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德赞之孙朗达玛(Langdharma)于公元836~842年统治中国西藏地区。作为本教的忠实信徒,他一登上王位就开始大举灭佛,捣毁佛教寺院,并将信奉佛教的兄长—仓玛(Tsangma)王子放逐到不丹。据说在此期间,有许多僧侣逃离中国西藏到不丹避难。尽管朗达玛后来遇刺身亡,佛教再次回归,但政治局面依然波谲云诡,许多中国西藏地区的居民开始迁徙至不丹西部。
在公元9~17世纪期间,不丹各地的山谷中形成了众多统治部族和贵族家庭。各地方头目将主要精力都花在彼此以及与西藏地方政权之间的争战上,在此期间并未出现德高望重的重要政治人物。
在中国西藏,一个名叫藏巴甲热·益西多吉(Tsangpa Gyarey Yeshe Dorji;1161~1211年)的喇嘛于1180年在江孜东边的拉砻创立了一座佛寺。他将这座寺庙命名为“Druk”(龙),因为他在为待建寺庙选址时曾听到天上的雷龙之音。从这里发源的藏传佛教派系便以该寺为名,后来成为众所周知的“竹巴噶举”(Drukpa Kagyu)。
11世纪和12世纪,涌入不丹的藏族人民有增无减。许多竹巴噶举派喇嘛因为受到对立佛教派系追随者的迫害而离开中国西藏。其中大部分喇嘛来到不丹西部,在这里建起竹巴噶举派支系。不丹西部通过他们的教化呈现出松散的联合态势。有号召力的喇嘛成为西部许多地区事实上的领导人,而与世隔绝的不丹东部和中部山谷仍保持了独立的封建国家状态。
这些喇嘛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创建拉巴噶举的嘉瓦拉囊巴(Gyalwa Lhanangpa)。他在廷布山谷北端的山上建立了丹戈寺,并在不丹多地建造了一系列与藏式宗堡风格类似的城堡。
藏巴甲热喇嘛(拉砻寺创立者)的弟子帕久·竹贡·西博喇嘛(Phajo Drukgom Shigpo;1184~1251年)来到不丹,在竞争中击败了拉囊巴喇嘛。他和同伴们在旺曲西岸修建了小型的蓝石宗堡,并且获得了丹戈寺的控制权。后世认为,帕久喇嘛通过向民众弘扬竹巴噶举教义,确定了不丹化的佛教。其他喇嘛憎恨他的存在和成功,并试图用恶毒的咒语来置他于死地。但是,帕久将这些咒语返回到这些喇嘛身上,摧毁了他们的几座寺庙。
在13~16世纪,竹巴噶举在不丹开枝散叶,形成了独立的宗教特征。拉砻寺一些重要的竹巴噶举上师受邀到不丹西部弘法并建立佛寺。这期间造访不丹的高僧中就有阿旺确吉喇嘛(Ngawang Chhogyel;1465~1540年)。他数次前往不丹,常常带着他的儿子们随行,其子主持修建了帕罗的Druk Choeding寺以及廷布附近的Pangri Zampa寺和Hongtsho寺。
然而,或许最广为人知的竹巴噶举上师还当属颠覆传统、玩世不恭的“癫圣”竹巴衮烈(1455~1529年)。他如今仍被不丹人所喜爱和敬仰,地处Lobesa和普那卡之间美丽的切米拉康也与他密切相关。
Keith Dowman的《癫圣》(The Divine Madman)一书,很好地翻译了非同凡响的竹巴衮烈喇嘛的诗歌等作品。
在禅定之时,白玛林巴经常造访莲花生大士的天堂居所桑东巴瑞,在那里他看到了空行母和本尊(守护神)的舞蹈(pa-cham)。他将其中三种舞蹈传授给他的弟子,其中一些如今仍是不丹各地戒楚节期间的保留节目。
在11~16世纪,如莲花生大士所预言,他藏在洞窟、岩峭和山水之间的伏藏陆续被取出。这些寻取伏藏的密宗喇嘛被称为“伏藏师”。
