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希望能有机会进入名校读书。
我为此做了很多努力,但17岁的时候还是被剑桥大学给拒绝了。当时查询结果需要直接给剑桥大学打电话,我还记得那是一个晚自习的课间,我专门到厕所里打的电话。
知晓结果后,我有点蒙。站在茅坑旁边,我傻乎乎地想了很多问题。为什么呢?我到底输在了哪里?是不是不够自信?是不是不够聪明?还是不够努力?……那些问题就像旋涡一样让我深陷其中,我好像很理性地在分析,又好像很情绪化地不想停止对自己的质疑。
我当时感觉自己好像输了什么,又不太确定。我不是非去剑桥读书不可,但愿望落空的那一刻,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它让我意识到,我不够出色,出乎意料的是,这一点意外地让我非常难过。
不甘于平庸,努力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我相信这个理念在今天依然是教育的主流。
在追逐“成为不平凡的人”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比我更聪明、比我更有毅力、比我更能沉得住气,哪怕只是在一些小技巧上比我更有天赋的人。每当我意识到自己在某一方面可能只是普通水平的时候,我多少会心有不甘。凭什么别人在这方面比我强?这种不甘的感受甚至会被放大到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事事不如意。
落榜剑桥之后,我去了伦敦的一所大学,叫伦敦大学学院。这个学校在中国没什么名气,但其实是一所好学校。在那里我误打误撞地选了“神经科学”(neuroscience)为大学专业。这是一个以研究大脑为核心的专业。我选这个专业有两个原因:其一,它是我们大学最好的专业,世界排名第二,既然我不能去一个世界排名第二的大学,那我得在专业上“找点儿安慰”;其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期待能找到一种让自己变得更出色的方法,它可以是变得更聪明、更有口才、更有音乐天赋、更有创造力,或是仅仅提高记忆力。
但对大脑了解更多之后,我反而放下了这些执念。我第一次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不是为了考试得更高的分数,也不是为了在朋友圈炫耀自己的博学多才。大脑的美惊艳了我,我意识到自己的大脑真的好厉害,而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大脑能让我感受自己想感受的、选择自己想获得的东西,这本身就弥足珍贵。
可以说,神经科学让我客观地认识了自己,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存在,并发现自己无论平凡还是不凡,都十分珍贵。
博士毕业后,我来到牛津大学从事神经科学研究工作。
第一次给大一学生上课的时候,我观察着他们,暗自将十年前的我与他们做比较:为什么十七岁的我没有机会进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这样的学校呢?和他们相比,当时的我缺少什么呢?我想我缺少的大概就是那份少年人该有的好奇心吧!
知识不应该和考试成绩画等号,它自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阅读也不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它能带来游戏和美食无法带来的满足感。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你打开一个新的世界,一种新的看待自己、与他人相处、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赵思家
2021年1月1日清晨
于英国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