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0、2023总结和2024展望

作者:价值at风险
时间:2023-01-03

1、回顾2023

个人对于2023年的展望见去年初长文,对整体宏观和股市的判断正确率应该还算可以。当时对于股市判断如下“总的来说,我认为A股和港股明年都会有修复,但复苏归复苏,却难有牛市,如果基本面和流动性比预期的弱(基本面弱很好理解,流动性这块A股IPO、再融资、减持可能会超预期,而增量资金又有限),则A股震荡一年乃至阴跌也不是不可能。”

2023年无疑是分化的一年,全球利率维持高位,但以美国为首的全球股市却出现明显的上涨,欧日美很多国家股市纷纷创出阶段乃至历史新高,而A股港股则继续低迷。具体看结构,A股权重股指数下跌,但个股表现尚可,上证指数微跌,小盘、微盘股指数大涨,全年上涨家数比下跌家数多,中位数涨幅为2.29%。至于港股,指数跌幅继续超过A股,已经是连续4年下跌,且个股小盘股跌幅也丝毫不弱于指数,AH溢价指数维持在150的历史高位。

去年我判断今年中国是弱复苏的一年,股市不会有牛市,但会有小幅上涨,且港股会更强一些。但现实情况比预想的糟,首先是复苏比预期的更弱,其次是外资流出超预期,或者说美元利率高位持续的时间超预期。这也导致A股小跌,而港股则继续跑输A股(由于美元利率高位,港股资金流出严重)。

具体到行业,热门赛道股继续下跌,去年总结时我曾说过要小心新能源产业链的公司(需求下行+供给过剩),现在回头看这一点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去年我也说过房地产产业链的公司要继续回避,拐点不会那么快来临,今年也是验证了。至于本人相对看好的医药和消费电子的拐点,医药行业表现有所分化,A股部分医药股走强,港股极少部分医药股走强(设计减肥药或者明确拐点),但整体看港股创新药行业仍是底部徘徊,并没有明确走强,而消费电子下半年不论港股A股出现明显走强。此外,本人一直看好且配置的低估值高分红的国企、公用事业公司(特别是港股)继续稳步上行,继续跑赢市场。这一点也是在预期之中。

回顾2023年本人A股账户表现一般,相比较去年大幅跑赢指数(+33%),今年虽然跑赢沪深300,但仍跑输小盘股指数,绝对收益也是小亏。而港股账户和A股差不多,跑赢恒指10个百分点,但绝对收益仍是小亏,但考虑汇率,则基本持平(由于国内政策变化,今年开始不再放海外券商的账户截图了)。

个人A股和港股的持仓整体变化不大,医药股仍是本人最大持仓行业,然后是低估值高股息公用事业属性公司,然后是隐形冠军制造业。不过,持仓细节上还是略有变化,比如A股加大了高股息公用事业公司的配置,同时新增了TMT行业(消费电子、教育)的仓位,港股调整了医药股的配置,增加了创新药龙头的仓位。

2、展望2024年市场

我一直坚持自己的模型——宏观上看基本面、估值、流动性(包含货币政策),微观上对应的就是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

估值方面,由于23年A股板块分化严重,白马、权重低迷,小盘股高歌猛进,导致估值分化厉害,看整体指数估值在历史低位且全球倒数,但个股中位数估值仍是高位且全球前列。因此个人判断2024年大小盘估值会有所收敛。至于港股不论是大盘股还是小盘股,估值继续创新低,继续全球倒数,当然这也为反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A股各大指数估值情况如下:

可以看到上证50和国证2000的估值差距之大,并且A股现在已经有5000多家公司了,国证2000也不完全反应小盘股整体情况了。

这里单独提一嘴,很多人用某某指数估值接近或者破了前低来论证指数已经见底,这是存在迷惑性的,当你的盈利或者说资产质量下行的时候,估值就是会不断下行提前反应未来的预期的(目前来看A股整体ROE/ROA就是在不断下行的)。且,如果说看估值低就抄底的话,那么早两年港股早就在历史低位了,结果这两年港股继续大跌。

流动性方面,2024年基本可以确定全球流动性会有明显的改善了,只是大家对于美联储何时降息存在分歧,我认为不太可能在一季度,大概率是下半年。而国内的降息降准也会继续(国债收益率会继续走低)。

