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座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口形状多为圆角长方形,呈梯形者有M12、M14、M19、M20、M24、M25、M30、M31、M33、M117,共10座。其中M12、M14头、足两端相差为0.05米,这可能与挖墓坑的技术不佳有关,其余8座墓的头、足两端宽度相差均在0.10米以上,这可能是有意而为。呈一端尖的船形者仅1座,M39墓口头端呈尖圆弧形,足端仍为圆角方形;但该墓墓底仍呈圆角长方形。墓葬口底大小尺寸不一。其中口大于底者有M1、M3、M9、M11、M14、M20、M30、M39,共8座;口小于底者有M4、M5、M7、M25、M35、M36、M38、M40、M50、M51、M52、M90、M104、M105,共14座;口底同大者有M2、M6、M8、M10、M12、M13、M15、M16、M17、M18、M19、M21、M22、M23、M24、M26、M27、M28、M29、M31、M32、M33、M34、M42、M43、M46、M47、M48、M49、M53、M89、M103、M116、M117、M118、M027,共36座。多数墓的墓壁不甚规整,有中间外扩的现象。
墓葬的方向:在58座墓葬中,能够确定方向的墓葬有37座(以墓主头向为准),其中南向的墓葬有M2、M5、M10、M11、M12、M18、M32、M40、M46、M52、M105、M116,共12座,方向介于170~185度之间;北向的墓葬有M1、M7、M8、M14、M16、M19、M21、M22、M24、M26、M27、M28、M29、M30、M31、M33、M34、M39、M42、M43、M89、M103、M104、M117,共24座,方向介于350~20度之间;东向者仅M90一座,方向92度。另外21座南北向的墓葬由于盗扰或者人骨腐朽无存,不能辨明是南向或北向。由此可见,在这批商代墓葬中,南北向的墓葬较多,尤其是北向的墓葬最多。
墓葬结构:包括墓室、二层台和腰坑。
墓室 墓室开口的长度,最长者为5.3米,最短的为2.1米,多数墓室的长度在2.6~3米之间。墓室的宽度,最宽的为3.0米,最窄的为0.7米,多数墓室的宽度在1.0~1.6米之间。墓室的长宽之比的比值最大为3.14,最小为1.4,多数在1.7~2.5之间。墓葬的现存深度,最深的为6.3米,最浅的为0.2米,多数墓的深度在1.3~2.5米之间。墓室的面积,最大的为15.9平方米,最小的为1.5平方米,多数墓的面积在3.0~8.0平方米之间。
二层台 二层台有生土和熟土两种形式。在58座商代墓葬中,有熟土二层台的墓葬有32座,有生土二层台的墓葬有17座。确切没有二层台的仅有2座,即M89和M116,这两座墓葬规模都较小,M116长2.2、宽0.7、现存深度1.4米。没有棺木痕迹。另有7座墓葬由于盗扰等原因,二层台的有无情况不明。
在有二层台的墓葬中,多数是墓底四周都有二层台,少数是两面或三面有二层台,这样的墓葬有2座。M4仅东、西、南三面有高0.52米的生土二层台。该墓长2.2(底2.4)、宽1.1(底1.15)、现存深度3.46米。葬具使用一棺。M49仅东、西两面有高0.4米的生土二层台。该墓被盗扰,长2.1、宽1.2、现存深度2.1米。葬具使用一棺。
由于盗扰或墓室坍塌等原因,二层台的高度数据可能已不准确。在这批晚商墓葬中,二层台保存最高的为1.15米,最低的仅0.1米。
腰坑 墓底带有腰坑,这是晚商墓葬的习俗。在58座墓中,多数墓都带有腰坑,确切没有腰坑的墓葬仅有一座M116,如前所述,该墓规模较小,也没有二层台和棺木。另外有2座墓葬(M15、M17),由于盗扰严重,腰坑的有无情况不明。腰坑一般呈长方形,长度一般在1米左右,最长的为1.5米,最短为0.4米;宽度一般在0.4米左右,最宽的为0.6米,最窄的为0.16米;深度一般在0.2~0.3米之间,最深的为0.4米,最浅的仅0.1米。另外,M33腰坑呈椭圆形,长径1.2米,短径0.3米,深0.2米。
墓葬填土均为浅黄褐色五花土,内涵较为纯净。多数经过夯打,夯层、夯窝明显。夯层厚度一般在0.14~0.20米之间,夯窝均为圆形圜底的“馒头夯”,直径在0.04~0.07米之间,深度在0.04~0.06米之间,夯窝分布无规律,为乱夯,夯具为独木棍。
面积较大的墓葬填土中多有殉狗,少者1条,多者达7条,有些殉狗颈部挂有铜铃。
葬具均已腐朽,但多数朽痕较为清晰。从朽痕观察,葬具主要有椁、棺和席子。
