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近些年来,传统文化大倡,生成诸多热点,家书即其中之一。传统社会,游子在外游学、游宦、经商、征战、旅行,与家人互通音讯,只有家书。当下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家书,是两个攻打楚国的秦军士兵,在战场上写给兄长的。信中除了问候母亲安否,还要求在家乡的兄长给他们筹措必要的生活物品,寄到军中。这两封家书是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的,距今已有两千三四百年了。最近,湘西里耶秦简在国博展出,在众多书简中,也能看到当时家书的模样。这些书信都写在竹简或木简上,字体为秦篆或秦隶。可以想见,那时交通不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虽然创建了十分完备的邮政系统,但私人书信的传递诚非易事,因而才有“家书抵万金”的慨叹,或寄希望于“鱼雁”,即所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些都说明了家书之难得与弥足珍贵。历史上,有很多家书,历经战乱而保存至今,都已成为重要的文献史料;而名家荟萃,信手挥洒,或成名篇。值得一提的如:刘邦的《手敕太子文》、司马谈的《命子迁》、刘向的《诫子歆书》、曹操的《戒子植》、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孙权的《让孙皎书》、诸葛亮的《诫外甥书》、姜维的《报母书》、王祥的《诫子孙遗令》、骆宾王的《与情亲书》、欧阳修的《与十二侄》、司马光的《训俭示康》、苏轼的《与侄千之书》、黄庭坚的《答洪驹父书》、文天祥的《狱中家书》、宗臣的《报刘一丈书》、袁凯的《京城得家书》、商家梅的《得家书》,林觉民的《与妻书》等等,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千载之下,读其言,反覆其意,未尝不为之潸然出涕者”,亦可见忠义之气,家国情怀,直抒胸臆,盎然言表。

明永乐年间曾有创建民信局之举,历史上一直为官府所垄断的邮政系统惠及民间,即始于此时。这一举措极大地方便了私人信函的传递,家书的产量因而进入快速增长期。明清两代的名臣硕儒,居官在外既久,多以书信和家人联络,处理家族事务。其中常见者,不外乎问候尊长,私语妻室,训育子弟,抒写见闻之文字。有写得好的,或以情怀,或以德行,皆为世所珍视。故明清以降,多有收藏、编纂名家书信者,所重者,一为人,二为字,三为文,也有以资纪念或求为考据的。晚近更见名家书信的流行,尤以家书为甚。如《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即名重一时,被几代读者视为增进修养、完善人格的美文。

这次长江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名人家书典藏”,首批就选了王阳明、曾国藩、李鸿章、梁启超,是很有眼光的。这四个人,都非寻常角色。历史上,他们各有其非凡之处和显赫地位,当今又为广大读者所推重,是仍然活在现实中的历史人物。而他们的家书所呈现出来的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恰恰为他们在当代社会的再生提供了强大的内在生命力。最先进入当代人视野的是曾国藩。唐浩明先生曾被称为“点燃曾国藩热之火的人”,他把曾国藩推到当代读者面前,一时间,士林官场、商界军营,乃至市井百姓,无不以阅读、谈论曾国藩为时尚,尤其是他的家书,更被推崇为治家教子的“圣经”。紧随其后的是王阳明。他是著名的“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在思想道德领域,他的名头恐怕要比曾国藩大得多。就某种意义而言,曾国藩恰是“陆王心学”的践行者。众所周知,“陆王心学”的核心内容即强调“淑身济物”,“克己尽心”,王阳明更提出“致良知”,为众人指出一条成圣之路。曾国藩便是世所公认的近代社会最后一位“圣人”,他的道德文章影响了岂止一代人?不过,与曾国藩家书自清末以来就风行海内外不同的是,王阳明家书直到近些年才有专辑印行于世。这次列入丛书出版,也算是弥补这种缺憾吧。

至于梁启超,与王阳明及曾国藩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他的家乡,广东新会白沙里,有一位与王阳明齐名的儒学大师陈献章,世称白沙先生,其思想上接陆九渊,下启王阳明,是“陆王心学”中承前启后的人物,对岭南的民风、学风影响极大。梁启超的祖父、父亲都是白沙先生的信奉者,他们留给后代的精神遗产,也即梁氏家风的根基,就是“宋明儒义理名节之教”。再有,梁启超师从康有为,而康氏的老师朱九江也是一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主张“发先圣大道之本,举修己爱人之义,扫去汉宋之门户,而归宗于孔子”。因而,在梁启超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可见很深厚的传统儒学的涵养。他很推崇阳明心学,曾以“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为题发表演讲,呼吁改革现代学校教育;他对曾国藩更近乎崇拜,在给亲友师长的信函中多次表示,因读曾文正家书而猛然自省,并以曾文正之法,洗心涤虑,克厉修己。在其所作《曾文正公嘉言钞序》中,他视曾国藩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说他“生当学绝道丧,人欲横流之际”,却能够“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从而“变举世之风气而挽一时之浩劫”。观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故而他的家书在此一方面与王阳明、曾国藩能够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则毋庸置疑。区别仅在于,梁启超生于西风渐盛之时,又是一位西方思想文化重要的阐释者、传播者,他的道德伦理故染有西学的色彩,体现为以儒学为根基,兼收西学优秀道德伦理观念的特点,他在家书中固能自觉地将中西道德伦理熔于一炉。

李鸿章的情况则有些复杂。俗语有所谓“盖棺论定”一说。这种说法对平常人或者适用,对非常之人往往就行不通了。李鸿章就是这样一位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大有争议的非常之人。此人离世已逾百年,论不仅不能定,分歧乃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且,这种分歧不仅表现在政治层面,更表现在道德层面。虽说他与曾国藩有师生的名分,但二者的行为方式大有不同。有人说,曾国藩遇事考虑该不该做,李鸿章则考虑能不能做。这种人生态度总会借各种机会体现在家书中,故李鸿章的家书中少有王阳明、曾国藩、梁启超家书中关于义理名节大强调,而多为军务政务、朝局国事、官场情状,这或许正是李鸿章家书的独特之处和价值所在。再有一点,自民国之初,李鸿章家书就是出版商追捧的热点,有多种李鸿章假家书行于世,故此次列入丛书出版的《李鸿章家书》,特意标明“真家书”,以正视听。为此,编纂评析此书的董丛林先生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甄别、辨析工作,并参考了当下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以求为读者提供一部真实可信的《李鸿章家书》。

此次出版“名人家书典藏”评析本首批四种,分别为《王阳明家书》,周月亮、程林评析;《曾国藩家书》,唐浩明评析;《李鸿章家书》,董丛林评析;《梁启超家书》,解玺璋评析。这几位评析者都对自己评析的对象有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思考,并结合自身的人生感悟,以及对当今现实社会的观察,故能以深入浅出、以古喻今的文字出之,意在为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读者提供一条沟通古今人生的“时空隧道”,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能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得以弘扬和传承。这一点微薄的希望如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和共鸣,则于愿足矣。书中或有种种疏漏和不足,也望读者指出,不吝赐教。


己亥冬至于望京二随堂 gnc+6JTM8QgZqTn9UMo9PqN2hnkdXGA+yZoLh5RmaG92uS5adH8vC9MU9qb68xf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