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 by David Reich

Copyright © 2018 by David Reich and Eugenie Reich.

All rights reserved

献给Seth和Leah

大卫·赖克

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教授
古人类DNA领域世界级领跑者

《自然》杂志“年度十大人物”

大卫·赖克现为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教授,以古代人类的群体遗传学研究而闻名全球。2015年,赖克教授因其科学贡献被《自然》杂志评为“年度十大人物”之一。2017年,他荣获了奖金达百万美元的“丹·大卫奖”。

1974年,赖克出生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一个犹太家庭。他的母亲托娃·赖克(Tova Reich)是小说家,父亲沃尔特·赖克(Walter Reich)是美国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的首任馆长。大卫·赖克顺利地进入了哈佛大学读本科,开始时主修社会学,但后来转向物理学,最后又转到医学。

本科毕业后,他去了牛津大学为申请医学院做准备。在那里,他遇到了大卫·戈尔茨坦(David Goldstein)博士。当时,戈尔茨坦正在比较当代人的DNA,寻找有关他们远祖的线索。赖克立即被这项研究所吸引,虽然戈尔茨坦认为这是一个科学的死胡同,但赖克还是不顾反对,把职业生涯押在了人类演化遗传学上。

成为赖克博士导师的戈尔茨坦后来回忆道:“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立刻就发觉他很聪明,但给人的印象是有点害羞,性格不太强势。”事实证明,这个看似柔弱的年轻人的内心有着最为坚定的信念。他的路走对了。

古人类DNA领域开创者

2007年,古遗传学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斯万特·帕博(Svante Paabo)向赖克抛来了橄榄枝:邀请赖克加入他组建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组国际分析团队。当时,帕博及其同事已经研发出了采集、检测古DNA的很多技术,为古DNA革命奠定了基础。而赖克在过去几年里成了研究人类群体混合的革新者,从而吸引了帕博的目光。

自加入帕博的团队起,赖克就每年3次前往德国,在证实尼安德特人与部分现代人之间存在混血现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的一天晚上,帕博带赖克去了一个啤酒屋,在他们喝酒闲谈的时候,帕博告诉赖克,他拿到了一根保存完好的古人类指骨,并邀请赖克参与全基因组数据分析。这次邀请被赖克称为他“科学生涯中最大的幸运”。

从这仅存的一根指骨出发,赖克等人从DNA数据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古老型人类——丹尼索瓦人,并随后在当代人身上发现了丹尼索瓦人的血统。这一成果创立了由基因组测序驱动考古学研究的新范式,彻底打开了古DNA革命的大门。赖克从这项研究中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对古DNA领域有了全新的思索。

2013年,赖克在美国建立起世界顶级的古DNA实验室——“古基因组工厂”,使古DNA测序由手工作坊时代跨入了工业化时代。自那时起到2018年,赖克的“古基因组工厂”已经生产了7 000多份古人类全基因组数据,占全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德国马普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所长约翰内斯·克劳泽(Johannes Krause)评价道,古DNA领域正是有了大卫才少走了至少30年的弯路。

付巧妹、王传超的老师

古DNA测序技术就像是17世纪发明的光学显微镜,打开了一扇通往从未被探索过的世界的大门。赖克和同事们开创了研究古DNA以追踪古代人类迁徙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他的工作揭示了人群混合是如何塑造现代人的,并阐明了不同人群的疾病风险因素。

到目前为止,古DNA革命的中心一直都是在欧洲。赖克认为,在未来十年内,来自中亚、南亚、东亚和非洲的古DNA将同样带来巨大的惊喜。他致力于建立一本通古达今的古DNA地图集,将全球各地几十万年以来的所有人群高密度地记录下来,为人类历史提供基本参考框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赖克不遗余力地培养人才。他实验室的毕业生里,已经有3个人建立了自己的古DNA实验室。他对中国的古DNA领域抱有殷切的期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主任付巧妹研究员、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传超教授都曾在赖克的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

回顾自己的研究经历时,赖克谦虚地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助产士,他不仅要将古DNA引入遗传学家的研究领域,还要把古DNA带到考古学家和公众的面前,让所有人都认识到古DNA的巨大潜力。

