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 略地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战胜深入,略 (1) 其地,有大城不可下,其别军守险与我相拒,我欲攻城围邑,恐其别军 (2) 卒至而击我,中外 (3) 相合击我表里,三军大乱,上下恐骇,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攻城围邑,车骑必远,屯卫警戒,阻其外内。中人绝粮,外不得输,城人恐怖,其将必降。”

武王曰:“中人绝粮,外不得输,阴为约誓,相与密谋,夜出穷寇死战,其车骑锐士,或冲我内,或击我外,上卒迷惑,三军败乱,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当分军为三军,谨视地形而处。审知敌人别军所在,及其大城别堡 (4) ,为之置遗缺之道,以利其心,谨备勿失。敌人恐惧,不入山林,即归大邑,走其别军,车骑远要其前,勿令遗脱。中人以为先出者得其径道,其练卒材士必出,其老弱独在。车骑深入长驱,敌人之军必莫敢至。慎勿与战,绝其粮道,围而守之,必久其日。无燔 (5) 人积聚,无坏人宫室,塚树 (6) 社丛 (7) 勿伐,降者勿杀,得而勿戮,示之以仁义,施之以厚德。令其土民曰:罪在一人。如此,则天下和服。”

武王曰:“善哉!”

alt
【注释】

(1)略;夺取,引申为占领。

(2)别军:指敌方的另一支军队。

(3)中外:指敌方城中守军与城外援军。

(4)堡:用土筑起的小城。

(5)无燔:指军队入城后不准焚烧。

(6)塚树:坟墓上的树木。

(7)社丛:庙社附近的丛林。社,古指土地神或祀神的地方。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我军乘胜深入敌国,占领其地,有大城难以攻下,敌人另有一支部队占有险要地形,与我军相持。我军想攻其大城,又担心这支敌军突然前来袭我,如此里应外合,内外夹击,我军军心因而大乱,上下惊恐,这将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大凡攻城围邑,须将车兵骑兵部署在较远的地方,扼守要道,加强警戒,阻绝敌人内外的交通,敌人城中缺乏粮食,不能从城外输入,城内军民必然发生恐慌,守城的将领就会投降。”

武王又问:“城内缺粮,外边又无法输入,敌人互相联系,密谋突围,乘夜出城死战,发动车骑锐士或冲入我营内,或袭击我外部,士卒遇到这种情况:心生迷惑,三军顿时一片混乱,仓惶败逃,这又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处理这种情况,应当将我军分为三支部队,根据地形分别驻扎。一面探明敌军在城外的别军所在,一面侦察附近明城暗堡的动静,留给被围困的敌人一条道路,以诱其外逃,而我则严加监视,不得有所失误。外逃的敌人因为恐惧万分,不是逃向山林,就是逃向别的城邑。这时我军应以一支部队,赶走城外的别军,车兵骑兵远远地拦截敌人,阻止其前进,勿令其逃脱。城中的敌人以为先头部队已突围成功,打通了撤退的道路,其精锐的士卒必然会循旧路陆续逃出,届时城内就只剩老弱病残了。这时我军以第三支车骑部队直驱敌后,敌人必然不敢继续突围,我军也不急攻,只是断绝其粮道,把它围困起来,日子一久,必然攻克。这时不要焚烧军民的粮食和财物,也不要毁坏敌人的建筑、乱砍坟墓上的树木和社庙旁边的丛林;不杀投降的敌军,不虐待俘虏的敌人;对敌国的人民要表示仁义,并施以恩德,让他们都知道,罪过只在敌国君主一人,自己是无罪的。这样天下人就会心悦诚服于我,不在继续抵抗了。”

武王说:“好啊!”

【心得】

本篇论述攻城围邑的方法以及攻克城邑后应采取的谋略。

太公认为,要取得攻城围邑的胜利,主要应注意三点:一断绝粮道;二阻止援军;三预防敌人突围逃跑。断绝敌人的粮草,阻止其援军,是为了把敌人进一步孤立起来,达到将其困死、不攻自破的目的。此时,敌人必然要死里求生,设法突围。突围的敌军必然是最亡命的,所以,不要急于与之硬拼,而要因势利道、将计就计,诱惑它,给它留条逃跑的“生路”,然后再控制这条“生路”的主动权,这样,“生路”实质上就成了敌人的“死路”。

