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石头和研究生同学吃饭,同学在某区机关工作,最近特别郁闷,跟石头抱怨:最近老被领导批评,我的那个领导小肚鸡肠、嫉贤妒能,觉得自己能力不如我,就老给我穿小鞋。石头好奇,问:咋回事,说来听听。同学说:比如我陪领导到基层单位考察,领导回来朋友圈上发了条状态,然后我也发了条状态,都是同一问题,领导只是简单评论下,我写了首诗;比如部门开会谈工作体会,每个人都要求说,领导谈了想法,结果我也谈了,比领导说得还全面深刻,我觉得很多领导都不喜欢下属抢了领导的风头吧;再如领导没出过国,我说自己在欧洲游玩的经历如何如何。之后领导就特别不待见我,老找茬批评我,你说是不是因为我太优秀,让领导感到压力山大,所以老打击排挤我?
石头笑了,劝同学,你真的想多了,石头必须斩钉截铁地告诉你,从来都没有领导喜欢能力不强水平不高的人,如果被领导歧视、被同事排挤,也绝不是因为能力太强、水平太高,那只是一种离奇想象和自我麻醉罢了。
无论哪种类型的领导,肯定都喜欢能干的人。
一身正气、一心扑在事业上的领导不用说,他当然需要能帮他开疆拓土、实现抱负的好同志。按部就班、四平八稳的领导也好理解,自己不愿出力,但下边的事情还得有人干好、维持好啊,哪里会排斥能力强的同志呢?
即使是自己能力不强、甚至心思不在工作上的领导,在明面里也是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能人”形象示人,或许,他们需要一批长袖善舞、投其所好的混子陪玩,但正儿八经的工作同样得有人干,还得干好才能交差啊,能力强水平高的人怎么会没有空间呢?
况且,石头一直以为,长袖善舞、善于与人交往本身也是一种超强超有用的能力啊!比接电话、写稿子难多了!
为什么有人会时常产生这样的错觉——能力强的人容易被领导嫉妒排挤?很简单,他们混淆了能力与脾气的关系。准确地说,其实是脾气大的人肯定容易被领导讨厌排挤,但有些时候,能力强的人确实会普遍比较有个性、有脾气,个性太强、脾气太大,领导当然不喜欢,碰上识货开明的领导尚能蛟龙入海,碰不上只能搁浅沙滩。于是,一批颇有脾气的人就误以为领导是嫉妒你的才华,怕你有一天取而代之,这简直是天大的误会。
石头一直认为,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能力,能干事并不比会做人高一头。如果你感觉自己因为水平太高遭人忌恨,要反思的绝不是文笔太好、协调能力太强、工作太缜密、效率太高、知识面太广,而应是:有无恃才傲物、揽功推过、目中无人、不尊重领导、疏远同事、觉得这个人也不行那个人也不行就你最行这类言与行。
满脸我牛我厉害,满脸我比你们水平高,满脸我就是当领导的料。时常嘴里就要骂骂咧咧出气,办公室电话经常被他噼里啪啦地摔,这种人你是领导你敢重用吗?
退一万步讲,你真的不幸遇到了一位小肚鸡肠、嫉贤妒能(真的很少)的百年一遇的极品领导,那你还是要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否则你不憋死在他手下了?假若能闪光,是不是还有跳出囹圄的一线生机?
