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健康性格,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有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命运就在他的性格中。一个人一生是否有作为,是否成功,是否幸福,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往往是性格,而不是智力。

美国某心理学家及其助手所做的一项长期追踪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从25万儿童中选出1500名智力较好的儿童,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30年后这些孩子有的成了社会名流、专家、学者,而有的则穷困潦倒、乞讨街头。

在“性格决定一生”“性格造就成败”等观念盛行的今天,父母们都很关注这样的问题:孩子的性格是在哪个年龄阶段形成的?为什么有的孩子性格“很好”,而有的孩子性格却“很坏”?这些性格又是怎样形成的?这些关于人自身的问题也是心理学家们孜孜不倦研究的课题。

实际上,我们生活中一般意义上所讲的性格,就是心理学概念中的人格,指的是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物所表现出的较稳定的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前五个阶段是孩子逐步成长的阶段,对父母培养孩子健康的性格会有一定的帮助。

1.第一阶段:婴儿期(0~1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最为柔弱,非常需要成人的照顾,对成人依赖最大。如果父母能够爱抚婴儿,并且有规律地照料婴儿,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理需要,婴儿就能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基本的信任感,并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得到安全感;相反,如果婴儿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不能一贯、规律的满足,他们就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并从生理需要混乱的满足中产生最初的不安全感。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孩子就会形成“希望”的品质,长大后性格多倾向于乐观、信任、活跃等积极的人格特征;反之,孩子就会形成惧怕感,长大后性格往往倾向于悲观、多疑、抑郁、烦躁等消极的人格特征。

这一阶段婴儿所产生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也是以后各个阶段人格顺利发展的起点。所以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应适当地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不宜过分满足和过分剥夺;同时,在满足程度和方式上要尽可能保持一致性、一贯性,不能随意转变,即使变化也要渐进地、有规律地进行,以便婴儿能够适应。

2.第二阶段:幼儿期(1~3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学会了走动、推拉、说话等活动,也学会了把握和放开,尤其是自身身体的控制和大小便排泄,从而使儿童介入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相互冲突的危机中。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限制适当,给予孩子一定自由,孩子就会建立起自主性和自我控制的意识;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限制、批评甚至惩罚过多,孩子就会感到羞怯,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了积极的解决,孩子就会形成意志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坚强、独立、克制、自律等;反之,孩子就会形成羞怯感,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意志薄弱、依附、随意、敷衍等消极的特征。太过纵容,孩子成年易形成肮脏、浪费、无秩序等生活习惯;限制太严,孩子则易形成清洁、吝啬、忍耐等强迫性特点。

儿童自主性和自控性的形成,使其性格中自我意识、自我调控能力、适应社会化要求的能力增强,对于个人今后对社会组织和个人理想之间关系的态度及处理产生重要影响,对个体的社会化及未来的秩序和法制生活做好了准备。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必须理智而耐心,适度控制的同时给予一定的自由,并施以科学的训练,及时矫正不良行为。

3.第三阶段:学前期(4~6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身体活动更为灵巧,语言更为精练,口语表达能力增强。更重要的是,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尤其是表象性思维发展得最快,想象力极为生动丰富,孩子已开始了创造性的思维,开始了对未来事情的规划。

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富于幻想,喜欢童话故事、拟人化的游戏及活动,并倾向于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解释周围的世界。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励孩子的主动行为和想象力,孩子就会获得积极的自主性,使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如果父母经常限制孩子的主动行为,讥笑孩子不切实际的幻想,孩子就会丧失主动性,变得无所适从,并且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和内疚。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孩子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自动自发、计划性、目的性、果断等积极的人格特质;反之,孩子成年后的性格则倾向于不思进取、无计划性、优柔寡断等消极的人格特质。

艾里克森认为,一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在本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因此,父母要鼓励和肯定孩子主动性和想象力的充分发挥。

游戏是适合此时期儿童性格发展的最好形式,应该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通过各种游戏,不但孩子的运动器官能得到发展,而且其认知和社会交往的能力也能有效增强;同时,游戏还能帮助孩子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应积极组织并引导孩子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另外,这一阶段也是孩子产生恋母(恋父)情结的特殊时期。因此父母一定要正确对待亲子关系,母亲要有意削弱自己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性,父母要注意自己性别角色的正确扮演,给孩子树立榜样,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孩子与异性同伴交往,建立完整的性别概念。

4.第四阶段:学龄期(7~12岁)

这一阶段的孩子大都在上小学,其主要社会生活环境由家庭转移到了学校,活动范围扩大了许多。学习成为孩子的主要活动,并不断促使孩子产生勤奋感。如果不能发展这种勤奋,孩子就会对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缺乏信心,从而产生自卑感。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了积极的解决,孩子就会形成“能力”的品质;反之,就会形成无能。

勤奋感的形成,对孩子成年后的社会工作和生活影响很大,将来孩子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和习惯,都可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

这一阶段孩子性格的发展相对平静,父母应教育孩子勤奋读书,参加社会活动,尝试在各个感兴趣的领域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才能,同时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5.第五阶段:青年期(13~18岁)

这一阶段的孩子必须思考他已掌握的各种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孩子就能获得自我同一性,否则就会产生角色混乱,即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产生消极同一性,即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孩子就会形成“忠诚”的品质;反之,孩子就会形成不确定性。

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标志着个体人格的成熟,只有建立了积极的同一性,才能顺利地度过青春期,也才能顺利地解决成年后三个阶段(结婚、立业、晚年)的性格发展任务。

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了性格的塑造过程,并且对成人后的性格及心理都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也为父母敲响了警钟,必须从一出生就开始注意孩子性格的塑造问题,并积极建立起正常的亲子关系,满足孩子身心发展的各项需要。每一位明眼的父母都会明白:良好的性格及心理素质的发展,将比单纯的让孩子多认几个字、多背一些英语单词重要得多! IxRk2R0p4W45t6EqsdKg0QfmM6NmEbCmtL1CG/P9ocVuG5eJEupF73U0/qTFYiu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