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宋霭龄的精彩留美生涯

016-01

年轻时的宋霭龄

宋霭龄是宋耀如与倪桂珍的长女,她不像二妹庆龄与三妹美龄那样是政坛上光芒四射的人物,而是躲在幕后暗暗操纵着这一切。

有人说,宋霭龄是宋氏家族崛起后的真正领袖,是操纵指挥弟弟妹妹及丈夫的垂帘者。她外表温柔文雅,内在却工于心计,是一个既深受西方文化教育影响又深谙中国人情世故的未加冕的女王。

《纽约时报》曾在她去世后这样描述她:“这个世界上一个令人感兴趣的、掠夺成性的居民昨天在一片缄默的气氛中辞世了。这是一位在金融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妇女,是世界上少有的靠自己的精明手段敛财的最有钱的妇女,是介绍宋美龄和蒋介石结婚的媒人,是宋家神话的创造者,是使宋家王朝掌权的设计者。”

快乐无忧,最是难忘的童年

1889 年 7 月 15 日,宋霭龄出生,她的到来令父母欢喜不已。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发迹后,宋耀如特地在上海市郊的虹口地区找到一块地,盖起了一幢中西合璧式样的房子。

宋耀如认为,最好的教育方式应符合孩子的天性,他的童年、少年及青年时期是在乡村度过的,童年时的海南岛的文昌,少年、青年时的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以及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乡村地带等优美的田园风光带给了他很多美好的回忆,使他养成热爱冒险、追求自由,胆大、独立的性格,这种性格使成年后的他在事业上受益良多。

宋耀如认为,城市生活过于压抑、沉闷及刻板,不适合孩子天性的发展。他在上海市郊的房子修得很漂亮,有绿树、小溪、菜园还有草地,十分适合孩子欢快地玩耍。霭龄从这幢乡村别墅里找到了很大的快乐,她爬树、捉虫、摘花等,夏天的夜晚与父亲一起看星星,冬天的夜晚在火炉旁听父亲讲故事。

宋霭龄 10 岁时,父亲从美国订购了一辆自行车送给她,霭龄兴奋极了。在当时,自行车极为罕见。埃米莉·哈恩在《宋美龄传》里提到,宋耀如是上海第一个有自行车的人,而宋霭龄则是中国女孩中第一个拥有自行车的人。霭龄常常骑着自行车四处乱转,开心地大笑,心中满满的都是愉悦。

霭龄不喜欢学女红、烹调,不喜欢循规蹈矩,自我意识较强。宋母倪桂珍曾请来一位刺绣女工教女儿们学做女红。宋霭龄不喜欢刺绣,偶然发现“女工伙计”在上海方言里与“女叫花子”的发音很接近时,灵机一动,便决定与那位女红师傅开个玩笑。她约上两个妹妹,第二天学做刺绣时,她们便将这位女红师傅全叫做“女叫花子”,故意问这个或问那个,每人叫上一次,然后,姐妹们笑个不停。

后来,女红师傅发现了这个秘密,气冲冲地告诉了倪桂珍。倪桂珍很生气,不但严厉地训斥了女儿们,甚至还要打宋霭龄。宋耀如回家后得知此事,倒未多责怪女儿,而是对夫人说,刺绣针线活儿之类的,不学也罢,倒不如腾出时间让孩子多学点有用的东西,倪桂珍听从了他的建议。

霭龄虽不喜欢做针线活,但她很喜欢上学。她五岁就进入马克谛耶卫理女校学习,还是自己主动要求去的。

有一天,她的父亲带她去吉伯路上的教堂参加教会服务工作时,她被唱诗班充满情感与神秘宗教色彩的歌声吸引住了。后来,当她听说唱诗班的女学生都是来自马克谛耶卫理女校时,便提出了想去这所学校读书的想法。

父亲很快就答应了,但母亲却有些忧虑,她担心孩子太小无法适应学校生活,父亲却认为这是锻炼女儿独立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便说服了母亲。

马克谛耶卫理女校是南方卫理教会于 1892 年 3 月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女子收费学校,授课内容以西学为主,如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等,除了语文外,其他的科目全用英语讲授,历史、地理等科目的课本是在美国出版的,并且由美国老师授课。

父亲带着小霭龄去了学校,以诚意感动了校长。校长同意让霭龄入学,并单独为她开设课程,由校长亲自授课,两年后再跟班学习。

由于年龄太小,小霭龄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桌椅过高,吃饭时手够不着桌上的饭菜,晚上一个人睡觉时还会感到寂寞与害怕等。但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她都从未想过要放弃,而是咬牙坚持下来。两年后,她被编入正常班级跟班学习,终于走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求学时光。

