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威德

【题解】

此篇名曰“威德”,意即有德自威。本篇为《慎子》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深入阐述了其慎势张法的思想。全篇大致由三个部分所组成:其一,慎势。文云“腾蛇游雾,飞龙乘云,云罢雾霁,与蚯蚓同,则失其所乘也”,以日常生活之现象论“势”之作用。“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阐述在政治生活中“权势”之重要,有“势”自“威”。其二,贵公。慎子认为,权势出于为公,而不谋于私利。“古者,立天子而贵之者,非以利一人也”,立天子不是为了响应天命,而是为民立命;人民立天子非利天子一人,而在于利万民。“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官长也”,此慎子之势治要义。其三,张法。势自重要,然掌势无德,则万民之危。为防掌势之人依私意肆意行事,必须立法。故曰“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所以一人心也。以法约束权势,确保势之运用出于公,所谓“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凡立公,所以弃私也”,确保势得其所用。

天有明,不忧人之暗也 (1) ;地有财,不忧人之贫也;圣人有德,不忧人之危也 (2) 。天虽不忧人之暗,辟户牖必取己明焉 (3) ,则天无事也 (4) 。地虽不忧人之贫,伐木刈草必取己富焉,则地无事也 (5) 。圣人虽不忧人之危,百姓准上而比于下,其必取己安焉,则圣人无事也。故圣人处上,能无害人,不能使人无己害也,则百姓除其害矣 (6) 。圣人之有天下也,受之也,非取之也。百姓之于圣人也,养之也,非使圣人养己也,则圣人无事矣。

【注释】

(1)不忧人:不替某个人担忧。

(2)“地有财”几句:此句是说天地与圣人以天下为公。《文子·符言》:“《老子》曰:‘天有明,不忧民之晦也;地有财,不忧民之贫也。’”《文子》未言及圣人。此处言圣人,乃依托圣人立论,是先秦诸子立论之常法。王世贞曰:“凡刑名游说,诸家立说,必牵扯圣人以骇世。大率如此。”(《诸子汇函》卷六)儒家以圣人为人格最高标准,道家以圣人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之人。此处圣人指以天下为公的人。

(3)辟:开。户牖:门窗。

(4)无事:无为。圣人有天下,是因为有德行,为天下人推崇而有天下,不是圣人自取。

(5)则地无事也:按,从开头至此,多见其他典籍。马王堆帛书《经法·称》说:“天有明,而不忧民之晦也,[百]姓辟其户牖而各取昭焉,天无事焉;地有[财]而不忧民之贫也,百姓斩木艾新(薪)而各取富焉,地亦无事焉。”《淮南子·诠言训》:“天有明,不忧民之晦也;百姓穿户凿牖,自取照焉。地有财,不忧民之贫也。百姓伐木芟草,自取富焉。”马王堆帛书《经法》《淮南子》皆无圣人。可见,言“天”言“地”这样的话是当时的俗语。慎子则作了发挥而加上“圣人”,以“圣人有德”而为天下人之准则,下文皆顺此引申论述。

(6)“故圣人”几句:《论语·宪问》:“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圣人只管自身修德以示范天下,天下百姓之间能不能做到都向圣人学习而互不相害,圣人是不管的,而百姓根据圣人的德行来处理彼此的纷争。

【译文】

天有明亮,它无私照于天下,不会去考虑人间的某处幽暗。地有出产,它无私分于天下,不会去考虑某一家人的贫困。圣人有德,它布公德于天下人,不会救某个人的危险困厄。天有明亮,人们开门推窗而取之,不是天要给予他们,所以说天无为。地有出产,而人伐木刈草自取之,不是地要给予他们,所以说地无为。圣人有德,人们将圣人的德行作为榜样而时刻砥砺自己,不是圣人强迫他们而为之,所以说圣人无为。圣人居上,不伤害人民,然而也因为居于上,因此不能阻止庶民之间的相互伤害;而庶民之间的相互伤害,也只能由庶民之间自行解决。圣人享有天下,不是用力取,而是用德行昭示天下。百姓需要供奉圣人以砥砺自己的人格,不是依托圣人而取私利,所以说圣人无为。

毛嫱、西施 (1) ,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倛 (2) ,则见者皆走;易之以玄緆 (3) ,则行者皆止。由是观之,则玄緆,色之助也。姣者辞之,则色厌矣 (4) 。走背跋䠯穷谷 (5) ,野走千里,药也。走背辞药,则足废。

【注释】

(1)毛嫱:古美女名。《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西施:又称西子,春秋越国苎萝人。传说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打仗,越国败于会稽。越王勾践命范蠡求得美女西施,进于吴王夫差,吴王答应讲和撤兵。越王勾践吸取教训,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西施嫁给范蠡,从游五湖而去。后世常用二人作绝色美女的代称。

