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调整心理边界,识别并远离“PUA”

“成年人的社交雷区”

前些天我的QQ收到了一条好友验证消息,对方是某个作者群里的女生,称有些写作上的问题想向我咨询。当我同意了她的好友申请,才简单聊了两句,对方就开始问我:“你赚的钱多吗?一本书的稿费有多少,能卖出去多少本啊?”这样敏感的问题让我觉得备感不适,便没有再回复那位朋友。

“言深交浅”是我们在社交中经常遭遇的尴尬,之前有同事谈了女朋友,一群同事八卦地围着人家打探女方情况,最后在得知对方的家庭条件时还频频摇头:“这样的家庭你可得慎重考虑,以后你就知道门当户对有多重要了。”从那之后,男孩对自己女友的情况便不再谈起。

在职场中,打探个人隐私是大忌,尤其是在遇到对方探听自己的薪资、晋升情况时,有时候虽然知道对方没有恶意,但仍旧会觉得对方越了界。

办公室的一个小伙子有个习惯,就是不管有事没事他总是喜欢端着个茶杯四处溜达,然后站在别人的电脑屏幕旁边询问对方在做什么。

尽管电脑中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但每次他站在我后面盯着我的时候,我总是会觉得浑身不自在。这让我觉得相当苦恼。

某天在他再一次到我后面看我电脑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半调侃半认真地问他:“老张是不是给你多开一份工资?”

他不解,我笑着说:“监督费啊。”

我说完,办公室其他小伙伴纷纷了然,也跟着调侃:“是啊,自从小汪来了,咱们办公室的氛围好得不得了,再也没人敢摸鱼了,连我珍藏多年的小游戏网站都狠心清空了。”

前些天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帖子,问题是“死后最害怕的事是什么”,其中获得最多赞的回答就是“手机被破解,里面的浏览记录和聊天记录被别人看到”。

有人跟帖:“想想就觉得社死,那无疑是让我再死一次。”

在现代社会,礼貌性地视觉回避对方的手机、电脑屏幕,已经是大家约定俗成的规则。

边界缺失,会不自觉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拉远,让自己“被讨厌了”还不自知。

一个刚上大学的妹妹向我吐槽她的好友,认为对方“好小气”。

“我们在同一个宿舍,前几天我的护肤乳液用完了,就用了她放在洗手间的。结果她发现后跟我大发脾气,说我没有边界感。我又不是占她便宜,也不是自己不买了全都用她的,我真服了她了,怎么这么小气!她还冠冕堂皇地说什么边界感,明明就是小气。”

那个妹妹越说越气:“她一直都是这样,上次我肚子饿吃了她放在桌子上的水果,回来她又开始甩脸色。大家都是好朋友,我买了水果也会分给她吃啊,至于嘛。”

因为我们关系好,所以我就可以随便动用你的东西。“你的就是我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正是缺失边界感。

这让我想到上学期间,我的一个同学每次去食堂总会忘记带饭卡,总让我帮她刷卡买饭,而之后的钱也总是以“下次我请你”一语带过。后来我提醒她带饭卡,她回我:“你是不是就怕我刷你的卡,你怎么这么小气,跟我还斤斤计较。”

无边界社交,一方有恃无恐,另一方有苦难言,最后关系只能破裂。

“无边界的人,长到多大都是‘巨婴’”

人的边界感,就是人对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感知。

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混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越到他人的界限范围内,这样的行为就叫“越界”。

最先提出“心理边界”这个概念的是心理学家埃内斯特·哈曼特,他认为心理边界作为个人的一种认知,是个体与外界连接方式的重要指标。心理边界将个体与外界区分,确保我们成为独立的人。

往往,婴儿是没有这样的界限区分的。

客体关系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在生命初期与母亲是出于完全共生的状态,此时的婴儿并不懂“你”和“我”的区别,他们将所有的东西都视为是自己的。

随着年龄增长,大概2至3岁,孩子才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区别关系,而此时当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当重要照顾人(多为母亲)离开时也不会感到恐惧,可以实现很好的个体化分离。

这是边界形成的第一步。

“边界”的范围相当广泛,其中最容易被区分的就是“物品所有权”的边界。

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他人同意,这是我们应该习得的最基本的知识。但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一家人”是不分彼此的。

比如孩子会理所应当地认为父母的东西是自己的,当我们年幼时吃母亲买的饼干,很多家庭都会认为即便孩子不征得母亲的同意也没关系。久而久之就会给孩子造成一个错觉,那就是亲密的人之间是不存在边界的。

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有孩子问母亲:“是不是咱们家以后的东西都是我的?”在得到母亲肯定的回答后,孩子又问:“既然这样,是不是就等于你们现在是在住我的房子、用我的钱?”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亲密边界模糊”的人不算少数:熊孩子背着家长拿钱给主播打赏、把母亲的首饰偷出去变卖等等。实际上的边界感是,或许我知道你会允许我做这件事,但我仍旧会征得你的同意,不管我们的关系有多亲密。

在物品所有权边界中,有些人还有一种错误观念,就是以价格来定论它是否需要征得同意。

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不懂事的小孩,在看到别人拿着糖吃的时候,他也会喧闹着抢夺。这时候不懂事的家长或许也会“助纣为虐”,认为“不就是一块糖,给他又怎么了”。仿佛只要这个东西没有多大价值,那就可以随便让出。

习惯在物品所有权中越界的人就像长大的“巨婴”,虽然身体成长了,但是仍旧分不清“你我”概念。

但是还有一些边界,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忽视的,比如时间的边界、语言的边界、隐私的边界、权利的边界。

在刚学心理学的时候,周围的亲戚朋友凡是遇到心理困扰都喜欢找我倾诉。他们经常会不分时间地点地给我打电话,拉着我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起初因为彼此熟识不好意思拒绝,我总是耐着性子倾听,后来我的学习和工作越来越忙,慢慢地对他们长时间的电话轰炸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倘若我有事在忙,我就拒接电话。某次一位经常给我打电话的长辈因此恼怒,跟我母亲讲:“你们家孩子现在出去念书都看不起我了,开始拒接我电话了!”

