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何以“内圣”
——三纲八条目与修行次第

《大学》这本书的精神,核心就是“三纲八条目”。所谓“三纲”,就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的“八条目”,就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八条目简化起来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八条目,集中代表了《大学》的精粹,也为我们如何修为自己、如何内圣外王提供了指导和可操作的方法。“三纲”,指出了我们人生修为的总方向:“明明德”,告诉我们人生的修为提升就是开启人性之中的积极力量,即“道心”;当我们不断擦亮道心而超越人性弱点的时候,我们的德行和智慧才会越来越高。“亲民”,朱熹和王阳明等思想家有不同的理解,王阳明的解释比较符合《大学》原意,即当一个人真正能够净化自己,超越人性的弱点之后,自然而然地把为人民做事、为人民造福视为自己的本分事,这就是“亲民”的含义。“亲民”,用今天的术语表示,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止于至善”,是告诉我们人生修为的目标,实现人性的完全净化,把人性的弱点完全超越和净化掉,从而呈现出一个人心中最美好的东西——“道心”。可以说澄明“道心”,净化“人心”,这是我们终极的修为方向。如果说“三纲”是我们提升个人修为的指南和总目标,那么“八条目”,则为我们如何一步步地提高自己提供了可以操作的方式和途径。对此,我们分别做一些说明。

1.格物致知——万物皆有“道”

所谓“格物”,就是“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万事万物皆有其道理,我们应该在和万事万物打交道的过程中,领悟其中的道理,开启自己心中的智慧。“即物而穷其理”,就是告诉我们善于从宇宙、从社会中的任何事情上领悟道理。中国古代在形容一个人的伟大时,经常说其德配天地,这如何理解?天地有哪些德行呢?比如我们看大地和太阳,我们吃、穿、用、住的一切东西,无不是来自大地的供养,而大地把我们生活的一切承载起来,山川河流、生活垃圾等,都是无怨无悔!所以《易经》称大地所代表的德行为“厚德载物”!那我们就要学习大地的精神,有博大的胸怀看待万物、成全万物。我们看太阳,太阳燃烧自己,把光和热撒向宇宙,我们生活所需要的很多能量都来自太阳的赐予。太阳光没有分别地普照一切,高山、峡谷、阴沟、普通人、伟人等,都接受太阳的温暖。大家想,这种没有分别的普照、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不就是《金刚经》所强调的没有分别心吗?如果我们领悟了太阳所体现的精神,在现实中对任何人都能一律平等,对待领导和清洁工一样的真诚和友好,而不是厚此薄彼,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品质。

不独是天地,世间万物都蕴含着人生的大道。我们看身边的小草,一旦春天到来的时候,拼命地生长,抽芽、开花、结果实,到了秋天,瑟瑟秋风,落叶而将能量沉潜到深土里,等待另一个春天。我们要学习小草的精神,在有机缘的时候,好好珍惜机会,做出一点成就,有利于社会和国家。当机缘过去的时候,也能够收放自如,坦然从容。

通过这种格物,我们向大地、太阳学习,向万事万物学习,我们好好地反思自己的言行,是不是有能够承载别人幸福的心胸、是不是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大地和太阳的精神,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史上诸多伟大圣贤的写照。世界上,无论哪一个民族,凡是被人民缅怀和纪念的人,都是像大地和太阳一样的人,都是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无私地成全别人的人!反过来,那些自私、狭隘、投机钻营的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得到尊重。

不独是大地和太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蕴含着需要我们学习的智慧,但需要我们善于聆听和体会,去发现无边宇宙背后的奥秘和启迪!

那么,为什么“格物”就可“致知”呢?朱熹整理的《大学》版本中指出: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就是说,人的心本就有领悟世界的能力,只是因为心灵被蒙蔽,才使得人们不能很好地理解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在和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净化,一点一点积累智慧,然后豁然贯通,将内心的“理”和世界的“道”沟通起来。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文化认为人的智慧就是人们自身本来具有的能力,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找到这种能力,或者是恢复这种能力,一句话,中国文化认为人的智慧不来自外部,也不是某种神秘的力量赐予,而是人自身本具的能力,关键是如何开启这种能力的问题。中国历代伟大智者的著作,无不是在引导我们如何开启人人本具的智慧!

2.诚意正心修身——自我超越,不断完善

《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诚意,是告诉我们善于保护自己的正念,即利益大众的念头;而那些自私的狭隘的念头要注意净化和克制。通过念头的净化和清理,一个人就可以做到“正心”,即在起心动念的时候看好自己,力争让自己的每一个念头都能堂堂正正而不自私自利,都能自觉地以利益大众、服务社会为旨归,这就是正心。当一个人能够管好自己身心的时候,修身的功夫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为什么现实中的很多人做不到“正心”呢?《大学》做了解释: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很多人总是有这种偏激的情绪,诸如愤怒、玩物丧志、患得患失等,这些情绪总是扰动自己的内心,不得安宁,更不要说什么智慧了。一个人能够将心安住在当下,不要轻易地被扰动,这才能做到“正心”。以我们平时的生活体验看,我们的情绪在剧烈起伏的时候,往往是智慧被蒙蔽的时候,也是我们说错话和办错事的时候。反之,当我们身心清净从容的时候,往往想问题全面客观,做事周到圆融。所以,“正心”的过程,就是消去我们各种偏激的情绪,从而让我们的心保持宁静平和。

