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我小时候,没有人提什么男孩女孩的问题;在我刚接触孩子时,也没有父母或教育者关注“男孩女孩”的问题;后来我对教育和孩子产生了好奇,最终放下一切去做教育,那时也没有人提到关于对男孩子的担心。
但是,到后来有父母开始询问,在我的学校中是如何解决“男孩子问题”,起初我不知道父母这样提的意味,以为他们担心男孩子容易欺负别人,或者男孩在我们这样给孩子自由的学校里容易受伤等等。正当我自以为是地打算给他们讲讲男孩子“欺负别人”和男孩子“容易受伤”对孩子未来的意义时,才发现父母们想要的是,我的幼儿园具备一种把孩子培养得更像男孩子的功能。
第一次听到这个要求时我吃惊极了。男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被担心不像男孩子,到底他们哪里出了问题,以至于父母开始担心他们的将来,待我到教室中去观察,哪个男孩不像男孩子呢,看来看去也没发现什么问题啊。
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但当时,有两个家庭式幼儿园,一个园里有个儿童领袖叫池亦杨,他猛力地控制其他孩子,如果谁不听他指挥,他就有可能拳脚相加,弄得父母们很紧张,每天孩子回到家,父母们可能都会问孩子:“今天池亦杨打你了吗?”结果弄得孩子们见到我或父母时第一句话就是“池亦杨今天没有打我”。如果孩子们说“今天池亦杨打我了”,可能还好一点,说明今天打了,其他天都没打。如果孩子们说“今天池亦杨没打我”,就成了只有今天没打,其他天都打了,于是父母们终于忍无可忍,组织起来找我,要求劝退池亦杨。
我不能劝退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于是就承诺在一定时间内解决池亦杨打人的问题,这使得我有机会跟池亦杨成为知己。
另一面,老师反映说,有个父母担心,一个叫楠德的男孩每天都被一个叫辰辰的女孩子控制。那个女孩子每天早上一到幼儿园就在门口等,无论楠德是来早来晚,不等到他绝不离开。只要楠德一来,这一天他基本就要听从女孩子的安排了。看上去两个人玩得很好,但是游戏情节和要做的事情都是辰辰来安排,最后父母很担心楠德老是跟女孩子玩,丢失了男孩子气,于是坚决要求把楠德转到另一个有池亦杨的园。
我拗不过父母们,只能去园里观察,发现池亦杨并不随便打人,而受他控制的孩子也就三个,他只是那四个孩子的小群体中最有创造游戏能力的孩子。因为游戏是他创造的,于是他就必须组织其他孩子按照他脑子里的脚本去玩耍,但他又不太会沟通,毕竟才是5岁多的儿童,还极其不成熟,领导艺术非常青涩,常常是他扯着嗓子喊了半天,自己气到不行,其他孩子还是不知他到底要干嘛。于是其他孩子就按照自己的理解胡乱配合,池亦杨就急红了眼,先是去拉,拉也拉不过来,就会来两下。他的天性不是暴力和反社会人格,所以来那两下,也就是比划比划,很少真打上去,但其他孩子却很害怕,于是会哭了或不舒服,回家就告状说被池亦杨打了。
而楠德跟辰辰在一起就真的会被影响成父母所害怕的娘娘腔吗?我在观察中发现,楠德转园后,第一天就被一个叫周周的小女孩子控制了,而且无论走到哪里,楠德胳膊都被那个小女孩抱在怀中,看到这一幕我不知道楠德妈妈的心情该是喜是忧。
很多年后,池亦杨成长为一个硕壮的大个子,他极喜欢驰骋在橄榄球的赛场上,人长得又高又帅;楠德斯斯文文谦谦君子,温良如玉,但在他身上没有一点所谓的“娘”,实际上我也分不出哪种样子才算是“娘”。
但是男人就应该像池亦杨那样吗?是否有人更喜欢楠德的样子呢?时代不同,古代男儿要通过开拓经营养家糊口,通过肌肉的力量持剑保家卫国,于是女人们可能喜欢力量大的、块头大的,但是现在即便是保家卫国,也不单靠肌肉的力量啊,女人们是不是现在也很喜欢楠德那样的。
