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慎子》逸文

1.行海者,坐而至越,有舟也;行陆者,立而至秦,有车也。秦、越远途也,安坐而至者,械也 (1) 《白孔六帖》十一、《御览》七百六十八

【注释】

(1)械:器械。

【译文】

在海上行进,坐着就能到达越国,是因为有船的缘故;在陆地上行进,站着就能到达秦国,是因为有车的缘故。秦国与越国都是在远方的国家,安稳坐着就能到的,是借助于器械的缘故。

2.厝钧石 (1) ,使禹察锱铢之重 (2) ,则不识也。悬于权衡,则氂发之微识也 (3) 。及其识之于权衡,则不待禹之智,中人之知,莫不足以识之矣。 《御览》八百三十、又《意林》节引

【注释】

(1)厝:安置。钧石:古代重量单位名称。钧,一般认为是三十斤。石,一般认为是四钧,即一百二十斤。

(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名称。锱,一般认为是六两。铢,比锱更小的单位,一般认为二十四铢为一两。

(3)氂:泛指兽尾。

【译文】

摆好轻重不同的物品,让大禹来辨别它们的轻重差别,大禹也辨别不出来。一旦用秤来称,那么一丝一毫也会辨识出来。如果知道用秤来称的话,实际上不需要像禹一样聪明的人,即便是中等智慧的人也没有不能辨别出的。

3.谚云: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 (1) ,不能为公。海与山争水,海必得之。 《意林》、又《御览》四百九十六

【注释】

(1)瞽:盲人。

【译文】

谚语说:不聪明的人,不能当君主;不瞎不聋的人,不会有公正。大海与山争夺水,大海必定成功。

4.礼从俗,政从上,使从君。国有贵贱之礼,无贤不肖之礼;有长幼之礼,无勇怯之礼;有亲疏之礼,无爱憎之礼也。 《类聚》三十八、《御览》五百二十三

【译文】

施礼应遵从各地民间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施政则要遵从上级的意见,出使诸侯则必须听从国君的命令。国家有划分尊贵卑贱的礼仪,没有划分贤能不肖的礼仪;有划分年长年幼的礼仪,没有划分勇敢畏怯的礼仪;有划分亲族疏族的礼仪,没有划分喜爱憎恶的礼仪。

5.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 (1) ;君之功,莫大使民不争。今立法而行私,是私与法争,其乱甚于无法。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故有道之国,法立则私议不行,君立则贤者不尊。民一于君,事断于法,是国之大道也。 《类聚》五十四、《御览》六百三十八

【注释】

(1)莫大:莫大于,最大。

【译文】

法的最大功劳在于使私心不行,君的最大功劳在于使百姓不争。如今立法的目的是为了行使私心,是私心与法律相争,这样导致的混乱比没有法律更甚。已经立好君主而又去尊贵贤人,这样就是让贤人与君主互相争斗,这样的动乱会比没有君主更为严重。因此有正确治理思想的国家,法度确立后就不允许私心存在,君主确立后就不会再去尊贵贤人。民众统一听命于君主,处理国事皆依据法度来决断,这才是国家治理的正确道路。

6.河之下龙门 (1) ,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弗能及 (2) 《御览》四十

【注释】

(1)龙门:黄河流经山西河津西北峡口出口处,据称为大禹所凿。

(2)驷马:四匹马拉的一辆车。

【译文】

黄河流到龙门这个地方,其水流就像竹箭一样,四匹马拉的车都追不上。

7.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诈伪。 《意林》、《御览》四百二十九

【译文】

有了秤,是轻是重就不会被欺骗了;有了尺子,是长是短就不会出差错了;有了法,是诈是伪就一清二楚。

8.有虞之诛 (1) ,以幪巾当墨 (2) ,以草缨当劓 (3) ,以菲履当刖 (4) ,以艾鞸当宫 (5) ,布衣无领当大辟 (6) ,此有虞之诛也。斩人肢体,凿其肌肤,谓之刑;画衣冠,异章服,谓之戮。上世用戮而民不犯也,当世用刑而民不从。 《御览》六百四十五

