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近年来,随着先秦诸子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大量出土文献的涌现,人们越来越关注先秦时期稷下诸子的学术与思想,慎到成为人们喜爱与关注的对象之一。

《慎子》为慎到著作,最早见载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此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陈骙《中兴书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尤袤《遂初堂书目》、郑樵《通志·艺文略》、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志》、张之洞《书目答问》等历代官私书志均有记录。《慎子》为先秦典籍中渊源有自、流传有序之书,是研究先秦至汉代的黄老道家思想与先秦法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一、慎到生平及活动年代

慎子生平及活动年代,由于历史久远,史料阙误,语焉不详。然就现有材料看,战国时期有三慎子。

一为齐稷下学士,名曰到,即慎到。《庄子·天下》篇曰:“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荀子·非十二子》篇亦曰:“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慎到、田骈也。”此慎到与稷下学士田骈、彭蒙等并称,为稷下学士之一。《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曰:“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曰:“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张守节《正义》:“(慎到)赵人,战国时处士,《艺文志》作《慎子》四十二篇也。”《汉书·艺文志》:“《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吕氏春秋·慎势》篇高诱注:“慎子,名到,作法书四十一篇,在申不害、韩非前,申、韩称之。”

据上引《史记》文,慎到为赵人。明代慎懋赏《慎子传》更确指曰:“赵之邯郸人也。”然未知何据。《淮南子·道应训》高诱注为齐人,盖因慎子尝客于齐,而有此说。后世《中兴书目》称作浏阳人,陈振孙驳之曰:“浏阳在今潭州,吴时始置县。与赵南北不相涉。”要之,慎到之籍贯,当以《史记》所载为准。

慎到之家世,史料缺失,不可考。慎懋赏以为其父为慎清。罗根泽先生指出乃慎懋赏伪慎溃氏为慎清,以攀附孔子,实与慎到无干,所论可信。

慎到虽为赵人,然其主要活动地域却在齐。前引《史记》文,慎到为齐宣王时期稷下学士。其生平大部分岁月在齐度过,至湣王末年离开稷下。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燕、秦、楚、三晋合谋,各出锐师以伐,败我济西。王解而却。燕将乐毅遂入临淄,尽取齐之宝藏器。湣王出亡,之卫。”就在这一年,齐湣王被楚淖齿所杀。《史记·燕召公世家》载,燕昭王二十八年,“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其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其余皆属燕,六岁”。燕昭王二十八年,即齐湣王十七年,《田敬仲完世家》云为湣王四十年,当误。在这次燕攻齐的战争中,稷下恐亦被燕军所烧,稷下学士四散逃亡。慎到大约此时离开稷下。汉桓宽《盐铁论》曰:“及湣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而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接予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自齐稷下散后,慎到不知所归。《通志·氏族略五》“慎氏”下引《风俗通》佚文云:“慎到,为韩大夫,著《慎子》三十篇。”则慎到似乎去齐之韩。慎懋赏《慎子传》曰:“慎子知其道之不行也,迺与其徒许犯、环渊、田系之属,退老于邯郸之上,著书八千言。”此则曰慎到晚年回赵邯郸著书。《太平寰宇记》卷十三谓“慎子墓在济阴县西南”。则慎到似应未之韩回赵。若慎到之韩或回赵,则《盐铁论》与《风俗通》同时,似应指明,若田骈如薛、孙卿适楚之类。慎到晚年事迹不详。

慎到的活动年代主要在齐宣王、湣王时期。齐宣王于公元前319年即位,齐湣王出亡时间为公元前284年。慎到在齐的时间约为前319年至前284年之间。如果以其时慎到三十岁至稷下的话,则其生年大致为前350年。至齐湣王出亡时,慎到已经近七十岁。其后几年,慎到离世比较可信。由此,慎到生卒年约为前350年至前280年之间。钱穆先生定为前350年至前275年(《先秦诸子系年》),白奚先生考订慎到的生卒年月为前350年至前283年(《稷下学研究》),李锐先生定为前359年至前275年(《中国哲学史》二〇〇八年第四期),均相差不大。

二为鲁将,名曰滑釐。《孟子·告子下》篇曰:“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釐所不识也。’”赵岐、朱熹注皆曰:“滑釐,慎子名。”但赵岐注《慎子》亦曰:“善用兵者。”焦循疏曰:“故赵氏不以为到,而以其使为将军,则以为善用兵者。”此慎子乃鲁国将军。

