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齐太公世家第二
桓公称霸

导语

“管鲍之交”称得上是一段美谈,除此之外,管仲和齐桓公之间的君臣之礼也为后人称道。齐桓公听取鲍叔牙的话,以德报怨,不计前嫌重用管仲;而管仲也知恩图报,为齐桓公开创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居功至伟,受世人称赞。本节我们就来看看齐桓公到底是如何“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

◎明万历刻本《三才图会》之《管夷吾像》

齐桓公名叫小白,是齐襄公的弟弟。齐襄公在位时,派人刺杀了鲁桓公,他的弟弟们害怕受牵连,都逃离了齐国。二弟公子纠在管仲、召忽的辅佐下逃到鲁国。三弟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护送下逃到了莒(jǔ)国。后来,齐国接连发生了几次变故,先是齐襄公被堂弟无知杀害,无知当上齐君后,有一次到雍林游玩,被当地人杀死了。就这样,齐君的宝座空了出来,急需一位公子来即位。

齐国大夫高傒和小白是至交,他派人赶往莒国,让小白尽早启程,回齐国即位。没想到,小白在半路上却遭遇了管仲设的埋伏,原来,公子纠也收到了消息,鲁国不仅派出士兵护送他回国,还分出一路兵马在半路截杀小白。在战斗中,小白腰带上的钩子被箭射中,他趁机倒下装死。小白中箭身亡的消息传到公子纠这里,他认为自己肯定是齐君了,慢悠悠地走了六天才到齐国。然而这时小白已经先一步赶回齐国,被高傒等人拥立为国君,也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记恨鲁国帮助公子纠,当年便出兵攻打鲁国,把鲁军打得节节败退。这时,齐君给鲁国国君写信说:“齐国可以撤兵,但要鲁国办几件事。公子纠是我的兄长,我实在不忍心杀他,请鲁国杀了他吧。还有召忽、管仲这两个人,请把他们绑起来送回齐国,我一定要亲自处决他们,才能解心头之恨。”鲁国为了自保,连忙杀了公子纠,又四处搜捕召忽和管仲。最终召忽畏罪自杀,管仲被抓起来送回了齐国。

齐桓公一开始的确有杀了管仲的心。但是鲍叔牙却劝他说:“能辅佐您当上齐君,是我的荣幸,可是我的能力只到这里了。您如果要把齐国治理好,有高傒与我就足够了。可您如果想称霸天下,那就一定要得到管仲。他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会强盛,您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杀了他。”就这样,齐桓公表面上是要杀管仲,实际上是把他接回了齐国。

鲍叔牙和管仲是故交,他不仅几句话保住了管仲,还亲自去迎接老朋友,帮他解除镣铐。等他沐浴更衣后,领他去拜见了齐桓公。齐桓公和管仲交谈,发现他果然有治国之才,便任命他为大夫,主管国家政务。就这样,齐桓公在这些贤臣的辅佐下,发展鱼盐生产,鼓励商业贸易,救济贫民,让齐国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后来,齐桓公再次进攻鲁国,鲁庄公请求割让遂邑议和。两国便在柯地签订盟约。期间,鲁国将军曹沫突然拔出匕首,劫持了齐桓公,并且威胁道:“请齐国归还霸占的鲁国领土!”齐桓公为保命,只好答应了他。曹沫这才放下匕首,退了下去。

这时齐桓公隐隐有些后悔,想杀了曹沫毁约。管仲在旁边劝说道:“您被劫持时答应了他,现在却反悔要杀他。您为争一时之气而当着诸侯的面失信,就会失去人心,万万不可这样做。”于是,齐桓公如约把占领的土地归还了鲁国。诸侯听说这件事后,都对齐国心服口服,齐桓公从此开始称霸。

