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中的故事《狼来了》说的是山坡上放羊的孩子总是用“狼来了”来欺骗山下耕作的大人,大人们被接连欺骗了几次后,当狼真的来时,没有人来救孩子和他的羊了。而本节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也是这样的一个“害人害己”的故事。所以说,同学们在平时也千万不能说谎呀,不然,最后吃亏的将是我们自己。
周武王灭了纣,确立了周朝的统治地位,但是他并没有把商纣的后人都杀死,而是分封商纣的儿子禄父,仍然让他统辖殷朝的遗民,并且派管叔鲜、蔡叔度帮助禄父治理殷。武王还释放了被囚禁的百官和贵族,将鹿台里的财物和粮食分发给百姓,以此来赈济贫弱的普通百姓。武王追念先代的圣王,于是褒奖分封神农的后人于焦、黄帝的后人于祝、尧的后人于蓟、舜的后人于陈、禹的后人于杞,对其他功臣谋士也是论功行赏。他解散了军队,向天下表明不再动用武力了。
没过几年,武王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太子诵继承王位,就是成王。成王年纪还小,周朝刚刚平定天下,周公担心诸侯背叛周朝,于是自己代行政治权力主持国家大事。周公行使了七年政治权力,成王长大后,周公将行政权力交还给成王,面朝北站在臣子的位置上。在成王的治理下,周朝民众和睦,颂扬太平的歌声四处兴起。
周朝经过了几代,传到了厉王手里。厉王在位三十年,贪财好利,和同样贪财好利的荣夷公十分亲近。大夫芮良夫进谏,厉王不听劝告,还是任命荣夷公当卿士,让他来掌权。
厉王暴虐傲慢,国内的民众对他议论纷纷。厉王听说后非常恼怒,就派人去监视发表议论的那些人,只要发现了就来报告,将他们全都治罪。这样做,议论的人是减少了,可四方的诸侯们也不来朝拜了。几年后,厉王变本加厉,国内的民众没有谁敢开口说话,在道路上相见也只是用目光示意。厉王对此很满意,召公劝谏他不能禁止民众议论,可是他完全不听,终于导致民众暴乱。厉王逃亡到彘地,国家的政事全都由辅相召公、周公负责处理,这一时期的名号叫“共和”。
十四年后,厉王在彘地死去。厉王的儿子宣王登上王位。二相辅佐他,修治政事,仿效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良好传统风尚,四方的诸侯这才重新尊崇周王室。然而宣王不重视农业,他不肯到田地里去耕种籍田,为民众做表率,诸侯向他进谏,他也不听从。后来,宣王的军队被姜戎打败,他就在太原地区清查人口,想要征兵。大臣仲山甫劝他不要兴兵,宣王没有听从,仍然执意要征兵。宣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幽王宫湦(shēng)继位。
幽王宠爱妃子褒姒(sì),褒姒生下了儿子伯服。于是幽王废掉了申后和太子,让褒姒当了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甫就说:“祸患已经形成了,无可奈何了!”
褒姒不爱笑,幽王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想让她笑。当时,边境上到国都有高筑的烽火台,若有敌寇来袭就点燃烽火,召集四方诸侯带兵前来救援。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烽火戏诸侯。诸侯被戏弄的次数多了,后来再看到烽火,就不带兵来了。
幽王让虢(guó)石父当卿士,执掌权力,然而虢石父为人谄佞巧诈,擅长奉承,又贪好财利,偏偏幽王对他十分信任。虢石父还曾经参与了废掉申后、太子的行动。国内的民众对此都很怨恨。
终于,申后父亲申侯联合了缯(zēng)国、西方夷族犬戎攻打幽王。幽王点燃烽火向各诸侯求援,可是没有一个诸侯派救兵前来。申侯在骊山脚下杀死了幽王,俘虏了褒姒,掠走了周朝的所有财物,回到西方去了。四方诸侯们则按着申侯的愿望共同拥立原来的太子宜臼,这便是平王,由他来继承周朝。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彩绘帝鉴图说》之《戏举烽火》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
①
,故不笑
②
。幽王为
烽
燧
大鼓
③
,有寇至则举
烽
火
④
。诸侯悉至
⑤
,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
悦
之
⑥
,为数举
烽
火
⑦
。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⑧
。
① 万方:各种方法。
② 故:依旧,终究。
③
:同“烽燧”。古时遇敌人来犯,边防人员点火报警,夜里点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史记正义》:“昼日燃
以望火烟,夜举燧以望火光也。”
④
寇:盗匪或入侵的敌人。
火:泛指上文的烽燧。
⑤ 悉:全都。
⑥ 说:同“悦”。
⑦ 数:多次,屡次。
⑧ 益:渐渐。
褒姒不爱笑,幽王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想让她笑,却始终没成功。在边境上,有高筑的烽火台和大的鼓风箱,若是有敌寇来就点燃烽火,召集四方诸侯带兵前来。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竟然点燃了烽火。四方的诸侯们看到烽火,以为有敌人,就都带兵前来。到了一看,并没有敌寇,褒姒因此大笑。这个做法能让褒姒大笑,幽王特别高兴,因此就多次点燃烽火。诸侯被戏弄的次数多了,就失去了对他的信任,后来看到烽火,也不带兵来了。
访名人
周公: 姓姬名旦,是文王姬昌的儿子,武王姬发的弟弟。因封地在周,所以叫周公。周公先是辅佐武王,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周公便摄政七年,最终还政成王,功勋卓著。在政治上,他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将王公大臣封为诸侯,作为拱卫王室的屏障;在文化上,他制定了完整的礼乐制度,配合分封制与宗法制,成为维护西周统治秩序的主要制度。
识典故
道路以目: 目:目光,眼神。意思是在道路上相见,只敢用目光彼此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典出《国语·周语上》。周厉王在位时,暴虐傲慢,民众怨声载道,便公开议论他的残暴。厉王听说后非常恼怒,就派人专门监视那些发表议论的人,并给这些人判罪。结果民众嘴上虽然不再议论,但是四方的诸侯们也不来朝拜了,人们在路上碰面,只敢匆匆看上一眼,不敢多说一句话,整个国家的气氛十分压抑。这个成语常用作谓语。
约犬戎灭西周的申侯跟周王室是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