三为楚太傅,名则未知。《战国策·楚策二》曰:“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战国策》此段为概说。据《史记·楚世家》,楚怀王三十年,怀王参加武关之会被秦挟持至咸阳,三年后逃亡而死。太子在怀王入秦被扣之后即归楚,是为顷襄王。楚怀王三十年,即公元前299年,齐湣王二年。这里以为慎子为顷襄王傅。此段事实,《渚宫纪事》载此曰:“怀王留秦时,太子横质齐请归。齐湣王曰:‘与我东地则归子。’太子用太傅慎子计,许之。太子既即位,是为襄王。齐使车五十乘来求东地。王患之,以告令尹慎子。慎子对曰:‘王朝群臣而问之。’”此亦言及慎子任楚太傅之职(慎子任楚令尹,恐牵附为说)。

上三慎子,关系颇为复杂,学界多有争论。

甲,或混三慎子为一人者。明慎懋赏作《慎子传》,搜集赵慎到、鲁慎滑釐、楚慎子事混为一书,名《慎子内外篇》。清严可均、缪荃孙皆认可之,赞为“惊人秘籍”,罗根泽氏已驳之。三慎子为一人,已为学界所不取。

乙,或混赵慎到与鲁慎滑釐为一人者。清焦循《孟子正义》认为慎子字到,滑釐其名也。钱穆赞同之。张岱年先生曰:“此慎子名滑釐,不是慎到。有人认为是一人,那是错误的。慎到是齐稷下学士,那里能作鲁国的将军举兵伐齐呢!”李学勤先生也驳之说:“其实这位名滑釐的慎子显然是武人,同法家学者慎到全不相侔,焦说并不足信。”(《中国文化》第二十五、二十六期)陈伟先生亦认为鲁慎滑釐非赵慎到(张光裕、黄德宽《古文字学论稿》)。

丙,或以为赵慎到与楚慎子为一人。《战国策·楚策二》载慎子事,《周季编略》引此文慎子即作慎到。李学勤先生亦持此看法。他通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中《慎子曰恭俭》的分析,认为:“慎到齐宣王时已在稷下,楚襄王为太子而质于齐,聘他为傅,一段时间到楚国,后来再回到齐,是完全可能的。楚简中《慎子曰恭俭》一篇的发现,更增加了这种可能性。”(《中国文化》第二十五、二十六期)李锐先生赞同之(《中国哲学史》二〇〇八年第四期)。齐湣王二年及以前,稷下尚繁荣,慎子亦在稷下。楚太子质于齐,请稷下学士为傅亦有此可能,且时间上也是符合的。现楚地发现慎子遗文,确实增加了可能性。然此亦有未尽合理之处。就常理而言,慎到曾为齐稷下学士,享齐俸禄,现为楚太子献策,使齐湣王要挟楚太子求东地未成,则齐必不容矣。慎子欲再回齐稷下亦无可能。此与慎子晚年尚在稷下、湣王末年亡去相抵触(李锐先生则认为慎子晚年回齐当在湣王亡去之后,或亦可能)。另,《慎子曰恭俭》一篇流传楚地,未必证明慎子一定在楚地。钱熙祚《慎子佚文》未收《战国策·楚策二》慎子的这段文字,则钱氏亦以为楚慎子非赵慎到也。梁玉绳《人表考》云:“《战国策》有慎子,为襄王傅。此与庄惠并列,则非此人也。”亦以《国策》之慎子,非指慎到。阮廷焯赞同之。今人陈伟先生亦以为慎到非楚慎子也(张光裕、黄德宽《古文字学论稿》)。

然,鲁慎滑釐为“善用兵者”,楚慎子所献之策即为“兵谋”,此二人时间上亦相合,或为一人。蒋伯潜曰:“孟子至鲁,在平公时,约当周赧王四年。《战国策·楚策》记慎子为楚襄王策守东地。楚襄王于周赧王十七年即位,此慎子当即见于《孟子》之慎滑釐。”