【注释】

(1)有虞:古部落名,其部落首领为舜。

(2)以幪(méng)巾当墨:这是一种象征性实施刑法的方式。按法应该在犯人脸上刺字并涂上墨,现在用一件衣服蒙在犯人的脸上,就算是实施墨刑了。幪巾,盖衣。墨,墨刑。古代一种刑法,在犯人脸上刺字并涂墨。

(3)以草缨当劓(yì):这也是一种象征性实施刑法的方式。按法应该割掉犯人的鼻子,现在让犯人穿上罪犯的服装,用来代替割掉鼻子。草缨,罪人之服。劓,劓刑。古代一种割掉鼻子的刑法。

(4)以菲履当刖(yuè):这也是一种象征性实施刑法的方式。本来应该砍掉脚,现在给犯人穿上草鞋,用来代替砍脚。菲履,草履,草鞋。刖,古代一种把脚砍掉的酷刑。

(5)以艾鞸(bì)当宫:这也是一种象征性实施刑法的方式。按法应该对犯人实施宫刑,现在以割去犯人衣服上的蔽膝,用来代替实施宫刑。艾,割去。鞸,蔽膝,古代一种遮蔽在身前的皮制服饰。宫,宫刑。

(6)布衣无领当大辟:这也是一种象征性实施刑法的方式。按法应该对犯人实施砍头的死刑,现在让犯人穿上没有领子的布衣,用来代替死刑。大辟,古代砍头的死刑。

【译文】

虞舜制定的惩罚罪犯的法律,都是作象征性的惩罚。用一件衣服蒙在犯人的脸上,就算是实施墨刑了;让犯人穿上罪犯的服装,就算是实施割掉鼻子的刑法了;给犯人穿上草鞋,就算是实施砍脚的刑法了;割去犯人衣服上的蔽膝,就算是实施宫刑了;让犯人穿上没有领子的布衣,就算是实施死刑了。这就是虞舜的刑法。斩断人的肢体,凿坏人的肌肤,就叫做刑;以在衣冠上画图使得服装变得不同的象刑来代替刑法,就叫做戮。上古时期人们用戮,民众秋毫无犯相安无事;今天的人们用刑,民众反而不顺从。

9.昔者,天子手能衣而宰夫设服 (1) ,足能行而相者导进 (2) ,口能言而行人称辞 (3) ,故无失言失礼也。 《御览》七十六

【注释】

(1)宰夫:掌管膳食的小吏。

(2)相者:助主人传命或导客的人。

(3)行人:古代在诸侯间出使的人。

【译文】

过去,天子自己手能纺织衣物,但也要设置宰夫来帮助自己做衣物;自己能走,但也要设置近侍来引导;口能说话,但也要设置使者来传话,所以没有出言失当违反礼仪的事情发生。

10.离朱之明 (1) ,察秋毫之末于百步之外。下于水尺而不能见浅深。非目不明也,其势难睹也。 《文选·演连珠》注、《杨荆州诔》注、《类聚》十七、《御览》三百六十六

