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一
哲学家是怎么养孩子的

哲学家是怎么养孩子的?

这个问题也许会让很多人感到好奇。

在我们惯常的印象中,哲学家们似乎总是沉迷于玄之又玄的终极问题,一副高谈阔论,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或者,我们会以为,以哲学家思考复杂问题的能力,养孩子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总之,我们很难想象他们养育孩子的情形。

但事实上,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从来没有例外,即便是哲学家,也有着和普通父母一样的困惑和苦恼,跳不出从一无所知到自以为是,再到幡然醒悟这个育儿三部曲。

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因为机缘巧合,从孩子出生开始,连续当了7年半的奶爸。当时他正在大学里教哲学和希腊语,时间比较自由,而他的妻子需要外出上班,于是,带孩子、养孩子、早晚接送孩子的任务就落到了岸见一郎的身上。后来他写了这本书,记录了他在养育两个孩子(一儿一女)过程中的琐事。我们由此得以窥见哲学家是怎样养育孩子的。

当然,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不是看岸见一郎的育儿回忆录,而是看一个哲学家在面对自己一无所知的育儿领域,是如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

岸见一郎拿出了哲学家的功底,认真学习了阿德勒心理学,在和孩子的朝夕相处中,得出了他的一系列育儿洞察。

育儿洞察之一:只有爱,是无法养育孩子的;但如果没有爱,育儿技巧也会变成毒药。

岸见一郎举例说,有一个刚刚开始育儿生涯的年轻妈妈,看到电视上尿不湿的广告中,人们使用蓝色液体代替婴儿的小便,来展示尿不湿的吸收过程。她发现自己宝宝的小便居然不是蓝色的,便开始怀疑是不是宝宝生病了。

这个妈妈不爱她的孩子吗?当然不是。但这种无知的爱,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造成多大的伤害呢?

岸见一郎的父亲是一个很强势的人。有一次,他的父亲开始信奉一种宗教,并极力推荐给他。岸见一郎并不全面否定宗教,在和父亲围绕这个宗教进行多次探讨后,他深入了解了这一宗教的教义。最后,他表示不认同这一宗教。但强势的父亲却不能接受,说:“在我入教的同时,相当于你也入教了!因为无论发生什么,亲子之间的缘分都不会被切断!”岸见一郎自出生以来,第一次和父亲起了激烈的冲突:“这和我没有任何关系,我也不想听这样的话。你别管我!”父亲生气地说:“你如果和我背道而驰,你与好运之间的联系将会被切断!”

岸见一郎的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吗?当然不是。但是这样一种仅仅凭着“我爱你,我是为你好”而不讲究任何沟通技巧,把自己的观点、喜好、选择强加给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呢?又会给亲子关系造成多大的伤害呢?

中国有俗语叫“棍棒之下出孝子”,日本亦是如此,很多父母也会在孩子不听话时训斥孩子,甚至诉诸武力。训斥的效果立竿见影,孩子们害怕被训斥,会立刻停止问题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训斥就是一种管用的方法。但绝大多数的训斥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岸见一郎发现,训斥孩子这个方法,并不会如父母想象的一样有效果,因为很多时候孩子后面还会重复同样的问题行为。如果训斥真的有效,只要被批评一次,孩子就应该不会再次去做父母认为有问题的行为了。

假设训斥孩子后,孩子真的改正了错误,会发生什么呢?

让孩子马上听父母的话,这个结果很有诱惑性,但如果揭开真相,恐怕会让父母感到深深地后怕。

孩子屈服于大人的训斥,实际上是以牺牲自己的正常感受为代价的。如果孩子经常被迫压抑、扭曲自己的感受,就会进入“病态适应”的状态。

我曾经研发了一套“PAT儿童适应状态测评量表 ”,用于评估孩子的身心发展状态(以正常适应、正常不适应、病态适应、病态不适应的不同占比来衡量)。在实践中发现,如果成年人来做这套测评量表,可以准确地溯源到他们的童年经历和原生家庭状况——那些“病态适应”占比很高的人,在职场、交友、恋爱中也存在着各种严重的问题,鲜有例外。

那什么样的孩子最容易出现“病态适应”呢?

岸见一郎说:“子女全盘接受父母所说的,我觉得很不妥。也有人觉得根本没有完全顺从于父母的孩子。我见过很多孩子不会顶撞父母,即使觉得父母的想法很奇怪,也不会因此和父母争执,而是会去迎合父母的想法。即使告诉他们:讨厌的话就直接说出来就好了。但是孩子要做出改变是很难的,因为这已经成为他们日积月累的本能反应了。”

岸见一郎所说的“本能反应”就是“病态适应”的表现。

育儿洞察之二:孩子不听话、玩恶作剧、做坏事,往往是为了引起父母关注。

岸见一郎表示,有的孩子在有了弟弟或妹妹之后,本来自己已经能够独自完成的事情却突然做不了了、本来已经能很好地如厕却做不好了、晚上也无法一个人入睡了。这些行为都是他们在尝试夺回自己的王座,要引起父母关注。越是能让父母头疼的事情,对于孩子而言就越有成效。有一对夫妇,他们都是小学老师,他们的孩子在临近暑假前的一天发高烧了。这个时候因为父母要给学生们写通知书,所以特别忙碌。作为父母来讲,他们肯定希望孩子能晚几天发烧,但是对于孩子来讲,晚了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孩子就是要在父母最头疼的时候做出令父母最头疼的事,以此来把父母的关注点吸引到自己身上来。