二、《慎子》的流传与真伪

慎到居稷下,与稷下学士相与论列。《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曰:“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又曰:“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慎到所著书即《慎子》。《汉书·艺文志》:“慎子四十二篇。”有学者以为《史记》所言“十二论”为“十二篇”,因引《风俗通·姓氏》篇云“慎到为韩大夫,著《慎子》三十篇”以足“四十二篇”之数。如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云:“除去十二论,正合三十篇之数,或汉时有两本。”金德建赞同这种看法,并说应劭曾见过一部三十篇的《慎子》,曰:“但此书向来无所谓三十篇者,此三十之数,刚巧是《史记》十二论与《汉志》四十二之间的差。于此可证《汉志》的《慎子》,实并合二书为一。《史记》的确是十二论,《汉志》加了其时另外有部三十篇,才并成四十二。”(《慎子流传与真伪》)

以《史记》所言“十二论”为“十二篇”,恐为误解。《文心雕龙·论说》云:“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司马迁所言“十二论”乃就《慎子》一书所论有十二理,恐非说十二篇。《史记》称之十二论,与《汉书·艺文志》著录之四十二篇,阮廷焯云“殆同实而异名”(《慎子考佚》),颇为接近事实。《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今《慎子》,刘向所定,有四十一篇。”据此,则今本《慎子》最早由刘向所编订。阮氏说:“《慎子》十二论经刘氏校订之后,离析篇第,定著为四十二篇,班氏《艺文志》,遂据之著录。”

又,《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篇高诱注:“慎子名到,作法书四十一篇。”此又见《荀子·修身》篇杨倞注。则《慎子》又有四十一篇之说,较《汉志》所录少一篇。刘向校书,每于书后作《叙录》一篇。“较《汉志》所载,少一篇者,殆不及《叙录》一篇”(《慎子考佚》)。据此,《慎子》原本四十一篇,加之刘向《叙录》一篇,即《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四十二篇。

《隋书·经籍志》法家:“《慎子》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法家:“《慎子》十卷。慎到撰,滕辅注。”《新唐书·艺文志》法家:“《慎子》十卷。慎到撰,滕辅注。”《慎子》,《汉书·艺文志》称四十二篇,至《隋书·经籍志》称十卷,滕辅注,则四十二篇合为十卷,或为滕辅所为。这些记载说明,在隋唐时期,《慎子》保留完整,未见佚失。

《宋史·艺文志》法家:“《慎子》一卷。慎到撰。”《崇文总目》:“《慎子》一卷。”(《直斋书录解题》云《崇文总目》言三十七篇)陈骙《中兴书目》:“《慎子》一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慎子》一卷。右例阳人慎到之书也。”由此可知,到了宋代,《慎子》只一卷,已亡佚了九卷,亡佚的时间应该就在唐宋易代之际。至于亡佚的具体篇数,一般认为是《慎子》中的三十七篇。郑樵《通志·艺文略》法家曰:“《慎子》一卷。战国时处士慎到撰。旧有十卷,汉有四十二篇,隋唐分为十卷,今亡九卷三十七篇。”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慎子》一卷。赵人慎到撰。《汉志》四十二篇,先于申、韩称之。《唐志》十卷,滕辅注。今麻沙刻本才五篇,固非全书也。”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云:“《汉志》四十二篇,今三十七篇亡,惟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滕辅注。”这就是说,今所见之《慎子》五篇,乃宋佚失之残本。

金德建云:“但三十七篇加了五篇,刚巧等于《慎子》的原有篇数四十二篇。这是很可注意。依我看,原本四十二篇,其时一定已经给人家拆散分成二本:一本是三十七篇,一是五篇。前者《崇文总目》所见,后者陈振孙所见。经过如是拆散,于是一种本子,分别流传。其中五篇本似乎通行,诸家均见;三十七篇本较少,故仅著录于官家的《崇文总目》。据此,自然通行的可永流传,少见的易于亡逸,所以到了后来就一存一亡。‘崇文本’亡逸,只有五篇尚流传后世。这就使今本《慎子》只存五篇了。”所论甚是。

到了明代,《慎子》五篇本盛行。明陶宗仪《说郛》本、明万历五年刊《子汇》本、明万历五年緜眇阁刻本、明万历间刊《且且庵初笺十六子》本等都只有五篇。归有光《诸子汇函》还对《慎子》五篇作了评点。