这种留“生路”的战略在兵法上又叫“围师必阙”。这个谋略的基本要求就是对已被围困之敌要故意留下缺口,而在缺口的前面设伏。古代作战,包围城池的情形很多。对于攻城的一方来讲,应考虑到,守城军民被敌军围困之时必然会做此想,如果城被攻破,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故而往往下定决心与城池共存亡,这样就难以破城。所以《虎钤经》认为“逼而为之者,逾数旬不变,非克敌之术”。应当如姜太公所指出的“为之置遗缺之道”,也就是后世兵家常说的“围战之道,围其四面,须开一角,以示生路”(《百战奇法·围战》)。开一角的目的是向城中示生路,城中被困军民往往为求生路而开城突围,而开城突围时,又往往各自夺路、军心涣散,不如守城时之军心一致。这时,如果攻城的一方事先作好准备,“谨备勿失”、“伏精兵于敌以待”,在局部变进攻为伏击,往往可消灭突围之敌,以较小的代价攻下城池。

围师必阙的谋略,强调欲擒故纵、欲歼故放,先从精神上给敌人造成败势,避免困兽犹斗的局面发生。

单从形势上看,围师必阙似乎是消极的战术,但就其本意来讲,它实包含着积极歼敌、以求全胜的思想。因为这样部署兵力,不仅能使守者失地利,攻者得地利,而且可以使敌人保持着侥幸逃脱、不战而求生的幻想,难打的“困兽”就成了易攻的“惊弓之鸟”。

据《三国志·卷九》载,公元206年,曹操把袁绍的残部高干包围在壶关,四面围攻,很久没有攻下。曹操生气地下令:“等攻下城来把城里的人全都活埋掉!”

这话传进城里,人人拼死作战,固守城池,数月不下。曹仁说:“围城不能围得太死,一定要留出一条活路。现在围城这么死,还宣告说攻下城后便要把里面的人全都活埋,城中之人当然要以死固守。壶关城池坚固、城内粮食多,攻则多伤亡;不攻长期暴师于城外,消耗太大。这样屯兵固城之下,攻打拼死守城的敌人,不是上策。”

曹操依其计,网开一面,让固守之敌逃出城外,脱离良好的城防工事,然后进行攻歼,很快就破敌夺关。

围师必阙,不仅适用于攻城夺关的攻坚战,也适用于运动伏击战。杜佑在《通典·兵十二》中记载,吴王与孙武就兵法问题相互问对。吴王问孙武曰:“若吾圆敌,则如之何?”孙武曰:“山峻谷险,难以逾越,谓之穷寇。击之之法,伏卒隐庐,开其去道,示其生路,求生透出,必无斗意,因而击之,虽众必破。”孙武讲的这段话,就是指利用良好地形伏击敌人时,运用围师必阙的具体方法。

不过,“围师必阙”这一种用兵原则在被兵家普遍认识后,其中所含的权诈之术,在实际运用时也就很容易被对方识破。网开一面必有诡诈,阙之前面多有险伏,凡有经验的指挥家都懂得这一点。所以,真正高明者,从不机械化地运用这个原则。

例如,刘伯承同志在革命战争实践中,把围师必阙这一古代军事思想,发展为“围三阙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的新战法。我军运用这个战法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战绩,但并不是处处套用。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对敌实行紧缩包围时,开始我军也曾考虑过敞开一个缺口,让敌人先突入我预设的口袋形阵地,再割裂、牵制和歼灭它。但又估计到敌人会采取进占一村巩固一村,逐步滚进的战法,因此,前委断然决定采用紧缩敌人于狭小范围之内困饿而歼之的对策,也就是围师不阙,取得了预期的战果。

当然,打仗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征服人心,使敌人不再继续反抗。所以胜利之师要优待俘虏,不杀降兵,也不破坏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样,不仅能使社会秩序迅速得到平静,而且会给未曾攻克而准备攻克的其他敌军造成强大的影响,为军队的继续挺进奠定基础,造成一种势如破竹的优势。楚霸王项羽大破章邯军、坑秦卒20万,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大火3月不息,成为历史上最愚蠢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全军覆没、乌江自刎的悲剧!这从反面证明太公所讲策略的正确性! n/NVjBicyLPPRaeAI0iM1rPEUfsyPZw4njTTfGoirgKOVVM/vYdVH3+8d9CGfyd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