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8 有事没事,找找猎头
——刘备对话司马徽、徐庶

没人会留意到,为了隆中那次著名的聊天,刘备不仅需要奔波三次,而且需要三场聊天来预热和铺垫。

寻寻觅觅之中,刘备专程去拜访了一位客居襄阳的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向他讨教当今世事和当世大才。

体察到刘备的求才心切,司马徽也没有绕弯子,直截了当地对刘备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就是说,一般的读书人和见识浅陋之人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呢?能认清天下形势、了解时代潮流者,才是杰出人物。

而当刘备进一步询问谁才称得上俊杰时,司马徽的回答更是简单明确:“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所谓“伏龙”,就是潜伏着的蛟龙;所谓“凤雏”,就是尚年幼的凤凰。在水镜先生的眼中,“伏龙”就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这里,先来说说诸葛亮。

主题:谁是当世俊杰

聊友:刘备+司马徽

时间:公元207年左右

成语:识时务者为俊杰

语录: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影响:诸葛亮、庞统进入了刘备的视野。

启示:有事没事,找找猎头。

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建安年间,中原各州仍是一片烽火连天、饿殍满地的乱世惨景,而以襄阳为中心的荆州却呈现出一片歌舞升平的治世盛景,仿佛这是一块与世无争的王道乐土,又仿佛这是一个远离纷争的世外桃源。

不过,就在距离襄阳城西二十里地的隆中,有位少年却偏偏唱起了反调。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这支曲调名为《梁甫吟》,是流传在琅琊国梁甫山一带的挽歌。

这支悲切凄苦、如泣如诉的挽歌描述的是春秋时齐国国相晏婴用两个桃子离间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勇士,进而逼迫他们自杀的故事,史称“二桃杀三士”。

每当这首齐地的《梁甫吟》回荡在荆山楚水之间时,人们只是觉得这位少年怀念故乡了,没有人会想到少年别有心事。

没错,这位少年正是来自琅琊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诸葛亮。他之所以吟诵这首《梁甫吟》,除了怀乡之外,恐怕还有赞叹和忧虑。

令诸葛亮称赞的是晏婴的智慧,他仅仅用了两个桃子就离间了三位桀骜不驯的勇士,轻松排除了齐国最大的隐患。

令诸葛亮感叹的是三位勇士的迂执,他们为了区区两个桃子就折了性命,看似刚强的身躯竟如此不堪一击。

令诸葛亮担忧的是荆州这片瓜果飘香的世外桃源,如今正如一个令人垂涎欲滴的“大桃”,即将成为诸侯们猎取的对象。到那时,不知多少生灵因此陷入苦难,又不知会被谁摘了桃子。

令诸葛亮焦虑的还有自己的抱负,弱冠之年的自己何时才能像晏婴一样,凭自己的智慧为国除乱呢?

一首《梁甫吟》,唱尽了少年心事。

除了吟唱《梁甫吟》,少年诸葛亮还有一个爱好:自比。也就是,自我期许。

他经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的齐国国相管仲以及战国时的燕国大将乐毅(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认为自己早晚有一天会建立他们那样的功业。

对此,很多人都不以为然,甚至认为这个诸葛亮是在痴人说梦。要知道管仲、乐毅二人可是光耀时代、鼎鼎大名的人物,你一个小年轻,生在这样一个山河破碎、弱肉强食的时代,哪来的这般胆气?哪来的这般机遇?又哪来的这般能力?

但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别人不相信,来自博陵的崔钧和来自颍川的徐庶等人却对诸葛亮的自我期许和远大前程深信不疑,甚至整天与孔明黏在一起,一起游学,一起聊天,谈古论今,纵论天下。日后,石韬(字广元)、崔钧(字州平)、孟建(字公威)、徐庶(字元直)被称为“诸葛四友”,其亲密程度可见一斑。

不过,朋友间就像跷跷板,你仰视他,他却俯视你。密友归密友,哥几个相信诸葛亮比肩管乐,诸葛亮却不肯把哥几个与自己等量齐观。

有一次,他对石韬、徐庶、孟建说:“以后你们几个都能当上刺史、郡守这样的大官。”