明万历六年,吴兴人慎懋赏杂引《战国策》《孟子》《韩非子》《墨子》《鬻子》等诸子,伪为《慎子内外篇》。正如钱基博所谓:“凡《国语》《国策》《鬻子》《管子》《庄子》《列子》《韩非子》以及汉贾谊《新书》、《韩诗外传》、刘向《新序》、《孔子世家》诸书,罔不剽窃。”(《名家五种校读记》)。《慎子内外篇》,内篇三十六事,外篇五十三事。近人张钧衡以为“高出各本之上,而各藏书目亦未著录”,于是将其载入《适园藏书志》卷八。江阴缪荃孙藏慎懋赏本《慎子内外篇》之钞本,叹为“惊人秘籍”(见《艺风堂文漫存》卷四)。涵芬楼假缪氏本刻入《四部丛刊》,附补遗、校记、孙毓修跋,称“《慎子》善本当推此也”。广文书局又影慎刻本入《慎子三种合帙》。于是,《慎子内外篇》出现一时之盛,几欲取代五篇通行本。然慎懋赏自言:“因此书阙略颇多,奔走四方,自书肆以及士大夫藏书之家索之甚勤,全书卒不可得,故辑其可知者。”(见《慎子考》)则其书乃慎氏自辑之者,本非沿袭原书。其书甫出,梁任公先生即讼言其伪(见《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卷一),而罗根泽先生又作辨伪一篇(《燕京学报》第六期),慎懋赏本之出于依托殆成定论。

到了清代,《慎子》的流传出现了新情况。《群书治要》被发现于日本,严可均据《群书治要》新辑出两篇,并对《慎子》进行了校勘。严氏曰:“余所见明刻本亦皆五篇,今从《群书治要》写出七篇,有注,即滕辅注。其多出之篇,曰《知忠》,曰《君臣》,其《威德》篇多出二百五十三字。虽亦节本,视陈振孙所见本为胜。”(《铁桥漫稿》)钱熙祚《慎子跋》亦谓“以《治要》为主,更据唐宋类书所引,随文补正”,并附辑佚文,见《守山阁丛书》。《续修四库全书》收钱熙祚校本。钱熙祚《守山阁丛书》本无滕辅注。

三、《慎子》的版本

从现有的资料看,《慎子》传世最早的文本为唐初贞观年间《群书治要》所引七篇,有滕辅注。唐贞元年间马总《意林》亦保留有“慎子要语”十三条,无注。综合起来看,现流传下来的《慎子》版本,主要有四个系统:

(一)《子汇》本系统。《子汇》本,明万历五年刊。首行上署“慎子”,下署“法家一”,次行下署“赵人慎到”。分《威德一》《因循二》《民杂三》《德立四》《君人五》,计五篇。《子汇》本系统中包括緜眇阁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百子全书》本、广文书局《慎子三种合帙》影印本等。

(二)《群书治要》本系统。《群书治要》,唐魏徵等撰。其《慎子》以滕辅注为底本,节录《慎子》之《威德》《因循》《民杂》《知忠》《德立》《君人》《君臣》诸篇文字。首篇篇名“威德”二字脱佚,双行夹注。该本与《子汇》本不同之处有四:其一,篇数不同。《群书治要》本有七篇,而《子汇》本只有五篇,前者比后者多出《知忠》《君臣》两篇。其二,《群书治要》本有滕辅注,而《子汇》本只有两句有滕辅注,其他则无。其三,《威德》篇文不同。《群书治要·威德》篇比《子汇》本《威德》篇文多出“飞龙乘云”至“其得助博也”一段一百六十四字。其他各篇,文字亦间有差异。其四,《群书治要》本《威德》篇无篇名。《子汇》本作“威德一”。《群书治要》为唐本,《子汇》上源为宋本,故《群书治要》本别为一个系统。清严可均曾自《群书治要》辑出七篇,成《慎子》七篇本,清嘉庆二十年刊,但至今未见。钱熙祚《守山阁丛书》本也属于《群书治要》本系统,但正文删滕辅注,增辑《慎子逸文》,计六十条。据辑之书,有《淮南子》《尚书》疏、《后汉书》注、《荀子》注、《庄子》释文、《长短经》《意林》《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六帖》、《文选》注、《太平寰宇记》《云笈七签》《太平御览》诸书。后《四部备要》及《续修四库全书》亦据此本影印。

