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封
上海日翁 大人札
——正德七年(1512)

父亲大人膝下:

毛推官来,■ 大人早晩起居出入之详,不胜欣■。弟恙尚未平,而祖母桑榆暮■,不能■。为杨公 所留,养病致仕皆未能遂,殆亦命之所遭也。人臣以身许国,见难而退,甚为不可。但于时位出处中,较量轻重,则亦尚有可退之义,是以未能忘情;不然,则亦竭忠尽道,极吾心力之可为者,死之而已,又何依违观望于此,以求必去之路哉!

昨有一儒生,素不相识,以书抵男,责以“既不能直言切谏,而又不能去,坐视乱亡,不知执事今日之仕,为贫乎?为道乎?不早自决,将举平生而尽弃,异日虽悔,亦何所及”等语,读之良自愧叹。交游之中,往往有以此意相讽者,皆由平日不务积徳,而徒窃虚名,遂致今日。士夫不考其实,而谬相指目,适又当此进退两难之地,终将何以答之?反己自度,此殆欺世盗名者之报,《易》所谓“负且乘,致寇至” 者也。

近甸及山东盗贼奔突,往来不常。河南新失大将,贼势愈张。边军久居内地,疲顿懈弛,皆无斗志,且有怨言,边将亦无如之何。兼多疾疫,又乏粮饷,府库外内空竭。

朝廷费出日新月盛,养子、番僧、伶人、优妇居禁中以千数计,皆锦衣玉食。近又为养子盖造王府,番僧崇饰塔寺,资费不给,则索之勋臣之家,索之戚里之家,索之中贵之家;又帅养子之属,遍搜各监内臣所蓄积;又索之皇太后。又使人请太后出饮,与诸优杂剧求赏;或使人绐太后出游,而密遣人入太后宫,检所有尽取之。太后欲还宫,令宫门毋纳,固索钱若干,然后放入。太后悲咽不自胜,复不得哭。又数遣人请,太后为左右所持,不敢不至;至,即求厚赏不已。或时赂左右,间得免请为幸。宫苑内外,鼓噪火炮之声昼夜不绝,惟大风雨或疾病,乃稍息一日二日。臣民视听习熟,今亦不甚骇异。

永斋 用事,势渐难测。一门二伯、两都督,都指挥、指挥十数,千百户数十,甲第、坟园、店舍,京城之外,连亘数里。城中卅余处,处处门面,动以百计。谷、马 诸家,亦皆称是。榱桷 相望,宫室土木之盛,古未有也。大臣趋承奔走,渐复如刘瑾时事。其深奸老滑,甚于贼瑾,而归怨于上,市恩于下,尚未知其志之所存,终将何如。

春间黄河忽清者三日,霸州诸处一日动地十二次,各省来奏山崩地动、星陨灾变者,日日而有。十三省惟吾浙与南直隶无盗。近闻■中诸兵颇黠桀 ,按兵不动,似有乘弊之谋。而各边谋将又皆顿留内地,不得归守疆场,是皆有非人谋所能及者。

七妹已到此,初见,悲咽者久之。数日来喜极,病亦顿减,颜色遂平复。大抵皆因思念乡土,欲见父母兄弟而不可得,遂致如此,本身却无他疾;兼闻男有南图,不久当得同归,又甚喜,其恙想可勿药而愈矣。又喜近复怀姙,当在八月间。

曰仁考满在六月间。曰仁以盗贼难为之,故深思脱离州事。但欲改正京职,则又可惜虚却三年历俸;欲迁升,则又觉年资尚浅。待渠考满后,徐图之。曰仁决意求南,此见亦诚是。男若得改南都 ,当遂与之同行矣。

邃庵 近日亦苦求退,事势亦有不得不然。盖张已盛极,决无不败之理,而邃之始进,实由张引,覆辙可鉴,能无寒心乎?中间男亦有难言者,如哑子见鬼,不能为傍人道得,但自疑怖耳。西涯诸老 ,向为瑾贼 立碑,槌磨未了,今又颂张德功,略无愧耻,虽邃老亦不免。禁中养子及小近习与大近习交构已成,祸变之兴,旦夕叵测。但得渡江而南,始复是自家首领耳。

时事到此,亦是气数。家中凡百,皆宜预为退藏之计。弟辈可使读书学道,亲农圃朴实之事,一应市嚣虚诈之徒,勿使与接。亲近忠信恬淡之贤,变化气习,专以积善养福为务,退步让人为心。未知三四十年间,天下事又当何如也。凡男所言,皆是实落见得如此,异时分毫走作不得,不比书生据纸上陈迹,腾口漫说。今时人亦见得及,但信不及耳。

余姚事,亦须早区画,大人决不须避嫌,但信自己恻怛心、平直心、退步心,当时了却,此最脱洒。牵缠不果,中间亦生病痛。归侍虽渐可期,而归途尚尔难必。翘首天南,不胜瞻恋。

男守仁拜书。

外:山巾及包头二封。

释读:世道败坏 退藏为宜

这封家书是现存王阳明家书中最长的一封。写这封家书时,阳明四十一岁。已过不惑之年的他,此前经历了生死大考和龙场大悟,踏上成圣之路并重返仕途后,阳明绝对算得上是过来人、明白人了。但即便这样,如他这般经历,这般智慧的人物,在给父亲的这封长信中,还是坦诚地交代了自己的各种纠结与困顿。

