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

四五年来,因为爱读杜甫的诗,内心里常有一个迫切的愿望,想更进一步认识杜甫这个人。当然,从作品里认识作者,是最简捷的途径,用不着走什么迂途,并且除此以外似乎也没有其他的道路。但我们望深处一问:这诗人的人格是怎样养成的,他承受了什么传统,有过怎样的学习,在他生活里有过什么经验,致使他、而不是另一个人,写出这样的作品?这些,往往藏匿在作品的后面,形成一个秘密,有时透露出一道微光,有时使人难于寻找线索。这秘密像是自然的秘密一样,自然科学者怎样努力阐明自然,文学研究者就应该怎样努力于揭开这个帷幕。

把一个诗人的作品当作一个整个的有机体来研究,把诗人的生活做一个详细的叙述,一方面帮助人更深一层了解作品,另一方面——如果这研究者的心和笔都是同样精细而有力——使人纵使不读作品,面前也会呈现出一个诗人的图像。这工作,在欧洲18世纪时业已开端,19世纪后半叶已经发展,如今,用分析方法的也有,用综合方法的也有,只着重诗人内心变化的也有,认为客观环境是作品先决条件的也有,材料不辨真伪不加剪裁堆积得像一部长篇的也有,别具匠心写得像一部动人的文艺作品的也有,总之,这门工作的成绩已经蔚然可观,不只是第一流的诗人,就是第二流第三流的诗人也进入这些研究者的视界了。但是在中国,这部门的书架上几乎还是空空的。不知道中国人对于这类工作的需要是感到了而觉得无从着手呢,还是根本没有感到?中国人过去对于诗的研究,不外乎考据、注解、欣赏(这就是那一本又一本的诗话)三种。前二者,我们非常感谢,因为在考据与注解上边下功夫的人们都是辛苦的造桥者,尽量使读者和作品接近;至于那些一条一条的诗话,我就不敢恭维了,写诗话的人们对于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肯去了解他的全貌,只任意拿一首诗甚至一句诗来品评、来吟味,这对于一个普通的诗人或不无阐发,但对于一个有首有尾、有始有终、像长江大河似的杜甫写的那些诗篇则往往不免于以管窥天了。

我的愿望尽管很迫切,可是直到现在并没有一部杜甫传或杜甫研究来满足这个愿望。向外求之不得,只好反过来求诸自己了。我于是,大约在一年前,有了一个大胆的企图,想写一部“杜甫传”。

在我起始预备这个工作时,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史料的缺乏。研究一个诗人的人格的养成与演变,在他的作品以外,如果能有些信札日记一类的东西与同时代人关于他的记载流传下来,自然可以得到许多帮助。但关于杜甫的,除却几个同时代的友人的赠答诗外,这类的材料就几乎等于零。杜甫死后三四十年,元稹、韩愈渐渐认识杜甫的价值,可是他们的言论则只限于推崇与赞美,我们并不能由此多知道一些杜甫这个人。“新旧唐书”里虽列有本传,却都是粗枝大叶,处处显露出作史者的疏忽:《旧唐书·本传》不及600字,《新唐书》不及800字,在这两篇短短的文字中,用杜诗可以证明是错误的地方,大小共有十几处之多,这使人觉得,作史者在写杜甫本传时,连可以得到的杜甫的诗都好像没有找来参考一下,这样的史家记载,叫人怎么能够相信呢?

我由于向外寻求的失败,最后只有对于这方面断念,完全回到杜诗本身,“以杜解杜”。但杜甫30岁以前的少作,大都湮没了,我们既不能读到他“自七岁所缀诗笔……约千有余篇”的一大部分,自然也难于较为具体地追寻他吴越齐赵的游踪。可是如果我们甘心于他30岁以前的生活是一块空白,我们又何必写他的传记呢?——一部传记最初要探讨的,不外乎我在上边所说的:这诗人承袭了什么?学习了什么?经验了什么?然后才能进一步研究作品的产生与作品中表现的一切。而这三个问题中的前两个几乎都要在他青少年时代里得到回答。我只有海里摸针似的尽量从他30岁以后的诗与散文里寻找有关于前两个问题的材料去解答:他是从怎样一个家庭里生长的?他在思想方面与文艺方面接受了什么传统?所谓“读书破万卷”到底都是哪些书?他青年时的漫游对他有什么影响?……这中间我深深意识到我在冒着一个大危险,因为材料的贫乏,有时不能不运用我的想象,可是想象是最不可靠的东西,所以我骑在这匹想象的马上,又不能不随时都用“根据”的羁绊勒着它。

至于第三个问题,也可以说和第二个问题是分不开的,因为从书本上学习是间接的经验,从现实生活上经验是直接的学习。杜甫所经验的,比唐代任何一个诗人都丰富,并且都在他的诗里留下痕迹。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关于杜甫30岁以后的,我们从他的诗里有取之不尽的丰富的材料。如果我们放开笔,可以以唐代的山川城市为背景,画出一幅广大而错综的社会图像,在这图画里杜甫是怎样承受了、担当了、克服了他的命运。

我由于对史料缺乏信任,就是关于杜甫时的社会情形,也尽量从杜甫的作品中摄取。若是遇有与史书不合的地方,我宁愿相信杜甫所记的是真实的。这中间可能发生“诗与真”的问题,因为诗人总不免有些地方会利用想象使事实改变面目。但这问题我认为是不能在杜甫传里发生的,如果发生了,就无异于否定杜甫所表现的世界。所以我只有处处以杜甫的作品为根据,一步步推求杜甫的生活与环境,随后再返过来用我所推求的结果去阐明他的作品。

最后,万一能够有一个杜甫的图像显露在我的面前,那么不管我怎样小心,我也不敢说,这是杜甫的本来面目,因为无论用什么方法,使过去的人与事再现一次都是不可能的;但我也要极力避免使杜甫现代化,因为用现代人的思想与情感去点染将及1200年前的一个古人,可以说是一种难以原恕的罪行,纵使我们眼前的社会与杜甫诗里所表现的还有许多类似的地方。我只希望这幅图像使人一望便知道是唐代的杜甫,可是被一个现代人用虔诚的心与虔诚的手给描画出来的。这道理,在艺术界里很明白显然,我们只要看一看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便可以了解,但是在传记文学里似乎还有哓舌一次的必要。

这本书将来会成为什么样子,我现在无从预测。但愿它能够是一部朴素而有生命的叙述,不要成为干枯的考据,虽然我在这里尽量采用了许多前人的精细而值得钦佩的考据成果;同时我也不愿意使它像法国莫路瓦所写的传记那样,几乎成为自由的创作。总之,若是没有杜甫的诗,这本书根本就不必写;可是这本书如果一旦写成了,我希望,纵使离开杜甫的诗,它也可以独立。

1945年 MIu6QjdIuj8Qqjr2MJxDP58bEtJqvQCkFVBgPXG3HyeET/5i4vSrGn0/Nbc4pla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