在如何“正心”的问题上,一定要在起心动念的地方着力。在现实中,我们是不是时时在检查、反省自己的念头?是不是发觉各种极端的念头就加以克制和净化呢?这是诚意正心的关键所在。所以中国文化特别注意在心念上着力,因为一个人的第一念格外重要,往往反映的是真实状态。比如,当一个官员面临诱惑的时候,马上起了贪心,这就是第一念,表明的是内心需要不断净化的状态。可是,当他想到法律的惩处,马上收敛了自己的贪心,这就是第二念,虽然表现出一副正义凛然的模样,这已经不是他真实的状态了!道德的教育,更多是在第一念处下手;而法律则是着眼于人的行为,可等到了一个人产生了行为之后,已经是在末端了。一个人行为的根本处,还在于心念,在于起心动念时的发心。所以,我们的教育和制度,不仅要管住一个人的行为,更要在根本处着力,解决人的心念端正问题,所以“正心”格外重要。

有了上面的分析,我们无论是观察自己还是别人,第一念起来的时候,非常重要。比如,遇到金钱的诱惑,第一反应就是不动心,做一个遵守道德和法律的人,这是很了不起的人。如果是面对诱惑,第一反应是想贪,但是经过克制和自我提醒,觉得不应该做,进而管好自己,也很了不起,但已经退而次之。但如果面对诱惑,一旦动心,而且利令智昏,最终触犯法律,那就是牢狱之灾了。所以很多善良的人,是天性的善良,是每一个念头都希望利益别人、同情别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现实中,我们即便是会有一些自私的念头,但随时提醒自己,慢慢地修炼,经过“正心”的功夫,最终达到心里时时清净,时时希望造福别人,这有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3.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之后才能“齐家”,是因为一个人只有把自己修好了,才能做一个好家长。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在现实中,很多人对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家长有些轻视,觉得似乎这是一个天然的能力,实则不然。大家看:当一个工厂的保安,都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做一个人的父母怎么可以不经过大量的学习和修炼?很多人自己的德行、性格、能力和智慧都有很多缺陷,如何培养出堂堂正正的好孩子?在家庭里,如果一个人心里有偏私,不会公道做人,那也就不能处理好家庭面临的各种关系了。

在中国古代,家族大都很大,子子孙孙几百人在一起,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任何事情处理的不公正,任何一个身份没有尽责,都难说是称职的家长。如果自己修不好,心里有小算盘,也不可能处理好长幼乡里等各种关系。只有一个人把自己修好了,才能放下自己的自私,很好地处理家族的各种关系,把事情做得端正,让大家心服口服。否则,一个时常多照顾自己利益的人,大家不会认可,也不会让人敬佩,更谈不上齐家。更进一步,当一个人在家庭里面能够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才能有处理好国家事务的能力。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舜的故事。据传说记载,舜的父亲、继母和异母弟弟对他不好,甚至有加害他的行为。但是舜一点也不介怀,照样非常孝敬自己的父母。当时帝王尧听说之后,决定让他的女儿嫁给舜,经过长期的观察,尧发现舜无论是内在的智慧、德行,还是处理各种事情的能力,都非常突出,然后决定将国家禅让给舜。对齐家和治国的关系,《大学》认为: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主要是对那些一人系天下安危的人而言。关键人物,一人的言行,可做举国的表率。大家看任何时候的社会风气,都和关键人物的表现有很大的关联。领导人的气象和做人的风格,某种程度上关系整个国家的气象和社会风气。领导人的简朴正气,也会带来社会的风清气正,反之亦然。

我们常说忠臣必出于孝子之家,是说一个对自己的父母特别感恩的人,对自己的国家往往也会非常忠诚。一个人在家里面如何面对尊长与在社会上如何面对领导,在家庭里如何面对兄弟姐妹与社会上如何面对同事朋友,在家庭里如何面对晚辈与社会上如何面对弱者等,都有共通之处。所以说,齐家才可治国。当把一个国家治理好的时候,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很多邻国非常羡慕,纷纷效仿和学习,这样就能明明德于天下。

“明明德于天下”,集中体现了中国政治文化的伟大和包容。中国的政治文化,不认可军事的掠夺和欺凌,不赞成自我为中心,更不赞成恃强凌弱,而是注重“王道”,即通过自己的治理成就,使本国成为大家学习的典范,从而吸引其他国家也讲求文明礼度,从而造福百姓。这与近代以来列强的野蛮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孔子也说,国家与国家之间,不是讲求征服和掠夺,而是“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领导人励精图治,发愤图强,把国家治理好,人民幸福,心情舒畅,从而为全世界树立治理的典范,起到改变整个世界风气的作用,而绝不是搞武装侵略、霸权主义。