圣人也是活在具体境遇里的,此刻的王阳明,如家书所言:“养病致仕皆未能遂。”当官看不到前途,做不出什么事业,想退隐山林养病,也不可得,他夹在中间,两边炙烤,他知道自己在消耗生命,却无法动弹。这位大儒,正在为他的知行合一付出代价。

家书开头王阳明说:“人臣以身许国,见难而退,甚为不可。”知难不退、未能忘情的王阳明对大明王朝可谓一片赤诚,他是想竭忠尽道的,却被不断误解。其中一名儒生指责王阳明“既不能直言劝谏皇上,又贪恋官位不忍离去,搞不清当官的目的,判不明局势,无追求地蹉跎时光”,面对这样的诋毁,王阳明只是更加反省自己,说这是自己的报应。

人是误解的动物,大人物是被误解更多的。阳明面对误解,面对此进退两难之地,也只好在困境中忍耐、斡旋。在体制内坚持的阳明,清醒地看到了一切疮痍,并在家书中论述了这个国家的内忧外患。皇宫里奢靡荒唐、歌舞升平,日日夜夜闹腾。宫外,得势太监张永大建府邸,结党营私,家书中王阳明形容他比刘瑾还老奸巨猾。整个朝政荒疏,当朝大臣只顾忙着奔走权门,而百姓们则人心惶惶。

因为是写给家人,王阳明的字词中就没有公文里的那些“遮羞布”了。他的言语直击要害,扒开了这个国家的伤疤,而这些只能是与家人才可以说说的真心话。可见,现实太难了。他对时局的认知远比那位儒生更清楚凛冽,不管是山东、河南的流贼,国库的空虚,还是皇宫内各种倒行逆施,他时刻关注着,失望着,煎熬着,忍耐着。

这封家书,通过王阳明的描述,我们可以一览大明正德一朝的荒唐。也幸亏这种“政荒”,王阳明才有机会讲学。如果是朱元璋或朱棣强悍统治下的大明,皇帝勤劳上班,加强意识形态监管,王阳明是不可能到处自由讲学的。正德皇帝是个任性又软弱的大玩主,江山如儿戏。王阳明在这封家书里已经对朝政失望,让最有雄心壮志的人萌生退意,可见用世太难了。

如果出世和入世是两极的话,王阳明向来是两头跑。他少小离家,和父亲寄居在各种寺庙、道观。他一生亲近佛老,每到不如意,爱逃入山水之间,找高僧或道长们畅谈,排解忧愤。王阳明曾言“每逢山水地,必有卜居心”,他情趣来时,总渴望这样的小隐。但王阳明又是两栖性的,“我亦恋山仍爱官”。尽管朝政恶化如此,尽管他也知道权力系统是良知的对立面,却只得努力保持一份出离心,在体制内部忍耐着做,在等待机会中一点点建设和改变。

在不值得的时代,依然担当世道,力行所知,乃圣人之大勇。儒家精神血脉赋予他的责任感,让他“小舟从此逝”的美梦只能想想。虽然想隐而不得隐,但阳明身上的隐逸气和超越感,能让他从官场的泥潭中找到内心的一片净土。纵观阳明一生,隐逸的情怀和心境是他生命的底色之一,“隐”是独立之意志、自由之思想的人格基础。

这封家书中,他把亲眼所见的皇宫内外种种腐化和无耻行径告诉自己的父亲,并建议“家中凡百,皆宜预为退藏之计”。王阳明自己想退藏而不得,只能在家书中希望弟弟们一心读书求道,甚至多做农活,远离市嚣虚诈之徒,积善养福,退步让人。“因为谁也不知道未来三四十年,这天下局势会发展到哪种地步!”在家书最后,王阳明希望父亲对余姚家中事也早做打算,求洒脱,不牵缠。

前言我们已经说过,这种隐逸的家风也是遗传。只是求洒脱,不牵缠。何其难?体制是容不得洒脱分子的,体制本就是一张网,千丝万缕,想不牵缠太难,这时候就是考验心力的时候。即便身不由己,心也能畅游环宇。心学就是要教我们如何洒脱,如何在现实的束缚中谋得精神的自由与高贵。诚如家书中所言:“但信自己恻怛心、平直心、退步心,当时了却,此最脱洒。牵缠不果,中间亦生病痛。”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保持平直心、退步心,便是上乘修行功夫。我们日常工作生活,都要先料理好自己这颗心。恻怛心、平直心也需在风波中历练而来。正如王阳明所言,处烦琐事,一味犹豫不果,就会徒生病痛。心不平,不退,烦恼事便源源不断。王阳明多次强调的“事上磨炼”,要炼的也正是这种恻怛心、平直心。王阳明的一生,正是修心炼胆的一生。

一封家书,半封国事。信中王阳明向父亲汇报了七妹和妹夫曰仁(徐爱)的情况,说七妹心情转好,徐爱的升迁之事也宜慢慢来,让他老人家莫担心。除去这些亲人间的近况和问候,这封信里更多的是对国将不国的感慨。一头是家,一头是国,操碎了心的王阳明,能发光发热的王阳明,像极了一根两头燃烧的、忍耐的蜡烛。而他这种两头燃烧自己的状态,此后持续了十七年,终向人间撒下了一片光明…… 9kMUQGEUP0X1BMqSIWphkuMOFpwII2NBbkyPjhxluIugy8e+NXkTZb2txtDiJCn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