【注释】

(1)离朱:又名离娄。善视,传说能看见百步之外、秋毫之末。

【译文】

离朱善视,能在百步之外看见秋天小鸟身上生出的绒毛。但是一旦下到水里,眼睛就看不见水是浅是深。并不是眼睛不好,而是人眼在水里难以看清。

11.尧让许由 (1) ,舜让善卷 (2) ,皆辞为天子而退为匹夫。 《类聚》二十一、《御览》四百二十四

【注释】

(1)许由:相传尧时隐士。

(2)善卷:相传尧时隐士。

【译文】

尧把天子之位让给许由,舜把天子之位让给善卷。许由和善卷皆辞天子之位,隐居起来成为平民。

12.折券契 (1) ,属符节,贤不肖用之。物以此得,而不托于信也。 《御览》四百三十《御定渊鉴类函》二百五

【注释】

(1)折:抵作,对换。

【译文】

以契据作为交易的凭证,以符节作为调兵的凭据,贤人与无能之人都是这样遵守规则的。世界上的道理都是由此而来,而不能托付于人的口头承诺。

13.鲁庄公铸大钟 (1) ,曹刿入见 (2) ,曰:“今国褊小而钟大 (3) ,君何不图之?” 《初学记》十六,《御览》五百七十五

【注释】

(1)鲁庄公:春秋时期鲁国国君。

(2)曹刿:春秋时期鲁国大臣。

(3)褊(biǎn):狭隘,狭小。

【译文】

鲁庄公想要铸造大钟,曹刿请见鲁庄公,说:“今天国家地域狭隘但是铸造的钟却很大,这对国家强大有什么用呢?为什么不想办法把国家地域扩大呢?”

14.公输子巧用材也 (1) ,不能以檀为瑟。 《御览》五百七十六、《乐书》卷一百四十四

【注释】

(1)公输子:又名公输班、公输般,鲁国人,也称鲁班。古代著名巧匠。

【译文】

公输班擅长使用木材来制造各种器具,但是却不能用檀木来制造瑟。

15.孔子曰:“丘少而好学,晚而闻道,以此博矣。” 《御览》六百七

【译文】

孔子说:“我年轻时好学,年老悟道,这样做来达到博学多闻啊。”

16.孔子云:“有虞氏不赏不罚 (1) ,夏后氏赏而不罚 (2) ,殷人罚而不赏,周人赏且罚。罚,禁也;赏,使也。” 《御览》六百三十三

【注释】

(1)有虞氏:帝舜。

(2)夏后氏:指夏王族,夏代。夏代多位君主称呼前冠以“后”字,如“后启”“后相”“后羿”等。

【译文】

孔子说:“舜的时候没有奖赏没有惩罚,夏朝的时候只有奖赏而没有惩罚,殷商时候只有惩罚而没有奖赏,周代既有奖赏也有惩罚。惩罚,是为了禁止民众;奖赏,是为了驱使民众。”

17.今之重锱铢,役千仞之水 (1) ,穷泥于后止,势然也 (2) 。吴舟之重,错之千钧,入水则浮,轻于锱铢,则势浮之也。 《北堂书钞》一百三十七

【注释】

(1)役:当为“投”字之误。

(2)势:“规律”的意思。

【译文】

如今有轻如锱铢一样的东西,投到千仞之深的水里,会在水里下沉到泥底才会停止,这是因为水中有易于沉物的规律。重如吴国的大船,船里面装上千钧之重的东西,放到水里也会浮在水面上,比锱铢还要轻,这是利用水中有浮力的规律。

18.燕鼎之重乎千钧,乘于吴舟,则可以济。所托者,浮道也。 《御览》七百六十八

【译文】

燕国的鼎重千钧,一旦放在吴国的大船上,就可以浮在水上。所托的,就是浮力的规律。

19.君臣之间,犹权衡也 (1) 。权左橛则右重 (2) ,右重则左橛。轻重迭相橛,天地之理也。 《御览》八百三十

【注释】

(1)权:秤锤。衡:秤杆。

(2)左橛(jué):即称重时在秤杆上向左移动一小段。橛,量词,木段。

【译文】

君臣之间,就像秤锤与秤杆。如果用右手抓住秤绳提物,左手把秤锤向左移动一小段,那么就是右边的物重了;如果是右边的物重了,那就必须把秤锤向左移动一小段。或轻或重,秤锤前后移动,是天地之间的规律。

20.饮过度者生水,食过度者生贪。 《御览》八百四十九

【译文】

喜欢喝水的人,往往就会因为喝多了水而多便溺;喜欢吃饭的人,往往就会想吃得更多而有贪心。

21.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变法者,君长也。 《类聚》五十四

【译文】

治国没有法就会乱,守法而不知变通国家就会衰落,有法而行私就是违背法律的行为。以身作则遵守法纪,是百姓的事;以死守法捍卫法度,是官员的事;顺应天道变革法度,是君主的事。