二十多年后,齐国的势力越来越大,齐桓公常常打着周王的旗号讨伐诸侯。有一次,齐国发兵攻打楚国,楚成王气急败坏地质问齐国为什么突然发难。管仲回答说:“周王曾经给予齐国讨伐诸侯,辅佐周室的权力。如今楚国不进贡包茅,影响了周王的祭祀,所以齐国特地来问罪。另外,从前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楚成王不卑不亢地说:“楚国确实没有进贡包茅,以后再也不敢了!至于周昭王南巡未归的事,你应该到汉水去问。”然而齐军仍然不肯善罢甘休,楚王便命屈完率军抵抗。屈完面对齐军毫无惧色,义正词严地说:“你齐国无论有多少士兵,也要讲道理。否则,楚国以方城山为城堡,以长江、汉水为沟壕,也要与你斗争到底。”齐桓公眼见难以攻下楚国,只好与屈完签订停战条约后离去。

◎清道光十年刊《古圣贤像传略》载《管敬仲像》

之后,齐桓公受到周襄王赏赐,态度越来越傲慢。有一次,他主持诸侯会盟,声称要在泰山祭天,在梁父祭地。管仲竭力劝阻,他才打消了这个念头。然而诸侯国对齐国的所作所为开始不满。

几年后,管仲病重。齐桓公去探病,向他询问朝中大臣谁可以担任国相,提到了易牙、开方、竖刁三个人。管仲说这些人做出的事违反人伦,不合情理,不能任命他们当宰相。然而管仲死后,桓公把管仲的忠告丢到脑后,最终还是重用了这三个人。

齐桓公死后,他的儿子们争夺君位。易牙和竖刁便趁机兴风作浪,残害以往对他们不满的大臣,最终拥立公子无诡做国君。称霸一时的齐桓公被放在一边无人收葬,直到六十多天后,夺位风波平息,人们才安葬了他。

亲近原典


《齐太公世家第二》节选一

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 鲁之侵地 !”桓公许之 。已而曹沫去匕首 ,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管仲曰:“夫劫许之而倍 信杀之 ,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注释

反:通“返”,返还,归还。

许:答应,应允。

去:放下。

倍信:违背约定。倍:通“背”,违背。

译文

鲁庄公请求割让遂邑议和,桓公答应了,与鲁国在柯地签订盟约。鲁君准备签约,曹沫持匕首在坛上劫持桓公说:“归还霸占的鲁国领土!”桓公答应了他。随后曹沫放下匕首,面向北站在臣子的位置上。桓公后悔,想不归还鲁国的领土并杀死曹沫。管仲说:“被劫持时答应他而如今背信杀他,想以微小的快意而在诸侯面前表现出不守信用,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可。”于是桓公便把曹沫三次战败丧失的土地归还给了鲁国。诸侯听说这件事后,都信服齐国,打算去归附它。

访名人

曹刿: 或即曹沬,存在争议。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军事家。《左传·鲁庄公十年》中提到过他的事迹。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曹刿请求随庄公出战。他和鲁庄公同乘一辆战车,指挥作战。鲁庄公刚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让他在齐军三通鼓之后,士气耗尽的时候再进军。双方交战后,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追击,曹刿再次阻止了他,下车查看了齐军的车辙印,确认齐军不是佯装退兵,才同意追击。鲁庄公听从曹刿的计谋,终于大获全胜。

识典故

包茅之贡: 春秋前期,南方的楚国日益强大,不断侵扰中原各国。后来,齐桓公率领八国进攻楚国,楚王派大臣屈完率兵抵抗,责问齐桓公。管仲代表齐桓公回应,因为楚国多年不向周王进贡祭祀用的包茅,所以讨伐。包茅是南方的一种茅草,主要用于制作祭祀用的酒。楚国建国之初,周天子规定楚国需要年年进攻包茅。在齐国的压力下,楚王只好让步,派屈完带了包茅去朝见周王,表示对王室的尊重。

有所思

齐桓公“首霸春秋”晚景凄惨,是何缘故? 0MDL3aoBbfRFJgoYMAxdD/1T/I1ExTSvnbrh4GFFRQHJrycG7ZPM4CMRI4Pqo1x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