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 阴书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主将欲合兵 (1) ,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其事烦多 (2) ,符不能明,相去辽远,言语不通,为之奈何?”

太公曰:“诸有阴事大虑 (3) ,当用书 (4) 不用符。主以书遗将,将以书问主,书皆一合而再离 (5) ,三发而一知。再离者,分书为三部;三发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 (6) ,相参而不知情也,此谓阴书 (7) 。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武三曰:“善哉!”

alt
【注释】

(1)合兵:即交战。

(2)其事烦多:事物复杂而多变。烦:通繁,指多而乱之意。

(3)阴事大虑:隐密之事及远大之虑。

(4)书:信件。

(5)再离:第二次分割,使信件成为三部分。

(6)分:份。

(7)阴书:古代一种秘密的通信方法。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将帅带兵到诸侯国境内去打仗,想要集合各路兵马,进行各种调遣和变化,以期夺取出其不意的胜利。然而事物复杂而多变,阴符难以详细表达明白,再加上彼此相距遥远,不能当面口授说明,应当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许多重大秘密计划和决策的传达,应当使用书信,而不用阴符。君主用书信传达给将领,将领用书信向君王请示,每份书信,都用‘一合而三离,三发而一知’的方式传送。所谓‘三离’,就是把一封完整的信分为三部分;所谓‘三发而一知’,就是由三人各送一份,每份都不完整,送信的人也不知道其中的内容,(只有收信的人把三份文书合在一起,才能知晓全部的内容),这就叫阴书。如此,敌人就是有圣王般的聪明,也不能识破详情。”

武王说:“很好!”

【心得】

这一篇讲述的是另一种古代秘密通信的方法:阴书。

古今兵家都很重视保守秘密,而保守秘密的方式方法很多,尤其是对机密的传递,更是五花八门。战国周朝实行的烽燧制,是一种军事通信制度。人们常说的“烽火台”,实际上是“烽燧台”。烽火是晚上使用的一种重要报警信号,即在高高的土台或石台上架一个叫做“桔皋”的木架(一种可以牵引铁笼子或竹筐、木箱的木制机具),“桔皋”上随时都系一个铁笼子,铁笼子里面装满易燃柴草,一旦有了紧密军情,守关人立即点燃笼中柴草,弄得火光冲天,以报告军情。燧则是白天点的狼烟,即用狼粪烧的烟,这种烟的特点是在风中也能笔直地往上升腾,它也是用来报告军情的。那时,从京都到边关,几乎每条重要通道上都设有这样的烽燧台。

由于烽燧信号的内容简单,又不易保密,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机密传递方法,这就是“阴符”。

相传商纣王末年,姜太公辅佐周室,使周族由弱变强。有一次,他们带领的周军指挥大营被叛兵包围,情况危急,姜太公令信使突围,回朝搬兵,他怕信使遗忘机密,又怕周文王不认识信使,耽误军务大事,就将自己珍爱的鱼竿折成数节,每节长短不一,各代表一件军机,今信使牢记,不得外传。信使几经周折回到朝中,周文王令左右将几节鱼竿合在一起,亲自检验,周文王辨认出是姜太公的心爱之物,亲率大军到事发地点,解了姜太公之危。事后,姜太公拿着那几节使他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鱼竿,妙思如泉涌,他将鱼竿传信的办法加以改进,便发明了“阴符”。

最初的“阴符”是竹制的,后又改用木片、铜片。这种“阴符”前线由指挥将领掌握,后方由朝廷兵部掌握,专人传送。“阴符”上无文字,无图案,传“符”人不知“符”中含义,即使被俘,叛变投敌,敌人也难以知道“符”的内容。由于阴符传递的资讯比较模糊,只能告知大致的情况,而阴书的出现则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可以传达和请示比较详细的内容、谋略、策划,只差不能当面讨论问题。

阴书涉及的机密都比较具体、详尽,不像阴符比较概括、粗略,所以保密性比阴符更重要。因此,这就不能采用一般的方式来传送,而要用“一合而三离,三发而一知”的特殊方式来传送。三人分送一封信的三部分内容,即使其中某人发生了意外,军情也不致全部泄露。但依常理推断,这三个部分恐怕不应是一封信的三个段落,而是还必须搭配特殊的组合方式与读法,有些类似现代的密码,才能保证军情或重大机密,不会轻易地被破译。

3000多年前的阴书与现代间谍或军事上使用的密码通讯相比,在形式上虽然有天壤之别,但在思路上却是完全一致的。这说明,人类的文化和智慧是承传发展的。只有善于向古人师法,我们才能有更多创造、进步的空间。 PlpUOzaSwT8o33xHhPAVa8amrCwO+8qjSHpjaKZd2+/ONIK4gedqRRsPvIiHvmx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