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喜欢说话清晰而不含糊的人,因为说话含含糊糊,没有明确的观点,容易让对方不明所以、难以理解。表达含糊不清的人违反了“排中律”的逻辑规律。
在逻辑思维中,“排中律”要求在同一表达中,一个概念或反映事物的某种本质,或不反映事物的这种本质,一个判断或反映事物的某种情况,或不反映事物的这种情况。同时,“排中律”还要求,对于互相矛盾的两种思想必须做出排他的选择,而不允许都加以否定或都加以肯定。
有这样一个故事:
狮子为了让百兽认为自己是真正的大王,就指定熊、猴子和兔子为它的大臣,许诺给它们好吃的,并保护它们,它们三个胆战心惊地同意了。开始还好,它们三个也威风了一段时间,但好景不长,狮子与它们在一起待腻了,很想吃掉它们,但之前承诺过它们,因此狮子不得不找个合适的理由。
狮子终于有了主意,它把三位大臣招来说:“你们当大臣有一段时间了,为了考验你们的忠诚,现在得测验一下你们。”说着,狮子朝熊走过去,问:“你告诉我,你从我的嘴里闻到一股什么气味?”熊如实说:“大王,您天天吃肉,所以您嘴里的气味很不好闻。”“你竟然说我臭,你犯了叛逆罪!”狮子吼叫起来,“我这就将你处死!”说罢,狮子扑到熊的身上把它咬死,并美美地吃掉了。
猴子和兔子惊恐地回家了。过了几日,狮子又问猴子:“你告诉我,我嘴里有什么气味?”猴子想到熊的下场,为了保命,它赶紧回答说:“大王,您的嘴里开放着世上最香、最甜的鲜花。啊,从您嘴里呼出来的热气中,可以闻到一股奇异的芳香!”“你这个骗子、马屁精!”狮子吼叫着,“你竟敢对本王说谎!我天天吃肉,嘴里哪来的花香!”说着,狮子又扑到猴子身上把它也吃了。
接着,狮子又以同样的问题问兔子,兔子心惊肉跳地回答说:“真是抱歉,狮子大王。今天我感冒了,鼻子堵得厉害,什么气味也闻不出来。请允许我明天再来答复您。”狮子听兔子这么说,不好直接吃掉它,没有办法,只好放兔子回家了。
狮子的嘴巴本来是臭的,熊如实地说出了它嘴里的气味很臭,被定为“叛逆罪”;猴子撒谎说它嘴里的气味很香,又被斥为“拍马屁”。在回答狮子的“嘴里有什么气味”这个问题时,诚实不行,不诚实也不行,很明显狮子违反了“排中律”的逻辑规律。
兔子没有用“是”或“否”进行正面回答,而是说自己感冒了,从而使狮子的如意算盘落空。按照“排中律”的要求,兔子没有对两个矛盾的判断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因此兔子没有违反“排中律”,这说明兔子是有智慧的。但是,我们赞赏兔子的智慧并不是提倡大家都找借口去回避是非问题,推卸责任。
在表达过程中,“排中律”要求人们必须有个明确的观点或意见,赞成或反对,应说清楚,不能含含糊糊。
在会议中,领导对大家说道:“今天,我们开会的目的就是让大家记住,我们公司接下来的发展从整体布局出发,但也不能片面地追求整体,细节也是很重要的,希望各个部门务必做好相关工作。”
显然,领导的这句话含糊不清,让大家不明白到底是抓整体还是抓细节。另外,句中的“相关工作”也没说清楚具体是什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上面那些模棱两可的话语正是逻辑谬误的一种真实表现形式,如果你用这类话与人交流,对方将很难明白你想要表达的意思。
罗布·肯德尔说:“无论会议有多么欢乐、鼓舞人心,除非有清楚的对话,否则任何事情都不会得到发展。必须做到三件事:清楚地知道要和谁,在什么时候,交付什么。如果任何一件缺失,期望行动的概率都将大幅度下降。持续地练习这个策略,你会发现效率的提升。这是小的改变,却有大的不同。”当然,这样的方法指导不仅适用于工作中,也适用于其他对话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