22.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 (1) 。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定分而已矣。 《吕氏春秋·慎势》、《后汉书·袁绍传》注、《意林》及《御览》九百七并节引。

【注释】

(1)由:因,分。

【译文】

如今一只兔子在外跑,上百人追逐去抓它,并不是一只兔子足够让上百人分,而是这只兔子的名分归属未定。名分未定,即便是尧也没有办法,更何况是普通人呢?有人带着兔子堆满集市去卖,来来往往的人看都不看。并不是大家不想要兔子,而是因为这些兔子已确定名分,已有归属。名分已定,即便是自己的名分确定低了,也不会去争。因此治理天下及国家,关键在于确定名分。

23.匠人知为门,能以门,所以不知门也。故必杜,然后能门。 《淮南·道应训》

【译文】

匠人看到门知道是门,也能够造出门,但是不知道造出的门是不是能用。因此一定要把门关上,看合不合,然后才能造出真正能使用的门。

24.劲而害能,则乱也;云能而害无能 (1) ,则乱也。 《荀子·非十二子篇》注

【注释】

(1)云能:自言其能。

【译文】

有力气的人伤害有才能的人,就会有动乱;自己说自己有才能的人伤害无才能的人,也会发生动乱。

25.弃道术,舍度量,以求一人之识识天下,谁子之识能足焉? 《荀子·王霸篇》注、《升庵外集》四十八

【译文】

放弃道术,舍去度量,单凭个人见识认识天下,谁的见识能足够呢?

