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此篇名曰“民杂”,取篇首二字名之。此篇文字简短,多有残缺。慎到所论的“君”尚无神化色彩,不过是人之在上者而已,其智“未必最贤于众也”。君不过是不得不有之一职位,君臣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民杂处而各有所能 (1) ,所能者不同,此民之情也。大君者 (2) ,太上也,兼畜下者也 (3) 。下之所能不同,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能去取焉 (4) 。是故不设一方以求于人 (5) ,故所求者无不足也。大君不择其下 (6) ,故足;不择其下,则易为下矣。易为下,则莫不容。莫不容,故多下。多下之谓太上。
【注释】
(1)杂处:聚集。
(2)大君:天子。
(3)下:指民。
(4)无能:这里指失能,失去某种能力。
(5)不设一方:不预设一个规则,这里指选拔人才不应该作任何预设的条件限制(如国籍、地域、学历、年龄、性别等)。
(6)不择其下:意即山不择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流,故能成其深;天子不择下民,故所用之人足。
【译文】
民众混杂居处在一起,他们的能力也是各有差别的。每个人所擅长的能力不同,这是民众的实际情况。天子处在高位,责任就是蓄养下民。民众的能力不同,但都能被天子所用。因此天子把民众的各种专长作为自己治理国家的资源,尽力包容他们,精心培养他们,根据他们的能力加以取舍使用。因此选拔人才不作任何预设的条件限制,那么所求的人才没有不能满足的。因此,天子不择下民,所以没有得不到满足的;天子不择下民,所以各种民众乐为其下。民众乐为其下,那么就没有什么人不被接纳;什么人都能接纳,那么人就越来越多。处在下面的民众越多,天子的威望就越高。
君臣之道:臣事事 (1) ,而君无事 (2) ;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 (3) ,仰成而已。故事无不治,治之正道然也。人君自任而务为善以先下 (4) ,则是代下负任蒙劳也,臣反逸矣。故曰:君人者,好为善以先下,则下不敢与君争为善以先君矣,皆私其所知以自覆掩;有过则臣反责君,逆乱之道也。
【注释】
(1)事事:办事。
(2)事:从事。
(3)无与:这里指无为。
(4)先下:先于臣下。
【译文】
君臣之道:臣按职位而办事,而君不做具体事务。君主无事安逸享乐,臣子则要按职分不畏劳苦地工作。臣子要尽其智力把事情做好;君主无为,顺其自然就可以了。因此,国事没有得不到治理的,治国的正道就是这样。如果君主什么事情都亲自去做,在臣子之先致力行善,这是代替臣下担负责任而蒙受劳苦,臣下反而安逸享乐。所以说,君主要是喜欢抢在臣下之先而做事,那么臣下就不敢抢在君主之前去做,结果臣子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隐藏起来。如果一旦有了失误,臣子就会出来责备君主,这是导致国家出现祸乱的根源。
君之智,未必最贤于众也,以未最贤而欲以善尽被下,则不赡矣 (1) 。若使君之智最贤,以一君而尽赡下则劳,劳则有倦 (2) ,倦则衰,衰则复反于不赡之道也。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人君苟任臣而勿自躬,则臣皆事事矣。是君臣之顺,治乱之分,不可不察也。
【注释】
(1)赡:充足,丰富。
(2)倦:疲劳,懈怠。
【译文】
君主的智慧,未必是天下人中最高的。用不是最高的智慧来让天下人都得到好处,那么君主的智慧就会日渐贫乏而显得不足。假使君主的才智是最高明的,仅凭君主一人的力量让天下百姓富足,也会相当劳苦。劳苦过度就会身心俱疲,身心俱疲就会身体垮掉,身体垮掉就无法履行职责,这样就会又回到老百姓得不到富足的老路上。因此,君主如果事事都亲自去做,那么臣下就没有什么事可做,这样君主和臣子的地位就会颠倒,这就叫作倒行逆施。国家出现倒行逆施,社会就会出现混乱。如果君主把具体工作都交给臣下去做,而不是自己亲自动手,那么臣下就会各守其分各尽其能。这就理顺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国家治乱的分界就在这里,不能不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