(2)皮倛(qī):古代术士驱鬼时所戴的形状可怕的面具。

(3)玄緆(xī):黑色的细麻布。

(4)厌:压,堵塞,这里指减少。

(5)走背:背负物品行走。跋:踏草而行或越山过岭。䠯(yuè):登。穷谷:深谷,幽谷。

【译文】

毛嫱、西施是天下公认的美女。如果毛嫱、西施头上戴着扮鬼的面具,那么看到的人都会被吓跑的。如果毛嫱、西施摘下面具,而改为身上穿着黑色的细麻布衣服,那么街上行走的人都会停下来看这两位美女。由此来看,美女需要漂亮衣服的帮助。如果美女不穿漂亮衣服,那么她的美就会大打折扣。背负重物踏草而行或越山过岭,在野外行走千里,依赖的是能治疗脚伤的药物。如果背负物品行走而不用药,那么走不了多远,脚就废掉了。

故腾蛇游雾 (1) ,飞龙乘云,云罢雾霁,与蚯蚓同,则失其所乘也。故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 (2) ;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故无名而断者 (3) ,权重也;弩弱而矰高者 (4) ,乘于风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于众也。故举重越高者 (5) ,不慢于药;爱赤子者,不慢于保 (6) ;绝险历远者,不慢于御 (7) 。此得助则成,释助则废矣。夫三王五伯之德 (8) ,参于天地 (9) ,通于鬼神,周于生物者 (10) ,其得助博也。

【注释】

(1)腾蛇:也写作“螣蛇”,传说中的神蛇,能驾云雾而飞。《荀子·劝学》:“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韩非子·难势》:“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螾蚁同矣。”

(2)权:权势。《庄子·天运》:“亲权者不能与人柄。”

(3)无名而断:没有名誉声望而能担任决断大事的职责。名,名声。《孙子·地形》:“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断,决断,决事。《礼·乐记》:“临事而屡断。”注:“断,犹决也。”

(4)弩:用机械发射的弓,也叫窝弓,力强可以射远。《六韬·豹韬·林战》:“弓弩为表,戟楯为里。”矰:古代系生丝以射鸟雀的箭。《说文》:“隿射矢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5)举重越高:意即背负重物翻越高山。

(6)慢:轻忽。《商君书·垦令》:“上不费粟,民不慢农,则草必垦矣。”保:同“褓”。

(7)御:驾驭车马。《论语·子罕》:“执御乎?执射乎?”

(8)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五伯:即五霸,称诸侯中势力强大称霸一时的人,说法不一。《荀子·王霸》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班固《白虎通·号》记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孟子·告子下》汉赵岐注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9)参于天地:即德通于天地之道。

(10)周:遍及,普及。《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译文】

腾蛇要游,必须借助于雾;飞龙欲飞,必须借助于云。一旦云停雾清,就会掉落地面,与蚯蚓相同,原因是失去了它们所依赖的条件。贤能的人屈居于不肖的人之下,就是因为贤能的人缺少权势。不肖的人能使贤能的人折服,就是因为不肖的人具有显赫地位的缘故。尧是平民的时候,不能使唤邻居;一旦南面称王,就令行禁止。由此看来,贤能的人不能让不肖的人信服,但是权势和地位能够让不肖的人信服,也能够让贤能的人屈服。没有名誉声望的人而能担任决断大事的职责,是因为他们拥有重权。弓弩弱但箭能射得高,是借助于风的缘故;不肖的人能够发布政令,是能够得到权势与地位帮助的缘故。因此想背负重物翻越高山的人,不能轻视药物;抚育小孩子的人,不能小看襁褓;渡险而走远路,不能轻视马和车。这些都是得到助力才能成功,如果放弃协助就不可能成功的例证。三王五伯的德行,能够参于天地之道,通于鬼神之用,周于万物之生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得到广泛助力的缘故。

古者,工不兼事 (1) ,士不兼官 (2) 。工不兼事则事省 (3) ,事省则易胜;士不兼官则职寡,职寡则易守。故士位可世 (4) ,工事可常 (5) 。百工之子,不学而能者,非生巧也 (6) ,言有常事也 (7) 。今也国无常道,官无常法 (8) ,是以国家日缪 (9) 。教虽成 (10) ,官不足 (11) ;官不足,则道理匮矣 (12) ;道理匮,则慕贤智;慕贤智,则国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矣。

【注释】

(1)工不兼事:工,在古代指从事手工业劳动者,即工匠。《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手工业者按行业分类,故有百工之称。各工种技艺不同,一般不兼作,此即“工不兼事”。

(2)士不兼官:意谓一个人不可以同时兼任多个官职。士,这里指官吏的通称。《管子·八观》:“乡毋长游,里毋士舍。”官,官职。《礼·王制》:“论定,然后官之。”

(3)省:节约,这里指简约、简单。工匠做工仅限单一工种,做事则简单而容易胜任。

(4)世:继承,世袭。《汉书·贾谊传》:“贾嘉最好学,世其家。”注:“言继其家业。”