但是作为一个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人,我们考虑的是男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遇到问题时的处理方式,这些年下来,发现男孩子的确与女孩子不同,他们的生物性特征就跟女孩子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当时池亦杨已经开始探索权力,在我们帮助他成为一个仁慈的领袖时,发现他也柔情似水,但是我们要帮助他对攻击别人保持自律,遵守规则,能够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坐在课桌后面听老师讲一个故事,然后还要把那些小蚂蚁一样的字写在田字格中。这需要帮助者极其理解池亦杨,需要深入地了解这种特别典型的征战型男孩子的需求,你要倾听他的想法,然后在第一时间采取讨论商量而不是否定,你要尊重他,但同时要对双方都同意过的规则坚决严格地执行,否则一次不严格,从那个缺口就会一泻千里,再想返回就要付出比第一次多出好多倍的力气。如果你胆敢不采取合作模式而采取对抗斗争模式,那么池亦杨一定会让你精疲力竭,而且有巨大的挫败感,最后你也会亲手把池亦杨推向“坏孩子”的队伍。
楠德从来不需要你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他一切都很配合,遵守所有的规则,由于女孩子太喜欢他,他在女孩子堆中成长得更具有男人的气概,可能是因为被女孩子依靠吧。
我很喜欢池亦杨温柔地跟一个伤心女孩子的对话。他说:“我马上就要出国了,我会天天给你写信。”女孩子说:“我不会读信!”池亦杨说:“我给你巧克力,你别伤心了。”女孩子说:“吃巧克力会上火的!”池亦杨说:“那丫丫不让你去她家玩,我让你去我家。”听着两个孩子的对话,我快被池亦杨感动哭了,那年他5岁多一点,没有伪装,没有标签,没有“污染”的一个天然男孩子。
男孩都是多面的,绝不是刚强,就只有刚强,也绝不是柔弱,就只有柔弱。如果我们做男孩做到被要求如电脑程序般一是一二是二,我们就会失去很多性格各异,但各有特点的可爱男孩。
所以,迈克尔·C·莱克特博士的这本《培养男孩》跟我们一直以来概念中的如何培养男孩子的男子气不同,他没有预先给男孩贴一个标准的标签,然后再支一些招数让父母如何去训练一个有着标签的男孩,而是通过他自己实践过的大量案例来告诉我们关于帮助男孩子的秘密。这个秘密本来就在那里,原本不是秘密,但是我们太久对其视而不见,所以它就成为秘密,迈克尔博士只是扫掉那些本来存在着的事实之上的灰尘,再一次让我们看到我们本应看到的事实。
如果你有一个男孩子,请打开这本书,不要着急看完,每天一点点,读完这本书,我想你跟你孩子之间会少去很多纠结和冲突。结果是,你的孩子心理会更加健康一点,人格会更加完善一点,你作为父母会更加享受养育孩子的过程,所以,来读读这本书吧。
李跃儿
完成于2021年11月26日星期五
在我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几年后,我开始在哈弗福德学校工作,这所学校位于费城郊外,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男校。但是现在这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学校开始反思其核心使命,因为如今很多家庭开始质疑男孩女孩分离的教育模式,认为男校违背了男女平等的精神。随着这种担忧日益加剧,一时间人们对于男孩教育的讨论席卷了整个美国。
在正式入职学校之前,我接受委派去给父母们开办了一场讲座,主要是关于毒品依赖和其他一些危险行为。后来我和学校的管理人员谈话,提到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男孩,他一直在和药物滥用作斗争,最终不得不借助外力,住院治疗。最后在毕业典礼的时候,他当众给了校长一个拥抱,感谢有他的支持,让自己拥有了第二次生命。
在此之前,我帮助了很多男孩和他们的家庭,他们都经历着类似的挑战,这是源于我自己的一段经历,那段经历带给我巨大的痛苦。那是我24岁那一年的春末,我的弟弟在一场车祸中丧生。尽管,他的少年时代确实麻烦重重,酗酒、“嗑药”,时不时就和学校、家庭失联,但那时我弟弟的情况开始有所好转。他步入18岁时,开始作出很多有益健康的选择。那天晚上,弟弟和朋友出去玩,他们喝了酒,估计很可能也“嗑药”了。我弟弟完全不顾潜在的危险,还是坐进了朋友的车里。他的朋友开着车加速下坡,这时车失控了,冲进了邻居家的前院,撞在了一棵很大的古树上。我永远都记得,那天凌晨两点的时候门铃响了,警察询问这里是不是我弟弟的住所,他们描述了弟弟和他朋友被困在那辆烧焦的车里的场景,汽车残骸散落在硬挺的古树周围,我恐怕一辈子都忘不掉。
