点儿时间。

所以,我们需要持续、刻意地坚持练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存在反复,明明一段时间取得了进步,但是突然又倒退回去,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只要我们坚持,坚持行动改变、坚持练习,我们的底层心智就会慢慢得到成长。

当底层心智成长了,我们的关系模式也就会被彻底抛弃,从此,我们在关系中也就获得了自由!

第三节 提升沟通表达能力的4个核心行为

练习沟通表达能力有很多技巧、方法,但是沟通表达作为一种最核心的职场能力,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持续提升、持续改进的。既然是需要持续提升、持续改进的,就可以识别出一些核心行为,进行持续锻炼。

实际上,任何一种能力,虽然相关的技能、行为有很多,但是最核心的行为,往往就那么几个。

对于提高沟通表达能力,最核心的行为是以下几个。

3.1 多说

沟通表达是一种能力,任何一种能力,只要多练习,就一定会得到提升。

相反,如果不练习,再好的天赋也会慢慢消逝。

所以,提升沟通表达能力,最核心的方法就是多说、多练习,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方法了。说得多了,沟通表达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但现实中,最难的,也往往是这一点。

最大的问题,源于我们怕说错。

一旦怕说错,我们就不敢说,练的机会就少了,就更不会说,更容易说错。如此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让沟通表达能力永远得不到提升。

而突破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有沟通、表达机会的时候,克服害怕,多去说。

说得多了,就会说了,也就更有信心,不再那么害怕。最终,开启新的正向循环,沟通表达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好。

所以,提升沟通表达能力,最核心的行为就是抓住机会,勇敢地说。

3.2 同时关注对方、自己和事情

任何沟通,我们都需要同时考虑三件事情:

一是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二是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三是谈论的事情本身。

任何的沟通,只要我们同时考虑到这三个因素,那么,我们自己是舒服的,对方也是舒服的,而且我们也考虑到了事情本身,那么就错不到哪里去。

具体的表达方式可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但是只要我们考虑到了对方,对方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我们考虑到了自己,自己不受委屈,同时考虑到了事情本身,对方觉得我们是认真的,那么即使有问题,对方也愿意跟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练习这三个要素,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法:

(1)认真倾听对方,不要急于表达,如果不确定是否正确理解,主动和对方确认你的理解是否正确。

(2)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明确表达自己的情绪、需求和想法,如果觉得不好意思,可以委婉一些,有时候可以不说,但一定不要忽视自己的需要、想法和感受。

(3)说话之前,可以先想想到底是个什么事情,是什么情况,如果有机会,可以事前多准备准备,多了解,这样说的时候,就会更加合理。

以上三个方法,可以在工作、生活的每一次沟通中持续练习,只要掌握了这三个基本原理,我们的沟通表达能力就会越来越好。

3.3 关注效果,及时优化

只要开始说了,就有了锻炼的机会,再通过不断练习,在互动中同时关注他人、自己和事情,我们所说的内容就会越来越受人喜欢,越来越合理。

此后,再根据每一次的沟通效果,及时调节我们的沟通、表达方式。

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我们可能都是事后调节,往往说出去之后才想起来,刚才的说法可以再优化一下。

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为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下意识进行的,尤其是日常沟通中,我们在说话之前其实没有深思熟虑,往往都是脱口而出。

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经常“事后诸葛”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虽然是“事后诸葛”,但是每一次的事后反思和总结,都是在帮助我们优化表达方式,减少重复犯错的概率。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提升对说话过程的觉察能力,可以说得慢一点儿,让自己先想一下。通过这种持续的练习,可以让我们在说话之前略有思考,在说话的同时能够觉察到彼此的反应。

这样,就可以在说完上一句话之后,及时调整下一句话的表达内容和方式。

所有擅长演讲的人,都会经历同样练习的过程。我们不一定要把自己练成演说家,但是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

3.4 练习逻辑性

通过对以上三个核心行为的练习,我们基本上可以训练出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如果我们说的内容能够再逻辑合理、严谨一些,那么就锦上添花了。

训练逻辑性,核心就是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顺利;二是重要程度。

只要我们把内容的轻重缓急分出来,然后按照1、2、3、4、5的顺序,一条一条地说清楚,那么别人听起来,就会清晰、容易理解很多。

区分重要程度,可以帮助对方更容易抓住重点。而按1、2、3、4、5的顺序说,让对方一条条地接收信息,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厘清思路。

在工作、生活的每一次沟通中,持续地练习以上四个核心行为,说得多了,能力提升得就快。同时考虑他人、自己和事情,并通过有逻辑性地说,说的效果也就更好了。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沟通效果(他人的反馈、我们自己的感受),及时优化。我们的沟通表达能力就会越来越好!

