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白快跑
时间:2023-01-03
在前几天分享的《2022年基金10大事件》里,个人曾称2022年是“往回看或许感到疼痛,往前看或许酝酿希望的一年”。
唯变不变
确实,在大A市场、在权益基金市场走过2022年,大幅下挫、大幅震荡、部分长期绩优基金经理表现失准等等,都带给过我们真真实实的痛感。
但也不得不说,如果回顾更长时期的大A市场、权益基金市场又不难发现,大A与权益基金总是在热情亢奋中走下神坛,在寒风凛冽中走向重生,周而复始。
正因如此,过去我们常常谈到,当市场太热情时应多留意估值较高、高岗接班的风险,当市场重挫时、萎靡不振时,可以多看一看估值是不是渐趋合理甚至较低,合适甚至低价的筹码是不是可能正在出现。
还记得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期间,在不少优秀基金经理的季报里常看到高估、结构性高估、估值压力较大、配置难度加大等等词眼。
但到2022年时,经理们的季报画风有了变化。
随着大A市场2022年开局连续大跌,从当年一季报开始,陆续有不少优秀基金经理开始提市场估值压力有所释放、结构性高估值风险减弱、部分长期向好的行业与龙头出现更具性价比的配置机会等等。
两项调整
也正是在2022年,个人在权益基金投资上做了两项较大的调整,即在3月到4月期间,分批加仓了一个由多元主动权益基金构成的纯权益组合,以及一个纯主动医药主题基金组合,经分批加仓后,这两个权益基金组合占全部持仓比重已接近规划设计的上限。
这两项调整的依据,除了个人认为大A结构性机会可以给主动权益基金的长期业绩提供支撑,以及认可医药赛道长期前景之外,主要还参考了当下市场、医药板块、主动医药基金持有较多的医疗服务板块的估值水平,和自建的基于多个维度的量化数据。
现在再回看当时的几次加仓,各次加仓没有一次在所谓最低点,综合加仓成本距离最低点也有一段距离,但综合加仓成本目前为止还算相对较低,私以为加得尚可,随后5月、6月份的反弹体验也不错。
但如果结合2022年3月以来的全时段来看,客观讲,如果能等到4月底再开始加仓,那加仓成本就相当巴适了,如果能等到9月底再开始加仓,那不仅成本更巴适,而且还能少经历一波明显的回调与震荡,整体体验都能再上一个小台阶。
只可惜,料事如神实难做到,站在某个时点看未来显然远不能做到站在某个时点看过去那般“早就知道、早该想到、当然如此”。
私以为有很多时候,力争把握住一个可能不错的价格机会比力争踩准一趟时点节奏更为靠谱些,个人在2022年做这两项持仓调整时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
展望2023年,随着大A已经历大幅调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大幅优化,个人对所持权益基金在新一年的表现是保有更多希冀的。
小教训
同时,投资、投基本身是一个概率游戏,我们只是根据可参考的信息和自己的理解、经验做出自认为比较靠谱的决定,而每个决定日后可能换来不错的回报,也可能换来负担。
聊一个2022年经历的小教训吧。
个人曾在2021年期间对于中概互联网主题指基一路小碎步式加仓,到2021年底时,给这一基金规划的权重空间已被填得七七八八。
但到2022年时才切身体悟到自己对互联网头部企业彼时遭遇的经营困境与市场流动性问题估计远不够充分,这一主题指基进入2022年之后仍旧出现进一步的大幅下跌与震荡,个人的这一持仓因此显得建仓过早、有些被动。
虽然2022年时个人在这一基金上的逢低加仓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综合持有成本,但相较这一基金在2022年时的最低净值而言,当前的持有成本还是高得多了点。
幸而这一过早建仓带来的浮亏压力尚能限于小教训的范畴里。原因在哪呢?
一方面与个人不喜梭哈的建仓习惯有关,分步式建仓的方式留出了向下优化持有成本的机会,另一方面与个人较重视控制单一基金配置权重的做法有关,这使得单一基金的持仓浮亏对总体持仓带来的冲击相对有限。
可以说,在投资的过程中,不确定性总是常伴左右,任何时候不要用押宝的心态参与其中,总是有益的。