同年早些时候,我开始了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家事法庭 担任顾问,当时我被分配到青少年部门。法庭的旋转门里进进出出的,有许多青春期的男孩,他们深陷各种违法行为,比如:偷盗、打架、逃学、离家出走、抢劫,他们偷汽车,甚至还过失杀人。我的工作就是综合考虑他们的成长轨迹,衡量他们的努力和优势,然后再给出恰当的建议供法官量刑参考。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通读来自警方和学校的报告,这些报告往往令人心痛。此外,我还会和这些青少年以及他们的监护人见面,努力设想如何让他们避免未来的一些麻烦。
事故发生后的几天里,弟弟躺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依然挣扎在生命线上,家人们也在病床边守夜,我久久不能忘记发生的这一切。在这不言而喻的悲剧里,我发现无论是我的弟弟还是我在工作中接触到的来访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男性。 每个案例中都充满了对自我认知的模糊,一定程度的麻木和无知,精神上的断联和隔离,背后所作出的选择,从自暴自弃到自毁行为。 20世纪70年代中期,加拿大社会活动家兼学者迈克尔·考夫曼明确地将男性的发展过程描述为“力量与无力的奇怪交织,特权与痛苦的奇妙组合”,言论一出,很少有人能理解这种表述。当时,对于男孩最根本的人际关系属性很少有人表示赞赏,然而事实是,人的发展离不开所处人际关系中的人们所提供的照料。
受到女权运动所取得的种种成功的鼓舞,一些男权运动开始萌芽。尽管运动处在早期阶段,发展也断断续续,但他们坚定地认为男孩和男人正面临巨大的损失。一些照料者,例如父母、老师和社区,给男孩传达的是传统的男子汉理念,这将导致什么结果呢?在哈佛医学院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看来,最后会导致“男孩抱持性环境 的创伤性废除”。有太多的男孩在他们早年的生活中,错失了建立亲密关系和表达情感的练习。随着他们与亲密关系日行渐远,男孩会很容易被当下的诱惑困扰,自我认知也越来越模糊。
这就是我在家事法庭的见闻,是我在自己弟弟身上看到的,也是后来在我的帮助下接受康复治疗的男孩们身上所看到的。每个人都被达尔文主义所宣称的“男性密码”所影响,侵蚀了他们的发展、美德和幸福。
我觉得有必要做点什么。我和一些父母谈过话,当时内心深处对弟弟的离去依旧难以释怀,这个时候学校希望我能担任心理咨询师,我便接受了,我相信这给我提供了一个能够专注于新角色的机会,像一个儿子的父亲一样的角色。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再步入21世纪,我的儿子逐渐长大成人,我也在理解父母角色的路上逐渐成长,学校也有所发展。随着一个“搜索策略计划”的开展,人们对男孩有了一些新的严苛标准,并创建了一个名为“代表男孩”(On Behalf of Boys)的项目。1995年,我们同美国顾问委员会一起实施了这个项目,同时启动的还有针对父母而设置的全新教育项目和广泛的研究项目。
坦白讲,我确实担心儿子,担忧他将来会过怎样的生活。越来越多的警钟已经为男孩敲响了——他们在校成绩欠佳,生活中无法找到动力,陷入“纷争”和“危机”。我的决心在第二个儿子降生后变得更加坚定了。 那时候,我已经清晰地意识到,我和他们的妈妈没有办法把他们牢牢地拴紧,并让他们避开很多男孩面对的各种诱惑。我认为,我们能做到最好的事情就是,以一种男孩能看到的方式,表达我们对价值观、纯真和可能性的态度立场。