办好事、提升能力永无止境;做好人、洞明世事同样永无止境。体现工作能力和尊重领导并不矛盾,可以兼顾好。
比如石头的这位同学,假如抑制不住地要发一首工作状态的诗歌到朋友圈,虽然石头觉得有些奇怪,但说实话,工作状态就是发给领导看的,表现自己热爱工作热爱单位的,其他朋友并没有人爱看工作状态。
那么,能否在照片或文字里对带自己下去考察的领导有所体现和褒奖,然后再写诗碾压他?毕竟发工作状态,并非是为了碾压领导,而是为了讨好领导。
比如开会发言,你说的再怎么深刻全面、高瞻远瞩、铿锵有力我觉得都没问题。但,能否注意在发言的开头或结尾多体现领导和同事对你的帮助?能否给别人美言几句?能否多说说自己在集体中的成长?这样的话小领导一般不会有意见,大领导更会惊叹于你的滴水不漏。
再比如去欧洲玩见多识广的问题,这个压根跟工作能力没有任何关系,除非是在旅行社工作。这是纯生活问题,在职场上,生活上的事情要低调一些,鄙视领导没出过国肯定不明智。
最完美的状态是,工作上高调、为人上谦虚、生活上低调。
在办公室,谁也逃不过挨批评的时候。有的时候,确实是你做错了事,会议通知把人漏了,写稿子错别字连篇,交代的事情一拖再拖,领导当然绷不住要骂你几句。
有的时候,错不在你,是沟通或别的环节出了问题,下级单位把事情耽误了,同事拖了进度了,结果领导竟然不管这些,劈头盖脸对你就是一顿唾沫横飞,搞得你满腹委屈却又无从诉说。
有的时候更离谱,你什么也没做错,领导就是心情不好,见到你就有一股无名怒火从胸中升起,抓住点细枝末节的毛病也要叨叨半天。
面对批评,有些办公室同志意气风发、年轻气盛,领导一旦批评,好像拿针扎了他似的,不管旁边是什么场合,有没有人,第一时间跳起来解释,绝不含糊,不管责任到底在不在自己身上,都要过过嘴瘾。单是辩解也就罢了,有时说着说着一言不合还会跟领导顶两句嘴,经常把领导搞得灰头土脸、下不了台。这就是那种一批就跳型、一批辩解型。
类似的情况发生几次后,顶嘴的伙计们慢慢发现,这样做嘴上是痛快了,但工作上却麻烦了。领导和同事都觉得他是个刺头,很多时候不爱搭理自己,不仅工作上处处被动,而且人际关系也搞得很紧张。
曾听过一位职场经验丰富的领导讲过,一次,他召开会议,内容比较重要。结果有一位参会人迟到了十几分钟,老领导当即批评他:“重要的会议怎么能迟到!”迟到的干部可能觉得委屈,当即声辩:“公交车出了故障,路上又堵,本来应该不会迟到的。”看到他自感委屈的神情,领导火气更大,批评得更严厉了:“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迟到!你不要申辩。”会议气氛骤然变得紧张起来。
先不说公交车出故障根本不应当是迟到的理由,即使真碰上大事,地铁坏了、家里有紧急情况、临时被其他领导叫住了,这时候该咋解释?
石头觉得,无论什么理由,面对领导的批评,尤其是在公开场合的批评,都先要应承下来。
你可能要叫屈,这不是屈打成招吗?如果是我真的背了黑锅呢?如果完全是别人的责任呢?如果领导是无理取闹呢?还让人说话吗?咋能搞“一言堂”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不当场声辩不是要你混淆是非曲直,更不是让你永远闭嘴。而是,领导一方面当然代表他个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领导代表着单位和组织,代表着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和运转机制。
权力来源于权威。当场声辩,无疑没有考虑到维护领导权威这档子事,在某种程度甚至意味着对领导力的侵害和腐蚀,而不仅仅是伤害领导个人的面子这么简单,哪个领导对这一点能泰然视之?
