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理解
——隐性思维显性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现在很多人都自诩“吃货”,把自己喜欢吃的本性暴露出来,感觉是一种比较个性的表达方式。而我也是一个实打实的吃货。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坚信,中国美食是世界上最好的美食,没有之一。例如,在我最喜欢吃的美食里有一种小笼包,它不仅特别好吃,还引发过我的广泛思考。

怎么回事儿呢?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小笼包是好的小笼包呢?这个问题当年有人问过我,我给出的回答是:“皮薄”“馅儿大”“汁多”“肉鲜”。我想,你的回答应该和我的回答是类似的,因为我们的民间标准大致还是统一的,大家都非常明确地称其为“皮薄、馅儿大、汁多、肉鲜”。不过,问我问题的那位朋友接着又问了一句:你说皮儿薄,怎么算薄呢?汁多,怎么算多汁呢?馅儿大,怎么算大呢?总之,我们会发现,尽管大家“看似”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具体又说不清楚这个标准究竟是怎么样的,是不能量化的,换句话说,这就叫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是隐性的感受,传达出来的也只能是隐性的信息。

但有个人还真把这事给说清楚了。在上海发生过一件事。一个外国人用一年多的时间,在上海走访了52家小笼包馆子。他每到一家馆子,都会从兜里掏出三样东西:一台精确到0.01克的电子秤、一把精确到0.01毫米的游标卡尺、一把剪刀。他干吗呢?他会分别对这家馆子的小笼包的重量、汤汁的重量、馅料的重量和皮的厚度进行精确的测量,然后用一个公式计算出小笼包的结构工艺。最后他出了一个报告,叫作“上海小笼包索引”。

当然,我不是为了帮他推广报告,而是想跟大家探讨另一件事:这个人在干什么?为什么会做一些让我们感觉不太好理解的事情?经过一番查证我发现,原来他在美国做了二十几年的厨师,现在到中国来做美食评论。此言一出,想必大家和我一样,有一种原来如此、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是因为我们一个共识:中餐和西餐的差别很大。

文化差异的本质是思维习惯的差异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例如,我们去学西餐,当问老师加盐加多少时,对方会笃定地告诉我们加几克;而中餐老师大概率会告诉我们加少许或适量,如果继续追问少许或适量的确切含义,中餐老师会微微一笑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或者略加责备道“你尝尝不就知道了”。换句话说,我们要经历多次的实践才能感觉少许是多少,适量是多少。而且,这种经验的传承已经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我们可以假想,有一天我们也开餐馆,也收了个徒弟,当徒弟问我们加盐加多少时,我们的回答大概率也是少许或适量。隐性经验是隐性思维的一种体现,是不容易传承的。

不仅中西餐这样,中西医也这样。西医或现代医学源于解剖学,原理很简单,哪里有病治哪里,如果治不好,就换个医生。中国的传统医学则强调系统调理。所以,如果我们追根溯源,东西方在饮食方面、医学方面的差异,其实根植于东西方思维方面的差异。东方思维强调系统性、整体性,西方思维比较强调拆解问题。结构思考力所强调的结构化思维方式,更倾向于西方这种拆解问题的思考方式。

理解是结构思考力的基础,本质是拆分信息找结构

问你一个问题:如何把大象装进冰箱?你或许已经知道答案了:第一步打开冰箱门,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其实,在这个笑话家喻户晓之前,如果采用一个典型的结构化思维方式,在给出答案之前,大概率会问这个问题:你的目的是什么?根据目的的不同,如做肉馅、做标本、给大象降温等,你会展开不同的思考过程。这个思考过程也可以这样拆分:第一步打开冰箱门,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分析完以后你会发现,第一步和第三步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唯一的难点就在第二步。如果继续拆解的话,就会展开分析:是冰箱的问题,还是大象的问题,还是装的方式方法的问题。然后继续拆解。最后把一个大问题拆解成多个特别小的点。当这些点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被解决后,整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今天我们所讲的结构思考力,是一种遇到问题拆解问题、找底层结构的思维方式,也就是遇到信息拆信息,遇到问题找结构。这两种思维就是结构化思维和系统化思维,两种思维各有利弊。本书所讲的结构思考力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两者结合,只有两者结合了,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

那么,究竟怎么拆解信息找结构呢?有三个步骤:识别、判断和概括。

结构化接收信息的三步骤:识别、判断和概括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以思维缜密而闻名于世,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初,亮在荆州,与元直及汝南孟公威、颍川石广元游学,三人务于精通,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非常聪明,他一读文章就能读出大略,学习时从大处着眼而非拘泥于细节。这是运用结构思考力的典型例子,它强调的是,无论思考和表达都要做到先总后分、先框架后细节、先重要后次要、先结果后原因。我们怎样才能像诸葛亮一样,看事情能看出大略呢?接下来介绍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清晰地找出对方所传递信息的结构,并有效地概括出核心内容。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接收到杂乱无章信息的场景是很常见的。例如,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场景:领导找你说了一件事,希望你第二天做一个PPT汇报给他,他要在大会上发言用。试想,领导一定不会这样说:“小张,我明天报告的中心思想是……一共有三个理由支撑这个中心思想,有四个子理由支撑第一个理由,有两个子理由支撑第二个理由……”他可能给你一堆资料和数据,并把他的思路零散地讲给你听。如果想要做出一个符合领导要求的PPT,就要先通过结构思考力找出它的结构,再把这个结构放到PPT里。同样的道理,开完会后,当面对一堆杂乱无章的会议纪要时,我们如何整理出会议成果?方法也是先找出这些内容的结构,结论是什么、要点是什么、次要点是什么,未来将成果汇报给他人时才更加清晰、有说服力。

再如,你去听一个演讲,如果演讲者所讲的结构非常清晰,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地表述观点,然后逐步证明这个观点,你作为听众会很轻松。然而,如果演讲者的表述杂乱无章,更可怕的是,他的口才特别好,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信息量比一般人还要大,这时你就会比较痛苦,因为如何整理演讲的收获将完全说不清楚。

天下之大,为人领导者、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为人朋友者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其思维不结构化的人大有人在,他们的观点往往不明确、要点不清晰,作为接收者的我们就会很痛苦。那么,我们如何像诸葛亮一样一眼看出“大略”呢?本章将教大家一个方法,以便让大家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识别关键点,理解核心内容并能够总结清楚,也就是运用结构思考力做到听清楚、说明白。我将这个方法总结为三个步骤:识别、判断、概括。

第一步:识别信息中的事实和观点,确定理由和结论。找出哪些是观点类信息、哪些是事实类信息,观点类信息中哪些是结论、哪些是支撑结论的理由,并将它们区分开。

第二步:判断结论和理由的对应关系,画出结构图。找出结论和理由的对应关系,并依据这些对应关系画出金字塔结构图。

第三步:一句话概括所有内容。接收信息除了在前两步做到能够听清楚,最后还要用一句话概括所有内容,做到说明白。 xhPS+WI/PdYQxIM1pMSGf2/LuJ5y+gilWNhdjKDp+rmPJuF88hTErRBE5Ox79Fk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