26.多贤不可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 《荀子·解蔽篇》注

【译文】

贤人多可以,但是不可以君主多;没有贤人可以,但是不可以没有君主。

27.匠人成棺,不憎人死,利之所在,忘其丑也。 《意林》、又《御览》五百五十一

【译文】

做棺材的匠人,并不讨厌人们死去。他们因为利益所在,而忘了这种心态上的可耻。

28.兽伏就秽 (1) 《文选》班固《西都赋》注

【注释】

(1)秽:杂草丛生之地。

【译文】

野兽往往隐蔽埋伏在杂草丛生的地方。

29.夫德精微而不见,聪明而不发,是故外物不累其内。 《文选》沈约《游沈道士馆诗》注、嵇康《养生论》注、《周易述》卷二十二

【译文】

德精微而不显露,聪明智慧隐而不发,所以外在事物不能损害到内在心境。

30.夫道,所以使贤,无奈不肖何也;所以使智,无奈愚何也。若此,则谓之道胜矣。 《文选》张协《杂诗》注

【译文】

治国之道,就是要任用贤能的人,无论如何不用不肖的人;就要任用有智慧的人,无论如何不用愚蠢的人。如果这样,就可以叫做道胜了。

31.道胜则名不彰。 《文选》张协《杂诗》注

【译文】

道胜的人就不会去追求名声的彰显。

32.趋事之有司,贱也。 《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注

【译文】

整天热心于办事的官员,都是身份卑下的人。

33.臣下闭口,左右结舌。 《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注

【译文】

臣子闭口不向君主进言,那么近侍也不敢去说。

34.久处无过之地,则世俗听矣。 《文选》吴质《答魏太子笺》注

【译文】

长久生活在不使你犯过失的地方,那么你一定是善于听取坊间老百姓的意见。

35.昔周室之衰也,厉王扰乱天下 (1) ,诸侯力政,人欲独行以相兼。 《文选》东方朔《答客难》注

【注释】

(1)厉王:周厉王,姓姬,名胡。生前以暴虐著称。

【译文】

昔日周王朝衰落了,周厉王扰乱了天下的太平安定,诸侯们以武力干预朝政,人们都想自立为王来兼并对方。

36.众之胜寡,必也。 《文选》潘岳《夏侯常侍诔》注

【译文】

众胜寡是必然的。

37.《诗》,往志也;《书》,往诰也;《春秋》,往事也。 《意林》、又《经义考》

【译文】

《诗经》,记录古人的志向;《尚书》,是古代帝王的公文告示;《春秋》,记录从前的事件。

38.两贵不相事,两贱不相使。 《意林》

【译文】

两个身份高贵的人不好互相侍奉,两个身份卑贱的人不能互相役使。

39.家富则疏族聚,家贫则兄弟离,非不相爱,利不足相容也。 《意林》

【译文】

家庭富有,即便是远亲也会来投奔依靠;家里贫寒,即便是亲兄弟也会彼此疏远。并不是兄弟之间不相亲爱,而是利益使得他们不能相容。

40.藏甲之国,必有兵遁 (1) ,市人可驱而战。安国之兵,不由忿起。 《意林》

【注释】

(1)遁:隐,消失。

【译文】

藏有兵器的国家,必定有秘密隐藏的军队。这个隐藏的军队就在百姓之中,任何时候根据需要都可以驱使普通百姓去作战。安国定邦之兵,不会因泄愤而发。

41.苍颉在庖牺之前 (1) 《尚书序·疏》

【注释】

(1)苍颉:又名仓颉,相传是汉字的创造者。庖牺:又名伏羲。相传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主要成就是创立了八卦。

【译文】

苍颉的时代在庖牺的时代之前。

42.为毳者 (1) ,患涂之泥也。 《尚书·益稷》疏

【注释】

(1)毳(cuì):通“橇”。在泥路上行走的工具。

【译文】

制造橇这种工具,就是为了防患在泥路上行走。

43.昼无事者,夜不梦。 《云笈七签》三十二

【译文】

白天如果没有发生内心牵挂的事,晚上睡觉就不会做梦。

44.田骈名广 (1) 《庄子·天下》篇《释文》

【注释】

(1)田骈:又称陈骈,齐国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是齐国稷下学宫最具影响的学者之一,与慎到齐名。

【译文】

田骈的名字叫广。

45.有勇不以怒,反与怯均也。 《御览》四百三十七、又四百九十九

【译文】

有勇气的人不动怒,反而与怯懦的人差不多。

46.小人食于力,君子食于道。 《意林》、又《御览》八百四十九

【译文】

君子与小人各有分工,小人凭借体力吃饭,君子凭借智力吃饭。

47.治水者,茨防决塞 (1) 。虽在夷貊 (2) ,相似如一。学之于水,不学之于禹也。 《列子·汤问》篇张湛注、《升庵外集》六

【注释】

(1)茨防:用土来填堵作为堤防。决塞:堵塞黄河决口。

(2)貊(mò):中国古代对东北方民族的称呼。

【译文】

治水的方法,就是用土堆填堤防来堵塞黄河决口。即便是夷貊,也是用相同的治水方法。这是向水学习的,而不是向大禹学习的道理。

48.桀、纣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内皆乱,关龙逢、王子比干不与焉 (1) ,而谓之皆乱,其乱者众也。尧、舜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内皆治,而丹朱、商均不与焉 (2) ,而谓之皆治,其治者众也。 《长短经·势运篇》注

【注释】

(1)关龙逢:古史传说中夏代的贤臣。

(2)丹朱:帝尧之子,丹朱曾因父亲尧未禅位给自己,发动叛乱,尧亲自带兵平定。商均:帝舜之子,舜让位给商均,商均不贤,百姓皆离开商均而投靠禹。

【译文】

夏桀、商纣统治天下的时候,四海之内天下大乱。关龙逢、王子比干没有助纣为虐,但是老百姓仍然说天下大乱,是因为大多数老百姓仍过着动乱生活的缘故。尧、舜统治天下的时候,四海之内天下大治,但是丹朱、商均叛乱造成天下动荡,老百姓仍然说天下大治,是因为大多数老百姓仍过着平安稳定生活的缘故。 IRxTO1v07lUAK2+WYtiAUBMET99W3GHvqTPacEBJPJuzDwEVjkilqsX3IuLGuaq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