(三)《说郛》本系统。《说郛》本《慎子》,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刊行。此本即涵芬楼一百卷本。篇首题“《慎子》,一卷全,慎到,赵人,字滑釐。滕辅注”。全文五篇,署《威德一》《因循二》《民杂三》《德立四》《君人五》。滕辅注以双行夹注于正文下。《说郛》本保留了滕辅注,十分可贵,可与《群书治要》本相校。然其与《群书治要》本亦不同,二者不属于一个版本系统,主要差异有三:其一,篇数不同。《群书治要》本《慎子》有七篇,而《说郛》本仅五篇,缺《知忠》《君臣》二篇。其二,《威德》篇文字不同。《说郛》本《威德》篇同《子汇》本,无“飞龙乘云”与“腾蛇游雾”两段文字。其三,滕辅注,两本文字差异甚大。《群书治要》滕注相对完整,而《说郛》本滕注文字缺略甚多,部分注文不忍卒读。以此,《说郛》本当别有源头,自成系统。

(四)慎本系统。《慎懋赏注慎子内外篇》,明万历七年慎耕芝堂刊本。《慎子内外篇》为慎懋赏自撰之书,无论篇数、正文、注文、附录均另成体系,而与《子汇》本、《群书治要》本、《说郛》本不同。内篇四十事,其中前五事,分别为《子汇》本五篇,但无篇名。慎懋赏将《子汇》本五篇保留,另从诸书中辑出三十五事。外篇五十六事。首题战国赵人慎到撰,明吴人慎懋赏解。双行顺文作解,不采他说。前有万历戊寅“自序”、万历己卯“王锡爵序”“慎子传”“慎子考”“慎子评语”,皆慎懋赏所辑。内、外篇末并附“慎子直音”,末卷附“传补”、万历戊寅“汤聘尹序”。《四部丛刊》本《慎子内外篇》当为慎本系统。该本为上海涵芬楼借江阴缪氏蕅香簃写本影印。《内篇》三十六事,《外篇》五十六事。无慎懋赏注,诸序及“慎子传”等皆无。《外篇》末附缪荃孙补《知忠》《君臣》二篇,缪荃孙辑“慎子佚文”,孙毓修《慎子内篇校文》及孙毓修跋。《四部丛刊》本内篇数量与慎懋赏本出入较大。两本前二十八事相同,从第二十九事开始后十事,《四部丛刊》本较慎懋赏本多三事,而少七事。两本比较,可以发现慎懋赏辑《慎子》,其内篇中间有十篇发生了佚失与错乱,反映了慎懋赏编《慎子》的疏失。

四、《慎子》的注本与校本

《慎子》的注本,最早见于《群书治要》。然《群书治要》未录注者姓氏。《意林》载《慎子》云:“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下注云:“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其文与《群书治要》所载《慎子·知忠》篇文与注正同。《意林》署《慎子》注者为滕辅,则《群书治要》载《慎子》注为滕辅注。又,《旧唐书·经籍志》法家:“《慎子》十卷。慎到撰,滕辅注。”《新唐书·艺文志》法家:“《慎子》十卷。慎到撰,滕辅注。”则《慎子》古注为滕辅注无异议。滕辅注还见于《说郛》。

东汉、东晋皆有人名曰滕辅。严可均云:“滕辅,东汉人。《艺文类聚》六十有汉滕辅《祭牙文》,亦作滕抚,又作腾抚。《后汉书》有传。《元和姓纂》‘腾’本‘滕’氏,因避难改为腾氏。后汉相腾抚。盖‘滕’‘腾’一姓,‘辅’‘抚’一声,故二文随作矣。东晋亦有滕辅。《隋志》:‘梁有晋太学博士《滕辅集》五卷。录一卷。’《新唐志》皆五卷。《慎子》注为汉为晋未敢定之。”

《后汉书·张法滕冯度杨列传》云:“滕抚,字叔辅,北海剧人也。初仕州郡,稍迁为涿令,有文武才用。太守以其能,委任郡职,兼领六县。风政修明,流爱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遗。”建康二年,“广陵贼张婴等复聚众数千人反,据广陵。朝廷博求将帅,三公举抚有文武才,拜为九江都尉,与中郎将赵序助冯绲合州郡兵数万人共讨之”。结果“大破之,斩马勉、范容、周生等千五百级”。战后,滕抚被拜为“中郎将,督扬、徐二州事”。后滕抚“复进击张婴,斩获千余人”。滕抚还是一位爱兵的武将,“抚所得赏赐,尽分于麾下”,同时为人“性方直,不交权势”。《后汉书》仅言其有“文武才”,所载事迹亦止于武事,未言及其文。大约滕抚为一武人也,当非为注《慎子》的滕辅。