那位老领导后来跟石头说,有些同志在“声辩”这个问题上就非常注意。又有一次开会,一位青年干部迟到了十几分钟,他照例批评了两句,她谦逊点头表示接受,过后老领导问她,才知道早上她送父亲急诊,到了医院做了安顿,马上就赶来开会,开完会还要赶去医院。家事为重,她完全可以不来开会,发个短信就行,但她还是顾全大局,虚心接受领导的批评。由此,领导对她更加信任,也会注意对她批评的方式。老领导觉得,这位年轻干部的表现才是一个成熟青年和优秀员工的良好典范。
当然,不主张“声辩”,不是意味着不能“申辩”,到了私底下,单独汇报一次,写个邮件,发个短信,把情况向领导如实陈述,争取他的谅解,这是理所应当的。
有件事石头印象很深刻。一次,石头单位的领导携七八位部门负责人外出开会,一群人熙熙攘攘挤满了一辆中巴车。行车途中,领导忽然问其中一位部门负责人:老马,上次说的那个××预算的事,文件你们是不是还没报上来?马部长明显有委屈,张嘴就说:领导,我们已经……却突然顿住,好像又想起了什么,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悄悄凑到领导身边,耳语着什么,领导这才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后来石头才知道,人家马部长早就按相关规定要求报文了,是领导自己忘了。明明自己没有错,却懂得不当场声辩,充分尊重和维护领导的权威,悄悄私下汇报说明,老马的功力相当了得。
石头觉得,挨了批评不当场声辩不过是基本素养,除了不顶撞不声辩,接下来如何在心态上调整、在行动上应对调整,才更考验办公室人的智慧和功力。
石头很清楚,被领导批评了,只要不是缺心眼,这个时候,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肯定会是尴尬、恐惧、郁闷、愤怒、担心,而肯定不是乐呵、开心。
这是人之常情,谁都不愿意受别人的批评,谁都想听好话而不是歹话。但正所谓“人在职场飘,哪能不挨刀”,批评是工作中的常态。只要干活,就会出错;只要出错,就会挨批。甚至,遇到脾气暴躁的领导,不出错也要挨批。
批评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面对批评的方法。只有应对得当,才能最大限度地消解批评的负面效应,有些时候,还能把坏事办成好事。石头结合亲身经历,和大家分享下化批评为契机、变坏事为好事的关键到底在哪。
石头知道有些人面子薄、心思敏感,只要被领导批评过一次,负面情绪一下子都涌上来。觉得领导对自己有意见、不满意,觉得不服气、愤懑,觉得心虚、吓破了胆。如同惊弓之鸟一样,很长一段时间看见领导都恨不得绕着走,碰到了连招呼都不敢打,食堂碰见就想装不认识,一起待一会儿就浑身上下不舒服。这样的态度万万使不得,也没必要。石头从几个方面帮你分析一下:
从领导角度看,领导批评你只是就事论事,不代表他对你深恶痛绝。或许那天批评你的事,他根本早就忘了,领导公务繁忙日理万机,你又不是他亲儿子,天天惦记你不是给自己添堵吗?
从自己角度看,做了错事,被批评是我们应得的,我们可以愧疚、自责,但用不着恐惧。你如果一直被恐惧虏获,总是避领导之不及,哪里有机会修正自己的错误,改变领导对自己的印象呢。难道你只因一次批评就要彻底将自己放逐?这个买卖不划算。
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律看,俗话说不打不相识。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是不是其实经常被老师批评的同学反而是老师看中的,反正石头的初中班主任就曾说过,“和我关系最好的学生都是我骂得最多的”。
综上所述,虽然你挨批评了,但未必是件坏事,因为这样也许还提高了你在领导面前的知名度。吸取教训是必须的,但不能让这件事成为心理阴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导致不敢面对领导、不敢做事,你必须从内心消除这份恐惧感。
这次既然被领导批评了,留下污点了,放任和逃避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选项,表现得越被动,结果只能是越疏离、越遥远。
对领导的态度依然应当是落落得体、有礼有节。单位走廊上看到领导,还是应该响亮地主动招呼领导;共处的时候,可以微笑着汇报一下最近的工作情况。
石头觉得,正好啊,大可以借助被领导批评的、多多少少存在的问题为契机,比以前更多地去接触领导。“领导,上次做错了事,这次您帮我把把关?”“领导,您看这个事妥否?”“领导,您看这样办行吗?”“领导,您看您对这个方案有什么意见?”“领导,这个事您再拨冗给我们指点一下?”
