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并非终点,
失败也绝非末日,
重要的是
继续前行的勇气。
——丘吉尔
思考力训练
当一位同事邀请办公室里的其他人下班一起去聚餐,却没有邀请你时,你会怎么想?
1.根本没有人喜欢我,我太可怜了;
2.他们不理我,我也不想理他们;
3.他们居然都不邀请我,简直太过分了;
4.我也许可以去问问能不能和他们一起去。
如果你的选择是前三个选项中的一个,这代表你是一个有防御式思维的人,你害怕面对失败,担心被人贬低,更倾向于掩盖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如果你的选择是第四个选项,这代表你是一个拥有开放式思维的人,你更善于应对挑战,能在危机中看到机会,你也更容易吸收、内化新的知识。
在职场中,我们都知道要表现得乐观、积极、开朗,这样才能赢得身边同事的喜爱和领导的赏识。但仅仅有这个意识是不够的,你需要改变的其实是自己的思维习惯,打破防御式思维,否则你的积极乐观就只是一种表演,经不起困难和挑战的考验。
防御式思维带来的问题可不仅是悲观、惧怕失败,它甚至会让人掩盖自己犯下的错误,让错误不能被及时发现和纠正,最终酿成大错。
伯纳德·卢瓦索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厨师之一,他是饮食界的明星,也是新式烹饪的发明者之一,他在勃艮第拥有一家三星米其林餐厅和一条冷冻食品生产线,在巴黎也拥有三家餐厅,同时他还出版了多本烹饪书籍。
2003年,卢瓦索在《高勒米罗美食指南》( Gault Millau )中的评分从19分降到了17分,而满分是20分。烹饪界因此谣言四起,传言他会在当年的《米其林指南》中被撤销三星评级,不幸的是,卢瓦索被自己可能会遭遇失败的念头击垮了,因此他选择了自杀。但在他自杀之后不久,当年的《米其林指南》就出版了,卢瓦索的餐厅仍被评为最高级别的三星,并没有被降级。正如《高勒米罗美食指南》的负责人所说,难以想象他们杂志的评分会让这位出色的厨师丢了性命,卢瓦索的死真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实际上,卢瓦索就是一个典型的拥有防御式思维模式的人。美食指南对他降低评分的举动,让他对自己产生了一个新的定义——一个失败者,一个风光不再的人。
防御式思维不仅能摧毁一个人,甚至还能毁掉一家巨无霸公司。
20世纪90年代,在华尔街叱咤风云的所罗门兄弟公司遭遇了一次重创,这家公司的一位优秀的部门主管保罗·莫泽(Paul Mojzes)在1990年到1991年间多次破坏美国财政部制定的国债投标规则。在1991年4月底,莫泽发现自己的行为很快就会暴露,于是他把在2月的国债竞标中的违规行为告诉了自己的上司约翰·梅里韦瑟(John Meriwether)。随后,梅里韦瑟把这件事情报告给了所罗门兄弟公司的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及公司内部的律师。
梅里韦瑟跟公司的几位主要管理者说,莫泽的行为应该已经触犯了法律,必须把实情尽快告知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但是,从董事长到首席执行官,再到公司的律师,没有一个人履行这个告知的义务。很快,半年过去了,这种拒绝承认公司所犯错误的傲慢自大的懈怠行为,让问题发展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所罗门兄弟公司高管知情不报的行为惹怒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银行的副行长给所罗门兄弟公司发出了一封信,要求他们根据自己已经了解的情况,在10天之内递交一份涵盖所有不规范行为、违法行为以及渎职细节的综合报告。然而,在收到这封信之后,所罗门兄弟公司的董事会依然没有做出反应。因此,美国财政部做出了一个决定:终止所罗门兄弟公司竞标美国国债的资格,不管是它自己购买还是帮客户购买。这给了所罗门兄弟公司当头一棒,使其超过一半的业务面临瘫痪,眼看这个金融大鳄就要“猝死”。
所罗门兄弟公司的这种作为正是典型的防御式思维的表现,他们受限于盲目的骄傲自大,无法面对自己的错误,也不能把自己的错误当成一次成长的机会,他们害怕公众因他们的错误行为就把所罗门兄弟公司视为一个失败者,所以他们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
著名的“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也是所罗门兄弟公司的股东,他在这个时候临危受命,出任所罗门兄弟公司的临时董事长。巴菲特就任后首先向政府监管部门、媒体和大众承认了所罗门兄弟公司所犯的错误,并且承诺将会改正这个错误,以及对犯错误的高层管理者进行追责。在随后的10个月里,巴菲特更是动用自己多年来积攒的良好信誉,在华尔街和华盛顿之间奔走,在所罗门兄弟公司濒临倒闭的危急时刻力挽狂澜。巴菲特具有的就是开放式思维,他认为,组织或个人都难免会犯错,但是只要勇于承认错误,并且尽力去补救和改正,就能够获得成长。巴菲特不把失败定义为是不可逆转的,而是把它当作一次获得成长的机会。