白玛林巴(Pema Lingpa;1450~1521年)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五大“取藏王”之一,也是不丹最重要的伏藏师。他发现的经本和文物、编制的歌曲和舞蹈以及创作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不丹的文化底蕴。他同时也被视为莲花生大士的转世。
白玛林巴出生于布姆唐地区唐谷的小村Drangchel,附近就是衮藏卓寺。在孩提时代,他学会了祖父的铁匠手艺,如今在塔姆辛寺和丹碧寺内仍能见到他打造的两套锁子甲。
25岁那年,他梦见一个和尚递给他一卷空行母手书经文,告诉他如何在唐谷的一处水池内找到深藏其中的藏宝箱,由此他发现了自己的第一个伏藏。白玛最终成功翻译了手卷,但这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因为空行母手书的每个词相当于人类语言的1000个词。然后,在空行母的帮助下,他将这些经文用作基本教义。白玛当时住在唐谷悬崖峭壁上方的Kunzangling,如今这里是衮藏卓寺的所在地。
在白玛林巴一生里,他在不丹以及远至中国西藏桑耶寺等地共发现了34件塑像、手卷和圣物。他所发现的许多塑像和圣物都被保存在不丹各地的寺庙里,其中包括位于布姆唐、由白玛本人创立的塔姆辛寺和衮藏卓寺。
在去世之后,他转世为三种形态:ku(身)、sung(语)和thug(意),这些不同的转世形态一直延续至今。
通过六个儿子、一个女儿和众多的转世者,白玛林巴的传承仍时时刻刻影响着不丹。他的一个孙子,同时也是他的转世灵童—杰西·佩玛·丁勒(Gyalse Pema Thinley),在富毕卡山谷修建了岗提寺,岗提活佛转世一直延续至今,其中生于1955年的昆赞·佩玛·朗杰(Kuenzang Pema Namgyal)是第九世“意”转世。不丹的王室家族—旺楚克王朝,也是这条脉络上的后裔。
16世纪的不丹仍然处于部族首领割据的状态,他们圈地为王,雄踞一方,并且连年混战。此外还有许多寺院之间也存有教派之争,不丹西部的喇嘛试图将影响力扩大到不丹东部。
1616年,阿旺朗杰(Nyawang Namgyal;1594~1651年)从竹巴噶举派在中国西藏的本寺—拉砻寺来到不丹,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阿旺朗杰是拉砻寺创建者藏巴甲热的后代,12岁那年被认定为拉砻寺活佛白玛噶波(Pema Karpo)的转世灵童。然而当权的藏巴汗反对这一认定。阿旺朗杰已经很难保住自己在拉砻寺的地位。他23岁那年,护法神大黑天化身为一只渡鸦,指引他向南出走不丹。阿旺朗杰经过了拉亚和加萨,并在高曾祖父阿旺确吉建立的Pangri Zampa寺(廷布)修行。
随着阿旺朗杰在不丹西部游历弘法,他的政治势力也不断增强。很快他被尊崇为不丹佛教领袖,获得尊号“夏宗仁波切”(Zhabdrung Rinpoche;意思是“见即叩首的珍宝”),从而成为夏宗法王开山立派之祖。他在今天廷布南边的辛托卡建立了第一座宗堡,虽然早期的不丹宗堡主要是作为坚固的堡垒要塞,但辛托卡宗堡同时兼具寺院、行政以及防御的功能。这种集政权、宗教和军事防御于一体的模式,成为不丹后续宗堡的范本。
夏宗法王的统治遭到不丹境内对立佛教派系领袖的联手挑战。他们组成了联盟,由五位喇嘛领导,推选班旦喇嘛(Lama Palden)为首领,于1629年发动了对辛托卡宗堡的进攻。最终他们铩羽而归,但是这个联盟随后与生活在中国西藏地区的人结盟,并继续反对夏宗法王。夏宗法王的军队通过数次与敌军的作战,最终消除了敌对派系的影响。最后,通过与拉达克国王辛格朗杰(Singye Namgyal)之兄结盟,夏宗法王的军队击败了敌对势力。1639年,夏宗·阿旺朗杰与藏巴汗达成协议,确立了自己作为不丹最高领袖的地位。