4.从知止到生慧

在如何“内圣”而开启智慧的问题上,《大学》还做了深刻的说明,那就是: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简短的几句话,对一个人如何修持开出了大智慧,做了经典的概述和指导。“知止而后有定”,是说一个人如果什么都想要,欲望无止境,那么这个人就不会有什么定力,心意经常被扰动,心动荡得厉害,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大智慧。只有懂得自己的边界——止,知道了什么可以要、什么东西不要追求,这个时候才有人生的定力。无论是儒、释、道等各家文化,定力的修持都非常重要。

当一个人有了定力以后,不再一味向外驰逐,才能慢慢地安静下来,这就是“定而后能静”。当心静下来的时候,纷纷扰扰、是是非非都不能扰动自己的时候,才能把心安下来,这就是“静而后能安”。这里的“安心”,是指一个人的心能够安住当下,不被各种干扰所搅动。在安住当下、清清静静的状态里,一个人的才能智慧才能涌现,看透事物的真相,这就是“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越是安安静静的时候,考虑问题往往比较周全,看问题比较深刻;反之,内心乱糟糟的时候,往往进退失据,内心紊乱,思考容易出错。我们一直在讲提高个人的修为,某种程度上是要做人生的减法,不断地净化自己,不断地超越纷纷扰扰的干扰;如果一个人欲望很大,贪心很重,不可能修好自己!所以心静、心安,然后再去运思,是我们如何提高智慧的根本道路。《清静经》有一句话: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一个人如果真能把心静下来,把杂七杂八的各种念头息下来,那么就有领悟世界的能力,定能生慧,这是根本之道!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这告诉我们看问题一定要看到根本,看到事情发展的前后逻辑,否则只关注细枝末节,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种因”,只能让自己越来越愚蠢。比如一个人的德是“本”,一个人的外在成就是“末”,只有厚德才能载物,否则缺少德性的人,位置越高、考验越大,越面临重大的凶险。比如一个国家的发展,表面上看是物质的繁荣,其背后的根本是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精气神,如果一个国家的心灵建设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当物质富裕之后就会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做事有始有终,有因有果,这是任何事情发展的前后逻辑,一个人,青少年时期有多少的积累、有多厚重的修养,人生就有多大的成就。否则,开始的时候,不懂踏踏实实地积累,勤勤恳恳地奉献,谁也不会有灿烂的人生前程。

很多人看问题的时候,只关注结果如何如何,其实当我们在“种因”的时候,就已经决定“果”了。大学期间怎么过的,是不是学到了真东西,决定了找工作的“果”;工作期间,是不是兢兢业业,做好业务,团结同事,敬重尊长,决定了以后是不是得到重用的“果”。懂得了这个道理,每一个人都要认真踏实地“种好因”,才能让人生“得善果”。

5.国以善为宝

什么才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财富?《大学》引用了当时记载楚国历史的《楚书》的话: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就是说在楚国看来,真正宝贵的财富不是金银财宝这些物质的东西,而是“善”这种德行,即把有德行的人视为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任何一个组织或者企业,真正肝脑涂地给国家打拼和为企业做贡献的,都是真正有德行的人。越是在困难的时候,大家越能感受到有德之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大家看孔子,在世道如此艰难的时候,仍然秉持“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则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三国时期,蜀国可谓勉强支撑,诸葛亮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终成名相的典范!无论是岳飞的“精忠报国”,还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亦或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正是这些真正的有德之人,扶危济困,治国安邦。所以,任何社会如果长治久安,一定要培育社会的道德风气,一定要爱护社会上的有德之人。对此,《大学》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真正的君子,一定把修养道德放在首位。任何一个伟大的管理者和领导人都切记:只要自己真正有德行,能够为国为民,能够爱护体谅别人,就能吸引更多人团结起来一起奋斗!当能团结更多的人一起奋斗的时候,必然能开拓出伟大的事业,创造更多的财富,然后利济天下苍生。德行,是天下和个人的根本,所谓的钱财是有德行的人服务社会水到渠成的回报!当下有一些年轻人一直关注自己能赚多少钱,这当然可以理解,但如果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也不可能拥有很多的财富。财富是“末”,为社会打拼、为别人创造价值、为人民服务是“本”,把“本”做好了,财富水到渠成。反之,如果我们没有能力服务社会,造福大众,我们哪里有什么财富?如果一个管理者过于看中钱财,不重视自己的德行和培养社会的德行,那必然引发社会的混乱和人心的叵测!人心乱了,社会稳定的根基就被抽走了。所以,当管理者看重钱财的时候,人民就会离你而去;当管理者能够将财物与人民共享的时候,人民自然团结在管理者身边。关于财产,任何用不正当的途径得到的财物,必然不会长久!任何伤害别人的话,也最终会伤害自己!

《大学》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最应该重视的财富是德才兼备的人才!有了真正的人才,国家才能欣欣向荣!一个国家以什么立国,决定了国家的生死存亡!可以这样说,所有只知道重视利益的国家,从来不可能有长远的未来,只有用伟大的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指导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这就是《大学》所说的: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EIO4jd7zJvuibBXr6OKtDMfV8EEOLt3AjTOkWZ0B36W8Ia4t6q7cyY2rSkJxmZ3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