(5)常:恒久。《易·系辞上》:“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6)生:天生,生来。《商君书·开塞》:“民之生,不知则学。”

(7)言:此指百工之言。

(8)官无常法:意谓授予官职没有恒久固定的法令,有可能会出现士兼官现象。

(9)缪:乖错。《礼·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以豪氂,缪以千里,此之谓也。”

(10)教:教条,此指规则、法令。

(11)官不足:意为为官之单纯性不足,不能做到一人一职。

(12)道理:国家治理的理论主张。

【译文】

古代士农工商各有所擅,百工各有分工而不兼事,一士也不兼多种官职。工不兼事,专做其中一个工种,那么所做的事就简单了,做事简单就容易胜任;士不兼官,专做一职,则权力就小,权力小就容易守住操守。所以士的职位可以世袭,百工之职可以长久。百工之子,不学而能做工的,不是生来就手巧,而是工之职长久以来不变动的缘故。今日国家治理没有固定的规范,任命官员也不再遵循常规,因此国家治理在错误的道路上一天天走下去。现在规则法令已经制定完成了,根据这些规则法令所需要的各个职能部门却不足,不能因职分而去做事。各职能部门不足,这些道理就不可能真正领会。为官的人,对这些道理没有真正领会,他们就会仰仗贤智之人;仰仗贤智,国家的治理最终归结在一人的心中。

古者,立天子而贵之者,非以利一人也。曰: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通理以为天下也。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 (1) ,非立官以为官长也。

【注释】

(1)官长:先秦时期称长官为“官长”。

【译文】

古代的人,立天子之位并尊贵天子,不是为了让天子一个人得利。如果天下没有一个最尊贵的天子,那么治理天下的法令就不会通畅地传达下去。让法令行得通是为了治理好天下。因此设立天子是为了让天子治理天下,并不是设立天下来为天子一个人服务;设立国君是为了让国君来治理国家,并不是设立国家来为国君一个人服务;设立官员是为了让他们来治理地方,并不是设置官职来为满足长官个人享乐的。

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夫投钩以分财 (1) ,投策以分马 (2) ,非钩策为均也。使得美者,不知所以德;使得恶者,不知所以怨,此所以塞愿望也。故蓍龟 (3) ,所以立公识也;权衡 (4) ,所以立公正也;书契 (5) ,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审也;法制礼籍 (6) ,所以立公义也。凡立公,所以弃私也。

【注释】

(1)投钩:抓阄。

(2)投策:抽签。

(3)蓍:蓍草,古代用其茎占卜。龟:龟甲,古代用来占卜。

(4)权衡:称量物体轻重之具。权,秤锤。衡,秤杆。

(5)书契:契约之类的文书凭证。

(6)法制礼籍:记载法令、制度、礼仪的文书。

【译文】

法律即使有不完善的地方,依然胜过没有法律。用拈阄来分配财物,用抽签来分配马匹,不是说拈阄、抽签是最均平的,而是借用这种公正的方式方法,让那些分到喜欢东西的人不知道对谁感恩,让那些分到不喜欢东西的人不知道对谁抱怨,这样来堵塞人们的各种欲望。所以人们用蓍龟,就是占卜吉凶祸福来确立公平的认识;人们制作秤,就是用来称量物体的轻重,确立公众交易的标准;人们制作文书契约,就是用来记录彼此的约定,确立公众交往的信誉;人们制作尺子,就是用来丈量物体的长短,确立公众对长短差别的认识;人们制定法令制度、礼仪典章,就是用来确立公平的道义。凡是确立公的准则,都是为了摒弃私心。

明君动事分功必由慧 (1) ,定赏分财必由法,行德制中必由礼 (2) 。故欲不得干时 (3) ,爱不得犯法,贵不得逾亲,禄不得逾位。士不得兼官,工不得兼事。以能受事,以事受利。若是者,上无羡赏,下无羡财 (4)

【注释】

(1)动事:举办事业。分功:分担工作。

(2)行德:推广道德。制中:适中,恰到好处。

(3)欲:逞欲。干时:违背农时。干,干犯,抵触。

(4)羡:溢。

【译文】

圣明的君主做事一定要凭借聪明智慧,确定奖赏一定要遵循国家法规,施行德政一定要符合礼仪规范。因此君主不能为了满足私欲而干扰农时,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而违反法令,不能把受重用的人的地位看得超过自己的亲人,不能在奖赏臣下时超过其职位所得。士子不得兼任其他官职,工匠不得兼做其他事务;根据才能的大小分配合适的工作,根据工作中的贡献赏给相应的报酬。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举国上下皆得所赏,不会羡慕不义之财。 AfPYRaggu6gPNQOD9BLzq/q78kriT6qvZ+gwXbD1p5U2bdpCJ8/kcwAJSkoYZEB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