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是谁吗?说的是大禹。大禹治理水患,三次从家门口路过都没有进去。大家想想,我们是否能做得到呢?如果我们路过家门口而不能进,我们会不会很难过呢?但是大禹没有难过,因为治理水患是他肩上的责任,为了这份责任,他选择公而忘私。所以,大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舜继位后,确实没有让尧失望,继承了尧的治国理念,以仁政为主,刑罚为辅,使得天下太平。只是洪水依然泛滥,让他头疼不已,这时有人推荐让鲧(gǔn)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的名字叫作文命,是黄帝的玄孙,也就是颛顼帝的孙子。禹的曾祖父昌意以及父亲鲧都没能登上帝位,只是做了天子的臣子。
禹这个人很聪明,而且任劳任怨,遵纪守法,平易近人,大家都很信服他。禹和益、后稷接受舜帝的旨意,让诸侯和百官发动民众动土治水。而他自己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父亲鲧是因为治水没有成功而受到惩罚的,于是他以身作则,走遍了山川河谷,观察各处地形地貌,制订出治水的方案。他不怕辛苦,把毕生的心血都用到了治理水患上面,在外奔波了十三年,几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
禹知道利用四季的气候变化,以及相应的工具,比如准绳和规矩,来测量地形。依靠这些,禹准确地测量了九大山系,疏浚了九条河道,为九处湖泽修筑了堤坝,开发了广阔的土地。治理好水患后,禹又将稻种分发给民众,让他们在合适的地方种植粮食,然后又分发给人们特别缺乏的食物。为了让各个地方的民众都有食物吃,他还注意食物的均衡分配,如果一个地方的食物少,就从食物富足的地方调粮给他们。除此之外,禹还帮民众确定了上交贡品的便捷的交通路线。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马麟绘《夏禹像》
通过禹的治理,天下安定太平了。于是舜帝赐给禹一块黑色玉圭,来昭告天下治水已获得成功。后来,舜帝让禹说一下治理天下的心得。禹谦虚地说,自己只是努力不懈地做事而已,并且劝谏舜帝任用有德行的大臣。
最终,舜帝推荐禹当继承人。十七年后舜帝去世。三年丧礼结束后,禹也像舜帝当年那样,回避舜的儿子商均,去阳城居住。而诸侯们也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于是禹登上天子之位,接受诸侯的朝拜,国号叫夏。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①
,行山表木
②
,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
③
,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
④
,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
⑤
。左准绳
⑥
,右规矩
⑦
,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⑧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① 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傅:《尚书》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说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 表木:立木作标记。表:标记。
③ 劳身:劳累自己,即不怕劳累的意思。焦思:苦苦思索。焦:着急,焦躁。
④ 薄:少,使少,即节俭的意思。
⑤
(jū):古代一种登山鞋,把长半寸的铁钉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时滑倒。《史记正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长,后齿短也。”
⑥ 准:取平的工具。绳:取直的工具。
⑦ 规:画圆的工具。矩:画方的工具。这里“规矩”指测量高低远近的工具。
⑧ 卑湿:低湿之地。
于是禹和益、后稷接到舜帝的旨意,命令诸侯和百官都要发动民众动土治水。他踏遍了山山岭岭,用木头做标记,制订出治理高山大川的规划。禹谨记父亲鲧是因治水没有成功而受到惩罚,便不怕劳累,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在外面奔波十三年,几次经过家门也不敢懈怠而进去休息。自己的居室器用简陋,却致力以大量费用来修筑沟淢。为了更准确地测量地形,有时用准绳,有时用规矩,依靠仪器充分利用春夏秋冬的时节,开发了九州广阔的土地,疏通了九条河道,筑堤围起了九处湖泽,测量了九大山系。他命益将稻种分发给民众,让他们能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种植。又命后稷分发给人们特别缺乏的食物。这里食物少,就从食物富足的地方调运食物供给他们,以此使各诸侯国利益均衡。禹在巡行中根据各地的出产特色来确定他们要进贡的物产,以及将贡品顺利运到京城所经山川的便捷路线。
明地理
合黎山: 也叫要涂山、人祖山,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古人认为合黎山就是古代的昆仑山,是上古神话中的仙境。上古燧人氏就是在这里参拜上天,观测星象。合黎山山势平缓,气候干燥,植被以灌木、草本类植物为主。《隋书·地理志》对其也有记载。
识典故
三过家门而不入: 据传说,大禹治理水患,第一次路过家门,正逢妻子分娩;第二次路过家门,儿子在妻子怀中向他招手;第三次路过家门,10岁的儿子拽着他的手往家里拉,但大禹心系治水的进度,每次都没有回家。后来,人们用“三过家门而不入”来表示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夏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