霭龄在马克谛耶女校学习生活了十年,其间,她的两个妹妹庆龄和美龄也陆续进入这所学校读书。她是老大,俨然成了两个妹妹的保护人和监护人,虽然那时她只不过 15 岁。

时间一天天流逝,宋耀如开始考虑霭龄的留学事宜。他曾在因缘际会下得到了在美国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改变了后半生的命运,因此也希望女儿接受美国精英教育。他找到好友步惠廉,步惠廉当时是正在上海传教的美国牧师,希望他能帮忙联系霭龄留学一事。

热心的步惠廉立刻答应了,然后写信给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的校长杜邦·格利,向他介绍了宋耀如及其女儿霭龄的情况。

不久,步惠廉收到了杜邦·格利的回信,这位好心的校长同意了霭龄的入学请求,并提议其可以作为一名预科生入学。同时,热心的格利还表示,霭龄来美后可以先住他家,待其对环境适应后再在学校住读。

格利同意霭龄入学并非偶然。一是他与步惠廉牧师是多年的好友,二是美国人很看重通过艰苦奋斗获得成就的人,而宋耀如恰恰就是这类“个人英雄”的代表,出于内心的赏识,格利自然愿意他的女儿来这所女子学院读书。

接到肯定的回复后,宋家人感到很兴奋,尤其是父亲宋耀如。他在短暂的高兴过后,开始积极为女儿留学作精心准备。他先去葡萄牙驻上海领事馆缴了一笔“特别费”,为霭龄买了一张葡萄牙护照。当时,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试图将大批没有职业的中国劳工赶出美国,出于保护女儿的想法,宋耀如便给霭龄办了一张葡萄牙护照,以备不时之需。

办好护照后,宋耀如对霭龄灌输了不少关于美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知识,同时还教她一些必须掌握的英语会话,让她学会适应那边的生活和保护自己。霭龄学得很认真,并从心底感激父亲。

1904年5月,霭龄正式踏上了赴美的旅程。那一天,仍未成年的她尽可能摒弃离愁别绪,以一种轻松洒脱的姿态告别。她跟随队伍踏上太平洋邮轮公司的“高丽”号轮船后,站在甲板上向家人挥手告别。

带着些微鱼腥味的海风吹来,扑在她的脸上,飘入她的鼻子里,也许,那时的她是伤感的,心中还会有种酸酸的、不踏实的感觉,可是要强的她绝不会把这种脆弱的感情表现出来。她努力扬着手,吸着鼻子,尽量从容不迫地面向大海,面向她另一个崭新的未来。

016-01

学生时代的宋霭龄

坚强不屈,痛并快乐的留学生活

霭龄的留学之路一波三折。“高丽”号起航的第二天,一个乘客因急性肺炎突然病死,引起了一系列的麻烦。当邮轮在第三天抵达日本神户港时,当地检疫官们要求这艘船必须停下来接受检查。

原来,多疑的检疫官们认为那个乘客可能是因淋巴腺鼠疫而死,便要求每个乘客和船员上岸进行检疫。船上所有人都被赶入有着大量药物的热水盆里浸泡,进行着所谓的“消毒”。从没出过远门的霭龄从未经历过这一切,她闻着刺鼻的药味,坚强地挺了过来。

10 天后,“高丽”号邮轮终于可以重新起航,就在霭龄准备松口气时,意外又发生了。随行的步惠廉太太因在上船前刚经历了一场严重的伤寒,身体非常虚弱,再加上又经历了神户港一事,导致旧疾复发。步惠廉牧师焦急万分,准备带着太太从日本横滨港上岸,送入当地医院急救。

步惠廉牧师在离开前,将十几岁的霭龄交给一对南方卫理公会的传教士夫妇照顾,但后来霭龄无意中听到了这对夫妇对中国人的侮辱性言词,便决意不接近他们。霭龄原本以为自己会孤独地度过难熬的海上时光,却无意中与一位从横滨上船的女传教士兰曼小姐相识。两人交谈甚欢,很快成为朋友,旅途也变得不再寂寞。

历经波折,“高丽”号邮轮终于安全抵达终点站旧金山。在入境时,原本以为苦尽甘来的霭龄又遇到了麻烦。原来,移民官员认为她的葡萄牙护照不符合要求,不准其入境。面对移民官员的粗暴态度,小霭龄丝毫不畏惧,沉着淡定,竭力辩解,但移民官仍决定将她送进拘留所。

兰曼小姐目睹这一切,十分气愤,决定帮助好朋友。热心肠的她立刻与好友克伦拉斯·里德博士电话联系,请他利用教会的关系与白宫交涉,帮霭龄一把。兰曼小姐的侠义心肠感动了一位移民局官员,他从中周旋,使霭龄最后未被送进拘留所,而是留在“高丽”号上,如果“高丽”号离开,那么霭龄将移到另一艘船上。