第四节 接纳他人的6个具体方法

在关系中,我们最常体验的消极情绪,就是对对方的生气和失望。

比如,觉得领导不关心自己,对领导很生气、很失望;觉得同事不尽心配合,对同事很生气、很失望;觉得家人不支持自己,对家人很生气、很失望。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气和失望,确实是有客观原因并情有可原的。但长期陷在生气和失望中,一方面,影响我们自己的心情,让自己的情绪持续低落,另一方面,也影响我们与对方的沟通、配合。

如果带着情绪去沟通,效果往往不理想,而且容易放大问题。过度沉浸在情绪中,也容易影响工作效率。

通过情绪管理来调节生气、失望的情绪,是一种方法,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扩大胸怀,提升对他人的接纳、包容能力,那就是接纳他人。

通过自我接纳,可以减少我们对自己的生气、失望,降低自责、内疚,提升自我价值。通过接纳现实,可以让我们从对现实的抱怨中解脱出来。而通过接纳他人,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胸怀,提升对他人的包容能力,减少生气、失望情绪,最终提升我们处理关系的能力。

4.1 为什么我们不能接纳他人

在关系中,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我们对对方有期望,但对方并没有配合。

无论是职场关系、婚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都概莫能外。

在职场关系中,我们希望公司、领导关心、鼓励我们,希望同事支持、配合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按照我们的期望来,所以我们有了失望。

在婚姻关系中,我们希望对方爱我们、理解我们、体贴我们,按我们喜欢的方式为人处事,但对方不愿意配合,于是我们生气、失望、愤怒,然后争吵,有了冲突。

在亲子关系中,我们希望孩子按我们认为正确、对孩子成长有益的方式学习、生活,但是孩子不喜欢,于是有了亲子冲突。

如果对方不配合,但我们承认差异,尊重对方的选择,然后理性协商以寻求解决方案,问题也不会存在。

所以,根本的问题在于,对方不愿意配合,我们却不能接纳。

不能接纳对方,我们会觉得对方不应该,觉得对方一定要改变,如果不改变,后果会很严重。

这一方面让自己经常陷入生气、失望等负面情绪中,另一方面也会让我们控制不住情绪,给对方很多建议、指责和批评。

如果对方不听、不做,我们会更生气、更失望,然后更频繁、更强烈地指责、批评,最终关系出现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承认彼此的差异,尊重、接纳对方的行为,然后理性协商解决方案,所有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

4.2 接纳他人的6个具体方法

尊重差异,包容、接纳他人,我们往往知道却做不到。以下有6个具体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接纳他人的能力。

(1)重新评估他人问题行为的影响。

我们不接纳对方的行为,往往是因为我们放大了对方行为的严重性,放大了对方行为对我们的影响。

比如,亲子关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孩子的一些小的问题行为,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放大孩子行为的后果,给自己压力的同时,也给孩子巨大的压力。实际上,人生更像是长跑,而不是短跑,起跑线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就算起跑线重要,也不可能什么行为都能决定起跑线,这不太现实。

在婚姻关系中,我们也往往会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另一种生活,而放大了对方行为的严重性,觉得如果对方不改,就没办法一起生活。但很多时候,其实只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很多情侣、夫妻都是在无数次的争吵之后,发现对方“死不悔改”,最后实属无奈,放弃了对对方的改造。

与其争吵、冲突那么多次才无奈放下,还不如在开始的时候就承认、尊重彼此的差异,协商找到最佳方式,而不是无数次争吵之后的无奈妥协。

(2)通过其他方式减少对方行为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对方来减少对方行为的影响,也可以接纳对方,通过其他方式把对方行为的影响消除掉。