岸见一郎的这个洞察让我想起了在“亲子滋养”线下大课上发生的一件事情。有一位学员提问说:“我的儿子今年12岁,上初一了,前阵子他突然跑到超市里买了一个不锈钢的碗,说以后就用这个碗吃饭。这种不锈钢碗是他两三岁的时候用的,他现在都这么大了,为什么啊?我的儿子是不是出什么问题了?”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问这个妈妈:“你是不是生二胎了?”这个妈妈惊讶极了,问道:“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其实,这是非常典型的“二胎综合征”。当一个孩子突然有了弟弟或妹妹之后,如果父母未能及时安抚好他的情绪,那么各种各样的行为退行就会在他的身上发生。退行就是指在行为上表现出与年龄(发展阶段)不符的退化。其目的就是岸见一郎所说的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

对一个生活半径主要在家庭的孩子来说,他/她的存在感主要取决于父母对他/她的关注。但是,对于父母来说往往是:

一切正常的孩子是不存在的。

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孩子都不正常,而是说,当一个孩子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正常的,都符合父母的要求和标准,那么,父母就会很放心,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投注到其他地方,继而忽略了这个孩子的存在。

因为,这个“正常”的标准就是根据父母的感受来制定的。那些听话、懂事、乖巧的孩子,本质上就是牺牲了自己的感受来取悦父母,从而在心理意义上,他们的“自我”是不存在的。

但我们养育孩子的目的并不是要养育出不存在的孩子,而是希望孩子拥有独立人格,敞亮地存在。

所以,我们应该好好体悟一下岸见一郎的这一点洞察,在孩子用问题行为争取你的关注之前,就好好地关注他/她!

育儿洞察之三:不要用成年人的预判去管制孩子,让小事故成为孩子学习的机会。

岸见一郎在演讲时经常讲这样一个故事:他的儿子两岁时,有一次手里拿着杯子,一边走路一边喝着牛奶,颤颤悠悠的,让人担心他会把牛奶弄洒。他会提问:下一个瞬间会发生什么呢?

很多人都说会提醒孩子边走边喝的话牛奶会洒出来。但岸见一郎却说:“我则不会提醒孩子,因为这个时候还什么都没有发生。”

随后,他的儿子弄洒了牛奶。当然,孩子并非恶意搞破坏,家长不应该批评他。这时候,岸见一郎再问听众们该怎么办?

大家的回答是“擦掉牛奶”。那么,“由谁来擦呢”?家长们回答“我来擦”。岸见一郎认为,家长去帮着擦拭孩子弄洒的牛奶,属于过度保护。孩子会从中学到,自己失败了就会有父母来给收拾乱摊子。

显然,这不是一个好的示范。

岸见一郎问儿子:“你知道应该怎么做吗?”如果儿子不知道的话,他就会教给儿子怎么做。儿子回答说:“我知道。”岸见一郎追问他:“你想怎么做呢?”儿子回答:“用抹布擦掉。”

这是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后果的很好的案例。

岸见一郎的做法和我在亲子滋养课上讲的“热眼旁观法则”不谋而合。

首先是要旁观。如果父母过早干预,提前提醒,孩子就得不到充分的历练。父母能够预判,是因为父母曾经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如果不让孩子自己经历这个过程,孩子永远也没法有完整的历练。

其次是热眼,而不是冷眼。冷眼表明漠视,不关注。如此,孩子的存在感就低,除了重大问题,他没法得到及时的帮助。而热眼既表明了关切,又不过度干涉,正好适合孩子在安全感的呵护下大胆探索。

育儿洞察之四:不要低估孩子,要将孩子视为平等的存在,充分尊重他、信任他。

有一次,一位妈妈带着三岁的女儿来到岸见一郎的心理咨询室。孩子太小了,咨询的时候不能让孩子在外面等着,岸见一郎就为母女二人都准备了椅子,让她们坐下。

妈妈在孩子的背包里放了零食、玩具以及她喜欢的玩偶。岸见一郎明白,这位妈妈担心孩子在咨询期间不会老实待着,就准备这些东西以便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分散她的注意力,让她放松下来。

孩子能否在这一个小时的咨询时间里安静地等待呢?大部分父母对该问题的回答都是“不能”。

可见父母并不信赖孩子。但一个三岁的孩子,真的无法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安静地等待吗?

岸见一郎认为,哪怕是再小一些的孩子,都是知道自己所处的状况的。果然,这个和母亲一起来的三岁小女孩,完全出乎母亲的意料,在咨询过程中一直很安静地等候。这位妈妈刚开始一直很放心不下孩子,但很快她就沉浸在和我的谈话中,不再在孩子身上分神了。而孩子也完全没有过来吵闹打搅。

岸见一郎认为,将孩子视为平等的存在,充分地尊重孩子,全面地信任孩子,就毫无控制孩子的必要了,亲子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

这本书里的育儿洞察还有不少,但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最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岸见一郎的这个洞察:

没有一种养育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孩子!

岸见一郎说,我只写在我和我的孩子之间真实发生的事情。我绝不希望读者像背诵应用题的答案一样来学习处理方法,不是机械地去记住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而是要去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搞清楚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处理方法。

面对不同的孩子,即使说出同样的话,产生的效果可能也不一样。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这也许是岸见一郎作为一个哲学家最为中肯的育儿建议了吧!

陈禹安
心理学专家、亲子滋养·家庭教育体系创始人 rz7UDG/+H1aG7dQOt4uJ7CtF0tJNYZjIkIwQq2WpF1rTO2Bumop01xdcfOPizhF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