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庚是商朝的第二十任国君,综合考虑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后,盘庚决定将都城迁到殷地。其实,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上就提到过“盘庚迁都”这个历史事件,可见,盘庚迁都在历史上还是很有名的。而盘庚也是商朝历史上很有才能的君主,他可是当时衰弱的商朝的“大救星”呢。
汤建立商朝以后,商氏族的部落向奴隶制国家转化,初步建立了专制的王权,但王位继承制度还没有固定为只能传给儿子的制度。
仲丁在位时,更是废除嫡子继承制度,改让其他弟兄或弟兄的儿子继位。王族们为了能够继位就相互争斗,连着九代朝廷混乱,造成了纷争的“九世之乱”。
身为奴隶主的王公贵族整天只顾吃喝玩乐,忙于争夺权力,完全不理国家大事,不顾奴隶的死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奴隶,纷纷起来反抗,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趁着商王朝内部混乱,迅速发展起来,与商王室分庭抗礼,于是四方的诸侯们没有谁再来朝见。
“九世之乱”平息后,王位传给了盘庚。盘庚一继位,就面临着国势衰弱的复杂局面,王朝统治危机四伏,内部矛盾斗争激烈。
◎清光绪年间孙家鼐、张百熙等纂辑《钦定书经图说》之《盘庚迁殷图》
盘庚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君主,他深知商朝正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时期,如果再不进行改革,抑制奢侈恶习,那商朝势必走向衰亡。经过长期思考,盘庚决定迁都到殷这个地方。殷处于黄河之北,洹水之滨,从政治上来说,离旧都比较远,这样就能够削弱王公贵族的旧势力,缓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摆脱争夺王位的混乱局面;从经济上来说,避开水涝较多的泗水流域,更有利于发展农牧业;从战略上来说,可以更好地防御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各方国的侵扰,同时控制四方诸侯。但是,当盘庚提出迁都到殷之时,遭到了强烈反对,大多数王公贵族公然反对,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甚至煽动奴隶起来闹事。
原来,从汤到盘庚,商朝已经迁都五次,始终没有固定的国都。百姓们谁也不想再迁移了。因此盘庚对四方的诸侯和大臣们说:“先王英明,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祖先合作成事的做法。丢弃这样的先例不去效仿,怎么可能做成事情呢!”于是就渡过黄河向南,营建了亳都。但迁都并不能改变政治混乱和国力衰退的局势,盘庚迁都后立即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重新以法度正天下,施行成汤时期的政治规范,一改昔日王族骄奢淫逸的风习。慢慢地,商朝又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商朝的政治威德又兴盛起来,四方诸侯又都前来朝见。这都是因为盘庚遵循了成汤的德政。
◎《〈史记〉人物大辞典》附录之《商王家族世系表》
盘庚迁都是商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商朝重新巩固统治地位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以后的两百多年里,商朝一直没有再迁都,所以后世也称商朝为殷商。
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 ① ,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 ② 。殷民咨胥皆怨 ③ ,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 ④ :“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 ⑤ ,法则可修 ⑥ 。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 ⑦ ,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
① 渡河南:渡过黄河南迁。
②
乃五迁:已经是五次迁都。五迁:汤自南亳迁西亳,仲丁迁
,河
甲居相,祖乙迁邢,盘庚再迁西亳。实际上盘庚是自奄(今山东曲阜)迁于北蒙(今河南安阳),改国号为殷。无定处:没有固定的居处。
③ 咨:嗟叹。胥:互相。皆:都。
④ 告谕(yù):晓喻,向大家宣布说明。谕:上告下的通称。
⑤ 高后:即成汤。高祖为汤的庙号。后:君主的意思,为夏商两朝君主的称谓,多加在名前。
⑥ 法则可修:指他们订下的法度原则可以遵循。
⑦ 由宁:因此安宁。
帝盘庚在位时,殷朝原来已在黄河以北建都,盘庚渡过黄河再向南,重又定居在成汤原来定都的地方,从汤到盘庚商已经迁都五次,没有一个固定的居所。百姓们都有怨言,谁也不想再迁移了。因此盘庚谕告四方的诸侯和大臣们说:“高明的先王成汤和你们的祖先一同平定了天下,这样合作成事的先例我们可以好好地借鉴。丢弃这样的先例不去勤勉地实施,怎么可能会成就德业!”于是就渡过黄河向南,营建了亳都。但迁都并不能改变政治混乱和国力衰退的根本,盘庚立即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选贤任能,整顿朝政,重新以法度正天下,施行成汤时期的政治规范。盘庚一改昔日王族奢侈淫逸的风习,团结民心,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商朝的政治威德又兴盛起来。四方诸侯又都前来朝见,是因为盘庚遵循了成汤的德政。
探古迹
殷墟: 即现在的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一带。大约前1300年,商王盘庚出于革新政治,发展经济的目的,将都城迁到殷地。在周武王伐纣灭商后,殷地作为旧朝国都逐渐荒芜,成为一片废墟,后人称其为殷墟。20世纪初,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甲骨文、青铜器、骨器等大量珍贵文物。现存遗迹主要包括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商城遗址、后冈遗址等。1961年3月,殷墟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格古物
后母戊鼎: 1939年3月,河南安阳出土后母戊鼎,因在抗战时期,为防日军觊觎,被重埋地下,直到1946年才再次挖出。1959年,这尊青铜鼎被运往北京,郭沫若依据大鼎上的铭文为其命名“司母戊鼎”,至今一直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直到2011年,经学者考释定论,大鼎更名为“后母戊鼎”。后母戊鼎造型雄伟庄重,表面装饰繁复,重达832.84千克,是商文王丁为了祭祀母亲“戊”而专门铸造的。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充分反映了古代先民成熟而发达的青铜器铸造工艺。
盘庚迁殷的原因有啥?民众何以不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