诸葛亮的确料事如神,日后三人都入仕魏国,徐庶官拜御史中丞,孟建担任凉州刺史、征东将军,石韬也当上了郡守。

当然这是后话,这里先说哥几个听到诸葛亮这番评论后的反应。他们听诸葛亮这么一说,倒忍不住问起了孔明对自己的仕途预测。这回,孔明却“笑而不言”,卖起了关子。

主题:未来前途

聊友:诸葛亮+石韬、徐庶、孟建

时间:公元200~207年

语录: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

影响:诸葛亮与他的好友们隐然有了不同的走向。

启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略》

实际上,诸葛孔明不是不说,而是早就说了。仔细分析诸葛亮的两位人生榜样,就可以粗略窥知他的理想抱负。

管仲是春秋时的名相,乐毅是战国时的名将,他们有颇多相似之处。

粗看,他们都善于规划,审时度势,建立了堪称不朽的旷世功勋。管仲通过“尊王攘夷”和内部改革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的霸主,乐毅通过自己卓越的战功帮助燕昭王振兴了燕国。

细看,他们都娴于外交,纵横捭阖,成就了以小搏大的千古传奇。无论是齐桓公的齐国还是燕昭王的燕国,当时都不可能单凭自身的力量实现如此宏伟的战略目标。为此,在管仲的谋划下,齐国通过与鲁、宋、陈、蔡等国的会盟,实现了霸业;乐毅通过与楚、赵、魏、秦等国的联盟,一举攻下了齐国。一句话,管仲、乐毅都是外交和统战工作的高手。

深看,他们都生于乱世,幸遇明主,获得了作为臣子的无上荣光。管、乐二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独领风骚的时代佼佼者,离不开礼贤下士、待其若上宾的好老板。齐桓公为了得到管仲,不仅从鲁庄公手中把他要回来,而且择良辰吉日恭候迎接,一聊就是三天三夜,之后更是委以宰相之职,对他言听计从。燕昭王为了得到乐毅,不惜挖魏昭王的墙脚,委之以亚卿,授之以上将军。

审时度势、纵横捭阖、幸遇明主——管、乐二人的人生际遇和作为恐怕正是诸葛亮所期许的。目标是成就一番千秋大业,途径是合纵连横、以弱胜强,前提是找到真正欣赏自己的人。如此伟业才能告慰平生,如此人生才算尽善尽美。

仅上面这三条,就已经让人可望而不可即了。可是,诸葛亮的期许还不止于此。

乐毅是名将,是军事型人才。他的名号是打出来的,主要体现在军事上的攻城略地,一口气拿下了齐国的七十座城池,打得对方奄奄一息,离亡国就差那么一点点。

管仲是名相,是复合型人才。他的名号是谋划出来的,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和改革创新上。

其一,管仲讲政治。一面“尊王攘夷”的旗帜,让齐国始终占据着道义的高地。

其二,管仲懂经济。一套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将富民强国放在首位,实行盐铁专卖,重视工商发展,改革土地制度和货币制度,举重若轻地实现了富国强兵,堪称经济改革的鼻祖。

其三,管仲敢改革。这位日后被称为“管子”的思想家,对齐国的内政、外交、经济、社会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政治上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按军事需要进行结构重组;社会政策上,建立了士、农、工、商的阶层分工,一套服务于政治和军事需要的社会治理体系简直无懈可击。

其四,管仲明法度。管仲提出“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使“事断于法”的法治思想成为齐国的基本国策。管仲整肃内政,清明政治,使齐国实力得到了迅速提升。

实际上,诸葛亮“自比管乐”,不仅仅是取管、乐二人的交集,而是要取管、乐二人的合集。

他的理想是集二人之大成:既出将又入相,既有外交上的成就又有内政上的作为,获得“管仲+乐毅”般的成就。

也许,这样的人生可遇而不可求。可是,诸葛亮不愿听天由命,他要让自己心目中那位求贤若渴的明主,在最恰当的时间遇见最好的自己。

为此,自视甚高的诸葛亮表现出了与常人迥然不同的做法:别人读书“务于精熟”,他却“观其大略”;别人往来奔走、自我营销,他却高卧隆中、躬耕南阳。据说,每天清晨和夜晚诸葛亮都悠闲从容地读书思考,常常抱膝长声吟啸(抱膝长啸)。《诗·小雅·伐木》云:“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鸟儿嘤嘤是希望从幽谷飞上高耸云天的树冠,诸葛亮吟啸又想被谁吸引?又将奔向哪里?