也就是说,被批评之后,做事更需多几个心眼,经常请教一下领导。他既然是领导,做事总会有可取之处,况且大家都喜欢虚心的人,你多让领导提提意见百利无害,一方面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在领导面前表现,扭转印象;另一方面确实能更准确地把握他的意图,把事情办得更好。
石头说要放下心理负担很关键,但你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大大咧咧,不以为然,将批评不当回事,对领导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依然我行我素。
正确的做法是把失误作为深刻的教训,认真反省,自我检讨,以后做事之前要反复考虑。一旦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主动请缨,处心积虑地完成它,交一份完满的答卷。如此一来,以往萦绕在你身上的偏见、差评,都会烟消云散了。
领导愿意批评你,这绝不是坏事,挨了批评,更不是灭顶之灾和世界末日。你一定要振作起来,消除不服气和满腹牢骚的心态,克服紧张和心虚的心理,只要处理得好,责骂不会阻碍到你,反而会令你塞翁失马,收获更多。这样,小小的批评才不会击垮你,反而能成为进步的源泉和动力。
石头一直很钦佩东北人,能唠。即兴发言对他们来说似乎根本不是问题,随便扯张白纸,他们就能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村口刘寡妇家最近进出男性的一些绯闻跟你聊很久。
包括石头在内的大多数人没有这种天赋,即使从开会伊始就开始构思,被领导叫起来“讲两句”的时候,还是会表现得不知所措、支支吾吾、脸红脖子粗。
这种表现不太好,即兴发言是办公室同志脱颖而出的绝好机会。勤勤勉勉干的工作领导可能看不见,辛辛苦苦写的稿子领导可能不知道,但在会场上,你站起来发言,领导无论如何也得耐着性子听下去。言之无物、结结巴巴只能是负分,声音洪亮、舌灿莲花必须是加分。
对于不太有语言天赋的人,俗称“嘴笨”的人来说,如何在短时间内组织好自己的即兴发言,达到“至少不减分、争取要加分”效果,石头最近有些思考,概括为“四个有”。
所谓即兴发言,当然就是事先不告诉你需要发言,会开到一半又突然把你叫起来,非说让你也谈谈看法。但是,即兴的背后也可以是不即兴,对会议主持者来说,他是即兴叫你,但你不应是猝不及防、毫无准备。
对于一些会议,你应当在会议开始时起就考虑到发言的可能性,尤其是一些学习会、座谈会、征求意见会、内部员工会,在这些场合,会议开得团结热烈,主持的领导很可能兴之所至,依次把躲在后排的小同志们叫起来,听听他们的想法、体会。
所以开这些会,你不能一直把自己摆到纯听众的位置上,会议开始了,脑筋就要转起来。一方面,对于发言人讲了什么,竖起耳朵听,拿起笔记录,为之后的发言积累素材;另一方面,初步进行构思,考虑可能要针对什么问题发表看法,自己讲哪些内容。如此,别人的即兴发言,到你这却成了深思熟虑的讲演,效果肯定截然不同。
接下来切入正题,具体说说如何组织一个好的即兴发言的内容。
有态度为什么放在第一?首先,这一部分往往放在开头讲,它会奠定你发言的基调,一开口,你表现出的是什么样一种姿态,是咄咄逼人、浮夸自大的,还是谦虚谨慎、恭敬有礼的,就取决于发言的表态部分。其次,表态部分容易掌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套用,不用动脑筋,站起来就能说,可以为你的思考赢得时间,同时缓解紧张的情绪。
那么,我们该表什么态,怎么表态?石头觉得,表态,可以套用“感谢+自谦+认同”模式来进行。
感谢,这是一开口首先要表达的意思,感谢领导给我发言的机会,感谢组织创造这么好的平台,感谢之前同志们的发言,我受益良多,等等。把场内的关键人物点名问候一遍,讲起来没什么难度,还能赢得大家的好感,这小子不错,很有礼貌。
自谦,为的是把调子定的低一点,塑造一个谦虚好学的形象。在前面发言,就可以说“下面我抛砖引玉,请大家批评”这类的话;在后面发言,就可以说“对这个问题我的思考没有大家那么深入,简单谈下自己的看法,说的不对还请大家包涵”之类,总之都是些放低身段、毫无内容的套话。
认同,就是表扬别人,肯定他们的发言或做法。比如,可以表扬个人,“前面几位同志的发言主题突出,生动形象,我听了很受启发,尤其是××讲到的×××,××提到的×××,都说得十分到位”,或者,也可以表扬组织,“对这个问题,我们处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织了研讨,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等等。总之,认同的表态,表明的是你很合群,整个单位藏龙卧虎、朝气蓬勃,在这种氛围的影响带动下自己才有了一些长进。