日常伤亡事件是少年时代难以忽视的一个真相。在男孩步入成年的路上,并不是每一步都那么成功,尤其是,当他们的男子气概受到来自种族偏见和贫穷的压力。2009年有一篇期刊文章,题为《美国男孩少年的现状》(The State of American Boyhood),来自阿拉斯加大学的心理学家朱迪斯·克莱因菲尔德尤其担心“失联”青少年,这一群体中,男孩的数量差不多是女孩的2倍,有色人种的数量比白人的2倍还要多。通过一些具体可衡量的方式可以发现,这些男孩在学校教育、就业和公民参与方面处在性别劣势的一端。此外,随着他们逐渐成熟,很多人会把这种失联带入成年男性的生活轨迹中。尤其,当他们面对的是以知识为基础、经济全球化和性别趋于平等的新世界,男孩必须精心准备。 几代人以来,针对男孩成长的历史模型从未发生改变,但这种模型已经严重落后于时代。 来自非营利性研究组织——美国公共政策和高等教育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and Higher Education)的人口统计学家汤姆·莫藤森曾经写道:“男性很难适应这个新世界。越来越多的男性根本无法适应,因此他们的生活也一团糟。”
怎样做才能减轻男性少年时代的损失呢?我们该如何关心他们,才能保护他们免受少年时代的隐患威胁?如何能确保我们的儿子已做好步入成年的准备?在我作为心理医生的职业生涯中,自从我弟弟遭遇了车祸,我和上千名男孩或是少年谈话、做研究、开展工作。在我的研究中,世界上众多年轻男性分享了他们的很多愿望和伤痛,成功和挫败。这些故事也透露出,生活赋予男孩的经历,到底带给他们怎样的切实感受——有限的机会是如何冲击他们的本性;他们如何感受孤独和被忽视,或者发现自己被误解和误诊。
由于所记录的令人信服的事实证据,我开始认同英国社会学家卡洛琳·纽的观点,她提出,在男孩的童年潜藏着一种“系统性虐待”。对于这一系统的设计和维持,是我们应为其负责,而不是孩子自己,同样也应是我们来纠正其中的不足之处。我们会发现,男孩当中做好准备的人对自己有浓厚的兴趣,在他们必须佩戴的各种面具之下是一颗剧烈跳动的心。但是,要想补救男孩的孩童时代,我们首先要承认问题的存在,并且对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达成一种共识。
然而这一切比我们看起来的要困难多了。我期待“代表男孩”这个项目会大受欢迎并且激起更多的思考——男孩到底需要什么。但从一开始,事情就变得很复杂。一些学校社区对于传统的认定习以为常,因此鄙视单独将男性这个性别提出来的做法,而另一些女权拥护者开始担心,是不是会因此大肆鼓吹男子气概。当地报纸的一位专栏作家嗅到了其中充满争议的气味,他发文嘲笑这种项目的动机并激起了深层次的恐慌:“男孩本就不应该勇敢的。他们也没必要努力工作生产。男孩可能更像……怎么说呢,我觉得更应该像女孩那样吧。”
事实是,偏见和刻板观念在男孩的人生之中很早就出现了,塑造和扭曲了大众对他们的看法,即使是最善意的人也会这样想。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赵美心 曾经针对四五岁的男孩展开深入研究,通过观察父母和老师,看他们如何限制“男孩就该什么样子”。赵美心发现有些男孩的身份被固化,毫无选择,还有的对于人际关系中的文化形态和压力“过度妥协”。她沉浸在男孩的“教室”里观察了两年多时间,她发现,原本开放和真实可靠的男孩表现得越来越谨慎,也不那么天真率直。赵美心写道:“我们经常看到或者描述的男孩的天性事实上并不是他们本来的天性,那只是他们为了适应文化对他们的要求进行的调整,才展现出情绪的隐忍、好斗和竞争性,好像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被认为是‘真正的男孩’。”
从我的自身经历来看,我发现对男性的刻板观念是普遍存在且不易被察觉的,但这却影响着我们对男孩概念的界定。我有一位朋友在高中担任生物老师,几年前她怀了一对双胞胎,在孕期的时候她告诉我:“我知道哪个是男孩。”我很好奇地问她是如何辨别的。她解释道:“踢我肚子的那个就是男孩。”纽约大学的发展研究员尼俄伯·韦从自己的研究中总结道:那些关于男孩的流行观点缺少基础性的依据,更不符合他们的现实需要。传统观点里认为男孩更喜欢自由,对亲密关系不感兴趣,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通过研究,赵美心发现如果男孩没有朋友,他们会很痛苦,会发疯。 她提出警告,家庭和教育经历的欠缺,或因为表现欠佳、孤僻和行为不端带来的厌倦和失败,都导致了文化上对于男孩的刻板观念。