通过对管仲、乐毅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大致描述诸葛亮的择主标准:

第一,这位主公要有强烈的企图心,这样此人才敢勇立潮头。

第二,这位主公没有高明的操盘手,这样自己才能独占鳌头。

第三,这位主公应有政治的合法性,这样事业才可百尺竿头。

第四,这位主公须有深深的危机感,这样自身才会鸿运当头。

对于诸葛亮来说,满足这四条足矣。至于目前实力的强弱、地盘的大小,恐怕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其实,弱一些、小一点未尝不是好事,投身一个相对弱小的集团,甚至可以通过低开高走的强烈反差映衬出理想的光辉和事业的伟大。

诸葛亮看重的不是海拔高度,而是相对高度,与其成为高原中的小丘,不如成为平原上的泰山。

按照上面几条标准给诸侯群雄们排排序,结果一目了然。第一条把坐观成败、不思进取的刘表排除掉了,第二条把人才济济、亲力亲为的曹操排除掉了,第三条把自立门户、割据一方的孙权排除掉了,最后只剩下寄人篱下的刘备。

在诸葛亮眼中,刘备的确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刘备屡仆屡起、百折不挠,没有非同一般的大志向是难以支撑他从失败走向失败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刘备即使失败也摆出骄傲的姿态。诸葛亮要跟随的就是这种刘邦式的枭雄。

刘备缺少谋略、居无定所,但凡有个具备战略眼光的高人指点也不至于拼杀了十几年还是出道时的那几杆枪。诸葛亮要的就是这种雪中送炭、舍我其谁的空位置。

不过,刘备也有独特的优势:相对于曹操“奉天子”奉出来的合法性,孙权纳贡纳出来的合法性,刘备血液里流淌着的就是合法性。跟着孙权干,法人登记都有问题;跟着曹操干,自己没挪窝可能就换了法人。跟上这两人,戴不戴乱臣贼子的帽子,由不得自己。而跟着刘备,永远政治正确。

解决了跟谁的问题,接着就要解决如何跟的问题。

按说,以诸葛亮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以及个人才华,跟上谁都不是难事。

从家庭背景看,诸葛亮出身世代官宦的琅琊望族,先祖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那样的高官,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当过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虽比不上那些四世三公的大家族,好歹也有点政治资本。

从社会关系看,正因为叔父诸葛玄与刘表是故交好友,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才被安顿到了荆州,托付给了刘表。熟不熟先不说,至少诸葛亮与刘表不生分。除此之外,他的岳父黄承彦是当地的名士,他的岳母与刘表的后妻是亲姐妹,是蔡瑁的姐姐。如此说来,诸葛亮与刘表、蔡瑁家族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个人才华看,虽然许多人对他的理想抱负并不认可,但是在庞德公、司马徽等名士眼中,他绝对是一位青年才俊;而在徐庶、石韬等一群伙伴中,他也是佼佼者。

凭着这些,他无论跟上谁都不失刺史、郡守之位。

但是,诸葛亮考虑的不仅仅是跟上的问题,而是自己跟后的定位问题。如果不能成为集团中的主心骨,如果不能将自己的理想抱负付诸实践,自己为什么不干脆跟随曹操那样的实力派人物呢?何苦独辟蹊径,要跟随看似前景黯淡的刘备呢?

不过,要搭上刘备这趟车,成为导航员和驾驶员,诸葛亮也有自己的短板。

一是年龄差距有些大。刘备来到荆州那年,已经年届不惑,而诸葛亮此时刚满弱冠,两人差了整整二十岁。让一个走过的桥比自己走的路还多的人,来向自己讨教“路在何方”,恐怕有些困难。

二是信息严重不对称。刘备是南北厮杀数十年的当世枭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诸葛亮还只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即使有点名气也只局限于朋友圈之内。一个是和尚头上的虱子,另一个是道士袍子里的跳蚤,二人的知名度难以相提并论。

因此,诸葛亮看得见刘备,刘备却很难看到诸葛亮。此时,刘备在跷跷板的高处,诸葛亮在跷跷板的低处。

想让刘备仰视,诸葛亮只能通过让刘备放低身段、三催四请来提升自己。

史书中,除了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提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只留下一段“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这看似简短的两句,却是诸葛亮梦想的起点、成功的开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实际上,为了这个良好的开端,不少人为之忙前忙后,垫场暖席。