就比如,我们希望领导多关注我们,多培养我们,但他却经常忽视。

我们可以抱怨领导不称职,也可以主动去找领导询问。我们主动去找了,领导一般会进行指导,那么我们的成长也就更快了,对领导的抱怨和不满也就自然减少了。

我们希望对方理解我们,可以要求他提高理解能力,更爱、更关心我们,也可以直接告诉对方我们的真实想法。

其实有很多变通的方式可以减少对方行为的影响,而不一定非要改变对方。改变一个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通过重新评估他人行为的影响,发现对方行为的积极方面,并通过其他方式减少对方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我们对对方的行为也就不会那么担心、焦虑。

没有那么担心、焦虑,也就更容易包容、接纳,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情绪和指责。

很多时候,当我们的情绪、指责减少了,对方反倒更愿意做出改变。

(3)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原因,尤其是我们自己的原因。

除了降低对对方行为的担心、焦虑,接纳他人,我们还可以通过理解对方的行为来实现。

比如,你希望对方帮你一个忙,但是他没有帮,你会有些失望、生气。

但是如果对方解释,是因为家里出了重要的事,实在没有时间帮你,你会因为理解对方行为的原因而瞬间释怀。

我们对对方越理解,也就越容易包容、接纳对方。

尤其是当我们发现,我们在其中也有些作用时,就会释然很多。

比如,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能力、业绩感到非常不满时,可以想一下,员工是自己招进来的,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如果员工有问题,首先也是自己的问题,发现了自己的原因,也就不太好意思继续批评员工了。

(4)理解对方行为的普遍性,尤其是我们身上也存在。

我们不接纳对方的行为,一定要对方改变,往往是因为我们觉得,改变非常容易,但是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对方行为的原因,就会发现,其实改变并不容易。

比如,我们经常批评对方懒惰、不负责任、不配合,如果我们反过来好好想一想,是不是自己有时候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对他人的情绪就会释然很多。

我们自己做不到,也就不太好意思指责别人。

通过发现对方行为的普遍性,尤其是我们自己身上也存在时,我们对对方行为的接纳程度就会提升很多。

(5)发现对方微小的进步。

我们对他人行为的不接纳,一方面是对行为本身,另一方面也是对对方成长的速度。

当我们第一次指出对方问题的时候,可能还只是提醒,第二次说的时候,就可能有点儿生气,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说的时候,可能就是愤怒了,愤怒对方怎么这么久还没有改正。

对方没有改变,有时也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目标期待太高,所以当对方有微小的改变时,我们没有注意到。

比如,孩子上次考了30分,这次考了33分,很多父母会更生气,觉得没有变化,但是实际上,从30分到33分,已经是10%的进步,其实已经进步不小。

但父母的目标可能是至少及格,是翻倍,对小小的10%压根没有关注。

我们忽视了对方微小的进步,也就打击了对方的积极性。巨大的改变并不容易,而如果小的改变没有意义,那还不如干脆放弃。

所以接纳他人,我们需要发现对方身上微小的进步。

通过发现对方微小的进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失望、生气等情绪,还会因为发现进步,替对方感到高兴。

也因为我们发现并鼓励了对方的进步,对方也更有动力坚持,而不是因为看不到希望就放弃。

(6)帮助对方一起改变。

如果希望对方改变的行为确实很重要,对方也愿意改,与其指责、批评,我们不如做点儿什么,帮助对方成长。

对方看到我们的付出和用心,也更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而且我们的帮助也很可能提供新的视角,让对方找到更合适的成长方法。

我们也会因为参与其中,对对方更理解、更接纳,进而培养出更良好、更深度的关系,对方也会更加感激我们。

接纳他人,不仅可以让我们减少很多负面情绪,帮助我们改善沟通、改善关系,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变得更加包容、心胸更加宽广。 umNPAXr7RqyGN1iTVVpQ8idsKrZ5t51UsRGhPZ4Qy9pNCkrsVrF/Rk75uP4PuIy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