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可能学完所有知识的,所以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要注意加以选择,以自己的专业为中心,联系相关学科,将自己所学知识构建起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学有所成。人的脑子本来是一间空屋子,应该有目的、有选择地把一些家具组合搭配起来放进去,才能成为一个家,人住进去才舒服,如果把碰到的各种各样的破烂一股脑儿全堆进去,那就成了垃圾场。
许多人认为,一个人知识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的知识量的多少,现在看来,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按照人才学的基本原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条:一是知识的渊博程度,二是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两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道理很简单,人脑好比“仓库”,知识好比“零件”,“零件”再多,倘若这些“零件”之间没什么联系,只是杂乱无章地堆在“仓库”里,那就毫无用处。只有这些“零件”按照合理的结构组装成“机器”时,才能造福于人类。知识并非多多益善,如果一个人学到的和储存的知识大多是散乱无章、毫无关系的,就不可能构筑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他的所谓“渊博”的知识对成才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大的用处。
知识结构因人才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特殊性。据调查,那些成功人士的知识结构主要可以归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种是金字塔形知识结构。这是一种传统的知识结构。在此结构中有如下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般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语文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外语知识、哲学知识、政治常识、经济常识、法律常识、体育常识等,它是与专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科学文化知识。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基本知识素养。这一层次的知识越宽广、越扎实,就越能启迪思维、开阔思路、利于个人事业的发展。
第二层次是专业基础知识,它是与专业直接相关的知识。以物理专业人才为例,它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普通物理实验、复变函数、电子学基础、电子学实验、计算机应用等,它是专业知识的基础和延伸。
这些基础打得越深厚,就越能把自己造就成为专业型人才。
第三层次是专业知识。这个层次的知识越丰富,就越有可能做出成就,它是从事科学研究的资本。例如,物理专业包括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实验、固体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本专业学科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研究工具和基本资料。
第四层次是主要专业知识。例如物理学专业中的原子核物理包括原子核物理的历史发展、现实状况、发展前景等。它是专业知识中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决定性条件,这个层次越精深,就越能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金字塔形知识结构,易于把宽厚的知识集于一点,从而突破主攻目标,取得卓越成就。它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宽厚性、专业知识的精深性和主攻目标的明确性。但这种知识结构不太适应那些需要较大开拓性的工作。
第二种是网络形知识结构。主要由3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网络的“中心”。它主要包括基本管理理论和基本管理科学知识。
第二部分是与专业相近、直接作用于专业的应用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社会技术系统、社会合作系统、应用系统理论、群体行为、合理选择、人际关系、管理科学、管理经验总结和分析等,这是管理人才的主要专业知识。
第三部分是与专业相距较远、间接影响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这是管理得以实施的外部环境的有关理论。它包括工业工程理论、政治学理论、一般系统理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决策理论、经济理论、心理学、数学、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经验等。
网络型知识结构侧重于专业理论的核心作用和有关系统知识的相关性,强调发挥专业知识的决定作用和整体知识的协调作用,具备这种知识结构者能在较大范围内吸取所需的营养,发挥潜在的才能。
第三种是帷幕形知识结构。每个人的工作岗位不同、职责范围不同,所应具备的各种知识的比重也应不同。法国管理专家法亚尔认为,对于从工人到总经理这样一些企业人员,所需具备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技术、管理、财政、商业、会计、安全6个方面。
不同的知识结构,可以让你在各自从事的领域中游刃有余。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精细化分工时代的到来,相关领域的关联越来越大。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我们就必须对自己的知识结构适时地加以调整,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