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和卡罗尔·德韦克教授一样,我也是一名大学老师,帮助学生们成长是我的工作。十几年来,我目睹了众多极具天赋的学生朝气蓬勃而来,却怠惰颓丧而去。对此,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为这些学生“浪费”了他们宝贵的“天资”,没能到达他们可以到达的高度而痛心不已。与此同时,我也经常惊讶于另一些学生的百折不挠,他们表现出超强的韧性,即便屡屡经受挫败,依然能够不断挑战新的高峰,并兴致勃勃接受风雨的洗礼。这两类学生均从最严苛的考核中脱颖而出,他们入学时无一不带着“资优生”的标签,然而几年过去,他们的道路逐渐显现差异,可见的未来也日益不同。

如果你也和曾经的我一样对此感到困惑,德韦克教授的这本书将为你找到答案。在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中存在太多迷思,无数教师和家长把它们奉为《圣经》,无形中将学生推入越来越脆弱和无助的境地。而这本书所阐述的理论及其研究则如拨云见日,让我们看到那些存在已久但人们对之却茫然不知的陷阱。

譬如很多人对智力的看重。眼花缭乱的智力开发项目透露着人们对聪明宝宝的渴求,仿佛“高智商”就意味着拿到了一个终身保障,附上了前途无量的预言,只需坐等它自然成真。然而常常事与愿违。对“高智商”的执迷本身即暗示着智力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实体:有即有,没有即没有,多就是多,少就是少,而不是可以随时间累积增长的存在。在本书中,德韦克教授称其为智力的实体论,它将形成一种思维框架:既然智力是稳定不可变的,任何通过学习去提升它的努力都是徒劳,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检验、证明和展示自己所拥有的智力水平,而一旦失败,即为灭顶之灾。于是为了避免失败、维系聪明的良好形象,唯有回避挑战、降低风险、谨慎选择,只从事确保能成功的任务。我们的部分学生就是如此,那些中学里的佼佼者,带着一张张标示过往荣光的奖状进入大学,然而这个不确定性陡增的环境中存在更复杂的情境和更多样的选择。如果期待的只是再给荣誉墙增添一座奖杯,再一次在新的人前证明自己,他们就会在挑战到来时怯懦退缩,在困难时刻裹足不前,自我设限,陷入颓丧,躲在看似安全的地方护卫岌岌可危的脆弱自尊。

再譬如我们总是直觉地夸奖孩子的智力或者特质,认为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甚至不惜无视事实夸大其词,殊不知这样却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僵化的自我理论,也为孩子们的自尊赋予了条件。如果只在表现好时得到表扬,自我价值就有了条件,一旦条件无法达成,自我价值也随之丧失。

相反,对智力持有可塑流变信念的智力增长论则会将学生带往完全不同的方向。既然智力不是铁板一块,那么掌握和学习知识从而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就要比向别人展示自己有多聪明重要得多。一次失败不代表任何缺陷,也不是对自尊的打击,而仅仅意味着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或者思考其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而还能继续保持专注、激情与斗志。

于是,自我理论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脉络,来解释导致学业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即那些比智力、表扬、自信更重要的信念、动机和目标。除此之外,自我理论还可以延伸到人格、道德领域,指导人们形成对于他人、社会及世界的看法。例如,当人们说“不是好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好了”时,当人们主张严厉惩罚青少年犯罪者而不是给予他们改造机会时,当人们动辄挖出某人的“黑历史”以评判其整个人并铁口直断其未来时,都是在以一种固定不变、拒绝发展的实体论框架来看待和评价他人,于是不相信人自身成长的力量,不相信教育的可能性,也就放弃了改良和发展的契机。

除了发现问题,本书也为家长和老师们给出了明确可操作的建议:提供针对过程、努力、策略的反馈,培养孩子们关于自我、他人、世界发展可塑的增长理论,树立旨在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目标,帮助他们在困难面前勇于尝试、坚持不懈、无所畏惧。我期待每一位读者在读完本书后,都可以回答德韦克教授在最后提出的那个问题:我们成年人能否做出承诺,去帮助下一代成为比我们更了不起的人?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除了充满启迪的内容屡屡令我激赏,德韦克教授对研究细致入微的呈现也令我印象深刻。优秀的理论之所以能为现实提供观照和引领,是因为它源于严谨考究的研究工作。读者可以在书中看到每一个精巧而生动的设计细节,充分感受心理学研究的魅力。

总之,我十分荣幸将这本卓越的著作介绍给读者,感谢方文教授对整个译丛的组织及对本书翻译工作的指导。感谢我的研究生左世江、肖丽娟、成磊、黄旎雯、蔡攀、周璇、李雅雯、郝明阳、谢菲、张再玄的参与。

王芳
2020年2月18日 ud1R260CS6fHYml4+YmAStj2iR+9sZUI3ODO33k4e2f5pxJJi1p/kc6+SI3Vmlj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