这里稍微谈一下汇率。人民币虽然在23年上半年贬值压力很大,不过下半年基本趋稳,一方面是国内比较克制,一方面是美联储加息已经结束。展望明年,则需要结合未来的中美央行态度来判断,如果美联储比预期更鹰,或者中国央行比预期更鸽,那么人民币还是有比较大贬值压力。至于美元指数,个人不看衰,明年欧洲的基本面大概率是弱于美国的,欧元区利率下行会更早,这会支撑美元指数,当然变数在日元,日本央行一直想找机会退出负利率政策,但一直忌惮于市场唯唯诺诺不敢行动,其实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机会(日本的通胀都要开始下行了),BOJ这次正常化的机会不抓住,那么下一次衰退的时候你工具箱就没工具可用了。

最后,国内市场政策方面,今年倒是非常积极,比如降印花税、收紧IPO和再融资、限制大股东减持、鼓励回购、加大国企央企分红、国有资本各种增持大蓝筹或ETF、各种手续费下调、下调融资保证金比例、扩大融资标的、降贷款利率、降存款利率、降准、降税等等。

综上,我们大致可以做出判断,股市显然无法同时满足基本面、估值、流动性同时向上的牛市条件,不过足够低的估值和流动性的改善,倒也可以支撑一波反弹。2024年两地市场在连续走熊后出现反弹的概率还是不低的。A股应该是部分估值杀到位的白马和大蓝筹止跌企稳带动指数小涨,而小盘股大概率会跑输市场,甚至出现下跌(我们看到12月末小盘股已经明显比指数弱了)。而对于港股,我还是要说,在更低估值和海外流动性影响更大的情况下,港股会跑赢A股,在经历连续4年大跌后,港股2024年出现修复的概率非常大,说不定涨幅会超过大多数人的预期。

当然我们仍不能忘记某些风险的出现可能会让我以上的判断失效。基本面的下行和错误的政策是可能超预期,房地产和地方债的雷可能超预期,消费不振可能超预期,出口低迷可能超预期。

3、细分行业情况

个人看好的行业还是那些(参考日本老龄化相关的受益行业),比如医药、医疗服务、消费(特别关注老龄化相关消费品)、转型成功的制造业(全球隐形冠军市占率较高)、高股息的公用事业公司(受人口结构变化影响小),都是长期逻辑,且有些公司长期和短期逻辑叠加。

关于消费品,23年A股消费行业大跌,什么白酒、调味品、休闲食品、免税店、小家电、家具、加工类制品等等都在下跌,这里面有前几年抱团导致高估的因素,也有基本面前景不断走差的因素,很多公司在经历暴跌后估值还是太贵(特别考虑业绩增长前景)。关于消费行业的看法,我还是那个观点——抛弃可选消费品、拥抱必要消费品,我相信未来几年这个逻辑也不会有大的变化。我曾举例说类似生活用纸这样的必要消费品是能稳得住的,毕竟吃喝穿这些基本需求还在,同时也要注意即便是必要消费品,消费者也不选择里面高溢价的产品(看看PDD走势)。

注意,房子和汽车是可选消费品里最大的2项,房子就不说了,现在什么情况大家都看得到,年轻人”躺平”了,不买了,消费不起了。而汽车行业这两年刚好是小的景气周期(换车高峰+疫情后海外需求暴发),但接下来会非常的卷,一方面需求大概率会下滑,而供给在不断增长(各行业巨头公司都想进来分一杯羹),23年四季度开始乘用车整体折扣率继续加大,各大车企都开始去库存了,明年将会是非常惨烈的一年。

而制造业明年会更为分化,由于内需不足以及外需下行,同时为了对冲房地产和投资下行,这两年制造业投资明显过剩,所以大多数平庸的制造业公司(没有核心技术,只有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会进入激烈的去产能的过程中(例如汽车产业链),所以我们关注的焦点应该在那些有核心技术的全球隐形冠军企业,个人也会继续配置一些优秀的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和一些新材料公司。

医药股也是如此,分化非常明显,部分优质医药公司已经脱离底部很长一段时间了,未来也难以再次探底,而一些没研发实力的医药股将会继续寻底(主要是港股,A股大量没有研发实力的传统医药股依然高高在上)。个人明年继续看好医药行业,对于创新药的配置,我一直秉持一个原则,要么集中配置几个头部公司,要么仓位极度分散,买很多小公司,看看能不能有几个产品线跑出来。