在我初为人父的时候,我都没有意识到内心涌现出的文化偏见,有时自己都觉得尴尬。我们所居住的位置是费城很有名的一个社区,沿着马路向下走就有一个操场,一群十多岁的孩子们,每天都在这里玩儿童棒球或者打篮球。我的儿子是个活力满满的小运动员,也很喜欢和他们一起玩耍。但是,随着这群十多岁的男孩逐渐长大成人,儿子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毫无准备。尽管,这些孩子们在一起玩了很多年,玩得也很开心,还一起骑着自行车在各个街区转悠,但其中有些孩子开始变得愤怒、小气,似乎忘记了曾经的朋友。最后,受到这群孩子的鼓动,整个群体开始针对我儿子,把他驱逐出集体也赶出了操场。每次回来的时候,儿子都是步履沉重,垂头丧气。
最开始,我并没有让他自己看电视或者玩游戏,我会和他一起玩,努力提振他的士气,帮他增强自信心,期待他有一天重返操场。然而直到一个周六的早上,那时我刚从紧张的一周中恢复过来,只看到儿子又一次从操场败兴而归,我站在门前的台阶上拦住他,告诉他不能进家门。“你必须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说道,“只要你需要我,我会一直站在这里,但是我不会就这样看着你放弃的。”他试图推开我进门,丢脸和挫败感迅速地转变成了狂躁和爆发,他嘶喊着,说他再也不想去街道上玩了,再也不要融入他们之间了。就这样一遍一遍地咆哮嘶喊着,一边还试图从我身边窜进屋子里。我也一遍遍重复:“你可以的,千万不能放弃。”这时一个邻居走出来,他一定觉得我的声音听起来太像虐待儿童了。
我这样做是在帮助他吗?或者说,我是不是按照刻板观念,认为男孩就不能在争斗面前羞涩?我是不是给儿子上了糟糕的一课,告诉他不管自己如何害怕和恐惧都必须迎面解决问题?当我在思考如何解决儿子未来在街道上面临的危机时,我也在回应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问题。我的恐惧又在何种程度刺激着我?我的儿子会被伙伴赶出操场,无法获得童年的快乐,蜷缩进更小的生活圈。
我是幸运的。我找到了解答这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的方式。大学毕业没多久,我加入了一个朋辈咨询网络,而这恰恰成为改变我生活的转折点,也最终决定了我的职业选择。我学会了倾听他人,反过来,他们也会深度、耐心、真诚地倾听我的诉说。我和网络里的这些普通人一起工作,解决一些压力和偏见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们正常的健康状态。可以说这是一场人们开展的运动,旨在恢复人们在人际关系中的存在感和创造力,而不是囿于老旧的关系模式。当轮到我发言的时候,话语的套路没有了,长时间以来的紧张感消失了,真诚面对自己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总体来说,通过倾听别人的练习,我变得更加体贴有礼貌。多年来,这些机会帮助我整理我的感受、情绪和想法,积极面对弟弟去世的噩耗,也让我看清了从我孩童时期就存在的对偏见的理解,它们大大限制了自己看待世界的视角。我甚至认识到,我当时对儿子作出的反应其实更多的是由于自己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孩子。
在这种情况下,经过进一步的反省,我意识到,我想努力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平衡的两端,一边是告诉儿子对于他朋友的小气态度我表示很遗憾,另一端是告诉他,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一种人定胜天的态度。我多希望自己能在行动之前就理解到这些,无论儿子感到多绝望或者陷入什么样的困境,他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我也很想把这些重要的信息传授给儿子。后来,在一个比较平静的氛围里,我们坐在一起。我试图给儿子传递这种信息,让他在没有愤怒、恐惧和失望的时候认真听我讲话。但是我确信有一些担忧还是要经历的。他有他自己的烦恼,而对于我来说,充斥了烦恼的情绪也在增多。
