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溯游抗战重庆丛书》

蓝锡麟

巴山雄,渝水劲,相与托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重庆。

聚众成邑,重庆巍然屹立在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已经历了大约3000年,它在古代所穿越的最壮烈的岁月当属南宋末年的钓鱼城保卫战,那么它在近代所创造的最辉煌的历史,就非抗日战争时期莫属了。而且后者较之于前者,意义更加重大得多,影响也更加深远得多。

那段时间内,重庆有史以来第一次,迄今仍是唯一一次成为全中国的政治中心。1937年11月20日,时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重庆代替南京成了中国的战时首都。历时8年又5个半月,直到1946年5月5日还都南京,重庆这一地位方告结束。这期间,1940年9月6日所发布的另一道《国民政府令》,又明定重庆为永久陪都。历史9年2个月又24天,直到1949年11月30日人民解放军进占重庆,重庆的这一地位方告终止。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两个概念虽有关联,并非同一,不能笼统称陪都。像这样既是首都又是陪都,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没有第二座城市可以比肩,重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作用也没有第二座城市可以代替。

与此相应,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又是大后方的军事指挥中心和经济中心,而且包括第十八集团军在内的各个集团军都在重庆设有办事处。经济上,以兵器工业为中心,以重型工业为重点,内迁至渝的企业多达243家,占到全国内迁企业的54%,全川内迁企业的93%,商业、金融、交通运输乃至对外贸易都举足轻重。文化上,全国一流的教育、文艺、新闻出版和科学技术机构及人才大量荟萃于重庆,其盛况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后亦无二。1942年1月3日以降重庆进一步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远东战区指挥中心,并因之而声名远播。五大中心集于一城,无论对中国,对世界,重庆在那段时期做出的贡献和牺牲,都是与其地位和作用相匹配的。

那段时间的中国共产党,虽然尚未取得全国的执政地位,但它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始终高扬民族大义,始终维护和推进国共第二次合作,权力充当了民族解放的中流砥柱。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立足重庆,放眼全局,艰苦卓绝,从容应对,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曾家岩周公馆,化龙桥红岩村,以及新华日报社,不愧为雾都明灯,长期在抗战重庆闪耀夺目的光辉。几乎在关乎持久抗战的所有领域,尤其在政治、文化方面,周恩来和南方局所发挥的特殊作用都是无与伦比的。这种作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共两党重庆谈判,达到光辉的极致。正是在那样的历程中,红岩精神播种、生根、开花、结果了。

也正是在那一时期,重庆这座城市,历史性地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由于被遴选为抗战时期的临时首都,它从一个省辖乙种市,一月升格为行政院直辖市。随着战时内迁民的大量涌入,它从一个1927年只有27万人的中等城市,一跃而演变为1945年达到126万人的大型城市,在全国仅次于上海、天津、北京、南京、沈阳、广州位居第七,在西部则位居第一。它从一个长江上游的内陆商埠,一跃而博得了国际知名度,于南京、上海、北平并列为四而出现在联合国成立初期的世界地图上。它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基础,同样是在那一时期打下的。存在作用于意识,自兹以降,重庆人的现代化大都市诉求变得十分高涨。

可以说,抗日战争时期磨炼了重庆城和重庆人,也塑造了重庆城和重庆人。除了前述诸端,素以码头文化著称的重庆人,在那大敌当前、国难当头的峥嵘岁月里,人格和人性的魅力集中彰显出来。大局为重、团结御侮的民族气节,舍身报国、毁家纾难的侠义气概,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共度艰危、志在必胜的坚强毅力,既光大于仁人志士,亦普注于贩夫走卒。即便日本侵略者的无区别轰炸持续了五年之多,也未吓倒重庆人,致令英国驻华大使薛穆爵士1942年6月24日由衷称赞道:“足以象征中国不屈不挠意志与决心之重庆,乃成为全世界各地家喻户晓之名词。”正是这种共具普适的人格、人格魅力,为红岩精神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群众基础,当时、现在、将来,无不构成重庆人的精神主流。

所有这一切,共同积淀而形成文化,一部分学者将其命名为“陪都文化”或者“抗战陪都文化”。命名是否妥当,容或尚有商讨余地,但在抗战重庆形成了文化积淀却是不争的事实。绝不能拘泥于北京的皇城文化、西安的旧都文化……历经了几百年上千年才积淀而成,而对这一事实持怀疑态度。历史唯物主义既承认缓慢的渐变,又承认急剧的突变,以至产生质的飞跃;抗战重庆就实现了质的飞跃,并且这种飞跃有重庆近3000年的人文积淀的渐变作为潜在的基因。“抗战陪都文化”的精气神不仅流注于当今重庆人的思维和行为中,而且,大量迄今犹存的抗战名人遗事、抗战陪都遗址(其中重要遗址多达200余处)……无不在做着显证。提不提“陪都”并不要紧,关键是要研究,要珍惜。珍惜和研究,才有可能承传和发扬。

组织编写《溯游抗战重庆丛书》,研究虽还谈不上,珍惜却不言而喻。全套10本书,每本各从一个角度,切入一个层面的历史事件、文化活动、名人故事或者风物人情,纪实性地回溯扫描,不求其全,唯求其真。采用图文相济的形式,意在借文字深拓时空,凭图像便利直观,增强可看性。如读者能够从中看到抗战时期巴山的一丛小树,渝水的一簇浪花,那么,无论是由之获得文史钩沉和思想启迪,还是仅止有助于怀旧游览或阅读愉悦,无疑就算编者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情。

2004年7月5日于重庆淡水轩 3PEdtxcqsKTPbTMq9CI7U1maKSlF9RaXdLl2T+EVAZDZMNjmUfsw92T73GqKNWK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