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男性行为框架(The Man Box)

《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是一位英国作家,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在英属殖民地缅甸担任警察。《猎象记》(Shooting an Elephant)是他1936年的一篇散文作品,内容大体基于当时的一段警察经历。讲的是一名警察被指派了一项任务,去射杀一只失去控制在大街上乱窜的大象。他不仅要射杀这头动物,还要展现出冷静和效率,并且不让自己陷入任何冲突之中。2015年的圣丹斯电影节官方精选电影《面具之内》(The Mask You Live In)就引用了《猎象记》中的段落开启整部电影,它是这样描述的:“本片讲述的是,在美国,男孩和年轻男性身处对男子汉狭隘定义的争论中,如何努力保持真实的自我。”就像奥威尔写的:“他戴着面具,逐渐长大,并去适应面具。”

事实上,“面具”的这个隐喻低估了男孩损失的程度。促进性别平等和防止暴力的研究机构Promundo-US 是专门针对男性教育及社区项目的一个国际组织。在它2017年发布的一项研究中,引用了一个更为明确的概念:男性行为框架。是否适合男性,取决于这些行为是否在框架内:自负、手段强硬、外表吸引力、同性恋恐惧、性欲亢进、进攻性和控制欲,这些都包括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一份具有代表性的男性样本,这些人年龄处于18~30岁,来自美国、英国和墨西哥。研究发现,在暴力、霸凌、性骚扰、抑郁和自杀念头这些方面,处在框架“之内”和“之外”的年轻人具有明显差异。研究小组最后总结道:“男性行为框架导致的不利影响非常严重、真实,且令人不安。遵守男性行为框架规则的大部分男性更容易将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推向危机边缘,将自己的亲密关系割断,拒绝寻求帮助,遭受抑郁的折磨,经常考虑结束自己的生命。”

早期的性别研究人员,例如桑德拉·贝姆,她开创性研究了性别角色两极化和刻板观念,认为相比女孩来说,男孩会更加严格地遵守性别规范。女孩像个“假小子”是一回事,但是一个男孩成为“娘娘腔”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家庭治疗师奥尔加·西尔弗斯坦写过一本书,名为《培养优秀男人的勇气》(The Courage to Raise Good Men)。她引用了一项研究:一位妈妈怀抱婴儿坐在医生的候诊室里,这个婴儿身穿白色衣服,不太能分辨出到底是个男孩还是女孩。当护士喊到这位母亲时,她礼貌地询问候诊室里的其他人,在她去看医生的时候能否帮忙照看一下“我的女儿”或“我的儿子”。一个隐藏的摄像头记录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如果帮忙的人发现那个孩子是个小女孩,就会把孩子温柔地抱紧,轻声和她说话,一起玩耍,但是如果发现那个孩子是个小男孩,那个孩子就只能自己躺在毯子上玩弄一串钥匙。

母亲在这场男子汉养成大戏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2013年,记者凯特·斯通·隆尔巴迪出了一本书——《“妈宝男”神话:为什么和儿子保持亲密关系会让他们更强大》(The Mama's Boy Myth: Why Keeping Our Sons Close Makes Them Stronger),她探索了文化压力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她认为,母亲身上被施加了强烈的偏见,迫使她把儿子推开很远,以至于违背了她们更好的判断。她在书中写道:“至少一个世纪以来,普遍存在的一种母子间的智慧是:如果一位母亲在儿子幼年5岁之后依旧保持着情感上的亲密,这显然是不妥的。不然,她就是一位令人窒息的母亲,阻碍儿子成长为一个坚强独立的男人。”

Promundo-US研究机构探寻了遵循传统男性标准的不同压力来源。在美国青年男性群体中,60%的人认同以下这种陈述:“我的父母教育我,‘真正的男人’即使在感到紧张或是恐惧时,也要表现出坚强。”从他们孩童就接受的这些教育来看,家庭和更广泛的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具有显著的一致性。3/4的受访者对此表示认同:“即使在内心害怕或紧张的时候,男孩也要表现得很坚强”。此外68%的受访者认为:“如果一个男孩在受到欺负时不反手打回去,这个人就太懦弱了。”

对男孩男子气概的培养起始于家庭,强化于学校。心理学家赵美心观察了学前班和幼儿园中4~6岁的男孩,她见证了孩子们是如何从开始的直率、口齿伶俐、注意力集中,转变为在人际关系中伪装、隐瞒。用赵美心的话来说,这些孩子变得“愤世嫉俗”“冷静克制”,不再那样“热情洋溢”,反而更加“疏远分离”。她认为,男孩的发展源于“通过装腔作势来伪装”,因为他们觉得重要的不是展现真正的自我,而是扮演好被要求的角色。

男孩自我的失去远远不止他们的装腔作势。对于男子气概的夸张观点,在文化中普遍存在,媒体影像、游戏比赛和电视传媒,大大激发男孩产生一些极端行为。在赵美心的研究中,男孩专门形成一个“恶作剧小组”,主要是“骚扰别人”——尤其针对班级里的女孩子。无论其中个别男孩对此有什么反感情绪,一概都被他们的群体思维压倒了。

尽管20世纪90年代末,人们就越来越担心男孩的生活会问题频出,但少年时代的问题依然持续到今天。根据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的数据,4~17岁男孩的父母寻求医疗保健或学校工作人员帮助的比例几乎是同年龄段女孩父母的2倍。 除了冲动的冒险行为、注意力不集中和举止无礼问题,男孩在社会和行为技能方面也落后于女孩,而这些技能有助于他们在学校中取得成功。 男孩更多的是烦躁不安、无所事事、性格孤僻和不受管束。由于男孩爱捣乱,不能或是不愿意服从成年人的管制,老师们总会纠正他们的一些行为。因此,男孩是接受纪律处罚和药物治疗的主要群体,尽管如此,明尼苏达州大学深受人们尊敬的儿童发展研究员艾伦·索洛夫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治疗注意力缺陷的药物能够对提升学习成绩、改善朋辈关系或是纠正行为问题有长期效果。”

同女孩相比,男孩的行为更可能增加自己或别人患病、受伤甚至死亡的风险:男孩更经常携带一些武器,更易进行身体对抗,比较少地系安全带,频繁地酒后驾车,进行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也很频繁地在性行为之前饮酒或“嗑药”。这些男性与不文明行为之间的关联着实让人担忧。 在另一项跨文化研究中,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人类学家戴维·吉尔摩发现,厌女症的各种行为,他称之为“男性疾病”,最好被理解为男性努力压抑自己对女性的任何看法的一种表现。他写道:“讨厌女人的男人更讨厌自己。”

男孩生活在框架中或是面具背后,这不仅仅是一种限制,同时也侵蚀了他们的善良和美德。在面具的遮盖下,男孩呈现出的面孔是不真实的,他们变得孤立无援。在道德的指南针中,他们失去了与他人联系时指向“北方”的那根指示针。伪装胜过了真实,“耍酷”胜过了真诚,学习上的心烦意乱取代了专注投入。无论父母如何教导他们的儿子要公平、正直和真诚,最终都会遭到充斥着“兄弟”文化的同辈监督和《动物屋》 式庆祝的暗中破坏。男孩被迫顺从,他们很容易受到那些专门为了拉拢他们思想和心灵而设计的诡计的伤害。例如,脱离家庭的男孩更容易受到色情行业营销说辞的影响,而这个行业恰恰扭曲了人类性行为和爱情。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gbRB4WNiqMOszshOwDgJsxYDMVnvBt5RNj6fL6DiOi8C1HG7EoV1CoWP/Y/jmWU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