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立志是给人生布一个局

一个人的志向有多大,人生的格局就有多大。王阳明在贵州龙场做驿丞的时候,开班办学,吸引了当地不少的好学青年前来参学。面对这些好学的年轻人,王阳明开明宗旨,明确提出“立志”是所有求学学生的第一等事。在开班办学的“告示”——《示范龙场诸生》中明确地指出: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所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王阳明为什么如此强调“立志”?为什么第一条就明确地提出“立志”呢?按照王阳明的说法,“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一句话,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的志向,将一事无成。

立志不仅是人生的方向标和“初心”,更是给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局”。一个人的人生呈现出什么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立一个什么样的志向。立志,其实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生开一个“局”,所谓立志高远,就是给自己的人生开一个宏大的局!有的人,气度不凡,一生志在圣贤,志在千里,志在以身报国,这些人往往呈现出一个波浪壮阔的人生;反之,一个人没有志向或者只关注自己的小幸福,这并不能简单地说不好,但由于开出的人生局面很小,则很难在历史上做出丰功伟绩。当我们看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看他的志向,看他的人生格局,这是我们观察一个人的重要方面。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我们观察这个世界上所有做成一番事业的人,大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很早就确立坚定的志向,并自觉地提升自己、创造条件,朝着自己确定的人生目标奋进,毛泽东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我们先看毛泽东早期的一篇文章,体会一下毛泽东的“宏图大志”,其中讲到:

故当世青年之责任,在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之所长,开放胸怀融东西文明之精粹,新研奇巧技器胜列强之产业,与时俱进应当世时局之变幻,解放思想创一代精神之伟烈。破教派之桎梏,汇科学之精华,树强国之楷模,布真理与天下!今正本清源,愿与志同道合,追求济世、救世真理者携手共进,发此弘愿,世世不辍,贡献身心,护持正义道德。

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戒海内贪腐之国贼,惩海外汉奸之子嗣;养万民经济之财富,兴大国农工之格局;开仁武世界之先河,灭魔盗国际之基石;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福祉;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也未为不可。

这一篇文章就是《心之力》,写于1917年。据传毛泽东的这篇习作曾被湖南一师的杨昌济老师打了105分,比满分还多5分。这位从日本、英国留学归来的杨昌济先生之所以这样打分,是因为从中看到了毛泽东的雄才大略。

通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兼济天下、追求世界大同的宏愿。这种要为国民千秋万代计,为神州万代盛世、全球永久太平着想的人,绝不会是一个庸庸碌碌的人!毛泽东一生的胸怀和成就,从他的立志就可以看得出。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表现出和普通人不一样的胸襟。有些年轻人少年时轻狂,也会说一些大话,可不过是一时兴起,说过就忘了,根本没有真正入心,更没有一生坚持的毅力和动力。毛泽东则不然,他少年时树立为国为民的抱负,一生不改初心,无论多少艰难困苦,都始终不忘记自己的使命担当,勇往直前。他认为完成人生的使命,务必要有健康的体魄,他为了锻炼身体和自身的胆量,养成洗冷水浴的习惯,在电闪雷鸣的夜晚登岳麓山,这种将伟大理想付诸行动的自觉和能力,是毛泽东突出的优点。

我们不妨读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几首诗:

在1918年4月送别罗章龙东赴日本留学时,他曾经写《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其中写到:

云开衡岳积阴止,
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
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
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
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
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
要将宇宙看稊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
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
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
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
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
我返自崖君去矣。

在这首诗里,毛泽东很诚实地告诉大家:作为青年人,他心中也会有困惑和烦恼,但是他不会纠结于自己的小悲欢,更不会意志消沉。大丈夫的冲天豪情使得他能够很快超越个人的小情绪,这就是“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在毛泽东看来,真正的大丈夫,一定要有大气象和大格局,“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在宇宙苍穹面前,小我的悲欢离合,又算什么呢?面对自己的人生理想,毛泽东认为只有自己好好修持,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承担大任,这就是“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正是带着为国为民、利济天下苍生的情怀,毛泽东对历史上的“达官贵人”,颇不以为然:“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可以说正是有这样的气象、格局和自警,才有他后来的丰功伟绩。

红军长征,我们今天读来可谓艰苦卓绝,从军事形势上也可以说是险象环生。但是毛泽东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即便在几乎山穷水尽的时候,毛泽东的气象仍是横空出世,有一首写于长征期间的词——《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在这首词中,没有遭遇极端恶劣环境的悲悲戚戚,我们看到毛泽东对自己做的事业充满自信,而且敢于将其放到千秋万代的历史格局里加以检验: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即便是身处长征的险境和困境,心里仍然想的是世界大同: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人们在观察一个人的时候,常常只看他外在的功业,而正确的做法是,要看是内在的什么力量支撑他创出一番功业。《道德经》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如果说一个人外在的丰功伟绩是“有”,那么,丰功伟绩之背后的“格局”“智慧”和“志向”这些看不见的力量就是“无”。正是这个看不见的“无”,支撑着一个人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从而不断地开创出新的业绩,造福无数的民众。

周恩来也是这样的人。早在十多岁读小学的时候,周恩来就明确地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在1917年,周恩来从南开中学毕业去日本留学,途中给他的小学同学写了一句话,“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翔宇临别预言”。在列强环伺、军阀割据、老百姓生灵涂炭的时候,周恩来能说出这样的话,非常了不起!他坚定地相信,未来的中国一定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东去日本留学的途中,周恩来曾经写诗《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我们今天回忆周恩来的一生,多看到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格,可是如果考察其一生,周恩来之所以能够波澜壮阔、可歌可泣,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内心为国为民所立下的伟大理想!

无数的事例都告诉我们,一个人有多大的志向,就有多大的局面。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一个卓越的人才,其首要的就是要立志,要在内心深处有成长为卓越人才的愿望和心志。真正有志的人,不仅立志,更是在实践中把志向当作人生的方向,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和践行,从而让理想变成现实。推而广之,任何一个人,立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志,为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局,然后用一生的努力去成全和实现自己的人生。 qZxB/a94SaS0MybOJA+psPdKP+yp06twg/yKR2E/vMwKSgWk0tcuYzrEko8Orvv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