家有男孩的父母会感觉更加焦急。 他们的儿子经常出现下面这些行为——在学校里面无精打采,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很容易被朋辈群体比下去,对待妹妹或弟弟很不友好,运动场上又没有足够的对抗力,焦虑愤怒又羞赧。 孩子的父母再也不能忍受了,他们开始带着忧虑和愤怒进行干预了。父母会给出一些建议,但当孩子听不进去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失望和惊慌。
幸运的是,我和儿子都已度过了我们的青涩时期,当然我们也清楚未来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克服。我已经成长为一个优秀且富有耐心的老师,也蜕变为儿子暖心的父亲。我不知道儿子是否理解我的良苦用心。但是,就像很多其他的男孩,他会有很多自我反省的时候,也会找到自己的勇气。我们的关系经受了很多挑战,我相信,儿子已经明白了,我永远都乐意帮助他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虽然有时候我做这件事的时候略显笨拙。
有一个小组里全是十多岁男孩的父母,我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能否给我举个例子,包括老师、教练或是导师在内,是否有人曾对儿子产生了积极影响?每个爸爸妈妈都能举出一个鼓舞人心的例子。当他们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整个屋子都变得温暖了。 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祈祷,希望男孩过上好的生活,平安顺利,扎根现实土壤,实现自己的梦想。 能够寻求到帮助是最大的幸事。
当父母讲到有人帮助自己儿子的故事时,我被他们深切的情感击中了。一位父亲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儿子曾经因为做坏事被抓了,当时他却向老师撒了谎。他为自己儿子的行为找不到任何借口,他很担心这个坏习惯拖儿子的后腿。后来他儿子很不走运,被分配到这位老师的班级里上数学课。但是老师非但没有按之前的坏印象对待他儿子,反而告诉他,之前只是犯了一个错误,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他自己也会给儿子提供一些额外的帮助,让他相信自己可以在课堂上表现得很优秀。到年底的时候,男孩取得了比以往更加优异的成绩,逐渐成为班级里的数学小能手,自信心也大幅度提升了。男孩把这位老师当作自己最喜欢的老师。
另外一位母亲也讲了一个故事,当时她的儿子生病了,需要住院治疗。在儿子住院期间,老师不仅一直和她儿子保持定期交流,告知他学业课程,帮助他赶上班级的进度,而且还会亲自来看望她儿子,带给他其他同学的笔记。这位母亲解释了她对于这位老师的感情:“这位老师让我儿子感觉到,关心他的人不仅只有他爸爸和我,还有其他人也同样在关心着他。这位老师占用个人时间专门过来看望我儿子,看他目前的情况如何。其实他也可以不这样做的。我知道儿子很优秀,但是其他人也觉察到他的特别之处让我非常感动,我会永远感激这位老师。”
还有一位母亲讲了一个教练和她儿子之间的故事,这位教练为了让她儿子掌握运动的技巧,费了不少工夫。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也直接让她儿子赢得了地区级教练的注意。我问这位母亲,对儿子和教练之间的关系有何感受,她说:“欣慰。”
“欣慰?”我询问她。她继续解释道:“这一切给了他一种信念。我对他最大的担忧就是他不能发现自己的特别之处。现在我相信他的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东西,算是一种提醒,可以让他永远回忆。”
