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无疏其亲 (1) ,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 (2) ,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 (3) ,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彗 (4) ,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 (5) ,贼人将来。涓涓 (6) 不塞,将为江河;荧荧 (7) 不救,炎炎奈何;两叶 (8) 不去,将用斧柯 (9) 。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 (10) ,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其正也 (11) 。”
文王曰:“何谓仁义?”
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 (12) 。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 (13) 。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无疑,天下和服。”
(1)亲:宗亲,即宗室亲族。
(2)国柄:国家的权柄。
(3)无掘壑而附丘:全句意思是不要损下益上。壑,深沟。附,增加。丘,土山。
(4)彗:通(
),曝晒。
(5)执斧不伐:执法不力。
(6)涓涓:水流细小。
(7)荧荧:火光微弱的样子。
(8)两叶:这里指树木萌芽时的两片嫩叶。
(9)斧柯:指斧头。柯,斧柄。
(10)利器:古以利器指国柄,即统御国家的权力。
(11)不终其正:指非正常死亡。
(12)纪:纲纪。
(13)因其明,顺其常:因其人心之明,顺其天道之常。
文王问太公:“应该怎样守卫国土呢?”
太公回答说:“不能疏远九族宗亲,不能怠慢天下民众。安抚近邻,控制四方。治国的大权不可交给旁人。大权旁落,君主就会失去权柄。在用人上,不可损下而益上,在治理国家上,不可舍本而逐末。日正当中,要赶紧晒物;拿起刀子,就要动手宰割;持有利斧,就应当及时砍伐。日正当中而不晒物,就是失掉时机;拿刀不宰割,就是丧失良机;持斧不伐,树木就会被贼人偷砍。细小的水流,如果不加堵塞,就会泛滥成河;微弱的火花,如果不加扑灭,就会燃起熊熊的烈焰,该怎么办?刚刚萌芽的嫩叶,如果不加摘除,就会长成必须用斧头砍伐的大树。所以国君必须致力于富国之道。国不富就无法施行仁政,不施行仁政就无法团结宗亲。宗亲疏远则有害国家的统一,失去民心则必然导致国家的败亡。权力是国家的利器,不可托与他人。将国家的利器托与他人,自己就会被他人所害而身死国亡。”
文王又问:“什么是仁义呢?”
太公回答说:“所谓仁义,就是尊重民意,团结宗亲。尊重民意则上下和睦,团结宗亲则族人欢喜,这是施行仁义的准则。不要让人侵夺你的权威。处理政务要根据民心,顺乎天理。对于顺从你的人,要任用他并给他恩德;对于反对你的人,要用武力去消灭他。遵循上述原则而不疑惑,人民就会归顺并服从君主的统治了。”
这篇文章主要是谈论守卫江山国土的谋略。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纯粹的军事问题,也不仅仅是派兵防守而已。基本方针是团结宗族,尊重民心,安抚邻国,控制四方;具体的方法是集中权柄,治本舍末,抓住机遇,富国利民;而根本的精神则是仁义,最高的境界则是“天下和服”。
宗族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上层基础,它们是分封各国的诸侯;百姓则是这个制度的下层基础。周王朝的中央权力就建筑在这两大基础之上;其统治地位的稳定就是整个社会和王朝的稳定。如果宗族不和,百姓离心,中央的权力就会失去控制,国土就会分裂,国家就处于危亡的边缘了。
那么怎样才能使宗族团结,百姓和服呢?姜太公认为要具备以下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富”,二是“仁”。他要求国君一方面要“从事于富”,一方面要“从事于仁义”,两者相比较,“富”是根本的东西,所谓“不富无以为仁”。实际上,姜太公是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而“物质文明”则又是根本的基础。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
太公曰:“斋,将语君天地之经 (1) ,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 (2) 之情。”
王即斋七日,北面 (3) 再拜而问之。
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 (4) 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寻 (5) 。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 (6) 之,以为天地经纪 (7) 。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
“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 (8) 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 (9) ,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 (10) 。为之先唱 (11) ,天下和 (12) 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1)经:常道,指规律。
(2)机:事物变化的根由。
(3)北面:古代臣见君、卑幼见尊长,学生见师时皆须北面而立。
(4)牧:放牧,旧时比喻官吏管理百姓。
(5)寻:探求,生长。这里是再生的意思。
(6)配:相配。即参照遵循之意。
(7)经纪:纲纪。
(8)宝:指国君的地位和作用。
(9)因其常理而视之:按照常理教育人民。常,常理、常道。视,效法。
(10)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隐密地发展力量,抓住时机,正大光明地进行讨伐。发,发展。阴,秘密。会,际会、机遇。阳,光明正大。
(11)唱:通倡。
(12)和:附和、回应。
文王问太公道:“怎样巩固国家呢?”
太公回答说:“请以虔诚地心先行斋戒,然后我再告诉你天地运行的规律、四季万物生长的变化、圣人治国的道理以及民心转变的缘由。”
于是,文王斋戒七天,北面行弟子之礼再拜而问太公。
太公说:“天有四时运行,地有万物孳生。天下有人民,人民由圣王来领导。春天的规律是孳生,万物繁荣;夏天的规律是成长,万物茂盛;秋天的规律是收获,万物成熟丰盈;冬天的规律是收藏,万物潜静。万物成熟丰盈了就要收藏起来,收藏起来明春又播种复生,如此循环,既没有终点,也没有起点。圣人可以参照这个规律,作为治理天下的法则。所以天下安定的时候,圣人的功德就隐而不显;天下大乱之际,圣人的功德就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是必然的规律。”
太公继续说:“圣人处于天地之间,其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大的。顺应治理天下的常道而行,人民就安定。如果民心不安,便是动乱的因素。动乱一旦发生,天下就有权力之争了。所以动乱最初总是在暗处萌生,时机成熟就会聚集成公开的力量,登高一呼,天下应和。到形势恢复正常的时候,他既不进而争功,也不退而让位。以这种态度来巩固国家,他的地位和作用,就可以天长地久,与日月争光了。”
“创业难,守业更难。”文王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要向姜太公询问巩固国家政权的办法。太公主要讲了两点:一是“仁圣之道”,二是“民情之机”。
所谓“仁圣之道”,就是要求君主效法天地,按照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发展经济,促进社会繁荣,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谓“民情之机”,就是要求君主正确对待天下动乱的现实,善于引导、拨乱反正,不必因此惊惶失措,须知人民总是希望安定的,天下最终又会恢复正常,明智的君主,任何时候都应该顺应潮流,不可违背民意,自取灭亡。
太公还特别重视君主的“仁圣”风范,这就是要功成不居,隐而不显,以无形力量征服天下,施惠人民,像天地日月一样泽及万物,而不需要人民来歌功颂德。太公认为,只要君主具备了这种“仁圣”风范,“守国”也就不是一件艰难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