高股息的国企和公用事业毫无疑问的继续看好,特别是港股那些低估值高股息的公司,我仍会相对保持较高配置比例。

4、其他

经济其实没那么复杂,核心无非是劳动力(人口)*劳动效率(科技),日本当年就是没赶上互联网那波以及制造业又被抢走,叠加人口/出生率衰退,所以才会挣扎,日本人选择人生最小阻力路径即”躺平”(平成废宅)应对,当然高端制造业和部分科技日本还有一些是领先的,由此日本仍然能维持发达国家。所以,当下的解就是要提升科技(我们确实在努力做),因为人口的趋势已经不可逆了。所谓的经济要靠出口,本质上是靠科技或者说性价比的提升,为什么今年我国的汽车产业链景气度那么高?就是因为我们汽车行业卷出了高性价比,用更好的技术和更低的价格打败了海外以前的行业巨头(同样的光伏、锂电、电动车等行业也是如此)。

另外,效率/科技提升一定要有好的分配制度配合,不然必然会造成巨头企业垄断,贫富差距迅速拉开(封建时代是权力阶级导致的贫富差距,工业革命劳动效率/科技成为拉开贫富差距的核心原因)。这也是为什么美帝欧洲在疫情前长期利率不断压低至0乃至负,而背后对应的经济增长的长期预期为0乃至负(两者互为影响,形成正反馈)。互联网时代以来,贫富差距拉开的速度远超工业革命时代,而欧美糟糕的分配制度——信奉市场经济,政府极少干预,这导致富人阶级收入加速增长,但广大群众收入几乎不增长,央行只能祭出QE和降息妄图来拉动经济(希望私人部门在低利率环境里借钱扩表),但这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因为低利率使得风险资产(房子、股票、奢侈品、收藏品)的估值快速提升,富人变得更富,穷人收入还是不增长,更不敢花钱了(流动性陷阱,企业部门因为居民部门的弱需求难以大幅信用扩张),直到MMT出场直升机直接撒钱给底层,这才扭转了消费和通胀(美帝这两年贫富差距缩小)。

关于救市

很多人不理解市场化或者说制度上的建设才是真正的利好,才能带来长期牛市,比如放开减持放开做空,都以为这是利空,但其实并不然,谁最害怕减持和做空,是垃圾公司,那些大公司、好公司低估值的公司放开减持和做空对他们根本不会形成利空,而一个市场的涨跌主要是由这些头部大公司、好公司完成的,垃圾股的走势几乎和指数无关,全球都是如此(特别是美股,10%的股票涨就能带来指数的牛市,那些垃圾股随便跌都无所谓)。并且,垃圾股暴跌大多数人避而远之后,大股东想卖也卖不掉,市场资金会集中到优质好公司上,提升他们的估值,这反而有利于整个指数的上涨。

市场有自身的逻辑,当企业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时,没有大股东傻到还会减持自己的股份,必然会增持回购乃至私有化,利用市场犯错给的低估值来维护自己创办的企业的真正价值。反之当企业价格远高于其内在价值时,比如那些垃圾股炒到几百倍市盈率,大股东辛苦几十年赚的钱,不如减持一点股份,那他还有什么动力去维持持股比例,甚至清仓式减持,大不了拿这个钱再去创业好了。

我能理解大多数人的想法,无非是希望各种短期政策能带来个牛市(比如不让卖、不融资、不做空、放松杠杆等等),而且是要全部股票一起涨的牛市,然后自己在高位赚钱跑掉,至于谁在高位接盘,反正不是自己就行。事实已经多次证明,短期头疼医头的政策只有短期有效,长期甚至有副作用(想想15年的股市、汇率),但大多数人根本不关心长期,都只想短期赚快钱。

大家都羡慕美股长牛,但有多少人去复盘过美股呢?美股长牛的核心是一些巨头企业业绩持续向好带动指数上涨,而并不是所有股票一起牛,恰恰相反,很多个股走势根本和指数无关甚至逆市下跌。美股市场化做的很好,IPO、减持这些基本没干预,新股你只要发的出去随便发,减持只要有人接你随便减(当然大股东减持也会披露);个股没有涨跌幅限制,T+0、放开做空,你要觉得公司高估了或者财务有问题你随便空。同时完善法制化,造假公司严格执行退市,诉讼赔偿制度完善,对于其他信披违规什么的也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垃圾股、小盘股的溢价会大幅消失,也没有什么新股不败的神话,而投资者的权益得到保障。