赞誉

刘慈欣
著名科幻小说家,《三体》作者

《人类起源的故事》以古DNA技术为依托,让我们对过去10万年人类迁徙和融合的历史有了全新认识。大卫讲述的这个故事,让我们对人类的未来有了更多的遐想:我们会迁徙到哪里,我们会遇到谁,双方是打一场遭遇战还是融合在一起?大卫是哈佛医学院的顶尖科学家,也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的这本好书千万不能错过。

付巧妹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主任

古基因组学,如同碳-14测年法一般,为人类历史与演化研究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认知。这部书不仅介绍了世界各区域的最新研究动态,而且填补了之前语言学或考古学未能揭开的历史空白,使我们有机会认识到一个更为完整的、囊括不同地区的古代人群生活或交流互动的画面,尤其是针对近几万年到几千年的人类历史研究所发现的许多令人惊讶、意想不到的历史事件。可以说,这部书完成了一次对不同时期人类历史的整合,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出相关研究者和实验技术在科研革新的不同进程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亟待完善的地方,让我们留有空间,亦留有希望,去期待更多的研究和发现。

万维钢
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基因组测序是古人类学的颠覆性武器,我们以前所以为的所有关于人类演变的知识,凡是跟这本书所代表的当前科学理解不一样的,都只能改写。这本书至少会带给你两大思想冲击:第一,我们传统上以为人类原本是一支,后来就好像树干分叉一样分成了今天的各个种族——错了!根本不是一棵树。历史上有过跟今天完全不同的种族,各个种族一直在混合,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历史上重新混合出来的新种族。第二,中国人到底是怎么来的?这本书的第8章会让你大吃一惊。

严锋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新发现》杂志主编

这是一本给全人类的寻根指南,人类大家庭如何开枝散叶,又如何脉脉相通,都将在大卫·赖克笔下一一铺陈开来。他的文字干净、克制,却带给我们一场好奇心的盛宴,偶尔透露出的深情更是感召我们反抗黑暗、成为更好的人。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这是一部科普杰作,出自一位出类拔萃的年轻科学家。大卫·赖克以古遗传学最前沿的研究证据,破解了人类的起源和曲折演化之谜。他在清晰冷静的行文中讲述令人惊奇的故事,挑战流行的观念与常识,激发读者重新理解“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何以至此”。

袁越(土摩托)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要想知道人类从哪里来,DNA序列是目前最有效的分析手段,本书是目前该领域最新进展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很多旧观念都被颠覆了。

河森堡
国家博物馆讲解员,《进击的智人》作者

我一直相信,人类历史中的任何行为都有自然科学的底层逻辑,而本书所聚焦的古DNA正是用自然科学阐述历史的有力武器。

小庄
果壳联合创始人,科学艺术研究中心主编

我非常着迷于赖克这种类型的科学家的研究,他们的工作使得历史研究范式都发生了改变,可篡写的部分越来越少,我们在看到数据时常常如大梦初醒。

贾雷德·戴蒙德
《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

几乎没什么问题能像人类的起源一样,让我们为之如此心醉神迷。如果你想弄清过去10万年间的人类进化史,这本书就是你的最佳选择。

悉达多·穆克吉
《众病之王:癌症传》《基因传》作者

这本书清醒理智的表面之下,涌动着挑战思想极限的兴奋癫狂。我必须时不时猛然站起,让大脑散散热,才能继续阅读下去。用两个词来形容就是:惊心动魄、无比重要。

丹尼尔·利伯曼
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教授,《人体的故事》作者

这本书将把你惊得目瞪口呆。赖克讲述了人类如何到达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的惊人故事,而在他和其他科学家揭开古DNA的秘密之前,这个故事无人知晓。赖克在书中展现出来的勇敢、慈悲和高度个人化的情感高潮将彻底改变你对“祖先”和“种族”的看法。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黑天鹅》《反脆弱》作者

科学终于进入了历史领域。《人类起源的故事》是一个里程碑,而不仅仅只是一本书。这是一个新的文化项目的开端。你最好买两本,这样丢了一本也不怕。

《自然》杂志

这是一部带我们跟随祖先的脚步穿越时空的惊艳之作。基因组学和统计学已经拉开了新科学的帷幕,就像《权力的游戏》中的性爱和权力斗争那样的好戏即将上演。 OTT+txoBqQQVS+2uji6rh3I6WqpwvuTT9+PODF8MlDO8grOLxdsVaXpLYtfMKp4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