第一个出来预热的,是水镜先生司马徽。

他一句“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一下子使诸葛亮作为俊杰之一进入了刘备的视线。

聊备一览

好好先生

司马徽有一个口头禅,就一个字:“好。”他见什么都说好,你问他什么事他都说好,甚至人家告诉他自己死了儿子,他也说“好”。时间长了,连他的老婆也有些疑惑和抱怨:“人家有疑问才前来问你,你就应该同人家明辨探讨,而你却凡事都说好,那人家为什么还要问你?”然而,对于妻子的这番责难,司马徽的回答一如既往:“你说的,也很好!”看来,司马徽是准备一好到底了。

后来,有了“司马称好”这样一个成语。再后来,有了“好好先生”这样一个称呼。

无独有偶,司马徽推荐的“凤雏”庞统也喜欢夸人,别人有六分的品行才德他就要给出十二分的评价,“每所称述,多过其才”。当别人问起其中缘由,庞统振振有词:首先,“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就是说如今正道衰落,人心不古;其次,“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要想复兴正道,就要有足够的正面引导作用,所以要夸大其词;最后,“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数,使有志者自励”,退一步讲,即使十个人当中有五个人能够自我勉励,也是可以改善世风的。如此看来,庞统与司马徽的做法真是异曲同工。

说完了趣事逸闻,再交代一下司马徽的人生结局。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随着荆州不战而降,司马徽也成了曹操治下的子民,曹操原本想“大用”他,但司马徽没过多久就病故了。

第二个出来垫场的,是徐庶。

当时,徐庶主动去见刘备,被刘备视为人才并一心延揽。但徐庶却力荐诸葛亮并一心想促成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

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听他这么一说,刘备立刻动了招揽诸葛亮的心思,于是说:“君与俱来。”就是说,你们俩一起来吧。

听到刘备这句话,徐庶却有些为难了:“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你过去面见可以,让他屈尊过来却不行,不如你屈驾去拜访拜访他。

主题:如何见到诸葛亮

聊友:刘备+徐庶

时间:公元207年

语录: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影响:刘备对诸葛亮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兴趣。

启示:高人不是想见就能见的。

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这样的铺垫已经够意思了。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听了这番话,随即踏上了三顾之旅。可是,似乎火候还没到,据说还有一个人要出来为“三顾”做些铺垫。

第三个出来暖席的,据说是诸葛亮自己。

据《魏略》和《九州春秋》记载,诸葛亮自己曾混在一群儒生中去见了刘备,并且在众人离去后独自留了下来。

看到这名赖着不走的年轻人,刘备懒得搭理,自顾自地拿起牦牛尾巴干起了编织活。

面对自己如此不受待见的尴尬场面,诸葛亮倒是安之若素,不慌不忙地打破了僵局:“都说将军有远大的志向,原来就是搞编织呀!”(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

听到这话,刘备知道要把手工活放在一边,认真对待这个年轻人了:“你这是什么话,我也就是借此解解闷罢了。”

随后,二人进入了正题:刘备在曹操和刘表的夹缝中如何生存与发展。最后,诸葛亮献上了自己的建议,露了那么一小招:招募游民,组织生产。于是,刘备开始了解诸葛亮,认为“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主题:如何让刘备请自己

聊友:刘备+诸葛亮

时间:公元206年或207年

语录: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

影响:诸葛亮给刘备留下了印象。

启示:预热和铺垫是必要的。

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略》

诸葛亮自己跑去见刘备,可能吗?有可能。但这不足以达到成为“领航员”的目的。同时,给出的建议也有些低级,招募流氓无产者的做法并不高明,而且刘表、刘备已经在做了。

不过,不管怎么样,至少刘备与诸葛亮彼此对上号了。所以,虽然无法考证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存在,姑且也记上一笔。

最后出来暖场的,是时局。

上面说过,诸葛亮的择主标准有四条,刘备满足了前三条,而第四条——补齐自身短板的急迫感和危机感,只能让时间来解决。

沸点没到,盖子是不能揭开的。没到达人生的最低谷,刘备是不会低眉仰视的。

随着曹操兵锋的日渐临近,深感时不我待的刘备最终踏上了通往隆中的路途,而且他这一去,就是三趟。

原文节选:

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

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ecA4PbdLZcUqhJVhpoGRYnKkpURZMCIEN6y9hbOduLZy3ob/kOjuOxfxtYclNd2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