可能,不管什么时候,父母谈起自己的孩子,都会有这些共同的感情。但对我来说,这其中有一个特别的关注点——我们一直在谈论的都是男孩。其中那些没有言说的,是父母对男孩持有的巨大的不确定性,尤其在当下的这种环境下,有太多的方式容易让他们的儿子出现问题。《解决注意缺陷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惨败》(Unraveling the ADD/ADHD Fiasco)的作者大卫·斯坦提出过,男孩的行为通常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举例来说,他在报告里提到,男孩和女孩被诊断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的比例是5:1。2012年的一份论文显示,在收养孩子的时候,人们在孩子的性别选择上存在偏好,女孩的受欢迎程度高于男孩30%。研究人员对此的解释是:女孩会被认为是“低风险”的。
尤其在这个新时代,当满怀期待的父亲得知自己要有一个儿子,这可能让他感到不安。在连续剧《处女孕事》(Jane the Virgin)出演拉斐尔·索拉诺而名声大噪的演员贾斯汀·巴尔多尼,不但在访谈中分享过,也在书中写过,当他得知孕妻肚子里的孩子是个男孩时,自己内心的那种感受。他最近写道:“当我得知妻子怀的是个男孩时,我的内心深处涌现出另一种情绪:恐惧。”什么能让他如此的恐惧呢?作为一名深受女性观众喜欢的偶像派男演员,他承认,他与自己的身体培养出了一种不健康的关系,因此也担心自己的儿子会效仿自己。“我不希望他和我一样。我希望他能想得更清楚,更明白事理,比我做得更好。”
每个人都有一个遇到麻烦的男孩的故事,下面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七年级的男孩。
大卫的妈妈莉莉找到我的时候,大卫已经有点完全不受控制了,尽管他非常聪明,但由于他学业上不努力,在校行为粗鲁,导致成绩一塌糊涂。对待父母,他无礼又冷淡,有时候还会辱骂妹妹。大卫的妈妈不得不求助支持父母教育的网站,而网站上的人给的建议是,让她对自己的儿子管得更严厉一些,但这样反而导致父母和大卫之间的冲突更尖锐了。当我私底下和大卫见面的时候,我发现大卫一直坚信妈妈不喜欢自己,更不要说爱自己了。在激烈的争吵中,妈妈会失控,说出一些类似于“我讨厌当你的妈妈”这样的话。这种情况似乎出现好几次了,随着大卫步入青春期,对于妈妈养育自己所付出的努力,他变得越来越抗拒。
我单独见了莉莉,询问她对儿子感觉如何。她也承认,从一开始,儿子对她来说就是难以相处的,之后的几年,生一个女儿已经成了她的梦想。当她谈起自己的第一次生育经历和大卫的童年,很明显她当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产后抑郁,儿子的需求对她而言,就像指甲划过黑板一样难受。当大卫哭闹着找妈妈的时候,她会感到恐惧和不堪重负,内心愤怒但又不得不克制住。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随着大卫步入青春期,她说话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大,也变得越来越愤怒。
实际上,大卫单独和我在一起时非常讨人喜欢,久而久之我们也建立了友谊,他看得出我喜欢和他聊天,觉得他聪明又有礼貌。我们会一起欢笑,我也很小心地不去责备他与父母闹矛盾、成绩落后,或者指责他的行为问题,反而会告诉他,考虑到所有的情况,他已经做得很好了。直到最后,我才会利用建立起来的关系指出,他的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对自己不利的,同时他也希望事情能向好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我还与大卫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建议他们不要再对儿子进行高压管制和惩罚。尤其是告知他妈妈,要通过唤起内心对儿子的爱,重新建立连接。考虑到她儿子身体强壮,喜欢运动,我鼓励她可以和儿子一起玩枕头大战,无忧无虑地一起打闹。