当处于防御式思维模式中时,人们会非常害怕因为失败招致他人的贬低,他们担心失败会永久地定义他们,也许他们很聪明、很有天赋,但是防御式思维模式似乎剥夺了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而当人们拥有开放式思维时,失败虽然也会让他们感到非常痛苦,但他们并不认为一次失败就足以定义自己,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拓展、改变和成长的,通往成功的道路依然有很多条,所以他们不会惧怕直面失败。
对于一个拥有防御式思维的人来说,被失败击垮可能会是永远好不了的创伤,失败从一个事件——“我做某事失败了”,转变成了一种身份——“我是一个失败者”。
没有人生来就是成功者,即便是巴菲特、乔布斯、比尔·盖茨这样卓越的企业家,也曾经遇到过解决不了的问题,甚至是彻底的失败。而他们异于常人的地方,是能够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百折不挠、逆势而行,直至成功。如果你也想要和他们一样不畏惧失败,并且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弥补不足,变得更强大,就要把防御式思维转变为开放式思维。
科学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中有一种特别的神经回路,叫作“社会参与系统”。社会参与系统位于大脑的前额叶皮质。这个脑区连接着其他很多脑区,负责高级思维,影响着一个人的好奇心、观察力、分析力、共情力和问题解决力,甚至是道德感。
当一个人的社会参与系统被激活时,引发的态度是接纳,而不是防御,这时人就处于开放式思维起作用的状态。 社会参与系统活跃,会让我们在应对挑战时更清醒,头脑更灵活,也会使我们保持平静、放松的心态,让我们的大脑能更轻松地吸收、内化新信息。有些人在压力之下总能有超常发挥,并不是他们天生心理素质好,而是他们后天拥有了开放式思维,善于激活自己的社会参与系统,能够在危机之中放平心态,捕捉到危机中潜藏的机遇。
而拥有防御式思维的人,因为没有激活社会参与系统,所以无法调动起前额叶皮质负责的高级思维,大脑活动停留在较低级、较原始的脑区。防御式思维决定了我们在面对威胁时做出的反应是对抗性的,这时人们会担心犯错、想避免麻烦。因此防御式思维会让人抗拒新知识,抗拒他人提出的观点和建议,进而把整个世界看作难以应付的困难,眼里充满了焦虑、竞争和威胁。
那么如何才能激活我们的开放式思维呢?其实不难,你只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良性的思考习惯就可以,这里我想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如果你报名去学习西班牙语,在课堂上,老师向你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这时,如果你拥有防御式思维,那么就会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受到了挑战,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你的身上,你会特别关注老师对你给出的答案的反应,你还会感到十分紧张,并感受到你的自尊心正在被蹂躏。而如果你拥有开放式思维,那么你就会想,你是一个初学者,这也是你来这里学习西班牙语的原因。你来这里的目的就是学习,老师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学习。如果你能这样思考,紧张的心情就会远离你,你的思维就会变得更加开放和活跃。
同理,在工作中,领导有时会要求我们返工,指出我们工作中的许多问题。一开始大多数人都会按要求返工,可如果领导连续三四次要求返工,很多人就会产生抵抗情绪,消极怠工或者应付了事,甚至是发脾气,这都是防御式思维的反应。而拥有开放式思维的人会认为:“领导多次要求返工,说明依然相信我能完成好。领导这次指出我的许多错误,对我很苛刻,可能是因为接下来有很重要的工作要交给我。而且不管领导怎么打算,我都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这对我并没有坏处,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损失。”
一个拥有开放式思维的人,不仅能够打开自己的思维,也能在沟通协作中,激发周围的人形成开放式思维。
让我们假设一个职场中常见的场景:最近你在带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实习生,刚参加工作的他很多事情还没能上手。不过,最近他提交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材料,你会如何对他表示鼓励和赞扬呢?
