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喜欢看那些专注工作、认真泡茶或者悠闲地喝咖啡看着窗外的侧影。那种骨子里的安闲感,总会给人一种打动与心安的感受。无论忙闲,我们都该有松松快快的状态,如同午后的微风吹动蓬松的草地,一个个生命各有各的生息与自在。
一个高效的人,该是非常有能力应对忙碌的人,他们的忙碌是线性的,要做的事务如同穿在线上的珠子,一个一个被有序地拨过。他自己并不是某一颗珠子,而是那个拨珠子的人。投入和忙碌的最佳状态,该是忙而不乱的。
而一个低效能的人,经常欠缺头绪,不能以有序的心做静观与处置,所以心中总有纠缠感,缺少自由与空间。哪怕泡杯茶、喝杯咖啡的工夫,都变得奢侈,或者急匆匆的。
忙碌与忙碌之间总会有缝隙的,如同珠子和珠子之间的线。这些缝隙就是自己抽离出来休息蓄养、回归觉知的时候。用十分钟的时间,不讲话,把注意力从工作转向一杯茶,看茶叶被水冲泡而慢慢展开,一口一口安心品饮,觉受茶汤从口中一直浸润到身体深处,品味茶香进入身体的余韵悠长,这股沉下心来体味到的深沉、悠然的清香,本身就会驱散疲惫,松开精神的紧张,让觉知醒过来,这便是茶之冥想。
我也总会在桌角上放一本装帧设计精美的短诗或散文集,提醒自己怀着出离之心投入忙碌,不慌乱的状态。日本诗人小林一茶的俳句集是我特别喜欢的。休息间,会随意打开一页品读:
我知道这世界,
如露水般短暂。
然而,然而。
不急着继续翻读,就把一句含在心里,合上书,闭起眼睛品味,停顿在那个说不出被什么击中的感触中,心的某个位置会倏然松软。这便是于忙碌的间歇中触碰禅心的瞬间吧。有时长久地忙碌一件事,真的会使我们的心僵硬无感,缺少弹性,这些短暂时间的抽离,其实弥足珍贵。
对于刚刚开始学习冥想的朋友,也可以放一曲几分钟的静心音乐,正襟危坐,把背部离开靠背,微微舒展脊柱,双腿放松,双脚自然地踩在地上,完全可以率性地脱掉高跟鞋,感受双脚踏实的落地感,双手掌心向下放松在大腿上,闭起眼睛,放松冥想。你只要把专注力放在音乐上,慢慢觉察呼吸在松缓,音乐充满了全身内外,呼吸如波浪般轻轻起伏,而心如同漂在河面上的一片叶子,随波清幽。
十分钟后,再次投入工作或创意,会有一种崭新的观念与感受,原来每一刻真的都是崭新的。这些日常忙碌进程中的冥想放松,会渐渐熏陶我们忙而不乱的心,让我们以优雅的姿态尽心尽意地工作。我们会发现这一天,自己能够应对更多的事情,专注高效,却不匆忙。重要的,不是躲避忙碌,而是训练忙而不乱的能力。
我们也会经常感觉到,忙了一周的工作,节假日终于可以休息了,却老睡不醒,起床以后也是昏昏沉沉的。休息日却休息不过来,为什么呢?
在工作的时候,心被事情抓着,还没那么明显。可是当我们在假日停下的时候,心忽然无处安放了,于是更容易昏沉散乱。做做家务,陪陪孩子,说说话,再拌拌嘴,刷刷手机,睡得很晚,到了上班的时间又起不来,感觉还是那么疲惫。或者周末上学习班、读各种技能书,往脑子里拼命塞知识,不得空闲。这样,身心根本没有得到真正的休息。难怪帕斯卡尔说:“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他的房间里。”
如今我们的快乐虽然可以从非常多的途径获得,然而人们的焦虑、紧张却与日俱增。这好像是个悖论。我们真的通过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体验到深层的快乐了吗?还是更加无聊与恐慌?
什么是深层的快乐呢?它和宁静的体验相关。而宁静的前提,是投入专注力与耐力。我们是否愿意把能量全然深入到眼前的一件事情上,无论它是工作还是休息。比如,此刻我们坐在沙滩上,面对大海全然放松,沙滩松软,细腻的沙砾从指缝间渗出,情绪松弛下来,看远远近近的海浪,听海浪拍打翻涌的声音,感受空气里海水的味道和海域空间的辽阔感。此刻,我们全然体验着深处的宁静。
这种体验,和对着大海拍张照片发朋友圈,换下一个地方,再拍,再发,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和自然全然的联结,体会自我的松动与解开,不急于表达,享受那份沉默与沉淀;后者是仍然封闭在自我散乱的念头欲望里,停不下来,能量跟着念头完全耗散掉了。这两种“闲”的体验截然不同:一个是安闲,一个却是闲散。
问题并不是发朋友圈,而是我们对每个“此刻”的体验都太轻薄、太着急了,还没进入就结束了。我们每个人都希望闲下来,去拥抱诗和远方,然而真正闲下来,却发现享清福其实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它甚至比忙碌更难。当我们无事可做的时候,到底该做什么?我们能够经营时间的悠闲带给我们内心的知足感吗?如何可以闲而不散呢?《瑜伽经》说:“由于满足,人得到最大的快乐。”知足,不在远方,而在每一个眼下。
禅修、瑜伽、太极、茶道,其实根本上都是在训练我们的身心,使其平静地履行职责,全然投入于眼下的事;不执着结果,用平和的心生活在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