这三个层次的态度表下来,套话说下来,时间怕是没有五分钟也有三分钟,场子已经撑起来了,大家听得乐滋滋不说,你也早已把狂跳的心按捺下来,有理智和心情思考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了。
毋庸置疑,前面说的“有态度”,本质上还是铺垫性质的,发言的主干和重心还是应该在这个“有说法”上面。什么叫作“有说法”?经常写稿子的同志们可能比较有心得。
把一件事平铺直叙地说下来不难,把几个层次的逻辑内容依次表述下来也不难,难的是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把你整篇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凝练出来,这个凝练出来的一句话,比每个部分的标题更简短,是高度概括的、朗朗上口的、文辞优美的“专有名词”,旗帜性的、标题式的东西就是所谓的“说法”。
举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例子。“四个全面”就是个说法,由它展开来去,可以概括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主要思想,内容浩繁;“五位一体”,也是说法,把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观点都囊括其中;“五大发展理念”也是说法,概括了共产党人关于发展问题的全部观点;包括石头写的这篇文章,“四个有”,也是说法,整篇文章的观点都包含其中。
有说法的好处在哪?石头觉得主要在于两点,一个是逻辑性强。你的发言如果先把“说法”确定下来,脑子就能始终保持清醒,不会说着说着乱套了、跑偏了,听众听起来也很清晰,一是一、二是二,跟得上你的节奏;二个是醒目、好记。你吧啦吧啦讲半天,内容太多,别人不一定能得要领,提炼一个朗朗上口的说法,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别人只要记住这个说法,大概就能记下、忆起发言的大致内容,印象肯定更深刻,否则我们的领导人为什么这么看重理论上提出一个说法呢,这样才能入耳入脑入心啊!
一旦有了说法,即兴发言的逼格马上就提高了。至于怎么总结自己的说法,大家可以到各种口号、标题里去找找灵感,也可以参考石头另一篇“如何做亮标题”的文章。
前几天石头参加博士新生班会,被要求做自我介绍,石头想来想去,该用一个什么说法呢?想到既然是上学,主题还是学习,于是用“三个学习”为说法做了个自我介绍,石头说,来读博,一个是要向书本学习,多看些书;二是要向老师学习,多从大师身上汲取力量;三是向同学们学习,大家基础都比我好,请平时多指点。效果不敢说多好,总体还是过得去,说法有了,就容易展开了,环环相扣,逻辑性也很强。
何为爆点?即兴发言中的爆点,大概就类似相声中的包袱、电影中的高潮。态度有了,逻辑有了,如果能在适当的位置甩出几个预备好的包袱,就能给听众更强烈的刺激,听众就会更兴奋,印象也由此愈发深刻。有爆点的发言,才能说得上是比较精彩的发言。爆点也不止一种类型,有的因幽默而爆,有的因深刻而爆,有的因尖锐而爆,有的因煽情而爆。
至于如何设计自己的发言爆点,在什么位置埋伏爆点,石头觉得因人而异,还是得挑自己擅长的来,有的时候还需要一些灵感。石头素来还有些幽默感,所以在设计“爆点”的时候,一般是在“笑果”上下功夫,处心积虑的设计,希望在发言中有那么几个点能引发大家的会心一笑。
继续拿前天石头做自我介绍举例,开口之前石头就想好了两个包袱。一个在最前面抖:石头学号很顺,000868,可以做做文章。所以石头自我介绍说:“我就是那个名单上学号最吉利的同学,今天有个同事看见我的学号,还问我是不是花钱跟教务那买的,我说真不是,绝对没搞不正之风,这学号就是组织分配给我的!”话落,全场哄笑。学号当然不像手机号一样可以买“靓号”,这大家心里都清楚,石头一本正经地说出荒谬的话,就是一种常见的幽默手法。
另一个包袱埋在中间:石头简短介绍了自己本科、硕士、博士都读不同专业的经历,接着补上一句,“虽然有不少旧爱,我觉得博士这个专业才是真爱,我们之间的感情应该不会再破裂了”,大家又是大笑。这又是一种常见的幽默模式,类比法,把两种不相干的事物硬凑在一起类比,从而产生笑料。
但需再次重申,爆点并非单纯的笑点,而是因人而异,像朱军老师那样,每期都能把嘉宾聊哭进而达到节目的“爆点”,那显然更是一种高境界。
综上,做一个小结,口才平平的同志要想做好即兴发言,要遵循的应是这样的步骤:会开始了,别闲着,认真记,抓紧想,先简单组织一下表态的套话,然后从脑海里搜罗确定一个“说法”,再运用灵感构思一两个爆点,最后站起身,声音洪亮地按思路讲下来,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即兴发言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