事情进展并不顺利。大卫对妈妈的承诺抱有怀疑,莉莉也很努力地克制自己不去苛责儿子的失礼行为,或是对自己的付出不能心怀感恩。但是,随着大卫逐渐成长,同时对与女孩子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我开始提出更多要求。我会和大卫解释,他同妈妈建立起来的关系,包括其中他对待妈妈的态度、和妈妈的亲密度,以及对妈妈的信任,这些都会为他的其他关系设置一个框架。我建议大卫和妈妈最好形成一种健康的亲密关系,把过往一些不愉快的记忆抛到脑后。同时,我也提议,对妹妹不能有任何虐待行为。久而久之,在妈妈的不断鼓励下,大卫能够克服早期形成的一些不良习惯了。
大卫九年级那一年的感恩节,我收到了他妈妈发来的邮件,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有几个月没见过面了,邮件内容如下:
我想和你说一下大卫的近况。要是早点联系上你就好了。不管怎么说,大卫最近表现不错。希望我给你发这封邮件没有给你添麻烦。但是,我经常会想到你,想起那个时候我们一起努力,取得了那么多的进步。如今,我付出的努力终于看到了回报。大卫同我和他爸爸的交流越来越多,对他妹妹也友好了很多,虽然我觉得可能到他成年以后才会真心实意地对妹妹好吧。此外,他也开始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了,会在做错事的时候承认错误。最重要的是,他开始接受我这个妈妈了。对您给予的帮助,我万分感谢。无以为报!
这个家庭曾经陷入麻烦当中,大卫处在“误入歧途”的边缘,有可能影响到他的余生。在我的评估过程中,我总结出导致这个家庭危机的根源是一个糟糕的理论: 父母认为他们的儿子故 意举止失礼,在一场激烈的权力争夺中挑战他们的极限,基于这样的理论,他们认为最好的应对方式是施压和道德指责。
我的干预恰恰是从相反的角度切入,对男孩来说,与父母建立信任依恋是他们的一种天生需求。我觉得,妈妈对大卫的拒绝疏离、矛盾情绪和隐忍克制,使他受到了精神创伤。我同母子二人聊天,了解到莉莉早期为人父母的挣扎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埋下伏笔。我证实了大卫被冤枉的感觉,也证实了妈妈对孩子的爱意和希望被给予的尊重。双方都觉得我能够理解他们。随后,我明确表明希望大卫表现得更好,要求他成为一个好哥哥、好儿子、好学生和好运动员,其实这也是他真正想成为的那种人。
很多家庭在为自己的儿子寻求帮助,对他们来说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要把他们的危机视为一个机会,重新思考那些行不通的办法。 我们需要一套更精确的假设。只有了解了事情的原委,我们才能找到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很可能会包含对男孩关系需求的深度思考。在很多家庭里,父母对孩子殷切的期待和孩子真正的自我之间,会有明显的断层。男孩依赖于父母的接纳和关爱,而当这些都要付出代价时,他们就别无选择了。最开始,大部分男孩会努力学习以满足父母的愿望和期待,当其中一些人发现,即使他们再努力也难以达到父母的要求时,就会转向别处去满足父母的期待。但是随波逐流取悦他人也有不好的一面:一个男孩提出了一个讽刺性的结论,在这个世界上,家人总是要看看自己是不是满足了他人的要求。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这就让很多男孩丧失了安全感。
这就好像,父母相信他们可以让孩子成为某种特定的类型的男孩来满足自己的梦想,或者除此之外,将他们的孩子硬塞进某种他们偏好的类型模具中。有多少男孩曾经接收到父母传递给他们的信息:要他们“拿出点儿男子汉的气概”;在学校或赛场上要“再硬气一点”;“要赢”;“感染”他们的情绪,表现出更多的“勇气”和“决心”。 老旧的男子汉观点认为,加倍努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而这其中完全忽视了科学理解毅力的养成,以及动机是如何与一个男孩的情绪状态深深地交织在一起的。 试图让一个男孩适应一种预先设定的身份,这个问题给男孩传达的信息就是:他本身不够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