《晋书·经籍志》:“太学博士《滕辅集》五卷,录一卷,亡。”此滕辅,《晋书》未见,生平事迹不详,然著有《滕辅集》五卷,又身为太学博士。其注《慎子》当更可信。故严灵峰云:“东汉滕抚为武人,当以东晋太学博士滕辅为是,兹暂属之。”

刘黄老注。《晋书·刘波传》:“劭族子黄老,太元中为尚书郎,有义学,注《慎子》《老子》,并传于世。”刘黄老《慎子注》,丁国钧、文廷式、秦荣光、吴士鉴、黄蓬元五家补《晋书·艺文志》,并见收录。然刘黄老《慎子注》不见隋唐史志,则亡佚已久。

慎懋赏注。慎懋赏,浙江吴兴人,号云台子,生卒年不详。慎懋赏在《子汇》本五篇基础之上,广泛搜求,较《子汇》本增内篇三十五事、外篇五十六事,成《慎子内外篇》。由于《慎子》历代注者甚少,慎懋赏有注,也很宝贵。但其注中夹杂真伪问题,须慎重对待。

注本之外,《慎子》尚有单纯校本者。因《慎子》散佚甚多,佚文复杂,故校勘工作十分繁重。在《慎子》的校本中,目前可见比较有影响的有孙毓修校本。以明吴人慎懋赏刻钞本为底本,署“慎子内篇校文”,截取《慎子》内篇第一、二、三、四、五、七、十八、三十节部分文字,《慎子》外篇第二十二节文字。校语双行小字附于下。文后附跋。其校语数量甚少,然其跋文交待慎懋赏本文后所附《知忠》《君臣》二篇乃缪荃孙所附,对了解今《四部丛刊》本各篇内容之来源甚有帮助。

钱基博校本。钱基博,江苏无锡人。撰《名家五种校读记》,分别对《尹文子》《邓析子》《慎子》《惠子》《公孙龙子》正文作校勘。其中,《慎子校读记》以《守山阁丛书》本为底本,由标题、校勘、提要组成。录需校勘者文字正文,不录全文,校勘双行夹于其下。校对之本涉及慎懋赏本、《群书治要》本、《百子全书》本,后附提要,提要以关键词出之,后附原文,体例独特。钱基博将慎懋赏本《内篇》第六事以后二十九事与前五篇同等对待,命以标题,加以校勘,或作提要。

此外,英人谭朴森(P.M.THOMPSON)有《慎子逸文》( THE SHEN TZU FRAGMENTS )颇值得注意。该书由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年出版,全文以英文著之,广泛涉猎英国图书馆所藏中国古籍。将《慎子》全文以句为单位作划分,加上佚文,共析出一百二十三则,及疑似《慎子佚文》五则,计一百二十八则佚文。正文下有校语,校勘以英文叙述,所述异文仍以汉字标出。无篇名,佚文顺序据己意编排,结构自为一体。《慎子逸文》最为可贵的是作者见到缪荃孙蕅香簃抄慎懋赏本,但未以此本为底本,而在参考《群书治要》《说郛》本、方疑《十二子》本、钱熙祚《守山阁丛书》本等基础上,自己做出独立判断。该书后附录有作者所见之《慎子》图版,由此可见《慎子》之书在西方之收藏情况,颇为可贵。

本书每篇均包括题解、正文、注释、译文四部分。题解以简要的语言概括本篇的主旨和内容。正文以中华书局《慎子集校集注》为底本,底本据他本补入的文字以[ ]示之,这里为了阅读方便,统一将[ ]去掉。正文根据句意划分段落,译文力求直译,直译不顺畅之处采用意译,以便于读者迅速理解文意。注释中如有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以待再版时修订补充。 7w1y5zXFdTFtwdlbbC1TGxF/f5sxT66aoo0yTw4U4BmVUnldLsxoZQ8nvhTcA+o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