李迅雷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谈A股,其中有一些说得很有道理,例如:

投资学中关于股票估值的诸多理论中,没有任何一个理论支持股价的“筹码供需决定论”,而且,9次暂停新股发行也没有让股市大放异彩,让广大投资者的收益率显著上升。

韩国股市在2020年也曾出台过禁止卖空政策,并且引发股市大幅上涨,但2022年又大幅回落50%以上。可见,单纯从交易和发行的角度去控制,实际上就是隐含了供需决定股价的逻辑,短期有效,长期无效。

从2022年主板、科创板、创业板的发行市盈率中位数看,主板最低,为23倍,创业板其次,为40倍,科创板最高,达到67倍。科创板如此高的发行市盈率,可能是导致科创50指数这几年运行下来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

2006-18年这13年中,A股市场所有新股上市后每一年的ROE中位数与所有上市公司ROE中位数的差值,总体呈现逐年下滑的态势:上市两年后有明显下滑,第五年的下滑幅度竟达到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新股上市后纳入指数的时间即便延后至一年,整体而言仍很难对指数带来正贡献。

A股市场长期以来都是卖方市场,即无论熊牛、无论市场定价还是指导性限价,拟上市企业都在排队等候,IPO几乎都是超额认购,与国内企业在境外发行新股有着天壤之别。

对于炒新、炒短、炒小这一长期存在的现象,监管方过去一直通过对某些有操纵嫌疑的交易者进行窗口指导,但我们为何不去思考他们为何要炒呢?

如何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才是中国资本市场能否持续向上的核心话题。如果只是对二级市场的少数交易者的炒新行为给予窗口指导,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市场存在的投机风气。

我国上市公司的无论是ROE连续十年还是连续五年高于15%的数量都大大低于美国,说明我国仍缺乏优质上市公司资源。其次,即便统计ROE连续10年超过10%的公司数量,中国也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

我国市值前10%的上市公司(约500多家)与美国标普500的500家公司作比较,发现我国市值前10%的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为12.4倍,美国标普500的平均市盈率23倍,表面看估值水平比美国低一半,但如果比较市盈率中位数,则我们为23倍,美国标普为20倍,说明我们的大部分股票都的市盈率都可能“被平均”了,如果A股市值前10%的公司中把银行股剔除,市值前10%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整体法)达到18.5倍。相应地,若把标普500中的Big7(美国著名的大市值科技股,如苹果、特斯拉、微软、亚马逊、META、Alphabet、英伟达)剔除,那么,标普500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5倍。

这些年来美股尽管已经涨了不少,但估值水平并不算高,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上市公司质量相对较好,如标普500的ROE中位数为15%,对应的,从2023年半年报看我国市值前10%的上市公司的ROE中位数为10%。

最后,我们看到很多人正在变得越来越悲观,毕竟这两年经济下行,A股很惨,房子很惨,港股更惨(连跌四年),所以每个人悲观的背后都是有合理的逻辑。但悲观归悲观,我们仍要相信价值投资、相信均值回归,要知道即便是1990年后遭遇长期衰退的日本,在细分行业上也依然涌现了许多投资机会。所以,无论A股整体基本面前景有多么暗淡,但仍会有优秀的公司出现。所以,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审视自己的持仓——企业的长期/永续经营逻辑是否发生了变化?企业的内在价值是否会因为市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果不是,那么股价越跌代表其投资的价值越高。并且,就算是平庸的企业,只要其价格足够便宜,依然会迎来估值修复。特别是极度悲观极度低迷,连跌四年、远弱于A股、年年全球倒数的港股,2024年还会连跌第五年吗?我相信就算前景再差,就算此前外资不断流出,但只要估值跌的足够低,必然会有资金回流抄底,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时间会证伪荒谬的泡沫,也会证明价值的回归。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希望大家不要太过悲观,共勉。

风险提示:上述文章所涉及个股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买入风险自负。更多优质内容可以登录雪球免费查看。 u+dXvTq7oAvhkF5xpXsVCMY+8QIZWJWXPJmkbxiRzLT+KjPxYukrfNBGF98qv8t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