这样的时间边界感缺失,让所有的人都觉得尴尬。

“不要让你的边界破损”

每个人对心理边界的认知都有所不同,一个心理边界认知健全的人,他们懂得尊重别人,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但如果心理边界不清晰,则会时常沉溺在不被理解的痛苦中,将所有的问题归咎于别人。

要想让自己的心理边界在合理界限内,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察觉。

哈曼特说:“如果自我是一座古堡,那么心理边界强度便是古堡外的一圈护城河。当然,护城河的宽度由你自己决定。”

人的心理边界有宽有窄,这受到我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后天教育的影响。

我母亲是个非常强势的人,她会不敲门直接进入我的房间、趁我不在翻看我的日记本、从我书包里搜寻别人给我的情书……直到我单独在外居住了,她来到我家还会将我柜子里的东西全部倒出来收拾一遍。在她的观念里,我是她生的,没有什么东西是她不能看的。

母亲过宽的边界压缩了我的边界范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未经母亲同意我都不敢随意使用家里的东西,我会在潜意识里认为那些都是母亲的东西。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丧失独立意识,会习惯性地寻得周围人的认同,与人交往也小心翼翼,过于恐惧自己的语言会伤害到别人。

同样地,我身边的一位朋友和我有着类似的经历。强势的父亲让她从小失去了自由成长的空间,她父亲动辄就会对她大发雷霆甚至拳脚相向,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的性格都带着明显的自卑和软弱。后来,当她成年以后,终于意识到自我边界已被严重挤压的她性格骤变,为了争取到更大的边界,她强迫自己变得“强硬易怒”。她时常会因为陌生人的一句话而与对方发生争吵,认为对方侵犯到了她的自主权;在择偶上也尽量找一些对她言听计从的“软柿子”,她跟我说因为这样“好控制”。她说:“我绝对不会再过童年那样憋屈的生活,现在没有人能干预我的生活。”

此前,“PUA”这个词在网上引起了大家广泛的讨论,实际上,从边界的角度上看,所谓“PUA”就是一群心理边界过宽的人通过言语来灌输给那些心理边界过窄的人以“你不行”的思想,让他们最后完全失去属于自己的边界范围,从而达到对这些人的精神控制。

一个边界范围过强的人,往往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控制倾向。既包括诸如习惯性批评、命令、羞辱、指责等硬控制,也包含撒娇、苦肉计、威胁等软控制,以及以身作则、强势、大谈恩情等的无形控制。

一个边界范围过窄的人,往往伴随着依赖(把自己的事推给别人)、讨好(渴望得到他人认可)、共情(幻想他人能够完全理解自己的感受)、过度阐释(与人交往过于敏感、神经质)、过度暴露(容易谈自己的感受、分享自己秘密)等情绪。

分辨边界的范围与特质,明晰当前自己与他人的边界范围,才能通过不断调整让自己形成一个健康独立的个体。既不被他人控制,也不控制他人。

合理调整自己的边界,我们要做到:

1.为自己设立底线。底线是我们与人交往的最低接受程度,它包括身体的触碰、心理感受以及精神能承载的限度。在生活中,感受哪些事会让你感到不适,这样能够帮你看到自己的底线。底线一旦被确立,便不再允许任何人侵犯。

2.允许自己说“不”。生活中有很多请求,我们明明内心是拒绝的,可是因为各种各样的担心会选择答应。很多时候,这样的不拒绝与善良无关,而是害怕对方会因此对自己产生成见。为了避免冲突,我们一直选择回避拒绝。但是很多接受伴随的是对自我的妥协,你以为你的一次妥协会换来对方的感激,可事实却是,妥协往往伴随的是肆无忌惮的侵犯。健康的边界感,就是对那些侵犯你边界的人说“不”。

3.能够和人坦率沟通。坦率,就是要让我们能够直接告诉其他人自己的好恶。我们当然希望对方能够了解我们的感受,但并非每个人都有察言观色的本领。在事情发生前,坦率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底线会提前规避问题的发生。不要害怕你的坦率会伤害到别人,你的坦率会让对方知道你的需求,你们的交往也会变得更加轻松愉悦。

上周,那位喜欢在上班时间窥视别人电脑屏幕、观察别人在做什么的同事也被人窥视了。

在他与女朋友微信聊天的时候,我们一位同事小刘毫不礼貌地在旁边围观,并且打趣道:“原来你对你女朋友的昵称是‘小不点儿’啊,哈哈哈,有点意思!”不仅如此,小刘还把这件事当作新闻在我们办公室广而告之。很快,“小不点儿”这个名字成了大家调侃的梗。

那位同事跟我抱怨:“小刘怎么这样,随意窥视别人的隐私,好没有边界感啊。”

我笑而不语。

你们看,边界感这个东西,其实没有人喜欢被侵犯,即便是那些会偶尔侵犯别人边界的人。 pb18zSU2yp/o9V3/2NogFyndTDe6clZUZZdZvIkepH44jozDNiA2Fz9ke5xkpr4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