如果你对他说:“你做的东西真是太好了,你比我之前带的实习生聪明多了。”这样你就把他放在了聪明有才华这样的位置上。如果你跟他说:“跟你上次提交的工作计划相比进步很大,我能看出来你在这上面花了很多心思。”这时他并不会感到自己拥有什么特别的天赋,他会认为自己受到表扬是因为自己付出了努力。如果你经常只给下属其中一种反馈,那么这可能会对他未来的职场发展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第一种夸奖是对他才能的夸奖,会让他陷入防御式思维模式,表现出防御式思维者所拥有的特征。一旦他在工作中需要应对更大的挑战时,他就可能会选择回避,因为这样才不会暴露出他能力上的不足,避免别人对他的才能提出质疑。第二种夸奖则与第一种相反,如果你夸他非常努力,那么在未来他就有更大的可能性去迎接挑战,学习新知识、应对新任务。
开放式思维,能够让人乐于迎接挑战并且接受失败,用平和代替焦虑,用接纳代替对抗,用主动开放代替被动防御。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拥有开放式思维的人更自信,也并不代表他们的危机意识更薄弱。
与防御式思维相比,开放式思维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让人自信,而在于让人踏实、平和地面对困难与挫败,从而在这些困难与挫败中学习到新的经验,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更有智慧,生活得更有目标感。
所以,开放式思维并不能让人永远快乐、永远没有消极情绪、永远不会遇到问题。如果你对开放式思维的认识有偏差,笼统地把它和积极乐观的心态画等号,可能会导致你面临一些问题。听起来这二者是很容易区分的,可在实际生活中,就连著名的心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也曾犯过这样的错误。
丹尼尔·卡尼曼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卡尼曼刚刚成功说服了以色列教育部的一些官员,在高中开设有关判断与决策的课程。他信心满满地组建了一支团队,其中甚至包括希伯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福克斯。他们一起设计了课程内容,并开始着手为这门课程编写教材。
他们坚持每周五下午开一次例会,完成教材的几个章节的编写,还上过几节示范课,大家都感到项目进展得非常顺利。有一次,卡尼曼突然想到,可以请所有参与教材编写的人员预测一下教材文稿的完成时间,然后,卡尼曼收集了大家的预测,并且把结果记在了黑板上。大家对完稿时间的预估集中在两年左右,最短的是一年半,最长的是两年半。看到这个结果,卡尼曼又有了一个主意,他问福克斯院长:能否想到还有哪些团队曾经像他们一样编写过课程教材,大概用了多长时间?
福克斯院长认真地想了想,陷入了沉默,在卡尼曼的一再追问下,他说:“据我了解,大概有60%编写教材的团队最后都没有完成教材的编写,用时少则7年,多则10年。”听到福克斯这么一说,整个团队都傻眼了,卡尼曼又追问了一个问题:“那么我们这个团队和其他团队成员的技能水平以及资源相比如何呢?”福克斯认真地想了想说:“我认为,客观来讲,我们团队成员的技能水平和资源略低于平均水平。”这也就是说,卡尼曼教授组建的这个教材编写团队能够完成教材编写的可能性将不会超过40%,而完成这个教材编写则需要7~10年,这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虽然福克斯院长的话给卡尼曼团队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但是他们仍然坚信能很快完成教材的编写。在短暂的争论之后,他们决定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继续工作。而这本教材最终完成,已经是在8年以后了。虽然卡尼曼和他的几位心理学家同事最终完成了这项工作,但是用时远远超过了他们预测的最长时间两年半,乐观自信的心态并没有让他们比别人完成得更快。
如此看来,盲目乐观和开放式思维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乐观只会让人沉浸在“我能成功”的假象中,对困难和挑战缺乏清晰的认识,单纯地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但是,乐观心态并不能转化成“为我所用”的力量,一旦碰到危机,抱着盲目乐观的心态就等于是在以卵击石。 而拥有开放式思维的人,能够在拥有积极心态的前提下,更高效地提升自己的行动力和复原力,获得更多成功的可能性。 也正是因为如此,开放式思维能让人更容易接受失败,因为他们已经竭尽全力、无怨无悔。同时,他们虽然会遭遇失败,却能从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下一次面对挑战时也就更有成功的把握。
研究表明,发明家、企业家、政治和军事领导人通常都是拥有开放式思维的人,他们不仅善于发现事物积极的一面,也更能主动寻求挑战,承担风险,不畏失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时任英国第一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因为一意孤行、鲁莽行事,导致英国海军在加里波利之战中大败,他也因此被免去了第一海军大臣的职务。
战败后的丘吉尔饱受英国国内政敌的排挤和攻击,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也没有陷入和政敌的口水战中,而是继续为英军的改革谋划奔走。当其他英国领导人沉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氛围中时,丘吉尔已经敏锐地嗅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气息。
开放式思维帮助丘吉尔走出了失败的阴影,同时也让他能审时度势,做出理性的判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数十年间,丘吉尔一直视苏联为对手,对其充满警惕。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纳粹德国这个无比强大的敌人,丘吉尔认识到如果不与苏联合作,英国的胜算将微乎其微,于是他果断选择放下成见,坚决主张联手苏联共同对抗纳粹德国,这才有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丘吉尔曾经说过:“成功并非终点,失败也绝非末日,重要的是继续前行的勇气。”无论遇到多大的成功和失败,它们都已经是过去时,你需要做的,是用开放式思维积极地向前看,面对现实,只有如此,你才能够拥有掌控未来的力量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