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无助模式与掌握定向模式

我们先从面对失败的两种反应开始,我们将它们分别称为 无助 模式(helpless pattern)和 掌握定向 模式(mastery-oriented pattern)(Diener & Dweck,1978,1980;Dweck,1975;Dweck & Reppucci,1973)。其中无助反应是由马丁·塞利格曼和斯蒂文·迈尔(Steven Maier)最早在动物研究中发现的(Seligman & Maier,1967)。在他们的研究中,有些动物不愿逃离令它们疼痛的环境,因为它们错误地认为情况不受自己控制。

我们借用“无助”这个词来描述一些学生对失败的看法——一旦失败发生,情况就超出了掌控范围且无力改变(Dweck,1975;Dweck & Reppucci,1973)。 随后我们将无助反应拓展到他们遭遇失败时表现出的所有反应:对自身智力的贬损、期望的调低、情绪消极、坚持性差以及表现退步等(Diener & Dweck,1978)。

我们使用“掌握定向”这个词来描述面对失败时的坚韧反应。在这种反应中,尽管存在困难,学生仍能专注于追求知识或掌握技能(Diener & Dweck,1978,1980)。

让我们来详细看看相关研究。在卡罗尔·迪纳(Carol Diener)和我所做的一项研究中,我们让五、六年级的学生解答一系列概念性问题。在提示和训练下,前八题所有孩子都能解答,但后四题对于他们来说太难了,因此我们得以观察他们在突如其来的阻碍面前会做何反应,也就是说可以看到他们在遇到困难时的想法、感受和行为。

具体怎么做呢?首先,我们追踪了学生问题解决策略的变化,研究设计的任务可以记录学生在每个问题上使用的具体策略。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他们在遇到困难前后所用策略的差异,看看是改善了还是退步了。

其次,我们追踪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想法和感受的变化。我们要求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大声说出此时此刻的想法和感受。我们跟他们说:“我们对学生在解答问题时的想法很感兴趣。有的学生想吃午饭,有的想要休息,有的想在放学后去做什么,还有的想自己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换句话说,不管这些想法或感受看起来是否得体,请都如实地表露出来。他们也确实这样做了,于是与问题解决策略一样,我们得以看到在遭遇困难前后他们内心感受的变化。

此外,在学生遇到困难的问题后,我们还问了他们一些其他问题,比如,如果可以回到任务一开始,他们会如何估计现在的表现,以及还记不记得自己做对了多少题及做错了多少题。

就这样,通过分析问题解决策略及即时想法的变化,我们看到了学生在困难面前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

不过在那之前我需要再解释几点。其一是,在实验前我们通过让学生填写问卷(Crandall,Katkovsky,& Crandall,1965)将他们分成了两组:可能表现出无助反应的人和可能表现出掌握定向反应的人。基于我们之前的研究,这份问卷可以预测谁会在面对失败时坚持或放弃(Dweck,1975;Dweck & Reppucci,1973;另见Weiner & Kukla,1970),但现在我们想看的是它是否还能预测掌握定向反应和无助反应。

其二,在所有包含困难任务的研究中,我们都设计了周全的程序来确保所有学生在实验结束时感觉良好。我们想办法让学生感到他们已经掌握了那些困难的任务。一开始,我们会向他们解释,那些未能解答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太难了,它们是为年龄较大的孩子设计的,正因为他们在前面的问题中表现得很出色,我们才想看看他们会如何应对这些难题。之后我们还细致地帮助他们掌握这些难题,赞扬他们的努力和策略——你将看到这些将促进掌握定向反应。当然,这一程序在不同研究中略有差别,但在全部研究中,我们都竭尽全力确保学生获得一种自己掌握了知识技能的体验。

现在,你一定好奇到底有多少学生表现出了无助反应又有多少学生表现出了掌握定向反应。答案是大约各占一小半。还有些学生(大概15%)处于二者之间,不适合纳入任何一组。除此之外,剩下的学生在两组中的数量相差无几。我在本书中讨论的所有研究都是如此,我们并不是在谈论一些极端的学生,而是在说普遍的情况。 9oQa7+D/zRSTBEOxkvFpySfrr49zc1U9HzK2vCYFt+W7dfnJATdXtBUpP6iwR+Y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