三周过去了,霭龄连续换了四艘船后,在兰曼小姐的帮助下,美国政府批准了霭龄的留学申请,她终于能上岸了。

霭龄在旧金山住了三天后,步惠廉及其四个儿子陆续赶到,而步惠廉夫人却因病情过重病逝,葬在日本。尽管刚刚遭遇丧妻之痛,可步惠廉仍然强打精神,要将霭龄送到学校。他乘火车从加利福尼亚辗转来到了位于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016-01

精明能干的贵妇人宋霭龄

在梅肯车站,威斯里安学院的格利院长组织的迎接人员已经站在那里等候多时。面对这一切,霭龄感叹万分,尽管一路波折,但总算是胜利到达了。

这段经历令霭龄终生难忘。1905 年冬,霭龄随姨父温秉忠出席白宫宴会时,曾向罗斯福总统诉说了当年的遭遇,并表示了不满。据说,罗斯福还向这位伶牙俐齿的小姑娘道了歉。

试想,一个敢当场向美国总统表示不满的小姑娘的胆量与气魄该是如何之大,从这时的她身上就已能看出日后“垂帘听政”的女王的影子。

霭龄是当时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的第一位中国女学生,当到达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后,梅肯的《申讯报》还作了报道:

宋霭龄在赴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的途中,被扣留在旧金山港口船上。这位中国姑娘于凌晨零点三十分,在步惠廉牧师的陪同下抵达梅肯。步惠廉先生自上海返回美国途中耽搁了一段时间。人们不会忘记步惠廉夫人在归国途中死于横滨。这位中国姑娘在旧金山受阻,等候步惠廉先生的到来。

宋小姐长于上海,其母是中国基督教徒,其父希望她在美国完成学业,使她获得在本国人民中间进行基督教工作的资格。

昨天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的院长格利说:“自幼年时,她就受到我们教会的熏陶,我们的传教士步惠廉先生今年夏季回国休假,携带她一起来美,为此我感到十分高兴。他自然愿意她能入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学习,他的姐妹和外甥中有许多人是本校毕业生。”

步惠廉先生致函格利院长,欣然作出了这位中国基督教牧师的女儿来院学习的安排,并根据院规,预先为她做好了准备。

步惠廉先生抵达旧金山后,这位中国姑娘与他结伴而行。这样,她不是单身一人横跨大陆来到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的。据说这位姑娘相当聪颖。

……

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创立于 1836 年,原名佐治亚女子学院,后于 1843 年改为威斯里安女子学院。这所学院后来因宋氏三姐妹而名声大振。

据说,霭龄刚刚进入学院时,就引来了许多同学惊讶的目光。一张典型的亚洲面孔,言谈举止中流露出东方女性的温柔与含蓄。刚开始,大家并没有刻意接近她,而是暗暗观察她。不久后,大家发现这个来自中国的女孩为人坦率、热情,且学习努力,成绩优异,尤其在数学方面赶超了大部分同学,才开始慢慢接近她,并愿意与她做朋友。

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校长格利认为,留学生活对霭龄来说并不算太困难。在语言上,她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基本上没遇到什么障碍;在饮食上,她早已学会吃西餐,西餐可是宋家的主要食物之一;在穿戴上,霭龄曾在“家庭留美预备学校”进行了训练,在行李中准备了一箱子漂亮衣服。另外,她当时以预科班学生的身份在学校注册后,在格利校长的家中住了一段不短的时间,也为她适应环境增添了不少助力。

霭龄除了在学业上极为优异外,在表演与音乐上也颇具才华。霭龄曾和其他同学一起演出《校园风云》,这是一部根据贝蒂·沃尔斯著作改编的剧目,霭龄是改编主笔之一。此外,她还曾在毕业典礼上出演了由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改编的话剧,显示出了其过人的才华。在学校,她的多才多艺很引人注目,是最受欢迎的同学之一。

留学之路是漫长而辛苦的,然而,比学业负担更让人觉得辛苦的是对家人们的思念,霭龄在留学时仅与父亲在纽约见过一面。

那是 1906 年初,她与姨父温秉忠去过白宫之后,又到纽约与父亲见面。父女分隔几年后再见,一时全都激动不已。看到女儿长大了,全身散发着自信的光彩,能说一口流利而地道的英语,且才气逼人,宋耀如欣慰不已。

五年后,霭龄以绝对优秀的高分成绩从学院毕业,此时的她信心满满,对回国后的生活充满信心。站在归国的海船甲板上,海风再次迎面拂来,此时的宋霭龄心中,装的不再是当初离别时的离愁别绪,而是即将与家人团聚的快乐与欢欣。 BLqzpqCB+7oHQTUhKLrwR6vAb0mPHAwViKgvVfvGHdnBPYP0sX0LKKZZiINltxj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