夏宗法王还积极发展与包括尼泊尔的拉玛国王、库奇比哈尔的Padmanarayan王公(印度)等在内的邻国国王的关系,以巩固政权的稳固性。夏宗法王派遣一位不丹喇嘛作为代表常驻尼泊尔,不丹寺庙也在加德满都的博德纳大佛塔(Bodhnath,Chorten Jaro Khasho)和斯瓦扬布纳特寺(又名“猴庙”,Swayambhunath)等地拔地而起。不丹对斯瓦扬布纳特寺的管辖一直持续到1854~1856年发生在尼泊尔和当时西藏地方政权之间的战争,之后尼泊尔由于怀疑不丹在战争中暗助对手而接管了这座寺庙。
夏宗法王在廷布附近的杰里寺建立了首个佛教团体僧伽(sangha)。当普那卡宗堡于1635年修建完成后,僧团迁往这座宗堡并成为扎仓(中央僧团),其最高领袖是被称作杰堪布(Je Khenpo)的高僧。
1616年夏宗·阿旺朗杰的到来标志着不丹的转型以及竹巴噶举派对不丹的主导。
夏宗·阿旺朗杰统治不丹期间,在不丹各地修建了许多佛寺和宗堡。其中,辛托卡、帕罗、普那卡和通萨等宗堡一直屹立至今。
首批到访不丹的西方人士是两位葡萄牙的耶稣会教士。1627年初,卡瑟拉(Cacella)和卡布拉尔(Cabral)神父从加尔各答经由中国西藏日喀则前往不丹。他们在廷布北面的杰里寺和夏宗法王共同度过了几个月。
目前没有对他们行程的完整记述,但是他们的一封书信使我们能够一窥阿旺朗杰(Ngawang Namgyal)的性格:“他用大慈大悲的胸怀接纳了我们,这一点体现在他会见我们时以及得知我们从何而来、来自哪个国度时所流露出的愉悦上,在首次会面时他还问了其他一些再寻常不过的问题。”
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西藏地区仍陷在宁玛派(因红色僧帽而被称为“红教”)和格鲁派(因黄色僧帽被称作“黄教”)佛教徒的纷争之中;其中格鲁派的领袖是达赖喇嘛。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是达赖喇嘛的保护人,他率领军队袭击了卫藏地区,推翻了日蓬王朝(Rinpong),确立了格鲁派在卫藏地区的统治地位。
1644年,习惯了极端藏地高原环境的蒙藏联军卷土重来,从洛扎地区发动对布姆唐的攻击,但是却遭遇了不丹的森林和炎热气候。夏宗·阿旺朗杰亲自率军迎敌,俘虏了几位藏族军官以及大量的马匹。1647年,他在帕罗山谷的山头处建造了杜克耶宗堡以纪念此次大胜。
由于南部边境上对立的竹巴噶举派影响力不断扩张,五世达赖喇嘛深感不安,于是他在1648年和1649年相继发起了两次对不丹的进攻。这两次都是从帕里(Phari)出发,五世达赖喇嘛的部队翻越海拔5000米的卓木拉山口(Tremo La)进入帕罗山谷。他们接连败退而回,不丹人再次缴获无数的盔甲、武器和其他战利品。这两次战争中的一些战利品如今还陈列在帕罗的国家博物馆内。
阿旺朗杰的大获成功,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为了抗衡外敌而建立的强大军队使他能有效掌控全国。被夏宗法王任命为通萨佩罗的敏珠·丹巴率军横扫不丹中部和东部山谷,在1655年使这些地方都归于夏宗法王统治之下。这时,贾卡尔、伦奇、塔希央奇、雄格尔(即如今的蒙加尔)、塔希冈和谢姆冈等地的雄伟宗堡纷纷拔地而起。
普那卡宗堡展品中有许多在1644年与蒙藏联军作战时所缴获的盔甲和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