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说起

古往今来,关于人性的思考、探索和争论,从未停止,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性善论、性恶论、非善非恶、善恶交杂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各种对人性的思考中,中国文化对人性的思考更为全面,而且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人自身、解读人类的文化、理解社会治理的宗旨、做好社会管理活动,都有很现实的意义。

1.中国文化的心传家法

在中国文化的典籍中,《尚书·大禹谟》集中体现中国人对人性的理解。在这篇文章中,帝舜对大禹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后世的朱熹、陆九渊等大儒,皆认为这四句话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主旨,视其为中国文化的心传家法,即十六字心传。由此可见,这十六个字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如果深究这几句话的含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实际上代表了中国的先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理解人性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们先看字面的意思:“人心惟危”,意味着“人心”给人带来的是危险,而“道心惟微”,意味着“道心”很微妙、微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先哲把人的“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内容是“人心”,一部分内容是“道心”。那么,我们不免继续追问:到底什么才是“人心”?什么才是“道心”呢?为什么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呢?如果我们结合现实生活,就更容易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人心”,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人性的弱点,表现为人的各种贪欲、偏见、自私、狭隘、极端、攀比、虚荣、嫉妒等,这些是人性之中消极的力量,是引导人走向堕落和违法乱纪的力量;而“道心”,可以理解为人性之中的积极力量,比如觉悟、智慧、开明、上进、宽容、仁爱等,这是引导人越来越上进和高尚的力量。对于人性的积极力量,孟子称其为“良知”。为什么“人心惟危”?大家无论是研究历史或者看现实社会,一个人几乎所有的人生困境和灾祸,都与“人心”——人性弱点的膨胀有关,一言以蔽之,很多人就是败在人性的弱点上。人们所遭遇的困难,从表面上看是身陷囹圄,或者遭遇各种危险,但从内在的原因看,很大程度上是败在自己的人性弱点上。即便是有外在的诱惑和牵引,但如果自己能够有效地警觉和防范人性的弱点,也不会以身试法。人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道理就在这里。这个可恨的地方,就是人性的弱点。而“道心惟微”,不仅告诉我们,人们的“道心”很微妙,还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的良知和欲望相遇的时候,很多时候人们的良知会在人性的贪欲面前打败仗。很多人知道有些事不应该做,还照样去做,最终越陷越深,不可收拾。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没有简单地将人性理解为善与恶,而是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人性之中既有积极的力量,引人向上的力量;也有消极的力量,引人堕落的力量,这是对人性客观的描述。任何对人性简单贴标签的行为,都是对人性真实状态的偏离。很多人主观地以为中国文化认同人性本善的理论,并以孟子为例加以论证,这是对中国文化人性观的曲解。我在读《孟子》的时候发现,孟子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认为人性可以引导向善,也可以引导向恶,但是孟子认为无论是一个人的美好未来或是人类的美好未来,都在于如何引导和激发人性之中的积极力量,如何引导人心中的“良知”,这是孟子着力的重点。

我们对照西方哲学史上的某些说法,就会发现洛克、霍布斯、亚当·斯密、休谟等人,无不假定人性是恶的,并在人性恶的基础上建构所谓的政治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这种人性恶的假设是对人性真实状态的背离。换句话说,这种理论的人性假设都是有问题的。任何人以简单的“善恶”来定义人性,都是违背事实的。如果我们说人性本善,那如何看待人性之中的消极因素?如果我们认为人性是恶的,那我们如何理解人性之中的那么多让人肃然起敬的力量?所以中国文化对人性的理解,比较客观全面。人性是很多学科建构的基石,整个学科的大厦都需要我们清醒地看待。

如果人性是恶的,那一切的人类文明都是背离人的天性(恶)的,人类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意义了!我们要警惕人性恶的观点,这不仅违背人性的真实状态,而且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会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反之,我们也要警惕人性本善的看法,如果我们过于相信人性的积极因素,而对人性的消极力量防范、警惕不够,就会犯严重的错误。所以,正确地理解人性,是我们从事社会治理的基础。任何对人性理解的偏颇,都会让我们的社会治理走上邪路。

正因为中国文化全面客观地理解了人性,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历代圣贤和大哲努力的方向了:尧舜禹、文武周公、老庄孔孟等,历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在努力地启发和引导人性的积极力量、防范人性之中的消极力量,从而希望人类社会越来越好!所有人类文明的美好创造,都与道心有关;所有人类社会上的苦难,大都与人心的膨胀有关!启迪和护养道心,防范和制约人心,这就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任务,更是社会治理的永恒任务!

2.启迪道心还是人心:人类文化的根本尺度

人类历史上形形色色的管理学理论和管理活动,无不是以人为主体和对象的,建立在对人性的全面准确理解之上的。从对历史的梳理和总结来看,那些基于对人性善的管理行为,往往期待通过人文和道德教化实现人人皆可为圣贤(好人),从而达到善政的目标,结果往往过于倚重道德和人文的教化,无法应对人性的复杂;而那些基于人性恶的管理行为,往往注重繁杂和严酷的法律,忽略了对人性的引导和教化,结果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社会也容易沦入制度越复杂,社会就越混乱、人心越复杂的恶性循环。人们如何理解人,决定了其采用什么样的社会治理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性是一切管理学的基础。任何伟大的管理学,都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准确全面理解之上的。

如果具体到对文化作品的鉴别上,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书?什么才是真正优秀的文化作品?具体到个人修为提升上,我们要问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方向是什么?当我们对人心和道心有了清楚的理解之后,这些问题就有了明确的答案。在人类的文化史上,但凡是启发人的道心,塑造人的善良、正直、宽容、开明、通达、上进等优点,从而引导人们做堂堂正正大写的人的作品,都是优秀的文化作品!反之,凡是那些鼓吹人的弱点、引导人们越来越自私、贪心、有偏见、狭隘、嫉妒等不良品质的作品,就不是好作品!在个人的修养问题上,人生不断升华的方向就是走不断超越人心以开启道心的道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护好自己的一颗道心,正是人性之中的积极力量,让我们做一个有使命和情怀、有方向有规矩的人!人生修养的不断提高,实际上就是擦亮道心以超越人心的过程,从而让我们的人性越来越光亮,让我们的优点越来越多,缺点越来越少!我们常说人生是一场修行,其实就是在修我们的“道心”! Id9lkx0FqXiQyJo4IT9kYq4q2l5q38Wx2MzoR5xEfZ994xkZOXlEZQFS1HQUenm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