棺、椁的有无,特别是椁的有无和墓葬规模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从总体情况来看,面积在3平方米以上的墓葬,一般都有棺有椁,面积在3平方米以下的,一般只有单棺,没有椁。明确没有棺木的墓葬只有1座M116。另外,M15、M17、M48、M50、M027由于盗扰严重,清理时也没有发现棺木朽痕,不明是否有棺木存在;M9、M10、M11、M12、M18、M19、M38、M51虽然清理时没有发现棺木灰痕,但是由于墓底四周有熟土二层台(M18、M19、M38为生土台),特别是M38规模较大,也可以推定,埋葬时应使用了棺木。
椁 主要有“井”字形和“
”形两种形式。平面呈“井”字形的椁,一般是边板和堵板均长出椁室约0.1米。平面呈“
”形的椁,一般是边板长出椁室约0.1米。椁的边板和堵板均为长方形木板,现存朽痕厚度一般在0.05~0.12米之间。底板为长条形方木或圆木,均为横向铺设,长度一般和椁室的宽度相等,个别的长于椁室宽度约0.1米,宽度(或直径)不等,一般在0.08~0.1米之间。由于椁板均已腐朽,加之盗扰等原因的破坏,椁的原始高度已经不明,现存朽痕最高的为0.95米(M13),最低的仅为0.1米。所有椁板均没有发现髹漆迹象。M13虽然被盗,但椁的迹象却十分清晰。椁为南北向,朽痕呈“井”字形,存高0.95米。西边板共有5块,每块宽度0.15~0.22米不等,板灰厚度0.05~0.06米。边板和堵板采用半榫卯扣合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各长出椁室约0.1米。底板东西向,似为方木,共有22根,每根宽度为0.08~0.1米不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椁的南北两端堵板之外的正中,各发现一根圆木朽痕,建于底板之上,紧贴堵板外侧,直径约0.15~0.2米。我们推测,这两根圆木的作用应当是在搭建椁室时,用来挤压堵板的。
椁板朽痕所构成的范围就是椁室。椁室的长度一般在2.4~3.0米,最长的为3.2米,最短的为2.2米。椁室的宽度一般在1~1.5米,最宽的为1.8米,最窄的为0.75米。现存深度一般在0.3~0.8米之间,最深的为0.95米,最浅的为0.1米。
棺 多为长方形盒式,有的头端宽,脚端窄。棺板的块数、具体结合方式等情况已经不明。现存板灰痕迹的厚度一般为0.05米。发现有红漆髹棺的迹象。
棺底多铺撒朱砂,个别墓葬局部甚至厚达2厘米。
棺板朽痕所围的范围就是棺室。棺室的长度一般为2~2.5米,最长的为2.76米(M22),最短的为1.8米。棺室的深度一般在0.2~0.5米之间,最深的为0.8米(M36),最浅的仅0.1米。
席子 凡是有棺有椁的墓葬一般都使用席子。从席纹痕迹和人骨朽末以及棺板朽痕的迭压关系来看,席子应包裹在尸体之外。席子灰痕的颜色呈灰褐色,席纹为“人”字形,席篾宽约0.4厘米。M36棺椁盖板上也有席子痕迹,朽痕为白色,“人”字形。
除M89、M90、M116、M117等几座小型墓的骨骼保存较好外,大部分墓葬的骨骼保存较差,多朽为粉末,有的甚至连痕迹都不明显。从能够判断葬式的墓葬来看,葬式有仰身直肢和俯身直肢两种形式。
有狗和牛骨等。
殉狗数量和墓葬规模有着密切的关系,即规模越大,殉狗数量越多。一般是一座墓葬一条殉狗,规模较大的墓葬,殉狗数量可达数条。M38面积7.2平方米,殉狗数量达到7条。
殉狗主要放在填土中、二层台上和腰坑内。填土中和二层台上的殉狗,骨架保存较好,腰坑内的殉狗保存较差,有的朽为粉末。狗的头向多数和墓主人的头向相反。葬式多样,一般为圈曲状侧放,也有仰面朝上的。M5填土中出有一狗,葬式奇特,背向下,仰面朝上,四肢向上伸。M24二层台上出有一狗(编号为A),头向西北,背贴墓壁,四只狗爪聚在一起,似经过绑缚。另外,在清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墓葬填土中发现的殉狗,其骨骼旁的填土颜色一般为青灰色,和其他填土颜色有别。这可能是由殉狗肌肉腐烂过程中浸染所致。
牛骨数量较少。只在M8西侧二层台上和M21墓室填土中有所发现。为牛的腿骨和肩胛骨。
另外,在许多墓葬的腰坑内发现有动物骨末,由于腐朽较为严重,种类很难判明,可能多数也为殉狗。
随葬品的放置有一定规律。铜铃一般出土于填土中,应是殉狗颈部佩戴之物。腰坑内有时会出土一枚海贝。其他随葬品一般都放置于棺内(个别墓葬的兵器可能放置于棺上),铜礼器和兵器一般放置于棺内裹尸之席之上,礼器放置于墓主足端,兵器放置于墓主肩部。玉器和海贝为墓主贴身佩戴。小型玉器(戈、鸟)可能为口含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